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裸燕麥在經濟學上有多重涵蓋:綠色、環保、營養、保健。

“武川縣莜麵飲食製作技藝”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莜麵是大青山地區人民群眾最喜愛食用的農作物之一,而位於大青山腳下的武川是全國出名的莜麵生產地,莜麵是武川三寶之一。從明清時期起,武川人便有種植食用莜麵的歷史,在食用方法上也逐步創造出了很多食用方法,莜麵的製作技藝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只知道莜麵好吃,但不知道莜麵是怎樣做成的,所以製作莜麵的過程逐漸被人們遺忘,莜麵製作技藝面臨失傳。但在2017年第五屆內蒙古·武川莜麵文化節上,人們欣喜地看到幾位七八歲的孩子也參加了莜麵製作比賽,這是非遺進社區薰陶和滲透的良好效果。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關於莜麵的一個秘密

武川莜麵製作技藝之所以能夠傳承,除了莜麵這個主體本身的綜合價值和意義外,地道的武川人會告訴你另外一個秘密——“三熟”之後的莜麵好吃,與其搭配的湯的美味有很大的關係。

莜麵正宗的配料有羊肉熬土豆湯、羊肉蘑菇湯、豬肉酸菜湯、豬肉豆腐湯等,這幾類屬熱湯範圍。另外還有調製的涼湯,如醃製酸菜的鹽湯、蔥花與黃瓜加醋調製的湯等。莜麵的最佳搭配有羊肉湯、辣椒、醃酸菜、醋。當然季節不同,人們對湯的選擇也會不同。

吃莜麵,嘴刁的人都知道,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當然,還有那個排場。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進入初春,廣大農村的新鮮蔬菜不多,很多家庭就將醃製的酸白菜同豬肉或豬油、粉條、山藥、豆腐等做出一鍋燴酸菜,然後把蒸熟的莜麵放在碗內,上面澆上燴菜,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調拌著吃,一兩碗進肚,身上、頭上直冒汗,那感覺也真叫一個爽。

進入夏季,新鮮蔬菜多了,人們蒸出莜麵窩窩、魚魚或抱折,再將燒茄子、黃瓜、水蘿蔔絲、韭菜和香菜段,加上醋、味精、蔥花油等調味品調拌在一起,一口一口吃下去,都不知道放下碗筷,一直到肚子實在撐得吃不下去了,才知道住手。

進入秋季,農村自種的山藥、番瓜、白菜、圓菜等都可以與莜麵搭配起來吃,吃法與夏季的吃法大體相同,也是涼拌著吃。還可以在涼鹽湯內放入剝皮後弄碎的新山藥,再把白菜等調進去,拌上莜麵也很好吃。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進入冬季,天寒地凍,除了將大燴菜澆在莜麵上吃以外,還可以熬上一鍋羊肉土豆湯或肉蘑菇湯,上面撒些香菜葉,稍加兩點醋,兩碗下肚,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傳承中有發展,發展中強化傳承。上述與莜麵搭配的湯料,伴隨著莜麥在土壤中的萌芽滋生、走上餐桌,進入人類口中,這些完整終結使命的所有制作技藝,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熱愛生活、與大自然和諧融合的深刻佐證。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神麥”或“聖麥”

“四十里莜麵三十里糕,十里蕎麵餓斷腰”“揭籠十里香,開壇千人醉”……這,僅是對燕麥最粗淺的認識。然而也正是基於這種粗淺,同時又逾越了這種粗淺,秉承燕麥經典而樸素的文化淵源,資源富集地域對對燕麥的經營一出手就是產業化概念、綠色概念、文化概念。

莜麥學名叫裸燕麥,在中國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 內蒙古陰山一帶的燕麥在全國有名,明代楊慎在其《丹鉛總錄》 中寫道:“油(莜)麥陰山南北皆有之, 士人以為朝夕常食。”莜麵一直被奉為“塞外三件寶”之一。

中國是裸燕麥的原產地, 古人稱燕麥是“九糧之尊”,故用燕麥做成的食品是一種健體強身的營養保健食品,因此人們把燕麥稱為“神麥”或“聖麥”。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燕麥作為糧飼兼用的農作物,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總產量在世界八大糧食作物中居於第五位。主要種植區分佈在北半球的冷涼地帶,重要的生產國有俄羅斯、加拿大、美國、芬蘭、波蘭、澳大利亞、中國等。

現代栽培的燕麥有“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據專家專證,“裸粒型燕麥是地理特有類型,在中國與蒙古國接壤地帶由基因突變產生”,裸燕麥起源於中國,主產區在中國。

中國的燕麥最大產區是內蒙古。最高峰時,內蒙古燕麥種植面積佔到全國的36.8%。

地理特殊性為內蒙古帶來了資源優勢,品種特殊性又為內蒙古帶來了深加工的成本優勢。

發力“莜麵大王”

燕麥在栽培時很少施農藥化肥,沒有汙染,屬於綠色食品,它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先看其營養價值。據中國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燕麥組鑑定認為,燕麥是營養保健價值極高的糧食作物,不但種子內蛋白質、脂肪含量超過其他糧食作物,幾乎可與牛肉媲美,而且釋放的熱量居五穀之首,號稱高能食品;其秸稈中含有異常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可消化纖維,玉米秸稈、谷秸稈在它面前都甘拜下風。

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使得燕麥廣泛地應用於各個行業。通過青飼燕麥提高乳牛產奶量是世界養牛業公認的有效途徑。加拿大家畜家禽協會專家1972年測定,雞飼料中摻入燕麥的稃殼足以維持雞的產蛋量及鮮蛋重量,雞蛋個頭也足夠大。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文明》指出,地球上農耕的發明,被稱之為“綠色革命”或“新石器時代革命”,這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決飢餓問題,尋求新的更穩固的食物來源。在舊石器時代,無論採集、漁獵,都是以向大自然索取的方式獲得食物。隨著環境變遷和人口增加,這種索取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保證穩固的生活來源。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現在,傳統種植燕麥的地方已經成為當地企業的經濟增長的支點,這些企業的理想主義是:當好莜麵大王。

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變化、保健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全價值營養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因此,營養成分在穀物為之首位的、具有保健食療作用的莜麥製品,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利用莜麥的藥用價值開發針對糖尿病病人、高血脂病人的保健療效食品,成為發掘莜麥新價值的一個方向。

新時代、新氣象、新徵程。這是一個力促經濟轉型升級、提升質量、促進動力變革的一個時代。一項產業如何突圍出“一畝三分地”的理念桎梏、經營桎梏,如何讓產業資源藉助文化資源的軟價值,最大可能實現地域品牌、產業品牌與種植戶收益“三位一體”的有機融合、提升,地區莜麥產業也面臨著這樣值得深度探索的問題。

抓住燕麥由“小眾”雜糧向“第三主糧”發展的時間差,調整種植結構。

我國是裸燕麥的起源地,又是主產國之一。燕麥是一種特殊的糧、經、飼、藥多用作物,其營養功能居世界八大谷物(玉米、小麥、水稻、燕麥、大麥、黑麥、穀子、高粱)之首。雖然目前仍然被劃歸於“小眾”雜糧範圍,但其作為食品,被進一步研發的趨勢和進程以及需求的持續性增長,成為“第三主糧”的可能性日漸成熟。據《中國燕麥產業發展》介紹,燕麥主產區集中在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的種植面積最大,佔全國燕麥總種植面積的37%。由於燕麥能開發出有機食品、化妝品(燕麥富含抗氧化成分)、藥品、造紙、紡織、洗滌等高附加值的系列產品,燕麥的秸稈又是優質的飼草。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對人類的意義不言而喻。燕麥是荒漠化治理的先鋒作物。據《中國燕麥產業發展》介紹,在我國,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荒漠化一度以每年損失一箇中等縣土地面積的速度發展。而燕麥抗旱、抗逆性強,適宜在旱區種植。雙季栽培,增強了農田植被的覆蓋面,減少了揚塵,保護了土壤肥力。種植燕麥,可以增強農田和草地的生態改善功能,有利於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另據《國內外燕麥產業技術發展情況報告》一文介紹,隨著燕麥新品種選育和高效栽培模式的不斷推廣以及燕麥產業的發展,燕麥將成為我國大範圍解決旱地、瘠薄地、鹽鹼地和退化草原生態恢復與重建以及耕地閒冬覆蓋的有效作物。

凸顯“冷處偏佳,別有根芽”的飲食文化魅力

立足並挖掘地域文化底蘊,讓燕麥的“寒涼”在革命老區文化旅遊中凸顯“冷處偏佳,別有根芽”的飲食文化魅力。

美食是一種社會財富,是人類的福祉。在迎來內蒙古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2018年的9月23日,以後每年的秋分時節)之際,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按照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要求,推出“內蒙古味道之特色食品”共計35種,“武川莜麵”位列其中。這為下一步強化、落實燕麥產業“政府引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市場引領、穩步推進”的發展思路再次堅定信心。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武川是北魏重鎮,也是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歷史積澱深厚,在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的時代背景下,有著積極的發展趨勢。“莜麵飲食與製作技藝”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域的文化與旅遊產業相攜發展中可合理規劃,在旅行觀光中,既瞭解了歷史,又品讀、體驗了文化,還能享受到美食,讓大青山北麓雖寒涼而不“寒涼”,莜麵飲食雖小眾而不“小眾”,一枝獨秀,別有根芽。

走!去鄉村的大炕上吃是最地道的莜麵

燕麥,曾經是果腹功臣,現在是脫貧致富的引領產業,將來應該被經營成具有奢侈品段位和價值的產業。燕麥,在武川縣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

當然,文字的表達,可能簡單,踐行這些軟實力的東西,事實上,也是需要硬實力的支撐,所以,產業的穩健和前景是文化與旅遊產業跟進的基礎和前提,漸行中,會相互積極影響。這一切, 是 對燕麥資源和產業的賦能,這種賦能,說到底,還是地緣和資源的價值彰顯與品牌的必然爆發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