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泉州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驰名于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濒临晋江,为蕃舶寄碇之处。古代泉州别称泉南,故现今不少人,甚至历史研究者,把“泉南”误作“泉州之城南”。为此,有必要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还要兼谈泉南别称的由来。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一)

泉州别称泉南始于何时?泉州为何别称泉南?下面按年代顺序,举例考释之。

(1)明朝。明代泉州有陈懋仁著《泉南杂志》一书,记载泉州的历史和物产。此书的泉南为泉州之别称。

(2)元朝。《南安县志》有元朝人吕大奎传,称他为“泉南名贤,紫阳高第”。此处的泉南为地名。元人著作《癸辛杂识续集》卷下云:“泉南有巨贾南蕃回回佛莲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发海舶八十艘。”这里的泉南也是泉州的别称。

(3)宋朝。咸淳间(公元1265-1274年),《徐择斋文集·序》云:“往岁莆有后村刘公,福有竹溪林公,泉南有择斋徐公、阳岩洪公,皆吾闽文章宗匠。”(《莆阳文辑》卷三)可见宋末已有泉南别称。

嘉定间(公元1208-1224年),僧人守净镌刻石佛于安平岱峰山,并刻“泉南佛国”四个大字于摩崖之上(《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至今犹存。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泉州知州事王十朋有《州治即事》诗云:

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遗芳。

鹰爪冬犹绿,阇提夜更香。

佛桑朝暮异,荔子岁年长。

唯有松并竹,青青似故乡。

这里王十朋明指泉南为古州的别称。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泉州西门外九日山东峰,有一段海外交通祈风摩崖石刻:“靖康改元初冬,提举常平等事林遹述中,循按泉南。”靖康改元在宋钦宗元年(公元1126年10月),则知刻石在北宋末。又据《铁围山丛谈》卷二云:“大观(公元1107-1110年)、政和(公元1111-1117年)之间,天下大治,四夷响风,广州、泉南请建蕃学。”这里的泉南与南方大港广州并列为州名。

泉州人谢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曾作《泉南歌》,诗句有:“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又宋至和中(公元1054-1056年),泉州僧人洞元著《泉南录》一书,记录泉州的风土、民情和物产,该书在明代被广泛引用。则知北宋前期泉州就有泉南别称了。

(4)五代。《泉州府志》卷四十记载,北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留从效病卒,李煜以“洪进为清源军节度泉南等州观察使”。以后,陈洪进又派人间道向宋太祖“奉表自称清源军节度副使权知泉南等州军府事”。这些史实在《八闽通志》和《五代史记注》中均有记载。可见,泉南别称五代时有之。

(5)唐朝。泉南别称始于何时?泉州为何以泉南为别称呢?这两个问题就要在唐朝寻觅了。唐代福建的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州、县不断增设和变化,泉南别称亦是在此时出现。

泉州西门外九日山有一胜迹,称无等岩。据《南安县志》卷二记载,唐时无等禅师“曾题刻“泉南佛国’于岩额,后磨灭。”

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贬谪隐居泉州西门外九日山的唐朝宰相日南(越南中部)人姜公辅作《寄泉南席使君诗》,以赠泉州刺史席相(《闽中金石志》卷一)。则知泉南别称于唐代中期有之。

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两州间“蛮獠啸乱”,唐朝政府派统领南行军总管事陈政率军入闽镇压,次缓安(今漳浦县、云霄县)。时中州人丁儒随军南下,辅佐陈政治军。后丁儒告老,作《归闲二十韵》,追述他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乔迁绥安的情况,诗的前四句云:

漳北遥开郡,泉南久罢屯。

归寻初旅寓,喜作旧乡邻。

好鸟鸣檐竹,林藜爱幕臣。

士音今听惯,民俗始知淳。

丁儒《归闲二十韵》见诸《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一零六,他在诗里称陈氏父子平定“啸乱”后,泉南久无兵事,他告老后落户在泉南。由此,则知泉南地域方位名称唐初有之,唐初的绥安亦属泉南。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二)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唐朝前期福建有两个泉州的问题。据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载,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建安郡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久视元年(公元700-701年)析南安县东北置武荣州(今泉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泉州(今福州)为闽州,改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又改闽州为福州。

这就是说,唐初的泉州不是今天的泉州,而是今福州。唐初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地域,几乎包括今福建全省的沿海地区。绥安地处泉州(福州)南部,属泉州所辖,故地域方位属泉南。景云二年,以武荣州为泉州,以泉州(今福州)为闽州,至此,今泉州名称始在闽南确定下来。闽南泉州就其地理位置说,是在唐初的泉州(今福州)之南,于是仍沿用习惯叫法,故曰泉南。景云二年,闽南的泉州设置,泉州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文化发展,扬名海内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約定俗成,泉南遂移名为闽南泉州之别称。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三)

诸史家对泉南别称之误解,其典型者当推本世纪初日本人桑原骘藏。1915年,他在《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之事迹》第二章云,外国商人的“泉州居留地在州城之南,故普通又称之曰泉南。泉南临晋江之流,海上交通颇为便利。”1929年,中国学者冯攸和陈裕菁分别对该书进行翻译。冯攸译本改名为《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陈裕菁译本改名为《蒲寿庚考》,他们对泉南亦理解为“州城之南”。

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元史》(点校本)卷二一零·爪哇条云,爪哇在海外,“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后至其国”;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西洋朝贡典录》卷上,记爪哇国“自泉南登舟,行者先至占城,而后至其国”;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岛夷志略校注·岛夷志后序》记,“至正己丑冬,大渊过泉南”。该三书的点校者都在“泉”字下面加地名符号,如此,“泉南”就被解释为“州城之南”了。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以上国内外诸史家,因未来到泉州或对泉州历史沿革不甚了解,他们对泉南别称的误解是不足为奇的。然而,我们泉州人,了解家乡的历史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正确了解泉南别称的由来,特别对于研究泉州历史文化的学者、专家,更是十分重要了。

综上考述,泉南名称始于唐初,当时的泉南仅是地域方位的概念,那时的泉南系指闽南地区,包括今泉州、漳浦、云霄等地。唐景云二年以后,泉南始为今泉州的别称。

泉南地处我国东南海滨,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唐、五代、宋、元、明各朝代,经济文化发展,海外交通发达,阿拉伯、波斯、犹太、意大利、印度、爪哇、阇婆、渤泥、麻逸、日本等国人前来贸易,为东南沿海贸易巨港。特别宋元时代以刺桐港驰名世界,人文蔚起,誉为名区。因此,泉南别称不断出现在历朝文人的作品里。泉州别称“泉南”,正如广州在中古时期别称“广南”一样。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对研究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和泉州的文化史关系至为重大。

泉州别称“泉南”,了解这个史实,对了解泉州的历史文化至为重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