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食品产业:“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二十多年前,人们曾用“满天星星,不见月亮”形容漳州食品产业缺少叫得响的龙头。今天,再度审视这句话,依然有其深刻的一面。

月亮,依旧“犹抱琵琶半遮面”。与漳州同为中国食品名城,漯河有年主营收入超500亿元的双汇,烟台有年主营收入超百亿的张裕、鲁花。与这些响当当的大企业相比,漳州尚无主营收入超百亿元的食品企业,缺少站在产业链高端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看,尽管“漳州味”已香飘四海,但我们的食品产业如同一张模糊的“群像”,“基础好”“技术强”“门类广”等赞誉的背后,依然缺乏有个性的面孔。

星星,已非“昨夜星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市3000多家食品企业中,年产值十亿元以上企业已接近20家,全市食品工业省、市级工业龙头企业19家。如罐头产业出口量连续35年全国第一;环东山湾区域水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国最大水产品加工出口集群,年出口货值超26亿美元,约占全国七分之一;以糕点、饼干为主的焙烤食品制造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掩饰不住对“月亮”的渴望,为何“外地的月亮总是比较亮”?

这是由食品产业自身特点决定。经过草创初期的野蛮扩张后,食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稳健型成长的产业。在竞争日益激烈,且技术门槛不高的食品产业中,食品企业很难通过所谓的“技术革命”,呈现出几何速度的爆发性增长。

这更是由漳州食品企业的特质决定的。漳州食品企业既不是源于大型国企改制,亦非外来资本的强势注入,而是由一批“泥腿子”企业家一砖一瓦、一锹一土建立。从田间到车间,从农民到老板,这几乎是所有漳州食品企业和企业家共同的发家之路。一分为二地看,这样的发展路径,导致了这些企业的商业扩张欲望不强烈,从而使漳州缺少露头式的食品企业;但也正因如此,企业不盲目求大,基本盘较为牢固,从而有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皓月当空固然美丽,满天星斗也能成就一道风景。凭借着“稳扎稳打”,漳州食品产业每年贡献超过1500亿元的产值。在食品产业16个大类,40多个小类中,均能见到漳州企业的身影。漳州拥有以水产品加工、果蔬食用菌加工、休闲食品制造、粮油饲料加工、罐头制造、肉制品加工、饮料、精制茶等为主要内容的食品产业体系。

“有一批正在成长的企业和企业家,有一批在某个细分行业里崭露头角的企业,这是漳州食品企业的基本面。”有业内人士分析,漳州的食品产业必然将以“集群”的方式“冲出亚马逊”,通过打造一批体量中等、创新能力强、有一定品牌优势的企业,形成产业上的航母舰队,从而在食品领域的细分行业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产业优质发展的一种形态,也更符合漳州的现状。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可喜的发现,一些引发量变的因子正在悄然发生作用。

——政策的活力正在释放。产业发展需要“水到渠成”,也需要适度的“促苗助长”。行政手段这只“有型的手”帮扶力度日益加大。去年,漳州市出台了“食品产业发展八条举措”,从鼓励企业做大规模、支持技改投资、支持兼并重组、鼓励市场拓展、支持企业创建品牌等方面给予企业“真金白银”的扶持。今年四月,漳州吹响了“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号角,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批食品企业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企业的兼并正在进行。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正在发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海之星、大闽食品、康之味等,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这波热潮的涌现,标志着漳州产业和企业正在觉醒、发力。通过整合重组,倒逼企业从市场布局、产品创新、技术改造、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这样的内生动力必将激发起企业强大的动力。

——新一代企业家崭露头角在老一辈人筚路蓝缕的创业之后,一批“创二代”青年企业家正在成长。与老一辈创业人相比,他们的视野更宽广、理念更先进,他们追求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重视企业形象树立、品牌创建。他们的出现,不仅让企业接续发展、后继有人,更为漳州食品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有人预言,漳州的食品产业正在进入群雄逐鹿的时代。如同浩瀚宇宙的自然规律,满天星星在这些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正在聚合成一个个更为耀眼的“星斗”“星云”。未来,闪耀夜空的新星必然将在其中诞生。正如那句诗中所写——“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市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焜辉:

加快产业“两化”深度融合多而不大、大而不强是食品产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是漳州独有的,其他地市“一家独大”的情况也不见得适合漳州实际发展。从企业规模来看,漳州缺少能对行业起整合带动作用的超大型龙头企业,这正说明了漳州食品产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何“挖”?加快企业自动化升级与信息化进程是关键。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推动漳州食品工业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中加快变革,以“食品+互联网”模式促进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食品企业信息化程度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引导企业借力电商平台积极扩大线上和线下各类市场,实现目标市场的无边界化、智能化发展。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变花:

避免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漳州的食品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企业经营概念比较落后,重生产、轻市场。特别是漳州很多企业属于出口创汇型企业,其特点是品质高、品牌弱、利润低、议价能力不强,国内市场的产品占有率低,在应对市场竞争、经济危机方面的措施较少,从而很难做大规模。如何解决?我认为,食品企业的产品研发首先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要对新品上市后能否打开市场进行论证,避免同质化竞争或资源浪费。此外,企业应争取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漳州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形成“漳州味”核心竞争力、增强产品附加值,更好地打造出“漳州食品”区域品牌。

立兴集团董事长、市罐头食品商会会长林解本:

引导中小型食品企业做优做精龙头企业的诞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我们既要突出重点、择优扶强,也要联合带动、实现规模效应。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扶持龙头食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引导中小型食品企业做优做精。特别是在部分细分行业和领域,我们更要着力加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让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食品企业都能充分享受到政策红利,引导产业健康全面发展。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印刷包装、食品物流及食品企业观光旅游等形成配套产业链,加快打造出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打造风险共担的强有力利益共同体。(闽南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