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一生,從不束縛在條框裡,她前衛、大膽、行事另類。她是中國女權主義先驅,誓從男尊女卑的社會中走出一條平等的路。她有著女性的面容,也有著男性的硬氣。
有人贊她視野開闊,敢於打破常規;也有人覺得她標新立異,不討人喜歡。時隔多年的今日,我們不妨走出固化的思維,穿越歷史,去看看這位特立獨行的著名作家丁玲的風雪人生。
圖 | 丁玲
不一樣的煙火
1904年,丁玲出生於湖南臨澧縣的一個大家族。她的母親餘曼貞是出身書香門第的大小姐,父親是晚清的秀才,家中富裕。長輩疼愛,生活無憂,小小的丁玲,那時尚且不識愁苦滋味。
但好景不長,四歲那年,父親病逝了,留給母女的,只有一些牽扯不清的債務。可以說,父親的去世,是丁玲和餘曼貞苦難的開始。家中沒有男人支撐,生活沒有來源,昔日交好的朋友無人伸與援手,一家人的日子有些不大好過。
不過,苦難可壓不垮充滿鬥志的餘曼貞。恰好在那時,餘曼貞聽聞三哥想要在家鄉創辦小學的消息,她毅然變賣家產,還清丈夫欠下的債務,帶著一雙兒女和腹中的孩子,回到了家鄉,投身教育事業。
在當時男尊女卑的舊時代,一個年輕的寡婦,出門拋頭露面,還辦起了學校,實在有些驚世駭俗,家中的親朋好友都在背地裡嘲諷她。可餘曼貞並不在意,她重新進入學校讀書,還提出男女平等,教育救國的觀點。
母親餘曼貞開放的思想和獨立的精神對丁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18年的夏季,十四歲的丁玲從常德女子小學畢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
第一學年快結束的時候,五四運動爆發了,革命風潮衝擊著丁玲的心靈,她嚮往更自由,更廣闊的天地,她想要“飛到更自由的地方”。
於是,丁玲向母親提出想要轉到省城長沙周南女子中學的想法。周南女中在當時是湖南有名的女子學校,思想活躍進步,提倡婦女解放,開明的餘曼貞答應了丁玲的要求。
丁玲17歲時,想要去上海平民學院讀書。但這次的上海之行並不順利,她遭到了來自三舅一家的反對。
原來,在她幼年時,因外祖母一句話,她不得不同三舅家的表哥綁在一起。在她提出要去上海求學的時候,三舅以婚事為由阻攔她,希望她能夠在半年之後和表哥完婚。一心追求自由的丁玲自然不願意,更何況她對錶哥並無男女之愛。
好在母親佘曼貞很支持她:“她是要去找一盞明燈,找一條路,我們可以完全相信她。我自己的女兒,我就相信她。她到哪裡我都放心。”於是,在母親的全力支持下,丁玲取消了和表哥的婚約,遠赴上海求學。
1923年,這時的丁玲才19歲,來到北京大學聽課。她兩眼亮而有神,一舉一動沒有絲毫忸怩,行事坦蕩瀟灑,令許多男子自愧不如。也是在這一年,丁玲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夢柯》,開始了她的寫作之路。
三個人的愛戀
在北平,丁玲偶然結識了青年編輯胡也頻。此時的丁玲,正為弟弟的早夭而傷心痛苦,沒有心思去應付外界的交際。可胡也頻卻對丁玲一見傾心,丁玲冷靜堅毅的氣質,不服輸的眼神,坦蕩的做派,都深深吸引著他。可惜,就算胡也頻如何示好,丁玲也不為所動。
次年春天,在北京生活得不甚如意後,丁玲回到了老家。出人意料的是,貧窮編輯胡也頻居然借錢追到了湖南。當胡也頻頂著滿面風塵出現在丁玲面前時,她被這個窮小子的執著感動了,兩人開始談起了戀愛。
1925年,兩人結婚。
圖 | 1926年6月17日,丁玲與胡也頻在北京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風潮之後,瞬息萬變的歷史風煙瀰漫在中國上空,廣大知識分子陷入了苦悶和彷徨。而胡也頻卻鼓勵丁玲繼續創作,寫作成為了丁玲的發洩口。儘管經受了諸多波折,丁玲還是在1928年完成了她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這部小說一經發表,便轟動了整個文壇,丁玲也因此馳名文壇。靠著寫作的收入,兩人的日子好了起來。
之後,丁玲遇到了在北大自修日語的馮雪峰,兩人初次見面時,丁玲對馮雪峰的印象並不好。馮雪峰其貌不揚,穿著又土氣,與丁玲想象中的意氣風發的北大才子很有些差距。但在連日的相處中,丁玲為馮雪峰的才華所傾倒。兩人三觀相似,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感情來的快速且猛烈,僅相處了一週,丁玲就無法自拔地愛上了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
圖 | “湖畔詩人”馮雪峰
此時的丁玲,身邊已有了胡也頻。兩人多年相處,要說沒有一絲感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她無法在兩人之間做出抉擇,於是,不走尋常路的丁玲提出了三人一起生活的想法。兩個深愛她的男人同意了她的提議,願意等待她最終的決定。因此,三人住到了同一屋簷下,談起了“精神戀愛”。
但在愛情的道路上,兩個人正好,三個人卻有些擁擠了。胡也頻先受不住了,他到上海尋求好友沈從文的幫助,向他請教夫妻的相處之道。直到那時,沈從文才得知兩人奉行“精神戀愛”,即便在婚後,也一直在某種“客氣”情形中過日子。沈從文見胡也頻為情所困,倒也是很積極地幫他分析了起來。
第二天,胡也頻回到杭州,和丁玲和好了。三個人的愛情,最終以馮雪峰的退出而終結。
短暫相伴
1931年1月,胡也頻因被人誣陷而入了獄,一個月後,被秘密槍決了。伴隨著一聲響徹天際的槍響,胡也頻走了,一同破碎的,還有丁玲最初的愛情。
愛人的死,讓丁玲痛苦萬分。但是她性格堅強地像個男人,從來不在外人面前哭。當時,兩人的孩子也才剛出生沒多久。家中沒了頂樑柱,丁玲便一個人撫養著尚且年幼的孩子,裡裡外外為生活奔波。
圖 | 丁玲和兒子、母親
不久後,有一名外國記者找到丁玲,想要採訪她。但兩人語言不通,要想溝通得順利,自然要找一名翻譯,而馮達,正是她們找的翻譯。馮達時常來探望丁玲,陪她到處走走,去探望朋友,幫助丁玲從失去愛人的悲痛中走出來。
馮達的相伴,讓丁玲感受到了平淡的溫暖。馮達的溫柔像空氣一樣,將丁玲圍繞起來。一段時日後,兩人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共同度過了三年的平靜生活。
1933年5月14日,馮達出門前曾囑咐丁玲若他夜半未歸,就馬上離開家中。碰巧的是,因為當晚有人拜訪丁玲,故而到了12點之後,丁玲還未離開。等到12點,馮達剛回到家門口,就被捕了。原來,馮達一出門,就被特務跟上了。
於是,夫妻兩人雙雙入了獄。
丁玲看到馮達同特務一起進門,以為自己被捕是因他告密。馮達雙目含淚,向丁玲賭咒發誓,他絕對沒有出賣她。馮達信誓旦旦,丁玲只好相信他。但她的內心深處,仍然種下了懷疑的種子。
出獄後,她決絕地離開了馮達。
願陪你顛沛流離
1936年11月,丁玲來到了革命聖地延安,成為了第一個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來,為延安文藝界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經受過三年的牢獄之後,自由對於丁玲來說,無比珍貴。在延安,人人都是自由的,甚至連空氣也是自由的。
1937年6月,為了紀念高爾基逝世一週年,延安當地舉辦了一場大型文藝會。而陳明,就是其中一場話劇的演員。當時的陳明不過二十出頭,眉目舒朗,一雙眼睛明亮純澈,帶著滿滿的熱情。眼鏡一對視,丁玲就這個年輕英俊的小夥子吸引了。
當時,丁玲是陳明的上司,工作或生活中,都對他多有照拂。在一日日的相處中,陳明也丁玲產生了朋友之外的感情。不過,兩人不同尋常的親密還是引起了周圍人的閒言碎語,女方比男方大13歲,在當時看來是有些不合情理的。
陳明到底是太年輕了,別人的嘲諷讓他苦悶不已,周圍人的反對澆熄了他對丁玲的熱情。
兩人不得不分開,各走各路。但在這期間,陳明對丁玲的感情卻越發深沉和強烈,對丁玲強烈的愛意讓他心中的猶疑和不確定都消失了。愛讓人強大,有了面對流言蜚語的力量。1942年,38歲的丁玲和25歲的陳明在周圍人的否定聲中結婚了,沒有婚禮,沒有祝福,有的是兩顆緊緊相連的心。
圖 | 1946年,陳明和丁玲夫婦
人生總是有許多無法預料的意外。1957年,陳明被流放到了北大荒,留下丁玲一人在北京。不久後,丁玲就向組織申請到北大荒去,短暫的分離之後,兩人在北大荒重聚了。
北大荒生活艱苦,但丁玲想:“既然不能離開苦寒之地,乾脆加入它”。於是,丁玲一直在為融入北大荒做努力。
兩人在北大荒待了8年,可苦難也並未就此結束。剛走出北大荒,丁玲又因一些特殊事情入了獄。5年出獄後,她又被送到山西鄉村。好在,即便過得再艱難,丁玲也從不向生活認輸:“眼淚算什麼東西?在風中會幹的,用手巾可揩去的。”
直到1979年,丁玲才等到了她的正義。在這20多年裡,陳明一直陪伴著她,兩人的愛情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
圖 | 1953年的全家合影。前排丁玲、蔣祖慧,後排蔣祖林、陳明
復出後的丁玲,重新拿起了筆。早年的經歷使她更加通透,對生活的本質更加了解。七年的時間,她陸續出版了8本書。
1986年,丁玲因病辭世,這顆紅色政壇上的辰星緩緩落下了。丁玲從未停下追求自由的腳步,“飛蛾撲火,非死不止”。
文 | 麥苗
圖片參考來自網絡
閱讀更多 你的心做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