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姜维都知道黄皓误圣听,为何都没有除掉他呢?

祖居谯城


姜维、诸葛瞻父子等人都想杀黄皓

想杀黄皓的不止姜维,还有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还有很多正直之士。姜维跟诸葛瞻关系并不好,但他们都恨黄皓:

黄皓屡屡弄权,设置操作以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厌恶黄皓擅权,建议后主诛杀黄皓,被拒绝。姜维恐惧,带兵到沓中屯田,实为避祸。

诸葛瞻临终叹息道:“我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抵抗邓艾又失去战机,有何面目见皇上和臣民呢?”

诸葛瞻战死后,诸葛尚叹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冲入敌阵战死。

黄皓弄权是因为刘禅

黄皓是刘禅宠幸的人,姜维要杀黄皓,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对刘禅的不敬。历史上,皇上所宠幸的,要么是大臣、要么是外戚、要么是太监。刘备去世很突然,没来得及将权力做好交接。

诸葛亮生前,所有政事都归诸葛亮裁决,刘禅没有权力,大臣都听诸葛亮的;刘禅在军中唯一有恩的是赵云,一直未获诸葛亮重用。刘禅生母去世早,他的妻子就是张飞的两个女儿,实力也比较单薄,没有强有力的外戚可以依靠。诸葛亮死后,权力归蒋琬。作为一个皇帝,宠幸太监太容易理解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董允去世后,无人能管住刘禅,也就无人能管住黄皓

历史上的黄皓“便辟佞慧”,聪明、阴险,害人不显山露水。黄皓前期并不敢弄权,原因是诸葛亮的亲信董允,是蜀汉“四英”(一说是四杰,包括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之一,一身正气,经常对黄皓严厉训斥。

董允不仅把黄皓管得很死,连刘禅的私生活都管得很死。刘禅想找几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补充后宫,董允说:“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董允是道德楷模,动不动拿刘备、诸葛亮的语录教育刘禅,刘禅毫无办法。

公元246年,诸葛亮去世3年后,董允去世,黄皓开始有权力;到公元258年,黄皓开始独揽朝政。


老丈人话古今



中国历史上有一奇观,就是宦官(太监)专权。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十个太监)乱朝,十常侍和外戚大将军何进的矛盾直接让东汉王朝进入了尾声。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叫黄皓,黄皓是三国蜀汉后主刘禅身边的太监,从刘禅登基到投降邓艾的四十年间,黄皓一直陪伴刘禅身边。之所以黄皓能够让历史记住,在于这个人很坏,可以说是头顶生疮脚底下流脓坏透顶了的一个人。蜀汉政权的覆灭和黄皓后期专权有莫大的关系。

那么,诸葛亮和姜维为何不除了黄皓这个祸害,而放任黄皓危害蜀汉政权呢?

诸葛亮时期的黄皓

据说黄皓此人不但阴险而且聪明,刘禅登基的时候,只有十七岁的黄皓开始相伴左右,因为会拍马屁,能揣测刘禅的心思,深受刘禅的宠信。


诸葛亮主政时期的黄皓,经常教唆刘禅在宫中斗蛐蛐,斗田鸡,要么安排刘禅蒙着眼晴和宫女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他还特意让人四处搜刮奇石珍玩来满足后主的好奇心。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知遇之恩操碎了心。先是领兵七擒七纵南蛮孟获,平定了蜀汉的西南大后方,接着六出祁山伐魏,夺得陇西大片土地。此时诸葛亮的主要精力放在和曹魏的对抗中,对于刘禅的所作所为也只是规谏。“亲贤臣,远小人”就是诸葛亮上书给刘禅的名篇《出师表》中的句子。只不过这里边的“小人”是诸葛亮对刘禅的一种提醒,并非专指黄皓。这个时候的黄皓只能干一些取悦刘禅的勾当,还入不了诸葛亮的法眼。

董允时期的黄皓

诸葛亮死后,他生前的亲信董允是刘禅的近臣。董允为人正直,他和费祎等人一直遵守诸葛亮的遗愿来辅佐刘禅。有一次刘禅在黄皓的鼓动下,想搜罗一些美女来扩充后宫,董允知道后极力劝阻,说:臣闻上古天子最多才有十二个嫔妃,陛下难道要超过他们吗?刘禅没有办法,有关美女入宫的打算只好取消了。


董允的时候,因为黄皓经常给刘禅出馊主意,受到董允的训斥,黄皓惧怕董允,时常有所收敛。其时黄皓只是一个小小的黄门丞,刘禅为了让黄皓替自己办事方便,在黄皓不断的请求下准备给黄皓加官,结果可想而知,又遭到董允反对而作罢。董允在位期间,黄皓官品一直不过黄门丞。董允此人比较仁慈,只要能控制住黄皓作恶,他并没有杀死这个人的打算。

姜维时期的黄皓

董允去世后,陈祗接替侍中之位。黄皓和陈祗相互扶持,陈祗不再排斥黄皓,因此黄皓得以参与朝政。黄皓开始培植亲信,打压异己。


公元258年陈祗病死,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慰。朝中大臣纷纷依附结交黄皓,只有罗宪不肯献媚,黄皓借刘禅之名,把罗宪逐出朝堂贬为巴东太守。

鲁王刘永(刘禅弟弟)看到黄皓把持朝政,心生不满。黄皓在刘禅面前搬弄是非,以致刘禅和刘永十多年老死不相往来。

姜维在外带兵,黄皓想让自己的亲信阎宇代替姜维,他在刘禅跟前煽风点火陷害姜维,姜维知道后让刘禅下令杀死黄皓以正视听,刘禅因为离不开黄皓所以没有答应,只让黄皓给姜维赔礼道歉了事。姜维当时差一点就想一剑砍了黄皓,杀死一个黄皓对姜维来说不难,但是打狗还得看主人,没有刘禅发话杀死皇帝的亲信那就等于是谋反了,姜维却不屑为了黄皓这个小人背上谋反的罪名。事后姜维怕受黄皓报复,只好带兵去沓中屯田以避其祸。可见此时的黄皓有多厉害,连姜维也不得不避开他的锋芒。

司马昭处死黄皓

《三国志》陈寿道: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蜀汉,刘禅投降。邓艾听闻黄皓恶行,将其囚入大牢。黄皓以黄金珠宝收卖邓艾的人,又被放了出来。蜀汉灭亡后黄皓又被司马昭所获,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下令将黄皓凌迟处死。

黄皓之祸,说到底是刘禅纵容的结果。当初有诸葛亮、董允约束刘禅,危害还不明显。董允死后,诸葛亮对刘禅的影响已经降到微乎其微,刘禅亲自主政,这才给了黄皓弄权的机会。然而世上善恶到头终有报,黄皓最终还是难逃被处决的命运。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走着聊着


黄皓是后主刘禅的贴身宦官,跟随刘禅40年。不管刘禅是不是皇帝,整个蜀国有能力除掉黄皓的永远只有4个人:分别是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刘关张去世后只剩下赵云一个人有能力,有胆量除掉黄皓, 除了上述4人之外,包含诸葛亮和姜维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行。




第一:为什么关羽张飞可以杀黄皓?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生死一体,关羽张飞二人把刘禅及当成主子又当成子侄。黄皓是刘禅的贴身宦官,对于关羽张飞来说也就是自己的家奴。所以关羽张飞两个人可以杀黄皓。刘备就更不用多说了。

第二:为什么赵云也可以杀黄皓?

刘禅和赵云的关系是最铁的。他们既是主仆,也是君臣,还是至亲。赵云两次舍命救刘禅,这份感情从刘禅小时候就建立起来了,一旦黄皓危及蜀汉政权,赵云将黄皓杀后,刘禅不会对赵云产生疑心。但赵云肯定不会这么做。

第三:为什么诸葛亮杀不了黄皓?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以父事诸葛亮。按说诸葛亮是有能力杀掉黄皓的。但诸葛亮不敢。因为诸葛亮知道在刘禅心中属于自己人的只有两位:赵云和黄皓。诸葛亮也知道刘备在托孤时,通过赵云李严等人来制约自己。所以他不敢。

第四:为什么刘禅这么信任黄皓?

刘禅17岁继位,父亲死了,二叔(关羽)三叔(张飞)也死了。遍观蜀国朝野内外,除赵云外,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相信的人。而赵云是军队将领不可能时刻待在他身边。孤单一人的刘禅在皇宫中,恐怕连吃饭喝水都要小心翼翼,只有从小跟随自己的黄皓值得信任,黄皓是个宦官,宦官唯一的大树就是背后的皇帝。所以黄皓对刘禅绝对是忠心耿耿的。

董允死后,刘禅逐步提高黄皓的官职,让他制约朝中的文臣武将。黄皓跟了刘禅40年(223-263)。前20年他要协助刘禅对抗诸葛亮,后20年他要协助刘禅对抗姜维。他很忙。


少校柳下惠


在诸葛亮时期,朝廷里可能还没有黄皓这个人,一个小太监是不会引起任何人注意的。而到了姜维时期,黄皓已经是权监了,地位难以撼动。

而在诸葛亮到姜维这中间,其实隔了蒋琬和费祎这两段时期,黄皓就是在这段时期里成长起来的。

诸葛亮时期,黄皓籍籍无名;利用蒋琬和费祎的空档,黄皓迅速成长,到了姜维时期,黄皓早就是“立皇帝”了

诸葛亮北伐时,给刘禅留了一大批处理内政好手: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还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贤臣”都知道是指上述几人,而“小人”呢?诸葛亮没指名道姓,但他后面又说了“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东汉桓、灵两朝是宦官乱政最严重的时期,灵帝时甚至还有“十常侍”这样的乱政团队,所以诸葛亮所说的“小人”,指的就是宦官。但他只认为宦官会导致乱政,却不清楚会是哪一个宦官。

毕竟皇帝身边的太监不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就算蜀汉国土面积小,但数百上千的宦官配置也还是有的。在诸葛亮时期,黄皓还是一个小人物,不可能搅风弄雨,再者,除非诸葛亮取缔掉宦官一职,否则还能让皇宫内没有太监吗?

诸葛亮死后(238年),这时候的刘禅也长大(三十一岁),开始自摄朝政了,这时候的黄皓就开始受宠了。不过由于诸葛亮生前留下的董允,所以黄皓虽然得到了刘禅的宠爱,却一直无法染指朝政。

而蒋琬当政期间(238年—246年),这时期因为有董允在,蒋琬主力又放在了内政和对曹魏的军事上,所以对刘禅也不怎么管了(也管不了,刘禅都三十岁了,还是皇帝,管不了了)。可后面蒋琬、董允都死于公元246年。



蒋琬死后由费祎接任,董允死后由陈祗接任,费祎是个老好人,他制不住魏延、杨仪,同样也制不住陈祗和黄皓。在费祎辅政期间(246年—253年),他的精神全部放在了姜维身上,而在刘禅的身边,因为费祎信任陈祗,所以安排了陈祗接替董允,守在刘禅身边。只可惜的是,陈祗和黄皓狼狈为奸,蛇鼠一窝。

费祎死后,姜维接管大将军一职,而经过刘禅的多次分权之后,此时的内政也轮不到姜维操心,而由陈祗和黄皓负责,他们想出了一个“妙招”:全力支持姜维北伐,让姜维无暇顾及内政。本来姜维是一个打仗能手,却不善于搞内政,现在有人替自己“分忧”,又能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地专心兴复汉室,这买卖自然就成交了。

陈祗死后,黄皓正式独掌内政,官位也一路飙升,而这时的姜维在外,诸葛瞻、董厥在内,黄皓居中,各自负责,互不干涉。蜀汉在这时候已经是一个分裂的国家。

而诸葛瞻在临死前所说的那句“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其实这确实是诸葛瞻的过错,他知道刘禅宠幸黄皓,也知道黄皓迟早会害死蜀汉,可他却没有出面去控制黄皓,反倒是一个劲儿地去和姜维作对。

所以黄皓专权,罪不在诸葛亮和姜维,前者不知黄皓,后者已无权控制黄皓。也不在蒋琬、费祎、诸葛瞻等人。要真论起来,黄皓能“误圣听”的主要责任人还是刘禅,若不是他的庇护,又怎么会让董允、费祎、诸葛瞻等人投鼠忌器呢?黄皓又怎么可能得到陈祗、阎宇等人的附和呢?归根结底还是刘禅的缘故,实在是怪不到诸葛亮和姜维头上。



狐史首丘


因为题主的时间线出现了一定的错乱……

诸葛亮是什么时候死的?

公元234年。

黄皓是什么时候开始专权的?

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三国志·后主传》)

景耀元年是公元258年。也就是说,黄皓在政坛上能够一展拳脚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

所以诸葛亮肯定是不会除掉他的,时间对不上。

至于姜维,他的权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他肯定是蜀国后期军界第一人不假,但并没有达到诸葛亮的那种地步。

姜维确实是想除掉黄皓的,但黄皓这时候的势力已经很大了,别说除掉他,姜维如果不小心,自己还有反过来被他除掉的可能。所以后来姜维干脆都不回成都,躲到沓中驻军去了。

所以姜维是想除掉黄皓,但有心无力。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三国志·姜维传》

华阳国志曰;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三国志·姜维传》裴注


北门猿


黄浩不是诸葛亮安插的人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