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提到麵食,大多數人腦子裡就會浮現出一句話“舒服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固然好吃,但功勞多半在於餡料。

按照我自己的標準,麵食中最好吃的應屬餅。這種麵粉與液體的組合,在匠人們的巧思妙想下,千變萬化,長盛不衰,從外形到口感,不斷刷新我們對餅的認知。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各種餅裡,發麵餅憑藉鬆軟可口、麥香濃郁的特點深受大眾喜愛,也是日常人們在家制作最多的一種餅。早期,人們多使用鏊來烙制,隨後演化為平底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另一種烙餅器具——電餅鐺應運而生。與平底鍋相比,電餅鐺自動控火、不粘、油煙少,烙餅更加快速省力,特別受年輕媽媽們的喜愛。

可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電餅鐺烙出的發麵餅不夠厚,而且特別硬。這是為什麼呢?有沒有辦法解決?咱們今天就從和麵、發酵、制餅、烙餅、儲存等五個方面詳細說一說。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怎麼用電餅鐺烙出柔軟多層的發麵餅之第一步:和麵。

1、前面我們說過,烙餅的和麵就是面與液體的組合。所以,和麵的第一步就是選粉。高筋粉蛋白質含量最高,成品筋道高、彈性好;低筋粉蛋白質含量最低,延展性和彈性弱,成品鬆散、柔軟;而中筋粉介於二者之間,做出來的食物鬆軟帶有一點嚼勁,所以烙餅,不管是用電餅鐺還是平底鍋,我們都選擇中筋麵粉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2、選完面,我們來說液體。常用的液體就是水、油和雞蛋。這三種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相互搭配使用。一般情況下,每500g麵粉,純用水,含水量要達到50%左右;純雞蛋,雞蛋大約需要300g;純油的話,油量為250g;另外就是三者搭配使用,配比就比較多。電餅鐺雙面加熱,水分的蒸發要比平底鍋更多,我們的水量就需要調整,一般要達到60%,也就是500g面用300g水。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3、麵粉和液體確定之後,就是和麵。和麵過程中,我們在麵粉中間挖一個小坑,水分次一點點加入,用手攪動麵粉,不要去捏,加一次水,就要等水充分吸收,再加下一次,一直到盆裡沒有乾粉,之後下手揉。發麵烙餅的麵糰只要不粘手就行,不用揉到三光

怎麼用電餅鐺烙出柔軟多層的發麵餅之第二步:發麵。

發麵有兩種,一種老面酵子,一種發酵粉,日常生活中,我們後者用得比較多,我們今天就來說用酵母粉發酵。

1、酵母的用量。網上有很多用量介紹,低的100g面配0.5g酵母,高的100g面會到2g酵母,其實這些都不準確。最準確的用量,就寫在酵母粉的外包裝上。所以,不要再問,100g面要用多少酵母了,拿出你的酵母粉,研究一下使用說明,你就可以得出最佳用量。溫度低的時候,用量可以稍微多一點。夏天這種高溫天,說明說上最低量絕對足夠。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2、發酵的溫度。適宜的溫度和溼度是發酵成功的關鍵。在日常製作中,溼度這個概念我們不好把控,只要不是做麵包等西式高點,平時做饅頭、餅之類,我們可以不用管它。我們要注意的是溫度。酵母細胞最適合的生長溫度一般為20-30℃,低於水的冰點或者高於47℃,酵母細胞不能生長。所以到底是用溫水和麵還是用涼水,跟我們周圍的溫度有關係。

夏天或者有暖氣的冬天,我們用涼水和麵,絲毫沒有問題。溫度低或者沒有暖氣的冬天,我們就需要用溫水,水溫不燙手就可以。夏天或高溫時,麵糰和好,放在一旁正常發酵即可。冬天或者溫度低時,我們將面盆放在熱水裡發酵,或者利用烤箱的發酵功能來發酵。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3、促進發酵的方法。除了溫度,我們還可以通過

提高麵糰中水的用量、往麵粉里加適量白糖來促進發酵。跟細菌一樣,酵母必須有水才能保持活力,水可以促進發酵,水多的情況下,酵母發酵更快。酵母發酵依靠葡萄糖,發麵時加入蔗糖,經過反應可以得到葡萄糖,從而加速發酵,發麵試間可節省三分之一。實際操作中,往往是1g酵母配1g糖。

4、烙餅一般發酵到2倍大剛好。時間少,酵母發酵不充分,烙好的餅沒有支撐力,就不夠鬆軟;發酵過,麵糰不但發酸而且做出的餅組織不好。發麵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觀察,用手指戳個洞,不塌陷、不回縮就好。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怎麼用電餅鐺烙出柔軟多層的發麵餅之第三步:制餅。

1、烙餅和蒸饅頭不一樣,蒸饅頭需要揉光滑,烙餅則不用。發酵好的麵糰,拿出來排氣到原來的大小即可,不要過度揉,否則麵糰會形成麵筋,筋性增強,餅就不夠軟。這樣做出的餅內部不粗糙,口感更鬆軟。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2、接下來就是成形了,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擀餅。有兩點要注意,一是餅不要擀的太薄,發麵餅坯需要有一定厚度的支撐,太薄,餅在鍋裡受熱太快,餅皮顏色很快就會變深,不及時拿出來會糊,表皮也會變硬;過早拿出來,往往餅皮熟了,但餅的內部沒有熟透,咬一口,會粘牙。二是制餅坯的時候,避免使用乾麵粉。撒過乾麵粉後,烙熟的餅上會有乾麵粉殘留,成品不但有種半生不熟的口感,而且溫控和時間把握不好的話餅皮還會發硬。如果面太軟,容易粘連案板,可以給案板上刷點油來烙。當然高手可以忽略這一點。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3、制好的餅,不要急著入電餅鐺,蓋上溼布或者保鮮膜,讓他再發一會。我們一般用的電餅鐺都比較淺,烙制時,加熱板壓在餅身上,會限制餅的自然膨脹,餅子膨發受限,做出來就容易又薄又硬。提前醒發,則可以有效緩解這種問題。

怎麼用電餅鐺烙出柔軟多層的發麵餅之第四步:烙餅。

一般電餅鐺烙餅時溫度沒有辦法像燃氣那樣調節大小,而且餅鐺雙面同時加熱,餅內水分揮發明顯快於用燃氣單面烙制,我們在做好前三步工作之後,烙餅這一步也很重要。

1、電餅鐺一定要預熱到一定溫度。如果沒有完全預熱,餅放入後,會開始吸收熱量,餅鐺溫度無法快速升高,烙餅時間就會變長,長時間加熱又會讓麵餅失去水分,餅子就會硬而不夠鬆軟。另外溫度不夠的情況下,餅內水分屬於烘乾的狀態,不能迅速汽化,餅內無法生成大量氣泡,因此也不容易鬆軟。所以,要想用電餅鐺烙出柔軟的餅子,一定要預熱。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2、烙餅的時候,電餅鐺的蓋子要蓋好,在這種封閉環境下,餅成熟的速度非常快,做出來的餅就會外酥裡嫩。前邊我們說過,在餅還沒有完全發起來時,蓋上餅鐺上蓋,餅子會受到擠壓,不容易膨發。這裡又說餅子在密閉時成熟速度更快,口感更好。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常用的餅鐺都比較淺,而且上蓋重,合上後,餅鐺蓋直接壓在生的餅坯上,雖然環境封閉,但餅的膨發受限。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不蓋上電餅鐺上蓋,用其他蓋子代替,這樣既可以形成封閉環境,也給餅留出了膨發空間。

待餅子發起來之後,我們就可以蓋上電餅鐺蓋子,繼續烙制。

3、通過油和水的使用,讓餅子更加柔軟。烙餅時,可以給餅坯刷油,油可以鎖住餅內水分,從而使烙出的餅更柔軟。另外,在烙餅的時候,我們可以往電餅鐺裡撒點水,一方面餅有了溼度,另一方面快速形成的水蒸氣可以加快餅的成熟速度,餅就不會硬了。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4、電餅鐺烙餅時間不要太長、溫度不要太高、翻面也不要過多。發麵餅本身就很好熟,一般電餅鐺說明書都會有各種餅的烙制時間,我家的發麵餅2-3分鐘就可以。當然,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時間。烙餅要小火烙,這樣才能又軟又香。可電餅鐺沒有辦法調節溫度,這個時候,如果中途溫度太高,可以拔掉電源。我們常說烙餅要“三翻六轉”,意思就是要多翻面,但電餅鐺是雙面加熱,翻1-2次足夠,過多開蓋翻面,餅就容易發硬。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怎麼用電餅鐺烙出柔軟多層的發麵餅之第五步:儲存。

我們多專注於做餅的過程,而經常忽視儲存這個環節。其實,儲存好的餅,也可以更柔軟。

比如,烙好的餅別急著出鍋,斷掉電源,蓋上蓋子,過一會再取出來,就可以讓餅更柔軟。拿出來的餅,不要放在不透氣的容器裡,我們可以給鏤空的籃子裡,鋪上軟布,將餅放進去,蓋上布,餅就會更軟。吃不完的餅,徹底晾涼之後,用保鮮袋封起來,放在冰箱裡,吃的時候,拿出來加熱一下,餅依舊柔軟。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絮絮叨叨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總結幾個關鍵點,要想用電餅鐺烙出好吃的發麵餅,具體要做好以下點:

1、和麵用中筋麵粉,麵粉中水的比例要足夠大。一般500g麵粉,水量需要達到300g或者更多。液體可以加油和雞蛋,這樣成品可以更鬆軟。

2、發酵要仔細閱讀酵母粉的說明書,注意用量、溫度和發酵時間。夏天可以用少量酵母、冷水發麵;冬天酵母量用到說明書的上限或者更多,水溫以不燙手為宜。

3、想要發酵速度更快,可以往麵粉里加糖,比例1g酵母1g糖。冬天可以將面盆放在熱水裡發酵,或者給面盆底下,放一碗熱水。

4、制餅不要過度揉麵,略微整理就行,餅坯不要太薄,擀餅不用幹麵粉(若粘連可以用油塗案板),要進行二次醒發。

電餅鐺烙發麵餅總硬?做好這幾個關鍵點,皮酥瓤軟,麥香濃郁

5、烙餅注意預熱,蓋上蓋子,如果餅鐺太淺,可以蓋一個其他蓋子,等餅發起來後,再用電餅鐺雙面烙。

6、烙餅時間不要太長,可以參照電餅鐺說明書調整,溫度過高可以斷電,中間翻面不要太多,1-2次足以。

7、烙制的時候,可以往餅的表面刷油,或者往餅鐺里加少量的水,這樣餅子更柔軟。

8、儲存餅的時候,透氣不裸露的容器最合適,吃不完的餅,密封存在冰箱,吃得時候加熱就行。

今天就到這裡,我是成長歡樂樹,小名靜靜,5歲孩子的媽媽,分享家常菜和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喜歡記得關注,我們下期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