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给太原起靓名:北京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唐玄宗李隆基两次“巡幸并州”的记载,一次是开元十一年(723年)春,一次是开元二十年(

732年)冬。

唐玄宗第一次光驾太原时,还未及不惑。

别看只有38岁,但此时他登基执国已超过10年,开创出被杜甫称颂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的“开元盛世”,带领大唐帝国迈进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全盛的新时代。

唐玄宗在洛阳过完春节就催动龙辇北上,然后整整一个正月都在太原留驻盘桓。

他的主要活动,是凭吊先帝圣迹,视察晋阳宫阙,游览晋祠胜境,慰问有功老吏,还下诏减免太原百姓的税赋,提高并州官吏的俸禄。

在一系列繁忙的走访座谈之后,唐玄宗御笔撰写了称颂先帝太原举兵、创立不朽伟业的《起义堂颂》。

这篇“颂”,应该在他二月初返京前就勒石成碑,高高矗立在晋阳城最宽阔的南大街之侧。唐玄宗也应该在文武百官簇拥下,移步碑前,抚石轻诵,篇中“鉴风物之忧思,寻王业之艰难。

惟高祖若天地之开辟,化成万类;惟太宗若日月之照昨,光于四表”的句子,正是他来寻峥嵘历史、缅怀非常先辈的心声。

太原人不要抱怨皇帝登基10年才姗姗来幸,他是觉得只有这个时候的自己,才积攒齐踏上孕育大唐基业圣地的足够底气和信心。

令千年古城荣耀的是,当今皇帝此次太原行,一下送给太原两个大礼包:一是下谕把“并州”升为“太原府”,二是为太原留下一首题为《过晋阳宫》的五言排律。

先dao xie dao xie“州”变“府”这个事儿。

东汉时,“州”由地理名称固化为行政区划名称,全国实行“州县制”。至隋,“州”改为“郡”,返依秦制。唐立,废“郡”用“州”,重回东汉“州县制”。

但就是不一般的唐玄宗绝不因循,初登大位,就把国都雍州升为京兆府,把陪都洛州升为河南府,不久又把益州升为成都府,并州升为太原府。

这万万不是行政名称的花样翻新。

唐玄宗把皇帝驻跸处和一些重要的大州改为“府”,不仅抬升了这些地区的政治规格,使“府”成为更好牵动区域发展的火车头,同时还丰富和活跃了地方政权的层级划分,构建出具有鲜明唐玄宗时代特色的“京府制度”。

太原有福,有幸高就大唐“十府”行列。

而唐玄宗的《过晋阳宫》,也应是一袭东来紫气。

这首长达22句的古风对太原之所以珍贵,是让后世得以站在一个帝王独特的观测点,回瞻唐时太原的盛大风貌,体味“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的旷世繁华。

《全唐诗》中诗人李隆基独立成卷,加上各种补编拾遗,其作达到70余首,《过晋阳宫》能排在第一首的显赫位置,不仅直接体现这首诗的艺术份量,也应该间接体现太原的历史份量。

因为古城晋阳在一国之君的评价和夸耀面前可以毫无愧色。

据《元和郡县图志》、《方志图》、《太平寰宇记》、《太原府志·古迹》等古籍记载,唐时太原府城分为汾河西、河中、河东3大片区。

在河西,分布着始于春秋、大规模扩建于北齐的古晋阳城(亦名“大明城”)、西晋并州刺史刘琨增建的州城(亦名“府城”“西城”)、隋朝晋王杨广环绕晋阳宫新建的宫城(亦名“新城”)和此后他连接宫城新建的“仓城”;

在河东,分布着唐太宗时并州长史李勣所建的东城;

在河中,有武则天时并州长史崔神庆 “跨水联堞”、连接汾河东西两岸的中城(亦名“连城”)。连城,可能由数座规模宏大的连体廊桥式构筑物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建在晋阳宫西南的“库城”(或是杨广“仓城”别名),建在刘琨州城北门外的“羊马城”,建在古城西北的“三角城”(亦名“徙人城”),建在古城北的“捍胡城”(亦名“看胡城”),以及刘琨所筑用来抵挡西山洪水的“罗城”(亦名“长龙城”)。

唐玄宗给太原起靓名:北京

图片来自《唐北都太原城初探》,作者尹均科

那时的太原城,实际上是一个分列汾河两岸、中城连同东西、小城拱卫府城的超级城市集群,毫无疑问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

还必须说,那时太原城内还拥有众多形貌奇丽的宫廷殿阁、苑囿馆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以北齐“大明宫”和隋“晋阳宫”为主的“七殿二堂”宏大建筑群。

唐人欧阳詹在京城长安参加完进士应试来太原游览,偕同一位“严长官”登临“太原龙兴寺”时,就激动地表示,自己完全被眼前高耸入云的“百丈城楼”和“九霄栈路”惊呆了。

比欧阳詹更早来太原游历的诗仙李白,用更炽热的诗篇歌唱了瑰丽壮美的晋阳古都。

开元二十二年(735年)35岁的李白在太原住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李白遍游晋阳山川,对友人赞叹这是一座“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的都城。

他盘桓晋祠,欣赏难老泉“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

他买醉青楼,惊艳晋阳歌姬“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李白甚至参加了一场城外围猎,用“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的诗句描摹太原猎鹰的神韵。

大诗人笔下,满是对晋阳风物真挚的情意。

这些,都是太原能够担得起帝王之诗夸奖的坚实物质基础。

唐玄宗第二次来太原,比李白第一次来太原要早3年,但与他自己首次北巡并州,间隔了9年。

开元二十一年(732年)农历冬“十月十二日”,47岁的李隆基依然从洛阳动身,途径泽州(今山西晋城),先在他任“别驾”时的龙潜之地潞州(今山西长治)小住数日,然后再赴太原。

不过唐玄宗这次“巡幸并州”除写了一篇《幸北都制》表达“远思乔木,无忘敬梓”的心思外没有作诗,随驾百官也不见唱和,似乎与首巡太原时的心境有所不同。

对太原来说,唐玄宗再幸没有题诗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他走后的第10个年头,龙城又迎来空前绝后的至高荣耀: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敕谕太原府由“北都”改名“北京”,与东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西京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南京成都府、中京长安府合称“五京”!

太原人,可是比当今的北京人要早660多年的北京人啊。

这样的设计,当然不是为了满足一个地方的虚荣心。

唐玄宗实施的“五京制”,从文化上看,是传统五行理论和五方观念在帝王行政建制上的反映;

从政治上看,意味着中央集权体制的高度完备,以使“五京”在维护政局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太原头上得到一顶“北京”桂冠加冕,应该表明太原在中国政治地理版图中,一度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反映其整体发展水平曾达到的标高和峰值。

唐玄宗执政时期,太原由“州”成“府”、由“都”成“京”,势如芝麻花开,原因统而言之,应归于历史对太原的眷顾,而这内涵庞杂的眷顾中,当然也不可轻看了来自唐玄宗个人的巨大影响力。

投稿邮箱:laojiashanxi@qq.com

唐玄宗给太原起靓名: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