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核心思想價值是什麼?

想不到AI18科技


《易經》的核心是陰陽。

《繫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如出一轍。與後者不同的是,在《易經》的龐雜體系之中,陰之間的互相作用被演化的極其複雜,萬物的變化規律都在陰陽範圍內。

六十四卦在陰陽爻的基礎上產生

《易經》認為,整個世界在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一更新一消亡一再造……《易經》的卦象就建立在陰陽變化的基礎上:陰陽符號按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為八卦。八卦的構成和排列反映了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而組合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有錯綜復的變化,可以演化至無窮。但不管卦象如何演變,陰陽爻都是組成卦象的最基本元素,所以說陰陽是《易經》的核心。

萬物皆有陰陽屬性

除了卦象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作為萬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把具體的事物賦予了陰陽的含義。從自然現象上看,《易經》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

生活處處有陰陽存在

《繫辭》中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廣大配天地,變

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從社會

現象上看,《易經》以男為陽,女為陰;君為陽,民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乾道

成男,坤道成女……-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此外,《易經》還對自然和人類社會中共有的抽象規律賦予了陰陽的含義,如:剛

柔、進退、開合、伸屈、貴賤、高低等,都是陰陽思想的反映。

陰陽思想起源於何時已經難以考證,它在秦漢時期得到了發展,併成為當時自然科

學的指導思想。《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就是陰陽。


聚脈堂國學易經風水


《易經》的核心思想價值可以用七個字來概括:一陰一陽之謂道。

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

陰陽是易家的宇宙觀、是易家的認識論、也是易家啟示後人的方法論。

有天就有地,天為陽,地為陰,天地合而萬物生;

有日就有月,日為陽,地為陰,日月交互晝夜生;

有男就有女,男為陽,女為陰,男女交合子女生;

物質分子的內部,有正電子也有負電子。

有吉就有兇,有吉凶就有就有禍福,禍不一定就是禍,福也不見得就是福,因為禍之福所依,福之禍所託。

有好人就有壞人,壞人不見得一無是處,好人不見得完美無缺。

有相守就有分離,這一次相聚是下一次分離的開始,這次的分離是下一次相聚的開始。

有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認識論,就不會對啥事大驚小怪的了。有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方法論,就不會做事走極端。


屯元國學文化


易中有恆,易中有革,易中有益,此三者,乃你我所需、國家所師,世界所比。

易中有女,易中有婦,易中有子,此三者,乃為成家機會,成國基礎,成新世界集合。

易中有公,有私,有貞,有徵。易經記載,富以其鄰,這講的是公道。還記載,不富以其鄰,這講的則是不公道,是私,結果自然是利用侵伐。

易經是鬥私,反修。

易經是革命,破舊立新。

易經是繼續,啟邫拯家。



兆昌416


《易經》究竟有沒有一個核心思想或內在精髓?清代易學大師惠棟認為是“時中”。他說:“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時中。孔子作《彖傳》,言時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子思作《中庸》,述孔子之意而曰‘君子而時中’。 ……知時中之義,其於《易》也,思過半矣。”


\n什麼是“時中”?
\n“時”,一般指天時,指宇宙,指外部的環境、形勢。指對宇宙萬物、自然規律的研究、掌握,還可以延伸出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時偕行,與時俱進。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一本最暢銷的關於“宇宙學”的科普讀物就叫《時間簡史》。象數派偏重於對“時”的研究,卻走入旁門左道,沒有在中國發展出數學、物理、化學等科學,是十分可惜的。
\n“中”,指人的內在修養(學識)和遇事時的應對策略,即“中庸之道”。 《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儒家(義理派)偏重於對“中”的研究,而逐漸忽視了“時”的重要性。以致於儒家經典《大學》遺失了很重要的“格物致知”一章,宋代朱熹編纂《大學章句》時補之:“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基本符合《大學》原意,具備科學精神,卻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倡。到明代王陽明批判朱熹“格物致知”學說,提出“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觀點,否定客觀存在,徹底擺脫“時”的限制,已違背儒家正統,背道而馳。“時中時中”,“時”是前提,明清以後,中國沒有發展出與西方列強相匹的科學技術,落後於時代,落後就要捱打。

\n完整的“時中”概念首次出現在《蒙·彖》中:“蒙,亨,以亨行時中也。”這也是整部《易經》中唯一的一次。為何在《易經》“蒙”卦中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現“時中”,這是很有趣的,可以拓展我們對“時”與“中”意義的理解。“蒙”卦,既表示事物創生之初的矇昧狀態,也寓意教育要從童蒙抓起。人類正是靠著不斷探索、積累知識,代代相傳,學習成長,才逐步走出矇昧,進入文明。

亨行時中!要求我們既要重“時”,也要重“中”,“時”“中”並重。既要主動順應時代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時俱進;還要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正確認清自己所處的形勢,把握時機,採取合乎“中庸”的策略,勇於進取。


知足常樂HXSZ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華夏文明的源頭。

西方多名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甚至感嘆:未來人類的智慧開啟密碼在東方,在《易經》這本天書裡。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本易書。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而我輩在這裡談論《易經》的核心,是否有自不量力,託大之嫌?

至於核心思想:

孔子認為是“厚德載物”,於是有以“德”為核心的儒家經典《論語》,告訴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要做什麼;

老子認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於是有以“道”為核心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告訴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不要做什麼;

《黃帝內經》認為是“太極”,於是有以“陰陽五行”為核心的醫家經典《皇帝內經》,告訴人們來到這個世界怎樣生存。

至於後世興盛的卜卦算命,預測吉凶只不過是《易經》的皮毛而已,猶讓人驚歎天機難測,命運多舛。

近世科學家劉子華運用易學八卦原理推測出太陽系存在第十大行星。

自《易經》誕生起,有多少奇人異士、天資卓絕者窮究一生,探求它的奧秘,各有所得,猶又未有敢稱得其精髓者。

我輩後人,天資愚鈍,懵懵懂懂,只當謹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便是我華夏兒孫繼承《易經》核心思想價值最好的回答,這點都做不到,其餘枉然!


文影圖


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高深的,我也只是斗膽說一下自己的見解:《易經》,是中國甚至世界上最早、最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易,就是變化,世界上沒什麼是永恆的,一切都在變化之。易經的核心思想就是“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像,四像生萬物”,太極是取原始的混沌之物,其運動出化陰陽,所謂陰陽百陰間陽世,而是一種對立,如黑與白、冷與熱、天與地、日與月,四像也是四時之像,如春夏秋冬,如風雨雷電,此世間萬物之源。易經高深莫測,苦澀難懂,就被神話了。中醫的理論來自易經,預測的理論基礎也來自易經,這也是易經被扣上封建迷信帽子的原因。其實,命理學也是一種科學,我也不多說了,免得捱罵,哈。但,道家講: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孔之說:不知命不以為君子。哈,就這吧。


南方之南


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疑問,那就是:“《易經》那套符號系統紛繁複雜,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智慧在哪裡?”下文將拋開“術數易學”的部分,簡要從“義理”的層面談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在我看來,易的核心思想首先在於“三易”,其中“三易”是指: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複雜再深奧,一旦人類的智慧達到,就可以把它們轉換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變易: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發展著,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不易:是指在萬物皆變的前提下,有唯一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萬象之物的東西不變,或者說萬物皆變的規律是不變的。

歸結來說,對我們生活的啟示就是:用簡單的方法去把握不變的規律來應對變化的世界。再直白一點,就是用“損欲“的辦法,持守一顆道心(規律)去應對紛擾的世事變化。當人真正的放下自我了,靜下來了,才能夠有所安心,不焦躁,進而有所思考併成就事業。這就是《禮記 大學》中所謂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說《易經》的核心道理和儒家是相通的。

其實,《易經》說的三易的原則和道家也是相通的。莊子言:“執道樞而立於環中,以應無窮。”“環中”就像宇宙和生命那樣無始無終,這個圓圈有個中心點,你要是把握到這個中心點(看,方法簡單吧)就可以應對萬事萬物而對自身沒有虧損。

“三易”作為《易經》的核心原則,與儒家、道家都可溝通,你瞭解了嗎?其實,《易經》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智慧,有想了解具體內容的,歡迎在下方評論,之後會根據提問進行答覆哦!


東方國學


《周易》被道家奉為三玄之冠(三玄指《周易》、《老子》、《莊子》)。《周易》是以占筮為形式、以研究陰陽變易為主要內容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清代學者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評價《周易》的內容無所不包。即便在世界文化史上,《周易》也據有一席之地,它與西方的《聖經》、印度的《吠陀經》、阿拉伯的《古蘭經》被譽為世界文化四大元典。

個人理解,易經是一本闡述“道”的典籍,是一種哲學思想,一本集合多家之言提煉精華的凝練體。易經所傳遞的思想分為三層:1,闡述實物的本源。事物均有陰陽,均有正反。陰陽一體,正反相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生養。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陽極而衰,陰極生陽。事物的本源是平衡。2,闡述對變化的認識,用64卦提現變化的方法論。每一卦都是一種變化規律,也是在解釋平衡的重要和實際應用。3,簡單,容易。《易經》在講清楚了平衡是本源後,用64卦給出了發展變化,作用變化的方法論,其目的就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簡單,容易。易經第一卦“乾卦”為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一種把自己變得簡單,容易的一種方式。


單易名號軒


《周易》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帶有玄學性質的學問。易學有一個發展脈絡:在夏朝的時候,叫連山,在商朝的時候叫歸藏,在周代才稱為周易。

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不是剛開始就是這個樣子,而是經過了歷代研究周易的人不懈完善的結果。當然,即便是現代,其實周易也仍然是處於發展之中,並沒有定型,這與一些哲學體系是一樣的,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需要不斷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而進行不停的更新改造。

周易的核心價值,山人也進行過研究,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其哲學價值。周易雖然不是一門單純的哲學,但是其中的理論和方法充滿了哲學思辨,它很大程度上來講,就是一門古老的哲學,而且經過歷代發展,其體系已相當完善。比如其陰陽理論,其實就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矛盾論基本是一樣的。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量變與質變的理論,其實與周易中陰陽互相轉化的理論也是不謀而合。因此,學會了周易的一些理論,再來學馬克思主義,你就會感覺十分簡單,不再覺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多麼高深。我們的傳統文化其實已經足夠強大,只是有的時候我們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以為只有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有些捨本逐末了。

二是其文學價值。周易的一些卦辭爻辭,其實是非常精美的文學作品,這對我們提升文學修養,具有相當的促進作用。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首先就是一幅很好的對聯,至今會唱不息,影響深遠。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歷代文學作品中的一些語言,很多都是出自其中。由於周易經過了歷代先賢,如孔子等人的不斷整理與完善,其中的卦辭爻辭非常精警深刻,即便是對現代人而言,也是具有很高的參考借鑑意義。

三是其實用價值。周易中的很多思想,非常具有實用價值,對我們為人處世,具有非常強大的指導意義。比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從治國理政,到做人做事,幾乎無所不包,可以說周易就是中華民族祖先留給我們後世子孫的一座宏大的寶庫。難怪美國頂級科學家都要感嘆:研究透徹中國的周易,世界上的一切難題將不再是難題。可見,其實用價值是多麼的巨大。我們都知道,美國人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成立了周易研究協會,開始對中國的周易進行系統化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其駐華大使館新館的建設,就是採用了由周易衍生出來的風水學原理。但反觀我們自己,卻往往把它作為迷信來看待,目前只有少量的民間人士在從事周易的研究和應用,這是對傳統文化多麼的無知和無聊。

四是其預測價值。說起預測,人們往往以為這是迷信。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沒法掌握。其實,人類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世間萬事萬物的預測。周易,不過是這些預測術中的其中之一。按照現代數學模型的原理,周易的預測價值就不難理解:周易本質上也是一個數學模型。而按照數學模型理論,世間凡是能夠建立數學模型的理論,都是科學的。我們來看周易是如何建立數學模型的:它首先提出了八卦理論,以我們自身為太極點,向外延伸,分為八個方位,每個方位按照太陽與月亮的運轉規律確定了不同的屬性,然後再加入天地(也就是上下方位,也是陰陽二氣),一共是十個方位。這就形成了一個數學模型,模擬的就是天體的運轉對我們存在的這個世間產生的影響。根據這個數學模型,我們就能預測人類及個體的一些發展方向和質與量的的變化。因此,預測實際上是非常現實的一門學問,並非我們認為的一概是迷信。


極樂小僧


《易經》的核心思想價值,還是可以用《易傳》部分,《繫辭上》中的兩句話來表達:“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

前一句是說明天道是由陰陽構成的,陰陽兩相對待,有陰即有陽,有陽即有陰,陰陽的對立統一,就是天道。“一陰一陽”是天道的本體。

後一句是說《易經》所說的“易”,就是“生生”。“生生”,就是陰陽相推,生生不息,化育變新。這種“生”,是“天地之大德”,“日新是謂盛德”(《繫辭下》)。這句話表明,“易”就是指事物始終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易”是天道的性質。

“道”是《易經》描摹反映的對象,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立論的基礎,“易”是天道的存在形式,《易經》就是通過“易”來描摹和反映“道”,用於指導人事,“易”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立場。

“道”、“易”兩字,是《易經》核心思想之核心,也是中國傳統辯證法的精華。《易經》之所以享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頭、群經之首的地位,多賴這兩個字的功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