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在魏瑪當了九年管風琴師後,巴赫已經是四個孩子的父親了。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1717年,他應聘成為德國科騰宮廷的音樂指導,在那裡他待了六年(1717-1723)。在這段時間裡,巴赫的注意力從為教堂而創作的管風琴音樂轉移到為宮廷而作的器樂作品上。

他寫了大量的管絃樂作品,而科滕的大公當時非常喜愛音樂,花大價錢從柏林招聘了許多優秀的樂手,組成了一支非常好的樂隊。他還從柏林為巴赫定製了一臺雙排鍵的羽管鍵琴(又稱撥絃古鋼琴)。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巴赫在科滕待的六年成為了他一生中創作的黃金時代。期間創作的——《勃蘭登堡協奏曲》成為了他最著名管絃樂大協奏曲。(下圖為勃蘭登堡門)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巴赫的一生似乎都比較拮据。在1721年,還在科滕的他開始尋思在柏林尋找另一份工作。他看重了勃蘭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奇侯爵的宮廷。為了討好這位侯爵,巴赫把他最好的六首大協奏曲彙集在一起獻給了侯爵。

儘管最後沒有得到這份工作,但他的歌曲卻流傳了下來。(下圖為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奇侯爵,1677-1734)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我們在前面的篇章已經說過,大協奏曲是一種三個樂章的作品,三個樂章的速度通常表現為快慢交替,展現出的是整個樂隊(全奏或協奏部)與主奏部(通常是三把主奏樂器和通奏低音構成的獨奏小組)之間在音樂上的互動。

在第一樂章中,全奏通常演奏一個後來會反覆出現的音樂主題——叫做迴歸段。主奏部的獨奏者與樂隊一起演奏,但當迴歸段停止後,獨奏者會用令人眼花繚亂的高超技巧展示稱述他們自己的音樂段落。

《勃蘭登堡協奏曲》的偉大之處在於每首曲子使用了不盡相同樂器組成主奏部,小提琴自然不必多說,除此之外還有中提琴、大提琴、羽管鍵琴、長笛、豎笛、雙簧管、小號、圓號等等。它們一起構成了巴洛克時代已有的幾乎所有樂器組合。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要說《勃蘭登堡協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那一定是第5號了,它是由小提琴、長笛和羽管鍵琴作為獨奏樂器組成的主奏部。儘管在第一樂章中,小提琴的聲音主導了曲子開頭前半部分的迴歸段,但獨奏的羽管鍵琴逐漸佔據了中心位置。這是第一部鍵盤樂器協奏曲。

在這之前的協奏曲作品中,它只作為通奏低音的一個部分出現,但在這首曲子中靠近樂章結尾處(大概6分30秒的地方),所有的樂器都停了下來,只有羽管鍵琴單獨演奏一個輝煌的段落。這種在協奏曲樂章的尾部由獨奏樂器單獨演奏充滿炫技意味的展示性段落叫做華彩樂段(cadenza)。

就像現代搖滾樂歌曲中,電吉他獨奏炫技的樂段一樣。可以想象鍵盤樂器大師巴赫坐在那臺從柏林帶回來的羽管鍵琴前,以他那高超的技術演奏出令人瞠目結舌的樂段時候的情景——那不就是巴洛克時代的Van Halen麼?

羽管鍵琴之所以又叫撥絃古鋼琴是因為它的發聲方式。彈奏羽管鍵琴就像在一個盒子裡撥弄放置在其中的琴絃,而它的機械裝置只允許以相同的力道撥絃,而它出來每個音的音量也都幾乎是相同的。

這就意味著無論你多用力敲琴鍵,羽管鍵琴所發出的聲響都是一樣大。我們在聽《勃蘭登堡協奏曲》第5號第一樂章時,儘管會被技藝高超的羽管鍵琴華彩樂段所驚豔到,然而會覺得這段音樂其實炫技有餘,情感不足,稍顯木訥。這正是因為羽管鍵琴的缺陷造成的聲音強弱動態不足。(下圖為羽管鍵琴撥絃裝置)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鋼琴,是1700年左右由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樂器製造師克里斯托弗裡(Bartolomeo Cristofori)所發明的。用覆著鹿皮的小槌擊打琴絃取代之前撥絃的方式,這樣的機械裝置使得彈奏音的強弱可以由按鍵力道控制。不過意大利人在當時並不接受這個新發明,倒是在德國,一個名叫西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的管風琴製造家,也是巴赫的朋友,他發現了鋼琴的潛力。在巴赫的專業協助下,西爾伯曼開始製造生產鋼琴。

顯然他很有遠見,這種樂器在之後的一百年內脫穎而出,成為了樂器大王。之後無數的作曲家都會以鋼琴作為獨奏樂器創作協奏曲,而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五號協奏曲正是為鋼琴協奏曲提供了良好的模板。(下圖為鋼琴擊弦裝置)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巴赫在科滕宮廷任職期間,還有一個對後世巨大影響的貢獻。他的第一部《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也是在這個時候創作的。大約在1600年,西方音樂將一個八度音程即Do到高音Do之間制定了19個音。這19個音由不同長度的弦與弦之間的自然數學比例所決定,而這個比例是古希臘哲學家兼數學家等多重身份的學者——畢達哥拉斯研究發現的。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這19個音唱起來很容易,在小提琴之類沒有品格的絃樂器上演奏也很容易,但對於鍵盤樂器而言,19個音的間隔對於彈奏者來說無疑是噩夢。於是將19個音刪去7個音變為容易掌握的12個音。然而直接去掉7個音後,在自然狀態下,八度音程間的12個音的分佈式不均勻的。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而十二平均律的作用,就是讓音的間距變得一致(在這裡的間距比例仍舊是與弦的震動頻率相關)。於是原本自然降G和自然升F這兩個不同的音在經過人工調整後被合併成一個相同的音——升F。十二平均律的誕生,使西方音樂產生了重大的改變。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發表,證明了在這個新調整過的八度12音系統中,所有12個調都能運作。儘管它不那麼自然,但在面對當時最難解決的問題時,它成為了最有效率的方法。

如今,無論是樂器還是我們耳朵,都早已習慣了十二平均律,當我們在聽印度的歌曲時,會有奇異神秘的感受,其原因就是他們的調音系統不同。但除去那些傳統音樂,十二平均律已經通行全世界,它成為了工業化社會的標準。顯然,今天我們每個人對於“走音”的感覺,與十二平均律誕生之前的人有了很大的偏差。

下一期,我們將繼續介紹巴赫晚期的音樂作品,重溫這位傳奇的藝術家給我們留下的豐厚的音樂遺產。


音樂漫談12 | 巴洛克時代(四):巴赫(J.S.Bach)[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