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的理飲湯,心肺陽虛水飲作喘,胃滿可以瞭解一下

之前發了一篇

脾溼不升,胃鬱不降。中焦脾胃出現障礙,飲食不能運化,變為飲邪。裡面提到了張錫純的理飲湯,今天我們來聊一聊。

飲邪

談到飲邪,不得不說說痰飲。中醫裡的痰飲說的是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後的產物,稠濁的為痰,清稀的為飲。痰飲停積於某些部位,就會形成痰飲證。


張錫純的理飲湯,心肺陽虛水飲作喘,胃滿可以瞭解一下


所謂“積水成飲,飲凝成痰”,不流通的水積起來先成飲,飲凝聚變成痰。飲邪就是原本應是作為被人體利用的水液因為積滯變成了較為清稀的病理產物,再進一步發展就會變成痰。飲邪停於胃口人表現為滿悶,溢出於胸膈之上人會短氣,飲邪充滿肺竅發為喘促,滯膩於咽喉就會咳吐有粘涎。

嚴重些的或出現濁陰佈滿上焦,本來應該“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現在濁陰侵佔上焦,心肺之陽不能暢舒運行,陽氣鬱滯則會生熱。也可能出現陰氣逼陽外出人會身體發熱,迫陽氣上浮會出現耳聾。張錫純表示這種情況一定要結合脈象,確定患者的脈弦遲細弱,才能投理飲湯。

理飲湯

為了防止見方試藥,這裡僅列出組成:白朮、乾薑、桂枝尖、炙甘草、茯苓片、生杭芍、桔紅、 川厚朴。(務必經醫生辯證使用。)

張錫純表示,服數劑後飲邪雖開通,如果氣不足者,酌加生黃芪。

理飲湯中桂枝、乾薑,助心肺之陽並加以宣發暢通。白朮、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溼,味甘淡以滲水利溼,瀉溼滿。“。“味厚則洩,薄則通”厚朴少用通陽,憑溫通之性,使胃中陽氣通暢氣得以降,使水谷加速下行。桔紅幫助白朮、茯苓、甘草利痰飲。白芍,《神農本草經》記載芍藥苦平,而後世稱芍藥酸斂,張錫純則認為白芍味苦而微酸。用白芍,一方面白芍味苦性平可防熱藥的熱性上越;另一方面白芍味酸可收斂,可制虛火之浮游。且熱藥適合脾胃,“恐不宜於肝膽,又取其涼潤之性,善滋肝膽之陰,即預防肝膽之熱也。”而且白芍善利小便,小便通利而痰飲自減。


張錫純的理飲湯,心肺陽虛水飲作喘,胃滿可以瞭解一下


醫案

  • 醫案一

一個40多歲的大姐,胸中常覺滿悶發熱,每隔10天或12天必大喘一兩日。之前的醫者用清火理氣之藥,初服稍見效,久服病情加劇。後來大姐找到找張錫純看病。張錫純一把脈,大姐脈沉細幾乎不可見。

病家問詢病因。張錫純解釋說∶這屬於心肺陽虛,不能宣通脾胃,以致多生痰飲。人之脾胃屬土,相當於大地的位置。人的胸膈之上對應的是天,心肺在脾胃之上,相當於太陽的位置。心肺陽氣宣通,好比日麗中天陽光普照。胃中所受納的水谷借心肺陽氣的宣通之力來運化精微生氣血,傳送渣滓成大小便。心肺陽虛導致清不升濁不降,太陽不能正常在天空照耀空,脾胃不能借這股陽氣來宣通運化傳送,於是飲食生,停滯胃口像大雨之後陰霧數十日,遍地溼濁不能幹滲,則痰飲生。

痰飲既生,日積月累,積滿上焦而發悶,肺竅不通而作喘,阻遏心肺陽氣,不能散通而化熱。這時候不識病源,用涼藥清熱,就不能怪病情加劇了。大姐服理飲湯服一劑,心中熱去,數劑後反而覺得心中涼。去白芍,連服二十餘劑,胸中豁然,喘不再發。


張錫純的理飲湯,心肺陽虛水飲作喘,胃滿可以瞭解一下


  • 醫案二

又有一個30多歲的女子,身形素來豐滿,胸中痰涎鬱結,影響飲食,上焦時覺煩熱。使用過礞石滾痰丸開始有效,久服後發現有時覺得熱氣上騰,耳鳴欲聾,才開始懷疑用藥不對證。於是找到張錫純診病。

張錫純診脈後說這女子是心肺陽虛,脾胃氣弱,服苦寒攻瀉的藥太過的緣故。病人家屬表示之前的醫生用少量的桂附都受不了,恐怕再難用熱藥。張錫純的解釋是:桂附原本並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藥,況且用量少,病重藥輕,所以病人有不適感。家屬擔心出問題,張錫純建議可以先用一味乾薑試服。服用乾薑後,病人耳鳴即止,後又覺胸口開通。繼續服用理飲湯數劑,也如醫案一中患者感到心中涼。於是增加乾薑用量,又服了二十多劑,病癒。

  • 醫案三

還有一位50多歲的阿姨,常覺短氣,飲食減少。之前給看病的醫生都以宣通、升散、健補脾胃兼理氣的藥,可是絲毫不見效。後面身體羸弱不起,奄奄一息,飲食日減。病人家屬以為已經是不治之證了。後來找到張錫純為其診脈,脈弦細欲無,頻吐稀涎。問診後病人表示心中覺有物塞在胃口,氣不上達。所以知此證為寒飲凝結,宜理飲湯。

理飲湯張錫純做了隨症加減,增加乾薑用量,連服三劑,胃口開通。病人又覺得呼吸無力,因而又增加了生黃芪用量,連服十餘劑,病全愈。

Crea重在分享中醫知識,不建議大家單純靠文章內容來診斷病情。​希望能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學中醫,通過努力成為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的第一道保險。

分享養生知識、探討健康哲學、共享輕悅人生,歡迎點贊關注回看往期文章。^_^


張錫純的理飲湯,心肺陽虛水飲作喘,胃滿可以瞭解一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