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临城列车被劫案

民国临城列车被劫案

山东督军田中玉

民国临城列车被劫案

山东督理郑士琦

民国临城列车被劫案

陈调元

上个世纪初期,社会动荡,劫持绑架人质事件时有发生。在山东临城发生的一起火车劫案,曾被称为“民国第一大案”。

列车被劫

山东枣庄市的薛城区在上个世纪20年代称临城。临城西面是微山湖,东边是枣庄和抱犊崮山区,津浦铁路从中间穿过。

1923年5月6日清晨,由南京开往北京的第二次特别快车,沿着津浦铁路向北疾驰。

这列在当时堪称豪华的火车被称为“蓝钢车”,在头等车厢里载有许多中外记者和外国旅客。

当列车运行到山东省临城与沙沟之间的地段时,列车司机突然发现前面的铁轨被拆除了一段,急忙刹车。还没等列车停稳,四周就响起了激烈的枪声,成群的持枪匪徒拥向列车。他们强行爬进列车,开始肆无忌惮地抢掠,对那些反抗的旅客,劫匪直接开枪了事。

匪徒把所有乘客赶下车,并当场劫走了一些乘客作为人质。匪徒劫持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外国乘客39人,国内乘客30人,共计69人。

为躲避官方追捕,匪徒们押着人质迅速钻进大山。没被匪徒劫走的乘客马上向官府报告了火车被劫的消息。当地官军闻讯急忙追击,数小时后便与匪徒接上火。

混战中,一位美国人质被流弹打死,其他人质纷纷挥舞白手巾,请求官军不要再开枪。官方看到有外籍旅客在,也不敢贸然行动。

消息传开,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各大报纸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则新闻。一时舆论纷纷,国际震惊。

劫车案发后,各国的驻华公使急电本国政府请示如何对应,同时向当时的北京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要求立即采取措施解救人质,同时要严惩山东的有关官员。

当时的北京政府非常紧张,交通总长吴毓麟在事发当天急电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和山东当地官员,要求他们火速发兵会剿,并要求山东督军田中玉戴罪立功。

案发第4天,各国驻华公使提出要求,外国使团要组成军事委员会调查中国铁路沿线的防务;他们还要求北京政府必须在3日内将全体外国人质救出,否则每隔24小时须赔款若干。北京政府陷入了剿抚两难的境地。

民国临城列车被劫案

劫匪的盘踞地点抱犊崮

劫匪非同一般

劫车匪徒是活跃在山东南部抱犊崮山区的一群土匪,自称“山东建国自治军”,专门与官府作对,匪首便是孙美珠、孙美瑶兄弟。

孙美珠、孙美瑶兄弟原本不是土匪,最初只是生活在土匪众多的抱犊崮山区中的平头百姓。

枣庄市山亭区阜城乡北庄村是孙美珠、孙美瑶的故乡,孙美珠兄弟6人,孙美珠是老大,孙美瑶是老五。总掌柜孙桂枝是孙美珠的堂父。

孙氏兄弟开始的日子是比较殷实的,家有300亩地,有牛有骡,还开得酒店油坊。可作为当地有名的富裕人家,少不了被附近落草为寇的匪徒勒索骚扰。他们殷切希望官兵能够解决问题,但每次官兵来了以后,都狮子大开口地从他家中攫取财富,而对土匪的追缴没有丝毫作用,官府勒索甚至要胜于土匪。

这些土匪后来把孙家父母绑到了山上,孙美珠的父亲孙桂哲活活被气死了。兄弟俩就商议说与其过这样受气的日子不如自己干,后来就把家里的房子烧了,地卖了,购置了10多条枪。

孙氏兄弟直接拉起来的队伍不过四五百人,但山里原有的几股土匪也跟他们合流,并公推孙美珠为首领。经过几年发展,逐渐壮大起来,成为各种政治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在案发的前年夏天,孙美珠被直系军阀围剿时打死,弟弟孙美瑶率众继续顽抗。

案发前不久,孙美瑶和1000多残匪被负责围剿的山东督军田中玉率部打压在抱犊崮,面临弹尽粮绝的危机。这种危难情况是导致孙美瑶铤而走险的原因。

抱犊崮位于山东南部的群山万壑之中,在地形上像个倒挂的葫芦,易守难攻,加上有中外人质,围山的官兵不敢轻举妄动。

孙美瑶劫车得手后,听从叔父孙桂枝的意见,释放了4个外国女人质传话,向官方转达了一堆要求:围攻抱犊崮的军队全部撤离;山东省长下台;惩办造成二七惨案的吴佩孚;从外国人手中收回胶济铁路的使用权;收编匪军为一旅,以孙美瑶为旅长和补充军火等。

孙美瑶劫车的目的在于解抱犊崮之围,收编他们为国军,并不是索要赎金。扣押外国人质是给北洋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当局改变以剿灭为主的政策,转为以招安为主。

官方拒绝匪徒的所有要求,匪徒当真开火示威,杀死了5名中国人质,扬言如果官府不马上答应他们的要求,接下来将枪杀外国人质。北京政府和山东驻军试图以武力围剿,因各国强烈反对而改成招抚。

案发第10天,北京政府和绑匪方面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谈判。山东督军田中玉和山东省长熊炳琦亲自出马与匪方进行了谈判。

针对匪方提出的解围和收编要求,官方的态度是,除了补充军火的条件外,其他都可以接受。

对官方的回应,匪方比较满意,只是希望外国人和当地士绅一同签字,担保官方履行条约,这个补充条件最终被官方接受了。

签字后的第二天,山东督军田中玉下令政府军撤退,并委任孙美瑶为招抚司令。

但孙美瑶却突然变卦,宣称必须等到政府军队完全撤退并接济了山中粮食后,再提出正式条件。随后,孙美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件:任命落草为寇的张敬尧为山东督军;改编匪军为2个师,并划定抱犊崮周围的3个县为他们的势力范围;政府军撤出百里以外,把苏、鲁、豫 、皖四省的所有土匪一律收编等。

眼见双方谈不拢,山东督军田中玉立即上北京主张围剿。田中玉的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内阁总理张绍曾也主张围剿。

田中玉返回后,就进行围剿部署,但除围困外尚不敢有其他动作,官匪双方再次进入了僵持阶段。

民国临城列车被劫案

山上的外国人质和劫匪

官匪较量

在官匪双方僵持期间,前往临城的外界人士越来越多,大批国内外记者也云集小城。上海总商会救护队、美国红十字会等赶到临城,被允许给山上人质送食物和药品,条件是人质们有的,匪徒们也要有。

匪方也因为有了食物,前来投奔入伙的人日益增多,人数由原先的1000多人激增到近3000人。

为防止政府闯上山劫走外国人质,匪徒们将外国人质移往抱犊崮山顶的洞穴内。地洞内关押了匪徒以往绑票的人质,有的人质被关押的时间长达3年以上,他们枯坐等死,像老僧入定一样。

由于被匪徒看作“废票”,所受的待遇更为恶劣,一个个瘦得都像皮包骨头的活骷髅。

当这些消息在报上传出后,激起朝野的愤怒,人们一致谴责北京政府对本国人质的痛苦熟视无睹,却一心只想援救外国人质。

时间一天天过去,匪徒有些沉不住气了。绝大多数匪徒希望能被政府招安收编,包括孙美瑶。

孙美瑶让一位法国人携带新的条件下山接洽,新条件要求政府军必须撤回原防地。由于政府军依旧拒绝后撤并且态度日益强硬。

孙美瑶又叫记者鲍威尔下山带去3个条件:发给匪军6个月的军饷;收编匪军1万人;任命张敬尧为山东督军。要求依旧被官方拒绝了。

田中玉命令部队加强合围,并派飞机绕山投下传单。匪徒们更加惶恐,孙美瑶又派鲍威尔下山带去两个条件:政府军解围撤退和收编匪徒共两个旅。

田中玉提出:先释放2/3的外国人质;匪徒有多少杆枪,政府就收编多少人。5月31日,匪方将3个外国人质送下山。

进入6月份,在多方的努力下,谈判似乎有了些进展。但最终的协议仍没有达成,难以相互信任的官匪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参加谈判的安德森想出了一个双方互交保证书的办法。在征得了田中玉和孙桂枝同意后,由安德森出面替官方作担保,保证官方履行收编条件;匪方则由老匪首孙桂枝出面做了担保。

官匪双方虽然签了字、画了押,但匪方仍旧有所顾虑。田中玉等人实在耐不住性子了,索性要来硬的。

但徐海镇守使陈调元却建议再等等,他表示自己可以上山与匪徒们进行最后一次谈判,如果实在不行再打不迟。

陈调元上山后,同孙美瑶一见面就表示友好,拍孙美瑶的肩膀,然后两个人就开始谈判。

当天,孙桂枝让人先把一部分人质送下了山,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僵局就此打开。陈调元上山时,还带去官方送的2000套军服,并运送粮食接济,加上陈调元的笼络,使匪徒们的顾虑逐渐打消。

然而,孙桂枝、孙美瑶叔侄执意把陈调元等十几人留下。田中玉看见和谈已经成功,便指派军务帮办郑士琦留在临城办理善后事宜。

孙美瑶随同陈调元下山后,和郑士琦签订了和平条约,当天陈调元又陪孙美瑶回山进行了人员点验,全部匪军的实际人数只有3000人,有枪的不到1200人。

山上无论男女老幼,一律给以免死证,有不愿入伍的准其回家。随即最后一批人质全部释放。

协议签字后,匪军正式改编为山东新编第11旅,孙美瑶当上了旅长,并指定郭里集为该旅的防区。

这场轰动世界的劫车绑票案终于平息了。孙美瑶为了找一个靠山,就拜当时的兖州镇守使张培荣为师。孙美瑶在同北京政府谈判的过程中,曾经提出要求惩办吴佩孚,所以吴佩孚对孙美瑶非常恼火,因此便暗示张培荣找到机会,把孙美瑶处理掉。

在这前后,孙美瑶的部下和驻枣庄的直系另外一支军队的官兵发生冲突,该部长官吴克章就找到张培荣,请张培荣帮着把孙美瑶给解决掉。张培荣以调解孙美瑶和吴克章之间的矛盾为由,摆下酒席请双方赴宴。等孙美瑶赴宴时,张培荣指使手下把他的卫兵和副官支开,然后将孙美瑶当场杀掉了。

随后,张培荣拿着孙美瑶的首级到孙的部队,告诉其部下说你们已经没有首领了,愿意加入政府军队的就留下,不愿意加入的可以回乡。孙美瑶和他的队伍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