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导读:在《雍正王朝》中,除了张廷玉这个将政治智慧发挥到极致状态的老臣,打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朝廷惯例,在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和倚重以后,又被雍正皇帝视为肱股之臣。张廷玉之外的康熙朝重臣们,几乎很难再得到雍正皇帝的绝对信任。

在“九王夺嫡”事件中,皇四子胤禛以“孤臣”形象赢得康熙皇帝信任的同时,也必然会失去自身政治势力的有效培植和拉拢。雍正皇帝登基之初,立足未稳,手中掌握的朝中政治势力根本无法满足雍正皇帝的皇权稳固和施政手段,于是雍正朝第一场科举考试,成为了雍正皇帝“自主选择”自身政治势力的绝佳机会。

就在这场科举考试中,一个得到“贵人相助”才得以“探花”加身的刘墨林成为了雍正皇帝着重培养、寄予厚望的年轻政治势力。

也就是这个于朝堂之上,争议之声始终存在的“风流才子”,似乎才能打破张廷玉保持的官场记录。


对于王文昭、尹继善、刘墨林这“三鼎甲”的选择过程和录取过程,我们不再赘述,这里面有着雍正皇帝对于朝政大权稳固掌握的苦心、皇权稳固的必须,王文昭留在京城任职,成为朝堂大臣之一;尹继善则被雍正皇帝安排成为了江苏巡抚李卫的下属;而历来被称为“驸马专业户”的探花刘墨林则成为雍正皇帝的侍读。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就雍正皇帝对首次科举“三鼎甲”的安排来看,似乎已经明确了三人的仕途未来。

刘墨林因为近侍御前和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和令人叹服的为官之道,而最可能成为张廷玉一般于官场“成神”的所在。

笔者认为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既定目标下,对既定目标帮助最大者的精准定位;对雍正皇帝、皇四子弘历“投其所好”的逢迎功夫;选定站位,不惜成为“孤臣”的为官指导思想等。

本文就以《雍正王朝》中刘墨林的具体演绎,通过刘墨林政治智慧的体现和为官之道的成功案例,简要解析,以求能为职场中彷徨挣扎的朋友们,少许帮助。

01 预定目标不难,难的是如何选择协助自己完成目标的对象

因为和苏瞬卿于妓院斗艺,刘墨林到底没得到喜报,好在“科举不中,还能抱得美人归”,刘墨林索性和苏瞬卿私定了终生,打算和苏瞬卿一块返回家乡,好生过日子了。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可是,命运偏偏不遂人愿,被雍正皇帝早就“预定”了的“探花郎”又怎么会被放回家乡呢!

被钦点为“探花”的刘墨林是完成了书生的终极追求,但刚刚找到终生依托的苏瞬卿则担心影响刘墨林的仕途发展而偷偷跑回了漱玉院。

这时候,刚刚被雍正皇帝钦定为“御前侍读”的刘墨林没想向雍正皇帝求情,也没有主动劝回苏瞬卿,而是直接找到了怡亲王胤祥。

“十三爷,您帮帮我!您是有名的侠王,您代我向皇上转奏,这个官儿我不做了。皇上的深恩,我下辈子做牛做马再报答。她又回漱玉院了,我知道,她是怕耽误了我的前程。十三爷,她是天下第一好的女子,我不能负她呀!”

怡亲王胤祥回道:

“难得呀,难得!好,就冲你们俩这天下第一号的糊涂蛋,十三爷就帮你们一次!”

刘墨林为什么不主动去劝回苏瞬卿?

苏瞬卿离开刘墨林,就是担心会影响刘墨林的前程,即使雍正皇帝没有足够多的闺女能够下嫁“探花郎”,苏瞬卿一个风尘女子的身份,之前就已经差点耽误了刘墨林的科考结果,之后虽得雍正皇帝钦点,但她的身份依然为朝堂、为当时的价值观念所不容,对于刘墨林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这个时候,就算刘墨林前往劝说,也断然不会改变苏瞬卿的决定。

能够让苏瞬卿改变主意,甚至“不得不”再次回到刘墨林身边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就是直接让漱玉院关门。

那么,刘墨林为何不直接找到雍正皇帝,让雍正皇帝直接下令,不比胤祥管用吗?

这就是刘墨林的聪明之处!

首先,刘墨林刚刚因为和苏瞬卿斗艺而差点失去“探花”的身份,差点让雍正皇帝的“政治规划”落空,雍正皇帝和怡亲王胤祥两人不惜得罪一干读书人,才好不容易将刘墨林的“探花”身份争回。如果,刚刚被雍正皇帝钦点“探花”的刘墨林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忠君报国,而是如何妥善安置自己的女人,如何在官场、情场都得意,轻则会让雍正皇帝大怒而放弃对刘墨林的重用;重则,刘墨林就会立马人头落地。

刘墨林口口声声“这个官儿,我不做了”,他真就会如此轻易的放弃好不容易才进入的仕途,放弃等待他的大好前程?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当然不会,要知道,刘墨林在科场失意以后,才会和苏瞬卿私定终生,才有了回家“你侬我侬”的打算。喜报一到,刘墨林还不是坚定地跪在了金銮殿,跪在了自己数十年梦寐以求的朝堂。这是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被皇帝钦点为

“探花”更是几世修来的福分,刘墨林当然不会放弃。

所以,刘墨林才会选择怡亲王胤祥,选择了一个曾经同样为情放弃一切、行侠仗义的侠王。

也只有胤祥,才能懂得刘墨林对苏瞬卿的感情;才能明白科举高中后依然对苏瞬卿念念不忘的刘墨林有多么的难能可贵;才会对这种“男女情爱”之事插手;而不是“冷面”著称,除了对军国大事、百姓苍生感兴趣的雍正皇帝。

也只有怡亲王胤祥才会不顾什么常规、旧例,可以让自己的手下随便找一个理由就可以端掉“在顺天府上过籍”的漱玉院。

而且,早在刘墨林追求苏瞬卿的时候,当朝隆中堂的长子隆大公子就已经数次表示了对苏瞬卿的兴趣。苏瞬卿此次返回漱玉院,有没有隆大公子的影响,在胤祥手下关掉漱玉院的时候,已经得到了证明。

同时,刘墨林也清楚,自己虽然高中

“探花”,如果亲自前往劝说苏瞬卿的时候,肯定得到隆大公子的阻拦,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这一切,怡亲王胤祥这个曾经为自己成为“探花”说过话、站过台的“侠王”都能轻松完成。

设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定的具体情况,寻找对自己最有利,最有可能帮助自己完成既定目标的对象,再保证自己当前状态的前提下,完成自己进一步的追求。

这就是刘墨林!

这就是刘墨林在官场得意的同时,还能情场得意的原因所在!

同样,于职场中,选择绝对领导作为自己的后台,作为自己既定目标的支持者并不见得都是最好的选择。绝对领导固然有绝对权力,但同时他们考虑问题和选择方向的时候,往往会有大局观、整体观的顾虑,以致必然出现放置不管甚至因为违背其基本原则,而起到负面作用的消极后果。

举个例子,予以说明:

职场中的绝对领导是你的直接亲属,你希望于官职等级上再进一步,如果请求这位绝对领导帮忙,他很可能会考虑到外观影响而拒绝你的请求,甚至会对你进行刻意压制;但如果你选择绝对领导之下的上司,很可能就会是相反的结果。

笔者认为,这并非职场钻营,而是选择不同造成的必然不同结果,乃系职场智慧的体现。

02 逢迎拍马并不能,难的是如何“投其所好”

刘墨林深得雍正皇帝圣心,而对其倍加信任和重用,甚至让其跟随在默认皇储皇四子弘历的身边,还在于刘墨林对自己

“投其所好”“真心逢迎”功夫。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在《雍正王朝》中,刘墨林的“马屁”功夫,有着数次体现,而且一次比一次有技巧、有手段、有层次。我们以雍正皇帝前往江苏,住在寺庙之中,暗中观察李卫新政推行情况时,刘墨林和雍正皇帝的君臣奏对,予以说明。

原本的皇四子信佛乃系对其夺嫡之心和夺嫡行为的完美掩饰,成功升级为皇帝以后,雍正皇帝对于佛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拜佛参禅也就成为了雍正皇帝的必修课。

住在庙中的雍正皇帝,对随身侍读刘墨林说道:

“你也去洗把脸,净净手,随朕去大殿拜拜佛去!”

刘墨林回道:

“皇上,臣不去。臣请皇上也不要去!”

用一反常态的言辞引起雍正皇帝的主意,让雍正皇帝充满疑问和一探究竟的渴望,为接下来自己对雍正皇帝的“逢迎”打好基础。

这一点,可以参考文章标题中的“欲擒故纵”,可以参考“欲取之,先予之”的道理。

雍正皇帝果然问道:

“为什么啊?”

刘墨林开始了“表演”

“皇上,是现在佛,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臣,天天拜着现在佛,因此不拜过去佛。”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雍正皇帝嘴角上扬,对刘墨林的话明显很受用,在问及刘墨林“什么是佛”的时候,刘墨林再次给予了回答:

“慈悲为怀是佛、普度众生是佛,救苦救难是佛。皇上时时以天下苍生为念,如今又推行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和摊丁入亩,这就是大佛法。因此,皇上是不择不扣的现在佛。”

(笔者听完刘墨林的回答也是颇为震撼,如果刘墨林不在弘时暗杀弘历的时候被害,他肯定会成为响当当的官场大佬!)

听完刘墨林的回答后,雍正皇帝不再只是嘴角上扬, 而是放身大笑。并给予了宠溺般的更正:

“你懂什么,在这妄谈佛法,朕推行新政,行的是圣人之道,而不是佛法。什么是佛啊?众人拜的并不是那尊泥胎,而是他自己,他自己心中的那尊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雍正皇帝认为什么才是佛?求人不如求己,才是佛;不妄想执着,才是佛。

刘墨林对于过去佛和雍正皇帝的这个现在佛的拜与不拜的说明,是对雍正皇帝的逢迎拍马吗?

肯定是!

雍正皇帝听出来了吗?

听出来了!

那为什么,雍正皇帝还如此高兴?

因为刘墨林对其的逢迎之词乃系真心话,乃系投向所好的客观事实。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雍正皇帝贵为大清皇帝,乃系大清帝国绝对的一把手,他对未来的追求和渴望,没有任何人能够主导,更不是谁能人为决定的,所以,他只能拜过去佛,拜他所认为的佛,也就是“求人不如求己”,拜在自己心中的那尊佛。

而对于刘墨林而言,过去佛只能满足他心理上的安慰、信仰上的寄托,而雍正皇帝才是真正决定自己前途未来、官职高低乃至生杀予夺的大佛。刘墨林需要拜的不是泥胎,而是活生生的帝王。即使雍正皇帝没有推行“普度众生、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新政,刘墨林眼中也只有,也只能有雍正皇帝这一尊现在佛。

这是一个臣子最基本的忠心表现,更是当时的雍正皇帝对于自身政治势力搭建的基本要求,所以雍正皇帝才会如此高兴,但雍正皇帝对刘墨林的回答和逢迎并不满意,只是这些不满意和刘墨林的忠诚比起来,显得并不那么重要罢了!

雍正皇帝更正给出“求人不如求己,才是佛;不妄想执着,才是佛”

的说法,到底什么意思?

你对朕忠诚,唯以朕为尊,朕非常认可;但你将官职升迁、仕途发展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拜”朕上,朕并不满意。想要于仕途实现自己的追求,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求朕不如求己”,不生妄想妄念,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才是正统为官之道。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无论在职场还是官场,逢迎拍马绝对是一门大学问。在什么时候拍,于什么场合拍,在什么语言铺垫下拍,是公开拍、直面拍还是背地拍、间接拍;拍到什么程度,拍成什么效果;甚至根据所拍对象所处环境、性格秉性、官职高低、权势轻重、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奉上不同的马屁,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但是,从刘墨林的成功案例中,能够看出,上述要求只需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投其所好的实事求是,才是逢拍必胜的第一要诀。

03 选择政治站位并不难,难的是“甘为孤臣”

雍正皇帝登基以后,虽然暂时消除了因为皇位争夺而带来的朋党之争,但政治站位问题依然存在,刘墨林作为雍正皇帝“钦定”“自己人”,除了被强行贴上的站位标签,也有着自己的政治站位考虑。

河南发生“学子罢考案”,田文镜遭到河南几乎全部官僚的弹劾,连带京中的清流派官员也纷纷上折子弹劾,无奈之下,雍正皇帝派遣了宝亲王弘历和刘墨林前往河南调查。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来到河南的弘历和刘墨林在了解了黄河沿岸百姓“明知道黄河不会泛滥,也要举家搬迁”的情况以后,弘历到刘墨林说道:

“田文镜在这儿推行新政,又做的过于操切,怎么能不受到人家的非议呢!”

刘墨林答道:

“至理名言啊,王爷!”

这说明,宝亲王弘历和刘墨林对于田文镜在河南的做法,尤其是其“过于操切”的新政推行引发的“学子罢考”是不认同甚至反感的!

可是到了京城以后,弘历在雍正皇帝面前对田文镜大加赞赏、百般维护;刘墨林更是用具体数据说明,为田文镜来了一次有理有据有节的正面辩护。

弘历是为了不得罪雍正皇帝,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储位置;同样,刘墨林也是出于对雍正皇帝的权威维护、坚定支持,出于自身政治站位的考虑。

雍正王朝:谁才是第二个张廷玉?刘墨林的为官之道,不得不服

在众多弹劾田文镜的朝臣中,清流派领袖、刘墨林的“科举恩师”李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刘墨林对于田文镜的百般维护,难道就不知道会得罪自己的“恩师”,得罪科举同年们吗?

当然知道!

但就和当属的皇四子胤禛一样,在刘墨林认为,只有和雍正皇帝站在一起,只有严格跟随宝亲王弘历这个大清未来君主的脚步,才能实现自己于仕途的抱负和追求。也只有树立自己“孤臣”的形象,将自己人为塑造成和雍正皇帝一样备受攻击和非议的“孤臣”,才能真正走入雍正皇帝的内心,才能更有效的协助弘历完成于雍正皇帝心中形象的搭建。

如果,弘时派人暗杀弘历的时候,刘墨林没死,乾隆皇帝的朝堂上,很可能会出现另一个张廷玉,甚至还会延续张廷玉被两朝帝王恩宠、倚重的官场纪录。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