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與杜聿明:包圍與反包圍鬥法,兩翼鉗形攻勢對一點集中突破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杜聿明集團被圍在陳官莊附近地區後,粟裕與杜聿明展開了包圍與反包圍鬥法。

當時華野兵分三處,南阻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北圍杜聿明集團,另以部分兵力參加對黃維的圍殲戰。總體上看,這三處兵力均感不足,粟裕用兵已達極限。這就客觀上要求戰役指揮員只有靠活用各種戰法實現以劣勝優、以少打多。

粟裕與杜聿明:包圍與反包圍鬥法,兩翼鉗形攻勢對一點集中突破

起初,粟裕對被圍的杜聿明集團採取了南頂北打的戰術,即以4個縱隊於南線主要採取防禦,局部採取攻勢,堅決頂住杜聿明集團向南突進與黃維兵團會合;而以北面的3個縱隊採取堅決的進攻,打破杜聿明集團的防禦體系,並給敵無任何喘息的機會。

杜聿明畢竟也是國軍名將,戰術素養較高。針對粟裕的打法,杜聿明改變了戰術:以困獸斗的方式,採取以絕對優勢兵力在坦克、炮火及空軍的強有力支援下強攻一點,力圖打開一個口子,破掉粟裕的包圍圈,往南與黃維兵團會合。

此時,粟裕指揮難處有二:一是不便集中更多兵力於該點反擊,因為對杜聿明集團已達成包圍,再集中包圍圈上的部隊對付敵人的一點突擊,整個包圍圈很有可能因兵力分散而破裂。或者形成顧此失彼的局面。二是不可能象萊蕪戰役那樣,將敵稍向南放以便於圍三闕一,在運動中殲滅敵軍,因為“黃維兵團尚未解決,恐於放敵南進出亂”。這兩處敵人一旦會合,後果不堪設想。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粟裕當機立斷,靈活用兵,及時調整部署打法。正如他所說的:“打仗是最講辯證法的。因為雙方都是活生生的人在行動,敵人同我們一樣也會動腦筋會走路,他打著打著變了招,我們就得跟著變招,即使他不變招,我們也要根據戰場上變化了的形勢來變化打法。”

粟裕決定以兩個縱隊正面阻敵,以兩個縱隊由東南及東向西攻擊,以兩個縱隊由西向東攻擊,從而對杜聿明向南實施一點突擊形成了強有力的鉗形攻勢。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稱譽粟裕“部署極好”。再反觀杜聿明,果然對粟裕的鉗形攻勢十分忌憚,他生怕後路被粟裕的鉗形攻勢所遮斷,那樣他的整個防禦體系將被徹底打亂,無疑滅亡得會更快。於是,杜聿明不得不放棄其一點突擊計劃,迴歸原來的固守待援。

從黃維兵團被圍到被殲的二十多天中,粟裕就是這樣,通過機動靈活用兵、巧妙的戰略戰術在南北兩線構起了一道銅牆鐵壁。非但如此,鉗制、阻擊部隊阻中有殲、頂中有殲、圍中有殲,到黃維兵團被殲滅之時,“華野已全殲了孫元良兵團,並將李彌兵團殲滅近半,將邱清泉兵團殲滅了三分之一”。

粟裕與杜聿明:包圍與反包圍鬥法,兩翼鉗形攻勢對一點集中突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