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在唐代书法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过这样一位大师,他既是中华书脉的传承者,又是唐楷的规范者。人们为此还给他取了个美称——“楷书的教化主”。他就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

褚遂良的笔法初学欧阳询,然后又学习他舅父虞世南,终得“二王”一脉精髓,再加上他融会贯通了汉隶的精华,自成一体,人称“褚体”,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褚遂良的楷书作品中,以《雁塔圣教序》最具代表性,其另一件作品《大字阴符经》也很值得称道。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褚遂良(596年—658年)

《阴符经》不是普通的“经”,《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这是一部千古奇书,素来有“古今修道第一真经”的美名,和老子的《道德经》并称“道学双璧”。为什么说它是千古奇书呢?首先,从作者上来说,这部书就是神秘莫测的。就像是中国前秦古籍《山海经》一样,《阴符经》说不上来一个具体的作者,有人说是黄帝写的,也有人说是李荃,还有人说是个修为高深的老道士写的,众说纷纭,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只能是臆测,没有人可以证实。

作者神秘也就罢了,关于它的内容,诸家也是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方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道”和谈“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都是权谋术数;也有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据传,《阴符经》在轩辕黄帝时期成书,后辗转流传于商周,流传于姜太公,战国流传于鬼谷子,鬼谷子又传给苏秦。苏秦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就是“悬梁刺股”刻苦学习的那个。《阴符经》的出名,离不了这个苏秦。那么苏秦究竟是怎样凭借这本《阴符经》一举成功,走向人生巅峰的呢?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大秦帝国》中的苏秦

苏秦与《阴符经》的一段缘分,《史记》跟《战国策》都有记载。苏秦是战国一代的著名大咖,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策略家。春秋战国是个能人辈出的时代,有能力在当时的政局中纵横捭阖的人才也非常多,但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能够佩戴六国相印者的人,就只有苏秦一个。苏秦之前没有,之后也再没有。

然而,许多人只知道苏秦佩戴六国相印,一呼百应、威风凛凛的形象,却不知苏秦在初入职场的道路上,也是一路坎坷的。苏秦是鬼谷子的学生,这个鬼谷子是个厉害人物,不仅道家尊他为祖师爷,纵横家亦尊他为始祖,兵家也尊他为圣。传说中他有通天纬地之才,精通诸子百家学问,创有“鬼谷门派”,常入山修炼,神妙莫测。能让他相中并收为徒弟的不多,但个个都成了栋梁之才,苏秦是一个,张仪又是一个。据闻,孙膑、庞涓甚至商鞅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但有些暂且不能考证。

苏秦自小跟在鬼谷子身边,学了师父的一身本事。学成出山之后,苏秦抱着纵横天下的雄心壮志就出去投简历了。他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国际局势,觉得秦国是最有潜力的,就跑去秦国求职了。但当时商鞅刚刚处死,秦国还在修生养息之际,秦惠王不愿意再听到这些类似商鞅一派的游说方法,所以很显然,这次原本信心满满的面试以失败告终。苏秦无奈之下离开秦国,向东而上,到达赵国。赵国仍旧没有接纳他。

接二连三的求职失败后,苏秦身上的盘缠也差不多用光了。他狼狈地回到家中,大概是嫌他没用,家里没有一个人愿意正眼瞧他。媳妇不待见他,爹妈哥嫂也不愿意给他做饭。这件事狠狠地刺激了苏秦的小心脏。他躲进屋里大哭了一场后,就开始思考人生。

奇怪呀,他苏秦那么优秀,天生IQ高,又得老师鬼谷子的真传,怎么会没人愿意用他呢?他苦思不得其解,于是把老师鬼谷子留给自己的那些书重又翻了一遍。就在这时,他发现了那本《阴符经》。

这本书苏秦以前也见过,当时只觉稀松平常,没什么了不起,随手一翻就扔在箱底。如今失意后再读,竟然觉得大有深意。苏秦如获至宝,于是日夜揣摩。一年之后,觉得更有长进。于是再度出山找工作去了。

这一次,苏秦来到了燕国,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一举得志。于是又从燕文侯之命前去赵国游说,提出六国联合抗秦的主张。大概这次苏秦是真的把老师的学问研习到家了,赵肃王也很喜欢他的策略,故而拜为相国,继续游说诸国,后来苏秦逐渐得到诸侯列国的信任,最终成为了佩戴六国相印的第一人,走上人生的巅峰。

据说,苏秦成功以后,在游说诸国的途中曾路过自己家乡。他的父母妻儿听说了,杀鸡宰羊,带着全村的人跑出去迎接他。苏秦在当时的辉煌可见一斑。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道家修炼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只是传说。虽然传说自古是层出不穷。相传阴符经有道家治世之用,有兵家克敌之用,有纵横家纵横捭阖之用,但又不仅仅限于一家之用,而是包罗万象,无所不能,无所不克。不过,《阴符经》真的有这种通天之神吗?恐怕是有夸张之嫌的。但是这部经的确是只用几百字,就把天地人之道,阐述得极其通透。细观《阴符经》共四百六十一字,可谓字字珠玑,全文既包含了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辩天人合变之术,演阴阳动静之妙。又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古代圣贤“天人同源”、“天人合一”的这种哲学智慧,贯穿着古人对整个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思考。难怪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都要赞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脩之,谓之圣人。

——选自《黄帝阴符经》上篇

《阴符经》之所以火,除了借战国大咖苏秦的光以外,亦是借了大书法家褚遂良的光。褚遂良是深受太宗喜爱的国家一等写手,当时许多有名的碑文都是出自他手。国家领导人器重,书名自然也大。写的东西自然也就有人竞相来看,来临摹。《阴符经》也就再度在唐代大火了起来。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大字阴符经》局部

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为墨迹纸本,共96行,461字。褚遂良的传世作品一般以小字为主,这幅《大字阴符经》却是其中难见的一股清流,其字大盈寸,具有极高的水准。风格上来看,近似于《雁塔圣教序》甚至在某些地方更显用笔高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越了典型的唐楷书法,而深具二王、北碑和古隶之美。有人誉其为“楷书中的《兰亭》”。这件作品对欣赏、研究乃至学习褚遂良书法都很有助益,所以历来被视为学习褚楷的一个重要范本。虽然也有人质疑这件并不是褚遂良的真迹,但无论是不是褚遂良亲作,其所呈现出的非凡的艺术水准已经足够为书坛所珍视。

《大字阴符经》其用笔极其丰富,有方有圆,在藏有露。多用侧锋取势,一波三折,隶意可辨。其笔力坚实,动势强劲,气脉通畅,憨厚不失妩媚,飘逸不失端庄。南宋杨无处跋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后世诸多评论家对此帖都曾给予过极大赞美。

总的来看,它的书写风格比较《雁塔圣教序》。由于是墨迹本,其笔墨痕迹、转折萦带的运笔着力方向,毫发处清晰可辨,能更好地体现褚书的特点。

《大字阴符经》的技法运用,大抵有以下几个特色:

1、S型运笔。

“S”型的运笔是褚书的特色,也是著名的《雁塔圣教序》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而在《阴符经》中,这种“S”型的运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体表现出一种摇曳之美。在《阴符经》钟“S”型运笔一般表现在竖画中,在摆动的过程中,体现着龙蛇行进般的动感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2、横竖笔画线条呼应

《阴符经》横竖笔画线一改一般楷书的平直。《阴符经》中横竖线条曲线呼应发挥到了极致,如些竖画与字中的部分长横在运笔时做了弹性弯曲。这使得线条富于极强的流动感,生动活泼,少见了楷书给人的般偏于正统,甚至有点呆板的感觉,同时这些曲线虽弯却不松软,内含极强的筋力。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3、笔意古雅

《大字阴符经》清远古雅,笔法变化极为丰富,兼有楷、隶、行之笔意,一点一画皆存法度。特别是隶书笔意的渗透与融合,让整体书风古意盎然,洒落自然飘飘有仙人之气。在朴素、自然、单纯,见肃穆、沉静、优雅。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4、线条的轻重粗细对比

《阴符经》中,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呈现阴阳互补,轻重变化,从而让字有了神采、神韵。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5、横向取势

《阴符经》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横向取势,。褚遂良后期楷书作品在结字模式上,大都取扁式,这可能是主要是褚遂良对古朴风貌内涵的迷恋,通过字形的横置来展现宽容大度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不是还能避免因俏丽风格所可能带来的轻佻,而在主观意念上作一个有意识的技巧弥补。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6、气脉贯通

众所周知,行书讲究气韵通畅,行云流水。楷书上同样不该忽视笔意的气脉贯通。任何书写过程,都是书者精、气、神的总体笔墨呈现。《大字阴符经》中,看似独立的笔画之间,通过乘势而入、顺势而出,在字里行间,就像言语往来间流畅自如,无所障碍。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大字奇书:褚遂良《阴符经》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中华书脉·大难不死有后福的欧阳询”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