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引子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国德国被分成两个主权国家。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东部的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大相径庭。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前东德与前西德示意图

一名前东德秘密警察的「好人奏鸣曲」

电影《窃听风暴》的故事就发生于这个时期,1984年,前东德的一名秘密警察卫斯勒奉命秘密监听剧作家德瑞曼,代号HGW XX/7。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的秘密警察卫斯勒

卫斯勒接受任务后带着几名秘密警察潜入剧作家的家里,他们掐着秒表迅速布置完成监听设备,电影中的这一情节立刻让人感受到他们近乎极致的工作效率和职业素养。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秘密警察潜入目标家中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秘密警察迅速安装监听设备

就这样,卫斯勒通过监听进入了剧作家的生活,并逐渐对他有所了解,随着了解的深入,卫斯勒内心深处的良知慢慢超越了并不道德的任务本身,于是卫斯勒开始暗中保护剧作家,杜撰了很多对他有利的监听记录,帮助剧作家度过了危机。直到1990年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剧作家通过解密的监听资料发现了曾有这样一名善良的陌生人一直在暗中保护自己,才使自己平安地进入了新时期。于是他写了一本小说向这位不知名的秘密警察表达感激。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邮递员卫斯勒发现了剧作家的新书《好人奏鸣曲》

而另一边,随着东德的瓦解,秘密警察这个机构也不复存在,维斯勒成了一名普通的邮递员,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书店时,看到了剧作家的新书《好人奏鸣曲》,当他打开书的第一页时,看到剧作家写到:这本书献给HGW XX/7,致上最深的感激。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剧作家在书中扉页对陌生人的致谢

面对时隔多年的无声感谢,卫斯勒激动而自豪的对售货员说:这是给我的!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的最后一幕

相信很多观众都为电影中的这一幕感动不已,而全片在卫斯勒眼神中那一抹温暖的人性光辉背后,对于东德当局控制的秘密警察不择手段,冷酷无情的描写又令人对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寒而栗。虽然电影大受欢迎,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诸多奖项。但该片却并没有温暖和打动一些前东德观众的心,尤其是没有获得「史塔西」博物馆(原秘密警察总部)馆长的认同。他当初拒绝了这部电影在博物馆取景的请求,理由是剧本与历史不符。他说在秘密警察四十年的历史中,良心发现的一个也没有!

为何这样说?因为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前东德秘密警察全部都要接受最严苛的专业训练,对他们来说,监控前东德民众是最基本的工作,而在工作中克制自己的情感,避免对目标产生同情心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些无比专业和敬业的秘密警察被培养的犹如毫无情感可言的机械零件一般忠诚效力于「史塔西」这座「国家机器」。

因此,如电影中卫斯勒对剧作家产生的恻隐之心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那么所谓的「秘密警察」和「史塔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能让人在它消失二十九年后,内心仍有忌惮并充满了控诉呢?

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前东德秘密警察组织「史塔西」

如今,在位于德国柏林东部亚历山大广场向东的鲁斯彻斯街103号有一组灰色楼群,最里面的1号楼便是“史塔西”博物馆。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总部,前东德国家安全部

二十九年以前这里曾是东德的国家安全部MfS,德语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俗称为 Stasi “史塔西” ,也译作“斯塔西”。是德语 Staatssicherheit 「国家安全」的缩写。史塔西成立于1950年2月8日,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之一。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的徽章

Erich Mielke 埃里希·梅尔克是前东德国家安全部的第二任部长,但他足足掌权了32年,是史塔西真正的BOSS!当时他被西方媒体称之为「恐怖大师」。何出此言?因为他给属下灌输了那句臭名昭著的工作原则:

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嫌疑。此后,史塔西的所有人员都是依据这条原则工作的。认为人民的任何言论,思想,行为都是可怀疑和可被肆意调查的。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的部长埃里希·梅尔克

事实上,史塔西们也是这么做的。自1950年到1989年间,史塔西不但拥有大约91000名正式聘用的秘密警察,还从政界军界,大学教授,作家名流,工农学生等各行各业中发展招募非正式工作人员,也叫通报合作者。德语为 Inoffizieller Mitarbeiter,简称为IM,也就是俗称的「线人」为其服务。史塔西在鼎盛时期曾发展了约20万名线人用来观察和监视他们各自身边的所谓可疑对象。也有作家著书说这一数字约50万人。在前东德,无论你是政府官员还是黎民百姓都逃不脱史塔西们的眼睛。因为在当时总共有超过28万人,也有说是约200万人的史塔西眼线。这一点也十分符合史塔西的口号:

我们无处不在!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博物馆中的资料图

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听上去可能没有「秘密警察」那么专业的「线人」,虽然他们的素质良莠不齐,但他们拥有一点再专业的秘密警察也不具备的优势,就是他们与被调查对象的社会关系,无论同事邻里,良师益友还是枕边之人都有可能是史塔西的眼线。由于彼此间的亲密程度,让被调查者的一切隐私都无可遁形,无论多小的细节都可以在他们的「密档」中找到。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被史塔西审讯的剧作家女友

在电影《窃听风暴》中,剧作家的女友就被史塔西抓住了弱点,情不得已之下出卖了自己的爱人。据说从史塔西建立到瓦解的40年间,前东德有大约600万人都被不同程度的调查过,而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当时东德总人口的1/3。因此有人说,史塔西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构建起了一张无形,无情但却无处不在的大网,将几乎所有的前东德公民笼罩在了网中。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剧作家与被史塔西控制的女友

铭记那段特殊历史的「史塔西」博物馆

时过境迁,曾经那个让人胆战心惊的名字「史塔西」和那座永远灰蒙蒙的,让人易进难出的大楼今天只要花6欧元就可以进去参观。如果想要拍照需要再单加1欧元,别犹豫,这座大楼里所陈列的藏品会让你兴奋的几乎无法放下手机。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如今的「史塔西」博物馆

大楼的1至3层共设三个主题展区,这座楼是前东德国家安全部1号楼的旧址,当初是领导办公楼。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如今的「史塔西」博物馆

1层的展览主题是「我们是谁?」基本概述了斯塔西从成立到发展的历史,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史塔西」的座右铭“党的剑与盾”徽章。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座右铭“党的剑与盾”徽章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博物馆通过展出当时的文件和展板为参观者还原那段历史

2层主要是史塔西的各类办公室展览,其中包括 Erich Mielke 埃里希·梅尔克部长办公室,会议室,审讯室等等,基本上都是按照当初的样子进行陈列,让人仿佛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的办公室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的会议室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的审讯室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史塔西审讯室的场景

3层的主题是「我们无处不在」。在电影《窃听风暴》中我们看到过史塔西安装监听设备时的熟练与敏捷,而且安装位置也让人意想不到。这一层主要展示的就是以监视监听为主要调查方式的史塔西是如何在这方面下足夫的,展出的内容简直令人大开眼界。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博物馆展出的纽扣相机

从这枚纽扣相机的先进程度我们不难想象史塔西在开发用于监视拍照的微型相机方面可谓是用尽了心思,除了可以安装于纽扣上微型相机,博物馆里还展示有可以放在钱包,购物袋,甚至是安装于录音机内部的相机。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博物馆展出的装于插座内的监听设备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史塔西」在开关里安装监听器的场景

史塔西会对重点目标进行24小时监听,在这期间你不会有任何的隐私可言。十几部录音机记录下你说的每一句话,包括房间内的任何声响,甚至是你上卫生间的声音。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史塔西」在屋顶绘制出目标家里的布局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史塔西」在目标的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监听设备

史塔西人员甚至会从这些声音推断出很多细节,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会被详细的记录在案,最终可能变成逮捕你的突破口。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日常监听的历史照片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中「史塔西」监听的场景

据说史塔西的工作人员还会带上微型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出门,然后故意找别人搭讪聊天,时不时的抛出一些敏感话题,一旦对方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怨言,就会被抓到随时候命的小货车中,带回总部去进一步审讯。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博物馆展出的运送目标的小货车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小货车的历史照片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史塔西的“本事”,那可就太小瞧“我们无处不在”的这句口号了。史塔西还配有柏林地区所有住宅的备用钥匙!等到监视目标外出的时候,史塔西人员就可以肆无忌惮进入房间搜查,然后再将物品恢复原状。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对目标的秘密搜查。而这样的行径在当时还算是比较“文明”的,还有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史塔西的心理战,而它还有另外一个恐怖的名字——“侵蚀”。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史塔西」在目标家中拍摄的历史照片

「史塔西」对目标的心理「侵蚀」

从70年代开始,前东德当局为了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史塔西不得不减少暴力逮捕和刑讯,转而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战术来瓦解和摧毁目标。因为这样的话不会留下痕迹,也很难被证实,也就不会留下确凿的证据。于是史塔西发明了一种被称作 “侵蚀”的心理骚扰方式用以击垮目标的意志,从而使其停止不当的言论和行为。德语 Zersetzung(侵蚀)原为化学名词,意为腐蚀,分解。

“侵蚀”的手法其实就是上文所说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对目标家中进行秘密搜查的升级版,史塔西人员进入目标房间故意变换家具的位置,把闹钟的时间调到深更半夜,墙上的照片换了或是直接不见了,自己常喝的茶或咖啡口味突然变了。再配合向目标的家人打匿名骚扰电话,寄匿名包裹,诽谤,陷害,诬告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来实施骚扰。通常会让目标的生活陷入恐惧的阴影和极度的不安全中,但却又无可奈何。如此的精神折磨会造成目标的心理崩溃,甚至精神错乱。在电影《窃听风暴》中有一幕,卫斯勒偷拿了剧作家的书,但这个场景却被导演诠释的很温情,也许这正是「史塔西」博物馆馆长说电影与历史不符的一个原因吧。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电影《窃听风暴》

被历史瓦解的「史塔西」

1989年东欧剧变,11月9日柏林墙在民众的压力下被冲破,1990年初,随着局势的不断变化,前东德当局开始授意史塔西焚销毁所有相关证据。1990年1月,史塔西的总部大楼被愤怒的民众占领,在这栋楼里,留给民众和统一后的德国政府的是不计其数的非法调查密档。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如今的「史塔西」档案馆

1991年12月,德国通过了《史塔西档案法》,规范了对前东德史塔西秘密档案的收集,整理,留存,查阅等事宜。自1992年1月起,普通德国民众都可以申请查询当时史塔西给自己建立的秘密档案。从此「史塔西」这个名字被永远的留在了一段历史中。走出博物馆时天色已晚,那段沉重的历史就此挥别。

从电影《窃听风暴》中了解前东德秘密警察「史塔西」

夜幕下的「史塔西」博物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