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夏都是在山西還是在河南?

用戶102795133518


夏都晉南:

大禹部落源於隴西,遷居黃河壺口瀑布附近,定都晉南。

當然,腐儒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主流,真實的歷史可能是這樣的:

黃帝是上古西北(古河套)地區部落聯盟首領,曾強盛一時,最終被後世附會成華夏始祖。

黃帝之後,各地部落紛爭繼續,其後裔繼續在古河套地區活動,並建造石峁城。

其後,溫溼帶南移,古河套地區黃帝后裔分化為狄、氐、戎、強、鬼族、姬姓王族等部族,並慢慢遷離古河套地區,向四周擴散。

位於隴西的大禹羌部落逐漸強大,並慢慢向東遷移,最後到達黃河壺口瀑布周邊地區。

其間,各原統屬於黃帝帝國的部族間互相吞併,其中稱霸一時的有東夷顓頊部落聯盟、晉中唐堯部落聯盟、晉南虞舜部落聯盟、陝晉北部崇山部落聯盟、大禹部落聯盟等。

崇山部落聯盟後期主導石峁城,滅了唐堯陶寺部落聯盟。

虞舜部落聯盟北上,趕走了崇山部落聯盟,成為一時霸主,並將崇山部落聯盟首領追趕至羽山殺死。

崇山部落聯盟戰敗後投靠大禹部落聯盟,被大禹部落聯盟吸收。

大禹部落聯盟在虞舜時繼承崇山部落聯盟治水的工作,導水積石山、鑿開黃河龍門口。

大禹部落聯盟在主導治水工作過程中不斷壯大,最後奪取虞舜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虞舜在逃跑路上被殺。

大禹用13年時間統一西北諸部落後,御駕親征東夷伯益,兵敗南逃會籍病死。

其後夏啟強勢崛起,武力統一,可惜,夏啟死後又諸侯爭霸,夏朝被諸侯打的四處亂竄,在很多地方都建立過臨時戰爭堡壘性質的聚居軍寨。

最終,東夷商部落崛起,滅了夏部族,成為東夷部落聯盟首領。

此時,黃帝后裔氐、狄部族分化出的姬部落崛起,慢慢成為西北部落聯盟首領。

西北從伏羲到夏代遺址:

甘肅天水大地灣遺址,8000-4800年前。

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7150~5600年前。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6700~5600年前。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公元前4600~前3690年。

有代表性的大型城池遺址:

1、石峁遺址。

2、陶寺遺址。

3、三星堆遺址。

在說下上華夏古傳承

河北人:燧人,共工,后土,蚩尤,夸父。

山東人:太皞,少皞,皋陶,伯益,后羿。

甘陝青寧晉人:弇茲,華胥,女媧,伏羲,神農魁隗,神農炎帝,軒轅,炎黃嫘祖,大禹。

太皞崇拜太陽、鳥,最後搞成龍。

伏羲蛇身(蛇紋身)八卦(龜)崇拜。

三皇五帝夏

燧人在河北,燒陶萬年前;華胥在陝西,生伏羲成紀。

女媧葬洪洞,炎黃源氐羌;堯舜禹晉地,夏建都晉南。

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中華民族來源於古崑崙山,女媧伏羲是人祖。

伏羲後裔分化為古羌、狄,其後演化出神農炎帝姜部落和黃帝姬部落。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姜羌一體,姬氐(狄)同源。

炎黃西北部落聯盟與蚩尤東北部落聯盟融合,成為中華民族融合的前身,所以,後世尊炎黃(蚩尤)為中華民族始祖。

其實,應該是炎黃(蚩尤)子孫:

炎黃(蚩尤)為中華三始祖,稱炎黃(蚩尤)子孫順理成章。

當然,先祖蚩尤被嚴重汙衊醜化,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這與後世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有關。據傳蚩尤被黃帝尊為兵主,即戰神。這充分說明蚩尤的威名及其在征伐戰爭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當然,成王敗寇,腐儒附會編造篡改歷史是一慣的作風。自古都稱黎民的,可見,是蚩尤九黎部落後裔。

華夏:

華夏人,即中華人,即中國人。

一般認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是通用的,泛指中國人。

華胥傳華夏,華夏傳中華:

華、胥、夏,三字了互用,均為人的意思。

一般認為,華夏源於西北:

1、源於華胥古國:華胥陵在陝西,生伏羲成紀,女媧陵在山西,在西北。

據說隴山周邊是伏羲的諸夏部落聯盟,華山周邊是女媧的華夏部落聯盟。

2、源於地名:華山和夏水,在山西陝西。

3、源於炎黃:炎帝名華,黃帝為夏,在西北。

4、腐儒附會:衣服文化。

5、源於扯淡:花朵。

炎黃子孫是民國時期的公認說法:

這主要與中華民族的形成有關,傳說,漢人祖先是由炎黃華夏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合併、融合而來,所以,後世漢人遍尊炎黃為祖先,自稱“炎黃(蚩尤)子孫”。

當然,蚩尤也是中華民族始祖之一,自古就是稱黎民的,顯然是蚩尤九黎後裔。


用戶1789621402868715


要了解夏都,要先從堯、舜、禹說起。堯都平陽,在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之南約十多公里之陶寺,己發掘,無疑問。但從發掘狀況看,城壕溝內死人頗多,零亂疊壓,骨傷頗多,說明發生過戰爭,舜的繼承並不象人們傳說的那麼和平。正因為城垣的毀壞,舜遷都至蒲坂(今山西運城市下屬縣級市永濟市蒲州鎮)。此史學家均無異議。而蒲坂近黃河,常遭水患,因而才命大禹父子治理水患。禹繼承舜帝位後,將都城東遷一百多公里至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夏縣禹王城遺址,這也是夏縣縣名的由來),遠離黃河,安邑地勢較高且平坦。所以史記中禹都安邑是確切的,史學家也無異議。夏王朝建立後,屢次遷都,基本都在河南境內,離開了堯舜禹建過都的晉南地區。在河南境內到底有過幾個都城,除已經發掘的二里頭等遺址已確認外,真它還有待發掘考證。據此可確認,除禹在位時曾短期在山西運城市建都外,由於禹之子啟殺死了禹指定的接班人益而自立為王,遷都至黃河之南,自此夏朝活動中心南移,基本在今河南境內,但二里頭、濟源等幾處遺跡都在在距安邑二百公里之內。參考史料可查看《史記》中《五帝本紀》、《夏本紀》,物證可到已發掘遺址查看。


東方韻666777888


夏朝西起河南西部,東至豫冀魯三省交界,南至湖北省北部,北抵河北省南部,黃河穿過統治中心,因天災等問題的困擾,夏朝和商朝一樣也是頻繁遷都,

禹~啟:(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

安邑:夏朝君主啟平定“有扈之亂”後把國都從陽翟(今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遺址)遷至安邑

太康~仲康:(斟尋)今河南偃師二里頭(考古出土的夏宮就是這裡)

相:(帝丘)今河南濮陽市西南

少康:( 綸)今河南商丘市

帝予:(源)今河南濟源

帝槐~帝扃:(老丘)今河南開封市

帝廑~帝發:(西河)今河南安陽

桀:(斟尋)今河南偃師二里頭

總的來說 ,夏朝都城基本上在河南、山西之間,都城一說廣為流傳的是安邑、陽翟、斟鄩,還有老丘。


青陽帝君


夏是華夏族之後,即黃帝部落之主要的3支(顓項、帝嚳、祝融)之一。顓項是黃帝孫,為高陽氏,今河南杞縣縣南有高陽鎮。在今河南濮陽建都,傳位於其侄、黃帝曾孫帝嚳。二人均葬於浚縣與內黃縣相臨之地。

夏史自堯起。堯是帝嚳幼子,堯在平陽(今山西運城臨汾陶寺)建都。堯傳位於舜,舜移都於蒲坂(今山西運城永濟市蒲州鎮)。禹最先都城在何處有分歧。一說先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鎮),後移陽翟(di),再正式定都禹,即今禹州市。二說先在河南上述二地,後移安色。按照禹之事蹟與夏都先後分佈,一說比較可信。史曰,此間,為了排除堯之兒子均對自已執政的威肋與壓力,還把均封至今河南夏邑,顯然此地名與夏王朝相關。

應當說,夏在山西的王朝,不十分正規,夏禹先後在陽翟(今鄭州登封市郜城鎮)與禹州建都後,夏代才算正式建立夏王朝。禹傳位於啟,建都於今河南新密。到了第三代是太康,如有“太康失國“之說,今河南太康縣地名由此而來。第四代是篡位,第五代是少康,歷史上有“少康中興”之典故。

直至以後,夏代的十幾代大致都在河南境內遷來遷去,直到夏桀滅國,商湯立國。包括商代的十多個王朝,也大多在河南境閃建都(僅有兩個朝代在與河南相臨的曲阜等地,且時間短)。


齊聲喚賢


在廣東!只要是好的、有名氣的,都是我們廣東的!忘了,今天說的是什麼來著?


氣吞萬里如猴


學著城上知宇宙下知地府。。經常穿梭在古代和現代。這點你們學著城的人不知道就沒人知道了。。。。



河洛兒郎


上網搜搜,或者回家翻翻孩子們的教科書難道很難嗎?





詹皇地板飛


很久以前 河南人到山西都是來乞討的 那時候是因為天災 要不就是黃河水災 要不就是天旱不下雨 農業大省 靠天吃飯 現在應該好多了比山西富裕了 我們煤礦用的綜採設備就是 林重的


我怕我會哭傷了


在山西,河南的是假貨


Rnnnhnd


夏都幾經變遷,首先陽城,大概在今山西東南部,再就是陽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還有商丘,也屬於河南,綸城,也在今天商丘境內,所以說夏都在山西河南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