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与丞相有何区别?

程耕田


宰相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官职”,号称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宰相又从来都不是一个官职!翻开《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职官志》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宰相这个职务。以宰相制最为鼎盛的唐王朝为例,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因唐太宗李世民之故,长期虚置)、左右仆射,中书省主官中书令,门下省主官侍中皆为宰相。除此之外,无定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也被视为宰相。甚至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职,也被视为等同宰相待遇。但是,整个唐王朝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官职!



宋王朝设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其职权等同宰相、副相。但是,仍然没有宰相这个官职!明初曾设中书左右丞相,但一字之差,依然不是宰相。在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宰相制,宰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虽然明朝后来的内阁首辅也被视为宰相,但已然不是历史上所谓的宰相了。至于清朝的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称呼他们宰相,不过就是面子工程罢了,早已失去了宰相原本的意义。



因此,宰相自古以来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真实的官职,其具体职位历朝历代有所不同,设置人数也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丞相却不同,这是一个实打实的职务!是宰相的一个“种类”。先秦时期有相、相邦,作为诸侯国国君的辅佐之臣,类似于后来的宰相。最初,丞相是作为相、相邦的副手出现的,秦武烈王设置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职。秦一统天下之后,继续保留了左右丞相的设置,秦二世在位期间又增设了中丞相,同样作为相邦的副职存在。



汉承秦制,汉初,相邦依然是中枢首脑,以丞相作为其副职。但是,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帝讳,相邦被改为了相国。看过《史记》的人想必对《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并不陌生,萧何、曹参就曾经出任过相国。在之后,因为相国权力过于集中,汉王朝不再设立相国一职,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列“三公”,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等职权。西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直到东汉后期,丞相一职才再度出现,这个大家应当不陌生,曹丞相是也!



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除了蜀汉政权和北朝一些政权短暂设置过丞相一职,再也没有出现过丞相这个职位。直到南宋初期,才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丞相一职再次出现。元王朝中书省设置丞相一职,直到明初,丞相这一职位依然是存在的,李善长和徐达就曾经担任过明王朝的中书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宰相制,丞相一职和宰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能看明白了,丞相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只是宰相的一个具体职位。而所谓宰相,是古代辅佐皇帝并掌握部分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个泛称,并不是具体职务,历朝历代的宰相职务各不相同,有叫丞相的,有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的,这就是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最后说一句,自胡惟庸案之后,中国再无宰相!明清的大学士、明朝的所谓首辅、清朝的军机大臣等等被称为宰相,不过就是下面人巴结,往他们脸上贴金罢了,算不得真宰相。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丞相是官职,汉初以前是作为相国的副手存在,汉代开始丞相成为百官之长。

宰相是泛称,通常是对皇帝之下最高行政长官的称呼,作为官职只在辽代正式出现过。

1、宰、相与丞相


又称太宰,原本是总管王家事务,但是因为与国王比较亲近,地位迅速上升,到西周初期达到顶点,太宰成为总理百官之长。比如周公旦为了照顾年幼的周成王,即是太师还兼任太宰。

春秋以后,太宰的地位下降,比如到了秦朝负责国君饮食与祭祀实物供奉,太宰又降回原来的职责。


本意是辅助,也称相邦,刘邦之后为了避讳史籍改称相国。原是为君主或贵族行礼时的赞礼者,就是主持人一样的存在。但是后来相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总理百事的官员。据说到齐景公时期设左右相,相正式成为卿大夫的官职流传下来。

宰相合起来据说是在《韩非子·显学》中第一次出现,以称呼总揽政务的大官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

此后宰相成为对辅佐君王、总揽政务的高官的泛称,《史记》中陈平总结的一句话,可以明确看出宰相的职责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 丞相

丞的意思也是辅助,而丞相就是相的辅助。

丞相作为官职出现,战国时期便有,但是此时的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长,而是作为相国的副手存在,设置与秦武王时期。

《史记·吕不韦传》中庄襄王继位任吕不韦为丞相,秦始皇继位后,尊吕不韦为“尚父”,任相国。可见相国的地位名义上明确是高于丞相。

不过相邦与丞相并不是经常并行存在。如果有相邦,则以相邦为尊,以丞相为副。没有相邦则以左右丞相履行相邦职责。

汉承秦制,最开始也设相国与丞相之职。而且相国的位置在丞相之上。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萧何在汉初一直是丞相,直到吕后用萧何计谋除掉韩信之后

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淮阴侯列传》记载魏豹反汉投楚,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发兵攻打,到荥阳成皋之战,刘邦被项羽大败,士卒散尽,刘邦与夏侯婴偷偷跑到韩信军中夺了韩信军队后又“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明确可见相国(相邦)的地位是高于丞相的。

汉惠帝下令废除相国,但是保留下了丞相的职位,从此丞相开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直到汉哀帝将丞相改名大司徒。

此后丞相的职位名称断断续续存在,直到明朝胡维庸之后,丞相的官职彻底进入历史。

2、历朝历代的宰相

宰相作为对统领百官、总揽政务高官的称呼,在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他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秦汉

设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作为三公,统领百官为宰相。

东汉光武帝考虑到三公权重,为了稳固皇权,制衡三公,设尚书台,既可以纠察百官又能参与国事,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期间大部分时间不设丞相,设中书省、门下省分尚书台权利,三公成为名义上的荣誉,中书省、门下省长官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魏晋之后“录尚书事”成为掌权大臣必带的名号,权重位于三公之上,带有“录尚书事”才是真宰相。比如前秦王猛深的苻坚信任,从尚书左丞一路升任司徒加录尚书事,全权掌握前秦政事,苻坚垂拱而治。

  •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基本也不设丞相,隋朝初设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废录尚书事,三省长官位高权重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尤以尚书令为最。但是由于尚书令不常置,以尚书左仆射位高权重。如隋朝著名宰相高颎的职位是尚书左仆射兼纳言。

到了唐太宗时期,由于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夺权登基之后尚书令不再设,以尚书左右仆射属宰相职。贞观十三年之后,除中书令、侍中与尚书仆射外,其他官员以加“参知政事”的方式成为宰相职。

唐高宗之后,左右仆射需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入政事堂,与三省长官一样成为宰相群体。而仆射一职逐渐退出宰相行列。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其实是指他任地官侍郎,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宰相职很多,带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都可以说是宰相。(唐玄宗时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

  • 五代与两宋与辽金

五代与北宋虽然不设丞相,但创立了首相(宰相)制度。

另由于三省中的中书令与侍中在安史之乱后成为荣誉虚衔,同中书门下三品自唐肃宗之后也不再使用,所以五代到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掌管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成为宰相职,再加一个管财政的三司,被称为“计相”。

元丰改制之后,宋神宗废二府三司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首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次相,中书侍郎等成为副相。

到南宋宋孝宗时期又将左右仆射改为左右丞相为宰相职,后来又以加授“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位列宰相。

宰相作为官职仅在辽国出现。金国以尚书令、平章政事等为宰相职。

  • 元明清

元朝设丞相职位,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都为宰相职。

明初设丞相,但是在胡维庸案后,朱元璋废中书省与丞相职位,改以内阁制。所以入阁的内阁大学士成为有实无名的宰相。

清朝同样,但是雍正设置军机处后,以军机大臣才是真宰相。

可见,丞相一直是一种官职,断断续续存在,而宰相在不同的时代由于相权与皇权的争斗,不断进行变化。


妖鬼杂谈录


其实宰相和丞相不能放在一起讨论比较的,因为他们不是一个领域上的概念。

先说说宰相,“宰”有主宰之意,“相”有辅佐之意。宰相是在中国古代君主制之下,辅佐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并非具体的官职名称。

在不同朝代,宰相的具体官职名称也不断变化,比如相国、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尚书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清末总理衙门里的总理都是宰相的官职,只是不同时期,因为政治需要,会把不同的官职赋予宰相的职能。

而丞相,就是官职,是赋予宰相职能的一个官职。当然,在中国历朝历代,丞相这个官职名称并不是总存在,也是时断时续的。比如唐宋明清时期,丞相这个名称是不存在的,但该丞相干的活总得有人干,因此,被赋予同样职能的其他官职就出现了,就如上文列出的几个官职,他们的职能是和丞相是一样的。就是行使宰相的职能。

一些朝代的皇帝之所以要用其他官职代替丞相,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避免权利集中于一人,使相权过大,进而对皇权形成挑战。例如把丞相变为左右仆射,或同时任命几个大学士,把一人决定的事变成几人讨论决定,发生分歧时皇帝再最终决断,也是古代皇帝行使权术的一个表现。


太极殿里的千牛备身


通常来说我们会认为丞相即是宰相,其实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应是:宰相包括丞相,丞相是一个具体官职,而宰相是一个俗称。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宰相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韩非子·显学》中,它的具体官名随着朝代变迁而改变,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中书舍人、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丞相则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在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这一职位。丞相的设置也是断断续续出现的,直到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丞相制度,所以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总结: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对应的官职官名。


历史说说历史


丞相和宰相,那位说了,这“丞相”不就是“宰相”吗,文武百官之首,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除了皇帝就属他大了。嘿嘿,您要是这么理解呀,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丞相跟宰相呀,还真不是一码事。

首先来说,丞相是一个具体的、正式的官职,官位职称,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这个国家总理吧。而宰相首先来说,它是一种制度,宰相的制度。这个从春秋时期就有了,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把这宰相制度给废了,改了内阁制度了。同时呢,宰相是口头用语,他是对那些个,辅佐皇帝,处理事物的人的一种口头称呼。唉这两区别很大。

“丞相”一词呢,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当时这各个诸侯国啊,都设置有相国的职位,用以辅佐国政,而且这个相国,和丞相,也不是一个职位。丞相是相国的副手,丞就是辅佐,丞相,就是辅佐相国的意思。后来呢,随着历史发展,唉,这丞相呀,抢班夺权,慢慢的就把这相国的权利呀,给抢过来了,在战国后期,丞相正式的取代了相国,成为辅政大臣啦。

当然,这丞相,也不是历朝历代都有,比如说吧,西汉,汉哀帝就把这丞相改叫“司徒”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唉,他又当了丞相了。蜀汉,诸葛亮,也被封为丞相,但是诸葛亮死了之后呢,丞相这个职位呢,也就没了。然后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宋,这一历史阶段呢,大部分朝代是没有设立丞相这一官职的。不过也有例外,唐玄宗开元元年(也就是713年),唐玄宗把尚书左仆射、右仆射,改为了左丞相、右丞相啦;南宋乾道8年(1172)也是把尚书左右仆射改为了左右丞相。元朝的时候呢,又设立了丞相一职,但是丞相权力太大,对于皇帝的权力呢,形成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到了明朝,朱元璋干脆通过胡惟庸案,直接把丞相这个官职呀,彻底给废除了。

那这个宰相又是怎么个意思呢?历史学家,祝总斌先生,给宰相呀,下了个明确的定义。他认为,只要一个官职,集两种权利于一身,那他就可以称为“宰相”:第一,是有,能与皇帝讨论政务的“议政权”;二一个是,能监察百官执行政务的“执行权”,两者缺一不可。按照这个标准来说呢,丞相作为三公之首,那肯定是能商量国事,能够检查百官,他肯定是可以称为宰相的。但是,中国历史上除了丞相拥有这两项权利之外呢,还有其他的官职,也可以被称为宰相。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尚书令;唐代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宋代的同平章事等等,都是宰相。宰相不是具体的官名, 是对于辅佐皇帝,并且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这回您明白了吧,这丞相和宰相他不是一个概念。


小劳叨叨


宰相与丞相有明显区别,宰相大规模出现是在唐朝中期以后,丞相如果权利大也叫相国或者相邦,是一国真正政府首脑,类似现在政府总理,有自己的幕府,自己官吏,机构。而宰相只是类似参知政事,权力没有丞相大,如果说丞相是总理那么,宰相也就是国务委员,或者副总理。级别三品。丞相由于权力太大到东汉年间取消,改为三公录尚书事执政,后来曹操恢复丞相职务。类似于CEO。而宰相大多数是唐朝门下省尚书令,宋朝参知政事。


高中毕业不用上知网


宰相与丞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僚首领,只有名字上的区别,宰相和丞相是不同时期的称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