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為什麼總離不開廣東?這裡有地利,也有人和

歷史學家呂思勉在談到中國近代的歷史變革時,經常強調廣東的特殊地位:“中國與外人之接觸,以廣東為最早;人民通知外情,也以廣東為最”。

鴉片戰爭後,廣東在中國近代史上一直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革命思潮都和廣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自英國用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之後,先後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領導的維新變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戰爭。

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個規律,要麼革命的發起人是廣東人,要麼革命的策源地就在廣東的省會——廣州。那麼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怎麼就離不開廣東?

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為什麼總離不開廣東?這裡有地利,也有人和

1.廣東佔盡地利優勢

廣東南瀕大海,海運便利。廣東的行政中心——廣州地處珠江下游,毗鄰珠江口,扼全省水路交通要衝,此地實為一個天然的優良港灣。自唐代以來,廣州一向是中國最重要的商港之一。

因為它擁有優越的人文地理環境,商品性農業蓬勃發展。到了康熙年間,朝廷在此成立“廣州十三行”,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直至鴉片戰爭爆發前,廣州是中國唯一一個擁有對外貿易權的港口城市。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看出,廣州是距離英屬印度最近的一個港口城市,如果開戰,後勤補給戰線相較其它地方可以大大縮短,失敗也可以避退香港或南洋。

而遠離帝都北京,路途遙遠,中間又有大山阻隔,中央與地方之間信息傳遞異常緩慢,天高皇帝遠的地理因素,也成為廣東人能策動革命的重要原因。

2.廣東佔盡人文優勢

鴉片戰爭後,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廣州被迫成為通商口岸。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廣州與香港亦步亦趨,西方文明猶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廣東出現,對中華文明形成了一個很大沖擊。

尤其是住在廣州附近土生土長的廣東人從祖輩就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相比中國其它地區的人民,這裡的老百姓有先天優勢,事事開中國風氣之先。毫不誇張地說,廣州地區的人早早就進行了資產階級的革命胎教。

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指出:“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在這四人中,有三人是廣東人。

先說洪秀全:

1851年初,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人洪秀全借38歲壽誕,號召拜上帝會眾齊集廣西犀牛嶺,誓師起義,向清王朝宣戰,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自此拉開中國近代反清革命的序幕。

洪秀全最初在廣州附近傳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遂找到同鄉馮雲山(後來官居太平軍南王)去廣西創業。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間,在廣東家鄉的洪秀全寫下《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他在廣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會”,吸收了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2000人為會員。在1851年1月正式宣佈起義。

緊接著洪秀全族弟,旅居香港多年的洪仁軒在1859年完成《資政新篇》大作,這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或者說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為這樣,才使得這場從1851年至1864年的歷時13年的農民運動呈現了一種歷史上不曾出現的新特點。

1898年維新變法的兩位骨幹康有為、梁啟超分別是廣東南海和新會人。康有為從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他22歲那年遊了一次香港,使他大開眼界。以後他又閱讀了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畲的《瀛環志略》等書,這一年是康有為從中學轉為西學的重要開端。

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會試,迴歸時經過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事物,並收集了不少介紹資本主義各國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學習,康有為逐步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

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朝的腐敗,使年輕的康有為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西方的強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學習,藉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國。他吸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1891年,康有為回到廣東,開辦萬木草堂學館,聚徒講學,為變法運動培養人才以及創造理論。梁啟超就在這時慕名而來,師從康有為,成為康有為最有影響力的學生。

康先後寫成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前一部書把封建主義者歷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某些經典宣佈為偽造的文獻。後一部書把本來偏於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滿懷進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觀念的人。

康有為的這些看法,雖都不科學,但他的改革精神卻在知識界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和反響,而對封建頑固守舊分子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因而被他們視為異端邪說。

1894年,康有為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這本書經多次修補,後來定名為《大同書》發表。《大同書》描繪了人世間的種種苦難,提出大同社會將是無私產、無階級、人人相親、人人平等的人間樂園。這三本書為其變法奠定了輿論基礎,不僅如此,他還在各地大辦報刊,建立新式學會,其中最出名的是北京的強學會。一時之間,康有為在中國聲名鵲起。

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為什麼總離不開廣東?這裡有地利,也有人和

再說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在1879年隨母赴檀香山,在長兄孫眉的資助下,孫得以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轉而崇尚武力。

之後,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波士頓、紐約等地先後成立“興中會”、“致公堂”、“安良總堂”,以幫會形式的組織,鼓吹革命綱領,籌集人力、財力、物力從事反清活動。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策劃過十次武裝起義。這十次起義,有八次都是在廣東發起。在這期間,誕生了諸多與孫中山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最有名的要數與孫中山被清政府稱為四大寇的陳少白、尤列、楊鶴齡。此外,還有何子淵、熊克武、馬君武、李烈鈞、蔡元培、林森、廖仲愷、宋教仁、黃興、何香凝、許崇智、鄧鏗、汪精衛、胡漢民、俞應麓、蔡銳霆、傅慧初、陶德琨。

在這些人中,廣東籍佔一半,這令其它各省望塵莫及。在廣州黃花崗72烈士陵園,就有一通石碑,上面廣東籍烈士佔了大半。

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為什麼總離不開廣東?這裡有地利,也有人和

辛亥革命後,中國算是進入民國時代。但此時在中國北方經營多年的袁世凱不肯善罷甘休,急欲奪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後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寶座,讓位於袁世凱。但袁當上大總統後沒過幾年便去世。這下,中國突然誕生了好多的“土皇帝”。這些個“土皇帝”誰也不服誰,於是連年混戰,民不聊生。

孫中山無一兵一卒,面對此情此景而又無可奈何,最終在蘇聯軍事顧問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下,打算成立屬於自己的軍隊。黃埔軍校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黃埔軍校的建立造就了中華民國後期叱吒中國政壇的一位風雲人物——蔣介石。

蔣介石執掌黃埔軍校後,利用這些學生成立了黃埔學生軍。這些學生軍都是從全國慕名而來的愛國青年,思想前衛,加之蘇聯援助的新式武器,戰鬥力比那些北洋軍閥的軍隊戰鬥力高很多。蔣先後發動兩次東征,擊敗陳炯明,基本平定廣東這個革命的大後方。這為以後的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

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為什麼總離不開廣東?這裡有地利,也有人和

1926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提出“對內當打倒一切帝國主義之工具,首為軍閥”的口號。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在廣州誓師北伐。

自此,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拉開帷幕。這場戰爭中,誕生不少赫赫有名的戰將,這些名將中,廣東籍最多,有葉挺、鄧演達、李濟深、李福林、陳可鈺、張發奎、周士第、陳銘樞八人,其它各省無出其右。

此外,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誕生了中國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留學生——容閎,他是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120名學生赴美國留學。在這些留學生中,80%以上為廣東籍,其餘主要是江蘇籍與浙江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的詹天佑,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現廣州市荔灣區)。

結語

廣州城始建於公元前214年,可謂歷史悠久。地處中國東南一隅,南臨南海,北靠五嶺,四周被阻,處於一種被中華文明邊緣化的境地。南宋以前,中華文明基本集中在黃河流域。靖康之變後,南宋王朝最終定都臨安(今杭州)。

中華文明雖南遷至長江流域,帶動了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發展,但遠遠未能進入被稱為“蠻荒之地”的珠江流域,以致廣東經濟文化相對落後,中國傳統文化對其影響甚微。所以,廣東人相較中國其它地區的人比較容易接受外來事物。

進入近代後,廣東處於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優先接受西方文明,率先淘汰陳舊思想,誕生了一批批富於改革思想的革命人才,使廣東成為有志之士的匯聚之地,進一步使廣東頻頻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革命的發源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