怎么看待带3岁小孩去打麻将的妈妈?一打就是4个小时左右,需要担心小孩以后的学习吗?

故事书生讲故事


孩子才3岁,恰是最需要爸爸妈妈多陪伴的阶段,而妈妈却带孩子去打麻将,看到这样的家长我真是醉了。这是什么娘啊?还有没有一丁点育儿的责任心?由此,我就想到一个成语——玩物丧志。一个整天游戏人生的妈妈,百分百会耽误孩子的教育。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家长,自己尚且还没有长大,心理还未成熟,就做了爹,当了娘。对于这种心理不成熟的家长,数量正在日趋增长。对于这种“半吊子”家长,非但不能给孩子一些健康成长的环境,反而会用他们不良的兴趣爱好去影响孩子。就如这位打麻将一打就4个小时的妈妈,我不知道她是否有丈夫?如果有还默许妻子这样带孩子进入麻将馆,不知道是一个怂包,还是压根也是一位游戏人生的男人。

3岁的孩子,最需要有良好家庭成长环境,有爸爸妈妈陪伴一起来读读绘本,讲讲故事,做一些手工,玩玩积木游戏,到室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或者到大自然里去看看花草鱼虫等,因为这些都培养孩子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并获得成长快乐感的必需。然而,像这位打麻将的妈妈,她能给孩子什么?污浊的空气,喧闹的噪音,还有孩子无限的孤独……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竞争早已经延伸到早期教育阶段。真正理性的家长都会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因为在这幼儿阶段,恰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谁重视陪伴孩子,多和孩子做亲密交流,谁就能很好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同样会很强,这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知识,书本中的知识,有非常大的帮助。

可以预测,这位孩子才3岁的妈妈,如果继续在麻将馆里呆下去,会让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说,慢慢眼里除了认识麻将牌,可能比同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少很多很多。现在有很多孩子进入一年级后,接受能力差,大都像这样被父母带过了幼儿期,孩子所欠缺的东西太多了,从小学阶段就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了,请家长三思吧!


寒石冷月


我讲一个案例,希望给爱好打麻将的妈妈们一点忠告。

在我的老家,冬天是很冷的,生活条件也不好,没有洗澡间,也没有热水器,有一位妈妈,她很喜欢打麻将,每次都是忘我境界。她有一个儿子,哪年不到一岁。

有一次,她要给孩子洗澡,家中只有她一个人和孩子,她就把水倒进洗衣盆里,把孩子脱光了放进盆里,手一试水,水有点凉,与其为了方便1就直接把铁盆放在炉子上,炉子的火也不大,她就到隔壁去干其他活了。

刚过一会,隔壁的王姐过来找她,说打麻将,她太高兴了,就跑到王姐家去了,完全忘记了铁盆和孩子在炉子上,打了大半天,赢了点钱,很得意,准备拿着钱,带着孩子回家,可以一转身,身边根本就没有孩子,她瞬间傻眼了,突然间想到孩子孩子炉子上。

她一把丢掉钱,撒腿就往家里跑,可是等她打开房间的一刹那,她腿都软了,孩子就这样被放在炉子上,活活煮熟了。



公考遴选大讲堂


这是我一次偶然见到的场景,当时去买东西,旁边有个打麻将的地方。

一位三岁左右的小女孩,坐在一张小凳子上睡着了。一边睡,一边吸着手指,嘴巴不时的吧唧几下,地上还撒着一点零食,旁边是一位30岁左右的妇女在打麻将。

我问了卖东西的老板娘,大概了解了一下情况。旁边打麻将的妇女,是那个小女孩的妈妈,从小女孩两岁多,就经常带过来打麻将。一般是中午快1:00开始,到下午5:00结束。期间这个小女孩就自己在玩。还有两位,经常带孩子过来打麻将的,今天没有来。如果凑在一起,小孩就一起玩,大人打麻将。

老板娘说完,不禁摇了摇头,我听完也默默的离开。然后我就开始思考,这样的妈妈带大的孩子,以后的学习怎么样?或者说,小孩长大之后,是不是也沉迷打麻将?思考归思考,但对这一现象,我也是无能为力。我能做什么呢?我什么也做不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离开学校的很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想做点什么事情?也不是上学在学校那样子方便教育。所以只能在学校,尽职尽责。

回到家里跟爱人说了这种情况,都希望我们做家长的,能多一点时间陪陪孩子长大。在孩子的童年期间,有我们的陪伴。


故事书生讲故事


身边太多爱打麻将的朋友了,那些妈妈带着孩子我打麻将,小的才几个月,抱在怀里打,大一点会走路了,就让他自己玩,拿个电话给孩子,自己就专心打麻将。看着这样的场景会觉得这些孩子很可怜,摊上这么一个妈妈,什么都不管,孩子也不要了,只想打麻将。

要知道,三岁的孩子需要陪伴,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整天带着孩子打麻将,以后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可想而知。

我们这里发生过一次真实事件。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朋友家里打麻将,孩子自己到卫生间去玩,浴缸里装满了水,孩子淹死在浴缸都没人知道。更夸张的是,后来这个妈妈又生了一个孩子,照样带着钱打麻将。感觉麻将就像吸毒一样上瘾了……


指间清风绕


许多年前,我带过一届孩子,有几位母亲每天奋战在麻将桌。

一次三八节前谈话,一个男孩的愿望是将来打麻将赢钱给妈妈;一位女孩的承诺是以后妈妈打麻将时不闹妈妈,让妈妈赢钱。

那次谈话活动以后和两位母亲沟通,男孩的母亲是哈哈大笑,说自己经常通宵麻将;女孩的母亲说是她自己哄孩子的,只要她不闹妈妈就能赢钱。

我婆婆家每天都有一群老人打麻将消遣,有段时间有个年轻母亲天天带着一对三岁多的双胞胎儿女在那麻将,孩子闹了就给钱打发,或者买一堆零食放在旁边。这样的母亲结婚离婚的,听说不到三十岁的她有四个孩子,也许再结婚还是会再生吧?

我特别反感,每次见她我都不愿意搭理。我让婆婆把她赶走,无奈婆婆和我认知不同,也不好意思下逐客令。

这样的母亲会懂得担心孩子将来的学习?根本不可能!在他们眼里,孩子好和不好,都是天生的,根本和父母无关,她的孩子不省心是她命不好而已。

有些母亲真的能够毁掉孩子的一生,依然把自己当功臣的。真的希望我国早点有完善的方案,可以依法剥夺某些父母的养育权。


妈咪老师


妈妈带3岁小孩去打麻将,一打就是4个小时左右,在有教育意识的人看来,或者说知道怎么爱孩子的人看来,必定担心这个孩子以后的学习;不过估计小孩的妈妈或者和她一起玩麻将、甚至可以说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的人看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孩子那么小,没关系的!

说实话,如果家长没有意识,有时候自己不吃点苦头或者过于任性,再或者认为孩子小影响不到,凡是持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不仅仅考虑不到打四小时麻将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坏影响,也考虑不到更多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1,父母言行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渗透到骨子里的。

孩子越小,日常照顾他的人对他的影响越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连续性,一岁时的习惯,如果家长不刻意纠正,还会、继续到两岁;两岁的毛病,如果不纠正会继续下去,这就形成了习惯,尤其三岁之前的孩子,和家长之间建立安全信任感的关键年龄,也是去大脑心智发育的第一个快速期,在这个阶段如果好的影响也会影响很大,不好的影响也会影响不小。

俗话说的“三岁看大”,孩子不仅是看大的,还是养大的,养不仅是吃饭穿衣,还需要心灵精神的滋养。

走在大街上看很多年轻的父母一手拉着儿女,一手拿着手机,眼睛盯着屏幕,对于旁边的儿女就拉着走就好,根本没有交流,有的小孩用哭闹对爸爸妈妈的行为表示了抗议,可爸爸妈妈却不明就里,对孩子的哭闹表示了厌烦,嫌弃孩子打扰到自己了。不知道这位打麻将的妈妈所带的三岁小孩子是否哭闹,如果哭闹是否也有这种心理呢?

不过如果家长用麻将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另当别论了,比如认字、比如摆图形等。

2,孩子小时候,家长所做的好事或者不好事都会在孩子的成长中留下印记,在以后的日子里,好事留下的影响会让自己感到庆幸——幸亏自己做对了!不好的事留下的坏影响也让我们懊悔不已,有的还可以改正,而有的就没有了改正的机会!

这个三岁的小孩陪妈妈打麻将四个小时,估计不是一次,一般情理来说,平时不打麻将的人是绝不会带孩子来玩麻将的,不是偶尔玩一次的也不会带孩子坐下玩四个小时的。这个妈妈给孩子的影响此时还看不出来,真正的出效果是在上学之后的习惯和学习方面。不过那时如果后悔了,想改变孩子的习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能改的还是少数。因为现实中,很多家长习惯于从孩子身上从其他家人或者老师方面找原因,唯独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是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对,一般也选择性忽视。

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很多年轻人一谈起孩子的很多坏习惯,都会习惯地说到老人带孩子给孩子养成了不少的坏习惯,其实年轻人自己带孩子也不一定就能把孩子带的很好。就想题主所说的这个妈妈,我还听到一个更加无知的妈妈:

一岁多的一个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孩子,五口人,孩子是家长至宝。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是年轻的妈妈做主的,妈妈每天给孩子吃两个大虾,奶奶、爷爷感觉不合适,说过几次,妈妈不以为然,还不高兴,依旧我行我素。我有点怀疑这个事情的真实性:怎么还有这么无知的年轻妈妈?

不过实际分析来,还有告诉这件事的人的可信度来说,这的确是真的。

我说这个案例,就是想劝告很多年轻妈妈们,也不要把老人带孩子就认为一定没有自己带的好,其实我们自己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们自己的很多做法也不见得就都对,就如每天用两只大虾喂养一岁多的孩子、带三岁孩子打四个小时的麻将、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握紧手机,眼睛给了手机的爸爸妈妈,这行为能说是利于孩子成长的吗?当然这样的行为还有很多。

对孩子的养育,不是说个对错、好坏就完事的,犯错误是必然的,不犯错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我们发现错了,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对的事情!希望更多年轻妈妈能明白这一点,把自己的孩子培养的越来越好!


快乐庭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带3岁的娃娃去打麻将,不管是偶尔一次,还是经常为之,至少从“打了四个小时左右”,旁人还没有劝阻来看,这位妈妈肯定是不称职的,她的“牌友们”也肯定不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咱且不说,3岁的孩子会不会耳濡目染,沾染这些赌博恶习,就从时间来说,大人坐四个小时都累,你让一个3岁的娃娃在里面待3个小时,于心何忍呢?

更何况,打麻将的地方,很多都是乌烟瘴气(不排除有人抽烟),污言秽语的,而且也免不了口舌之争,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

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妈妈,就是深圳福田南华实验学校的校长,所说的“低层次家庭”吧,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孩子的教育,更谈不上了。

家庭教育的好坏,不全看物质条件,还看父母是否倾心,有钱没钱都能带好娃,也能带坏娃,就看你想不想做一个好妈妈了。

好妈妈的第一定义,还不在于教育,而在于陪伴,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只顾着自己玩,把孩子看成累赘,这样的妈妈,不要也罢。


锈的钢


剧本人生:逃避痛苦,追求快乐

个人成长的原点是教庭教育,家庭教育又根植于社会大势,互为表里,互相影响。

社会大环境深刻影响着家长和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无孔不入。比如,计划生育造成的少子家庭,传统文化缺失等原因造成的溺爱家庭,信息渠道和内容的丰富多彩、随手可得等原因造成的思想行为的多元化,诸如此类。同时,社会大环境中的家庭文化又反过来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最明显的莫过于再也看不到传统“易子而教”所应有的师道尊严,代之而来的却是各种“校闹”,各种“举报”。

再看,我们当年精英教育所必须的人才选拔制度下,考试高难度,学习高竞争,高学历就意味着铁饭碗和真幸福,那时的大学无疑是稀缺资源。但是,在“建设人力资源大国”、高校无限扩招的时代,几乎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注定是集万千宠爱的百万富翁的今天,学校和家长能奉献给孩子们的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呢?——不是一时的成绩和名次,而是对学习不深恶痛绝而已!何敢谈什么真正的兴趣?!但是,我们今天的孩子们所处的教育环境,不正是过去的教育所造就的我们,亲手营造并趋之若鹜的吗?!

未来来得太快,我们尚在过去。

所有这些恶性循环而来的苦果,最终吞下的,不论家长、学校、教师,还是社会,无疑都是最初的始作俑者。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此言不虚。

儿童时期所写就的剧本,也就是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会影响人的一生。我们之后的生活,不过是同一剧本在不同时空舞台上面对不同观众的重复上演而已。儿童青少年时期表面看起来的乖乖娃,其内在的冲动或许正被严重压抑着,乖乖背后的思想和行为也许会让人瞠目结舌,但却被隐藏起来,不为人知。几年之后,一旦有了合适的释放环境,我们甚至完全无法理解当年的乖乖娃怎么一下子就面目全非了呢!

扭曲的教育还会严重迟滞孩子们的心智成长。

看看高校课堂上双手紧握手机,疯狂“吃鸡”的“大婴”们吧!都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了,跟老师玩的依然是童年的“藏猫猫”!要么就是依然沉浸在“中学”模式,埋头做着老师布置的“作业”,继续未曾圆满的“高四”、“高五”。好在也还有部分人,在彻底释放两三年之后,还能有一年半年时间为自己的未来付出点真实的“大人”般的努力。

儿童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后期的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等,会对已经写就的人生剧本的细枝末节进行雕琢修整,但基本逻辑却是稳定的,除非出现重大变故而造成剧本结构的坍塌。

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是一出充满血腥的人间悲剧。从法律上看是罪与非罪,从人性上看是从善与向恶,从个人成长上看,则是教养过程的顺与逆。

总之,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但吉凶,不过是以个人立场因一时一事而区分的得失而已。

真所谓,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圆满未完成的i


这种年青妈妈的做法不可取。

年青妈妈你带着3岁的孩子打近4个小时的麻将,你打得安心吗?打得放心吗?我想知道3岁孩子4个小时是怎样渡过的。

题主所述是否对孩子未来的学习有影响,年青妈妈的这种行为多了,肯定对孩子成长,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记住,妈妈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重在身教。家风家教影响孩子一生。

关键让人担心不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多大的影响,而是眼前3岁孩子的人身安全。4个小时变化无穷,谁能确保4小时内无意外事故发生。往往不安全事故都是在一瞬间意外发生。许多案例都是惨后后悔。前不久才发生的,三四岁的孩子在家午睡,妈妈出门下楼拿快递包裹,还没返回,孩子已从7楼家中外窗坠楼身亡。

惨案时有发生,安全陪伴,警钟长鸣!奉劝年青妈妈,有时间应多陪伴孩子学习,游戏玩耍,让孩子安全,健康,快乐成长。少打或不打麻蒋为上策!





洪爷33344611


我觉得妈妈带3岁孩子去打麻将,一打就4个钟,这对孩子会造成很多方面的影响,不单单是学习。

3岁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家庭成员、社会人士等就像画笔,会在纸上描绘出各种色彩和图形。

打麻将时间、频率合适、讲究人品,其实也是隐形的教育,孩子也可以从中学习自律、诚信、人际交流方式等。

但是,打麻将4个钟,时间过长,孩子或许会忘记,但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影响就像一颗种子早已种在孩子心中,孩子会模仿妈妈,可能会习得不良的习惯和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