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停車難,去年東莞1.8億違停罰款,你貢獻了多少?

“東莞交警將走訪各大住宅小區,研究在夜間允許機動車臨時停放的措施。”近日,東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發佈的這一消息引起社會強烈關注。今年初,東莞汽車保有量突破300萬輛大關,且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車位供需矛盾日漸突出。眾多車主長期苦於一位難求,對破解停車難題的呼聲日漸高漲。

數據顯示,東莞全市約有140萬個停車位,在全市範圍存在巨大缺口。記者連日走訪調查發現,東莞市區仍存在結構性難題,車位一位難求的現象更加突出,亂停亂放屢禁不止。公共車位為何如此匱乏?亂停亂放如何整治?臨時車位是杯水車薪嗎?這是眾多市民心中的幾個疑問。

南方+獲悉,2018年東莞全市交警部門共查處違法停車90餘萬宗,罰款金額1.8億左右。那麼你貢獻了多少呢?


關注停車難,去年東莞1.8億違停罰款,你貢獻了多少?


圖為東莞南城,行政中心廣場的停車上停滿了車輛,密密麻麻。

公共車位為何如此匱乏?

4月15日早上8時,何先生陪妻子從南城金域華府小區前往市人民醫院普濟分院(下稱“普濟分院”),將要在這家醫院做產檢。雖然快到早高峰了,但是到普濟分院的路線很順暢。8時15分左右,何先生和妻子來到普濟分院大門外的光明路,但是在大門口等了足足30分鐘。

此時,等待進入普濟分院停車場的車輛較多,在南北方向的明新路上大排長龍,車龍尾部延伸至東西方向的光明路,影響該路段直行車輛的正常通行。雖然何先生心裡非常著急,但不得不耐心等待,近半小時後才能進入停車場。

記者在現場看到,普濟分院內設的停車場較小,僅有近百個車位,且大部分車位在大部分時間都停放了車輛。在普濟分院周邊的光明路和明新路兩條道路上劃設的停車位更是有限,一位難求。在何先生和妻子等待的時候,前往市人民醫院萬江院區就醫的李女士遇到同樣的問題。

東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市區公共停車場僅有車位約7000個。據不完全統計,東莞全市約有停車位140萬個,中心城區停車位約38.7萬個。在38.7萬個車位中,包括配建停車位18.5萬個、公共停車場停車泊位0.7萬個、路內停車泊位1.5萬個、建築退讓道路紅線停車泊位18萬個。


關注停車難,去年東莞1.8億違停罰款,你貢獻了多少?


圖為東莞南城,鴻福路口車輛通行繁忙,路邊停滿了車輛。

亂停亂放如何整治?

在東莞的大街小巷,車輛隨意停放在行車道或人行道上的現象較為常見。其中有車主圖方便、無視法律法規等原因,但停車位嚴重不足是主要原因。違法停車不僅影響道路正常通行,造成交通擁堵,還存在安全隱患。2017年12月18日凌晨,在金鳳凰大道大眾園路段,一輛行駛中的小車撞上停放在路邊的輕型廂式貨車,造成小車乘客吳某豪受傷,經4個多小時搶救後死亡。

東莞交警介紹,市區汽車亂停亂放有四大特點,一是在車站、地鐵站或商業圈周邊路段隨意停車的現象較為突出;二是在人行道、綠化帶等位置上停車的現象比較常見;三是有部分汽車在停車位上長時間停放,造成“殭屍車”情況;四是學校、醫院等單位周邊路段在一些固定時段內亂停亂放非常普遍。

大量機動車亂停亂放會導致路段不暢通,長時間將道路佔據會形成新的交通堵塞點。在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隨意停放車輛,佔據本已經緊張的道路資源,嚴重影響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通行權利。亂停放車輛還使東莞的城市形象受到影響。

今年以來,東莞交警不斷精細化管理停車需求,不定期開展車輛亂停亂放集中整治行動,大力推廣新型電子警察應用,同時利用機動能力強的鐵騎分隊採取滾動式巡邏的方式加大巡查力度,並通過媒體曝光機動車亂停放行為,進一步整治違法停車。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機動車亂停放現象得到一定改善。

2018年,東莞交警部門在全市共查處違法停車90餘萬宗。這一數據表明,東莞全市範圍內機動車違法停車的現象仍十分普遍。要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唯有改變停車位供求嚴重不平衡這一現狀。

臨時車位是杯水車薪?

每天下班回家,家住東莞南城石竹新花園的張先生最頭疼的就是停車。“在小區轉一圈,沒位;到一號門一看,旁邊也沒位;來到二號門,路中間都停滿了。”4月17日晚上8時,張先生開著車轉了10分鐘,最後把車停到幾百米遠的東莞電視臺樓下。第二天早上,張先生7時就起床出門開車。“去得晚會被交警貼罰單。”張先生說。

東莞小區停車位嚴重不足,大部分居民都和張先生一樣每天為停車難犯愁。南城江南第一城小區的居民不僅為停車難犯愁,還為車子順利開出小區周邊道路而犯愁。“小區外面停得密密麻麻,道路兩邊停滿了,很多掉頭位都停了車,道路中間僅留下窄窄的一條路。”吳先生說,18日早上用了20多分鐘才開了七八百米,從小區外的道路上駛入環城路,因為雙向兩車道變成半車道,這邊的車過不去,那邊的車過不來,都堵在一條道上。

3月底,從東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傳來好消息,即日起各鎮街交警大隊將走訪機動車亂停放重點路段周邊住宅小區,向住戶瞭解停車需求。交警表示,對小區人口稠密、車輛較多、停車供求不平衡的區域,可考慮人性化的應對措施,研究在一些路段限定時間(夜間21時至次日7時)、限定區域允許機動車臨時停放的可行性,人性化設置路內停車位,平衡居民停車和出行需求。

“南方+”3月底開展的網絡調查顯示,眾多小區居民盼著交警部門的走訪調研,希望在各自小區外圍道路上設置更多臨時停車位。目前,東莞市區的莞城、南城、萬江、東城等交警大隊正開展對轄區住宅小區及周邊道路走訪調研工作,已完成20多個小區和20多條道路的走訪調研。東莞交警表示,正在就走訪調研結果與各鎮街相關部門進行研究,探討如何推進路內停車管理試點工作。

不過,在小區周邊道路劃設臨時停車位面臨很多現實困難。東莞交警在前期調研中發現,大部分住宅小區位於主幹道或車流量較大的地方,周邊道路停車資源非常有限。此外,住宅小區周邊可否劃設臨時停車位難以用明確的標準來衡量。交警部門已經規定一些設置原則,如非主幹道、車流量小、通行條件好、周邊停車需求大、不影響交通安全等,但實際操作難以客觀量化評估。

■數據

140萬

據不完全統計,東莞全市現有停車位140萬個

38.7萬

東莞中心城區共有車位約38.7萬個

300多萬

東莞汽車保有量已經超過300萬輛

500萬

按照近5年平均增速,東莞汽車保有量將於2023年初突破500萬輛

90萬

2018年東莞交警共查處違法停車90餘萬宗

■觀點

探索城市靜態交通新模式破解停車難

在由南方日報社、廣東省靜態交通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的“第二屆(2018)中國城市靜態交通論壇”上,全國各地十多位專家和企業家就“城市停車難”等痛點發表看法。

清華同衡規劃院靜態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王傑提出,現在每個城市停車位的平均缺口都大於50%,停車利用率小於50%。針對停車難問題,王傑提出靜態交通領域的“三去一降一補”觀點,包括確定城市靜態交通發展方向,以車為本還是以人為本;城市建設合理規劃,避免停車增量變存量;在現有存量基礎上利用差別化供給政策,“以靜制動”;去除靜態交通領域的“輿論槓桿”“機制槓桿”;降低政府停車管理成本;全面反思規劃設計脫節問題,補齊短板。

Alpark(愛泊車)創始人、董事長閆軍和高級副總裁劉鵬聯合撰文指出,各個城市解決停車難問題的努力雖然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但是離徹底解決還很遠。在短時間內實現城市停車位全覆蓋、撬動城市停車市場的辦法只有一個——政府主導、企業助力,制定城市停車總體解決方案,對停車場政策、立法、規劃、建設、標準、管理、智慧平臺、投資融資等各個方面通盤考慮,避免出現“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錯誤,總體規劃,逐步分解,整體推進,探索城市靜態交通“G+B的”新型發展模式,徹底解決城市停車難問題。

閆軍和劉鵬提出,要從“建、管、控”三個方面研究考慮:“建”就是要想方設法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新建停車位,儘量縮小停車位缺口,尤其是住宅小區的居住停車要優先解決;“管”就是要提升管理效率,改善服務水平,提高居民滿意度,尤其是要消滅“信息孤島”,提升停車位的利用率;“控”就是要通過各種政策和經濟手段,控制私家車出行比例,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做到在城市裡鼓勵買車但不鼓勵用車,逐步達到車輛出行和停車供給的基本平衡,構建和諧發展綠色交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