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还是《隆中对》?

清代学者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作了详尽的说明。常璩《华阳国志》云:“《草庐对》、《上先帝书》、《上事表》、《与步骘书》、《汉嘉金书》等文,宜在《计算》篇……”据此可以看出,当初陈寿撰《诸葛亮集》时,就把刘备三顾草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定名为《草庐对》而列二十四篇内的《计算》篇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依据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和陈寿的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而《隆中对》之名最早见于清代学者汪基的《古文喈风》。可见《草庐对》之名问世远远早于《隆中对》。

《草庐对》还是《隆中对》?

【吴佩孚手书《草庐对》】

两汉南阳郡郡城宛城自古兼“南阳”之名。后《出师表》“曹操智计……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襄阳耆旧记•卷三•山川》“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郭仲产《襄阳记》“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等记述,即以“南阳”指代宛城,《出师表》“躬耕于南阳”自然无法否定指向位于宛城近郊、平岗沃野的南阳卧龙岗。南阳卧龙岗以地势“中岗隆起,四面稍下”,历史上亦称隆中。所以不管是《草庐对》还是《隆中对》,同指南阳卧龙岗(隆中)并不违和,也可以说实至名归。

《草庐对》还是《隆中对》?

【南阳卧龙岗史兼“隆中”名】

位于两汉南郡地盘的襄阳“古隆中”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正式定名于清光绪时期的1893年(”古隆中”石牌坊也立于此时),两汉南郡地盘上的“古隆中”,与发生于两汉南阳郡地盘上的“躬耕于南阳”、“三顾茅庐”历史故事很难说有什么关系。

《草庐对》还是《隆中对》?

【襄阳古隆中溯源】

襄阳说者无视正史中两郡以汉水为界的记述,凭借一条本土先贤所写乖违孤证(”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竭力模糊历史上两郡划界,推销《隆中对》否定《草庐对》,以”古隆中”焊接《隆中对》,以“南阳之邓县”、”亮家”套路“躬耕于南阳”,与南阳卧龙岗大打泥巴战,锉词碾句多方“论证”,大造與论误导视听,几欲弄假成真、喧宾夺主。

老舍先生笔下的“隆中”,是“林光如画”的南阳卧龙岗。1939年,老舍凭吊诸葛武侯,在长诗《剑北篇》中《南阳》一章里写道:

卧龙岗下万顷桑麻,卧龙岗上林光如画,天色尚早,忙里偷暇,到了南阳,还能不瞻仰那隆中对话?”

《草庐对》还是《隆中对》?

【林光如画:南阳卧龙岗•隆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