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看曹操的智慧

一、曹操早年对诸子的考察

曹操有许多儿子。曹操的长子是曹昂,为曹操和刘夫人所生,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深得曹操的器重。建安二年(197年),曹昂跟随曹操出征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在宛城之战中,曹昂为救曹操被杀。

卞夫人是曹操的正室,生有四子,依次是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长子曹丕为曹操的嫡长子。然而, 曹操早年考虑的继承人选却是更小的儿子曹冲,就是传说中“称象”的曹冲。曹冲,字仓舒,是环夫人所生,从小聪明仁爱,深受曹操欢心。《三国志》记载:

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太祖数对群臣称述,有欲传后意。

曹冲十几岁的年纪,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是个好苗子,曹操看重他的“仁爱识达”,对他给予厚望,常在大臣面前夸赞曹冲,有传位于他的意思。然而,不幸的是,曹冲十几岁就病死了,曹丕宽慰曹操的时候,曹操说了一句话:“此我之不幸, 而汝曹幸也。”

从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看曹操的智慧

这句话是对曹操“有欲传后意”的有力印证,后来曹丕也常说: “家兄孝廉(曹昂),自其分也。若使仓舒(曹冲)在, 我亦无天下。”可以看出,立曹丕为嗣之前,曹操至少考虑过曹昂和曹冲这两个儿子。

曹昂与曹冲的意外死亡,没有真的像曹操所说的那样成为“汝曹之幸”,反而使曹丕更加焦虑,因为这反映出曹操的立嗣观念与宗法传统有些不同,他不拘泥于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如同他“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一样,嗣位也要“择才而与之”。

二、曹植的才华与性情

才高八斗的曹植成为了曹丕的有力竞争者。

曹植十岁余已经能够诵读诗、论、辞、赋数十万言,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和集大成者,后人王士祯曾将曹植与李白、苏轼并称。每次进见遇到刁难的问题,他都能够从容应对。曹植总结自己的特点是“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肚子里有货,口才也很好,是曹操喜欢的类型。

建安十七年(212年),邺城的铜雀台落成,曹操命文人作赋助兴。曹植受命应制,一挥而就,作成《登台赋》,赋中将曹操与齐桓公、晋文公相比,展现出曹操治下的繁荣昌盛,表达了对曹操的歌颂与祝福。曹操听了十分感动,认为曹植是个懂事的孩子,值得托付大事。

从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看曹操的智慧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晋爵魏公,没有马上立嗣,曹操此时是在犹豫,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拿不定主意。虽然曹植的才华得到曹操的认可,但是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能否在治国理政方面有所建树,曹操还需要再做考察。《三国志》记载: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

曹操看似严厉的劝诫,是典型的“你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的口气,实际上是饱含了期望。按照古制,君主出征,储君监国。当时曹操的大本营在邺城,以往出征的时候,曹植与兄弟几个随征,而让曹丕留守,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安排,表明曹丕、曹植的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通常认为,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和曹彰的特点比较鲜明,以文则植,以武则彰。事实上,曹植早年有着丰富的军旅经历,是曹操南征北战、平定天下的见证者。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植第一次跟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植跟随父亲北征乌桓,《白马篇》就是在此期间所作;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植又跟随父亲南征刘表,并参加了三国著名的赤壁之战。很显然,实践是最好的培养。

从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看曹操的智慧

曹植才气高,具有诗人般率性而行的性情,这种洒脱的风度在文人中盛行,并引领一时风尚,但是作为要担负重大使命的曹魏嗣子来说,这种性情就不太合适。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植在曹操外出期间,借酒兴私乘王室车马,擅闯司马门,驰骋于皇帝专用车道。曹操大怒,处死公车令,并对诸侯严加管控。“司马门事件”对曹植影响很大。同年十月,曹操正式确立曹丕为嗣子。

三、立嗣之争与曹丕地位的确立

曹丕与曹植,是嗣位最为热门的人选,两人身边逐渐聚集起一大批朝臣粉丝群,兄弟二人有意或者无意间已经卷入了立嗣之争。

曹丕的嫡长子身份是他最大的优势,曹丕虽然文不及曹植,武不及曹彰,但是他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况且曹丕的文学才华也很出色,与曹植各有千秋。对于曹植来说,要努力表现地更加出色才有机会争夺嗣位,而对于曹丕,只要不犯明显的错误,便可水到渠成,这是宗法身份导致的两人天然的不对等。

从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看曹操的智慧

当曹植等诸子相继封侯的时候,唯独曹丕没有获封爵,很显然,曹丕既然不是侯爵,必然另有任用,留给曹丕的正是还不便公开的嗣子之位。事实上,曹操在外出征讨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让曹丕留守邺城,有时也让曹丕从征,得到锻炼。

在留朝理政的过程中,曹丕得到了多数朝臣的认可和支持。建安十六年(211年),在曹操西征马超期间,发生了河间起义,曹丕及时派人前去镇压,在如何处置降虏问题上,与程昱商量后,决定请示曹操再做决断。曹丕对于突发事件处理地非常好,这一急一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分寸把握地恰到好处,比擅闯司马门的曹植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虽然支持曹丕的人占据多数,他们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但是也有风险爱好者,希望能够以小博大,比如主簿杨修和丁氏兄弟。在曹操出题考察两人的时候,杨修等人提前泄题,企图暗中帮助曹植过关,但是被曹操发现了,结果弄巧成拙。

从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看曹操的智慧

曹操曾就立嗣问题,秘密征求重要僚属意见,其中有贾诩、崔琰等人。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却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表明自己坚持春秋大义,支持立嫡长子曹丕为嗣子。崔琰用自己的崇高道德来教曹操怎么做人,把曹操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也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了。

老谋深算的贾诩没有像崔琰这么说,他知道跟曹操讲春秋大义,人家不在乎,但他知道曹操最担心、最顾忌什么。他开始不说话,曹操问他你想啥嘞,他就讲,我在想袁绍废长立幼,冀州丢了;刘表废长立幼,荆州丢了……好了,我知道立谁为嗣了。

四、曹操的立嗣智慧

贾诩一语中的,直接往曹操的心口上戳。曹操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一方面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择优而立,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平稳过渡,不希望因为立嗣的问题出现变乱。如果按照曹操原本的心意,立曹植为嗣,需要充足的理由和强大的力量去争取朝臣的同意。

然而,经过亲自的考察和多方的调查,曹操认识到曹植性情上的不足,和隐含的不确定性风险。不断的考察和权衡的过程,也是不断排除风险隐患的过程,这才是曹操最真实的意图。显然,立曹丕为嗣是最为稳妥的选择,是综合考虑宗法传统与个人才能的结果,更是尊重多数朝臣意见的结果。

从曹丕、曹植立嗣之争中看曹操的智慧

在固守宗法传统的古代社会,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较为严格、明确的立嗣制度,它不一定选出最好的,但一定选出共同认可的,古人认为没有争议是稳定的前提。而曹操在此基础上进行制度改良,允许在宗族内部,通过适度竞争,来达到择优而立的目的。

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自然是落后的,因为通过多生儿子的办法来增加优选的可能性,这在数量上毕竟还是绝对少数,然而在古代宗法社会,曹操的立嗣观念无疑是进步的,他给旧的立嗣制度中增加了那么一点活力,结果表现为“不承诺立嫡长子而实际立嫡长子”的嫡长子继承制。你品,你细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