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如何赢得镇南关大捷?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如何赢得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雕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好,我是野史老编,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晚清民族英雄、抗法老将冯子材。


功成身退,名臣风骨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如何赢得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

冯子材(1818年—1903年),字南干,号萃亭,广西钦州人,自幼父母双亡,和祖母相依为命。十五岁那年,祖母也离他而去,冯子材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行走江湖,需有一技傍身。一无所有的冯子材下了走江湖的决心,他想,不能没有一身好武艺。可是去哪里学呢?这时,一位庞姓武师见他是个可造之才,不仅不收学费,还为他提供食宿。没了后顾之忧的冯子材,积极练武,很快学了不少本领,又在当地一位彭姓举人的推荐下参了军。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如何赢得镇南关大捷?

影视剧中冯子材形象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奉命前去与太平军作战。他显露峥嵘,凭借不到一万的兵力,防守镇江孤城,数次打退好几倍的太平军。天京陷落后,清廷论功行赏,封他为广西提督。

冯子材曾任晚清提督,虽说出身贫寒但非常有风骨。在非常看重出身的清朝满人军队里,冯子材是一步步从自底层靠着战功走出来的,可以说是非常不易的。但遗憾的是虽然冯子材战功卓越,但是对官场的尔虞我诈非常厌恶,因为不屑与官场的黑暗同流合污,升任贵州提督后不久便辞官返乡,过起了自己的田园生活。冯子材秉承了古代名臣的优秀品格,他们时刻保持独立,从来不愿意做那些伤害百姓的事情。


晚清政府如夕阳西下

十九世纪中叶,刚经历过鸦片战争的晚清政府已经逐渐走向衰败之路。英国人率先打开中国大门,而后各国列强纷纷紧随其后,坚船利炮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先是《南京条约》,再是《天津条约》,后是《北京条约》,赔款、割地、开放口岸,偌大的中国备受列强欺辱。

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争执不下,双方就越南宗属问题产生了矛盾,中法战争爆发,很快,法军仗着先进的武器,就占领了越南,继续将枪炮瞄准中国两广地区的大门——镇南关。1885年1月,法军七千人向广西进军,2月13日,占领镇南关。由此,形势变得岌岌可危,“游勇水路肆掠难民,逃军蔽江而下,关内大震。沿江自南宁、梧州、浔州达于桂林,无不惊扰。”此时的广西,人心惶惶。


古稀老将挺身而出

无奈之下,当时的两广总督亲自登门,请求已经年近七十岁高龄的冯子材出山助战。当时的冯子材已经是三代同堂,但是面对国难当头,义无反顾的带着自己仅有的两个儿子和当地的百姓组成“萃军”兵团参与应战。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如何赢得镇南关大捷?

冯子材与他的萃军

经过几天几夜的行军后,冯子材终于赶到了镇南关前线,可是当时镇南关早已被法军攻克,并且还给毁掉了。不仅如此,当时的法军统帅尼格还在镇南关城墙上写下挑衅之词:“广西门户已经不再存在了!”此言让冯子材十分愤怒,他直言一定要把法国人的头颅重建我们的门户!

冯子材深知法军武器比清军先进,法军用的最先进火器,而当时的萃军大多数用的是刀枪,用得最好还是鸟铳。在武器上,是远远不如法军的。于是冯子材采用借势,借镇南关的地势,打一场阻击战。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如何赢得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

在冯大帅的带领下,萃军士兵们积极备战,挖长壕、修长墙,还号召各地民众积极参战。3月23日,法军又再次兵临镇南关,而这次3000余名法军直扑镇南关。事实证明冯子材的策略是对的,冯子材的积极防守令法军的炮攻毫无作用。“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寸许”,法军愣是没有攻入这道关隘。攻关不下的法军,不得不灰溜溜地拖着大炮败退下去。

虽首战得利,冯子材并没有松懈,他亲自登上关隘,告诫众将士敌寇还会再来的。果不其然,在第二天清晨的大雾中,法军悄悄地再次逼近了镇南关。不过由于炮车的声音,令萃军们觉察到了。这次冯子材并没有采取守势,而是积极主动进攻,他的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左右提刀跟随他进行肉搏。

经过两天激战,在镇南关取得大捷:法军伤亡1000多人,全线崩溃。冯子材率领萃军趁胜追击,在此战中,法国统帅尼格里中弹,继任的赫本哲在惊慌失措下,放弃谅山。之后,冯子材率领萃军攻克屯梅、观音桥和谷松等地。原先法军占领的土地,尽皆被夺回。

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如何赢得镇南关大捷?

今天的友谊关以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镇南关

虽说弱国无外交,近代的中国虽然备受列强欺压,但是纵观历史,民族骨气是永远都不会丧失的,面对侮辱和冒犯我们国家的人,绝不妥协。在晚清军队中能有冯子材这样的将领既是可悲又是可叹,冯子材所做出的功绩值得我们去尊敬和回味,有这样一个民族英雄,是我们中华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