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是世人的普遍願望-老宋談養生

健康和長壽與永恆的青春一樣誘人。那長壽是什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左傳》中就把“壽”分為上、中、下三等,說“上壽一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這意味著,這位120歲的人被稱為上壽,這位100歲的老人叫做中壽,而這位80歲的老人則被稱為下壽。也就是說,只有80歲以上的人才有資格使用“壽”這個詞。

長壽是世人的普遍願望-老宋談養生

美國學者赫爾弗里根據細胞分裂的數量來估計一個人的生命。結論是一個人的預期壽命應為120歲。這項研究的結果與我們祖先的生活觀完全一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也在延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老齡化劃分的最新方法:44歲以下的年輕人,45-59歲的中年人,60-74歲為老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歲月是長壽的。根據這個標準,目前大多數人可能已經錯過了“長壽”這個詞。然而,“長壽”一直是人類本能的美好願望。每個人都希望他們能夠長壽,能健健康康地盡享天年。

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生命過程由出生,發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階段組成。我們知道烏龜是長壽的,但曹操在“龜雖壽”中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這就是自然規律。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未能超越這種自然規律。我們應該清楚地瞭解這一點 - 生活是有限的。

有些人盲目追求長壽。因此,他們鍊金術、服石,並相信生命可以永遠持續下去。“歷史書籍記載了許多企圖長壽的悲劇,祈求於“神仙家”和“煉丹家”,服食金石。以唐朝為例:唐憲宗因為服石,“暴成狂躁之疾“卒年43歲;唐穆宗效法憲宗長年服用金石,臣下屢次勸諫,他口頭答應說他實際上沒有中斷。在位4年,33歲而亡;唐武宗服石,“喜怒失常”,“未幾卒”,唐宣宗為此處罰了蠱惑武宗服石的道士,但後來唐宣宗自己也“好神仙、餌丹藥”,後背生疽而亡……這種悲劇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但也有非常明智的君王,例如康熙在“聖祖仁皇帝聖訓”中說到:“吾人年老而經事多,則自輕易不為人所誘,每見道士自誇修養得法,大言不慚。但多試幾年,究竟如常人,齒落鬢白,漸至老憊。觀此,凡世上之術士,俱欺遊人而已矣。神仙豈降臨人世哉?”康熙不信神仙,不信丹藥,活了69歲;乾隆更長壽,活了89歲,自稱“古稀天子”。

期待長壽是世人的普遍願望。事實上,人們很難長壽的標準,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生命不可能是永恆的,但到活到天年,這還是可能的。古人早就知道這一點。 “黃帝內經”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也就是說,知道如何養生的人,會根據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生活,並遵循正確的醫療保健方法。飲食適中,生活規律,工作和休息適中,身體和精神保持最佳狀態,使他們能夠活到正常的壽命 - 天年。

中國歷史悠久,養老說法豐富多彩。中國有超過8萬本古籍,包括約1萬本中醫古籍。有200多種傳統古典保健經書、史書、佛書,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科學歷史史學家約瑟夫·李約瑟曾說過:在世界文化中,中國人的健康教育是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黃帝內經”中提到“上工治未病”,養生便是其中的具體體現。中醫健康教育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這是一門符合人類生活客觀規律的科學。

健康,不同年齡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老宋以後會重點和大家聊聊於老年養生,也就是養老。雖然說的是養老,但它的方法不僅適用於老年人,也適用於所有年齡段的人,這可以使人們儘快預防問題。春天到了秋天,鮮花盛開,白髮逐漸生長,容顏啟迪,所以人們可以防患於未然。面對生活的客觀規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養生,努力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爭取盡終天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