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小时候说到县城梅山镇,熟不知真正的县城却在金家寨。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金寨镇地处全县中心,约建于唐末,古名金钗镇,一说为钦差镇,后因有人在此立寨,又为金氏聚居之地,称金家寨。东大街后山有砖石结构宝塔,俗称锥子阁,共11层,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民国28年(1939)为防日本侵略军作为轰炸目标而拆。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金寨镇北依史河,船舶可直放三河尖入淮河,后河道逐渐淤塞,仅通排筏。陆路有人行大道。镇北史河边有“观音洞”,原为天然石洞,民国26年经人工开凿,可容50余人,人称小南海。从洞边拾级而上,有藏经处,名观音阁,门前对联为“曲径通幽处,洞开别有天”,额题“南海春深”。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镇区老街沿史河傍山建筑,住房多单层小瓦砖木结构。街道用卵石或石块铺砌,主街名胜利街,宽约3米,长约1公里,小街巷9条,宽1米余,长度100~200米。史河边有上码头、下码头各1处,毛排多泊上码头。建县后,虽为立煌县政府驻地,但未进行建设,人口约3000人左右。民国25年3月,省、县投资9万元兴建城墙,抗日战争开始后停建。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立煌县动员大会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民国27年6月,安徽省政府迁驻金家寨。县政府驻年底,至六安公路修通,山区闭塞的局面有所改观。次年2月设金寨镇公所,四周增设小南门、水西门、介石门和金钗门。省政府迁驻期间,人口最多时达8.1万人,镇区扩延至船舫街、塔子河、包公祠、石稻场、戴家岭并向古碑冲发展,蜿蜒10余公里。主要街道有中山路、中正路、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干部路、驲运路等。中山路宽约6米,其余道路宽约3米。商业中心位于中山路的龚家畈至戴家岭间,时称“十里长街”。有军校同乐会、新生俱乐部、立煌大戏院等公共活动场所。民国30年2月,砖木结构的中山纪念堂落成。12月,建立煌发电厂。新发展的地区,习惯称为“新街”,总面积有20多平方公里,但建筑分散。省、县党政军警部门驻于段家湾、柯家湾、余家湾、洪家湾、姜家湾、红石岩、张家畈等山坡湾地。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金家寨旧址

民国32年1月2日,日本侵略军陷金家寨,大肆烧杀,街道和机关单位建筑被焚毁,仅中山纪念堂和三、四个单位幸存。劫后,省直属各单位在余烬中重建,规模大为缩小。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民国34年冬,省政府迁合肥,寄籍客商先后返迁,人口骤降至5000人左右。民国36年,从桂家湾至戴家岭一带房屋拆除。1949年解放时,新街仅剩包公祠、菜市场长约500米左右的街道,为金寨县人民政府驻地。1953年,人口3976人。

「揭秘」曾经最繁华的金寨县城—金家寨

原金寨地图

后梅山水库兴建,金寨镇成为淹没区,1954年秋开始移民,分别迁至梅山、古碑等地。1955年6月,县城迁移至梅山镇,1956年4月,金寨镇没入水库区。淹没原县城金寨镇和杨滩、裂石店、胡店、三合、塔子河、丁家埠等小集镇。当地的老人回忆金家寨相当繁华。回想当年记忆犹新。至今流传。

三十三间瓦屋,

经百年风雨,

历三朝寒暑,

祖辈艰难创基业,

父辈红军踏征途,

十二年国共县衙,

抗战时安徽省府。

任凭风云变幻,

唯有老宅仍如故,

可叹那,为了根治淮河,

终沉梅山水库。

看如今,碧波万顷遮不住,

难忘马家老宅故土。的诗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