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践中,决定油菜的栽培密度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你好,我是燕子,喜欢种植油菜。

油菜合理密植目的,是为了让整体的油菜都有适宜的叶片面积。叶片的面积指数高,光合作用的产物就多,产量也就能提高。叶片的面积指数低,田间透光性低,通风性能差,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导致产量降低。在实际生产中,油菜的栽培密度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一般种植密度范围

油菜的种植密度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相同的品种在不同的条件下,种植密度差异也很大。

在杂交油菜品种超稀高产栽培实验中,每亩400株油菜,能产油菜籽400斤。

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每亩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至2万到3万株。在普通土地中,种植密度每亩在1万到1.8万株为宜,在高肥力的土地中,每亩种植密度在8000到1.2万株为宜。

二、受水肥、品种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植株旺盛,茎叶松散,分枝部位低的晚熟品种,在高水肥,气温较高,雨水也比较多的地区种植时,适宜降低种植密度,稀疏种植;在比较干旱,水肥条件差的地区种植,则适宜加大种植密度。

主要原因是单颗油菜的占地面积较大,在高水肥地区能够发育的较为强壮,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叶片面积降低,在干旱地区发育较弱,加大种植密度,不会影响到叶片面积,还能保证产量。

三、受病害的影响

菌核病和病毒病是油菜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受田间湿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病毒病多因蚜虫传染引起,在适度较低的情况下,蚜虫的繁殖会比较大。通过种植密度来控制田间湿度,能够起到很好的防病虫的效果。

所以在菌核病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区,应当适当的稀疏种植,提高田间的透光和通风性,降低湿度。而在病菌病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区,应当增大种植密度,来提高田间的湿度,从而控制蚜虫的生长和繁殖。

四、不同的种植密度可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

在油菜的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种植方式是宽窄行,宽行窄株,等行株距等方式。不同的种植方式,导致植株的分配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低密度的种植中,吃用等行株距的方式,能使得油菜的分枝分布比较均匀,有助于油菜多分枝结果,起到增加产量的效果。

总体来说,考虑油菜种植密度主要是考虑叶面面积指数的问题,在相同的水肥和地力的田间,需要品种品种的特性,天气情况和病虫害情况,来适当的增加和减少种植密度。一般高水肥田,适宜降低密度,低肥水田适宜加大密度。在确定种子密度的情况,还可以通过调整种植方式,来提高效果。

我是燕子,热爱农村,专注三农,欢迎关注。


农村燕妹妹


油菜按照种植季节有冬油菜和春油菜之分,有早,中,晚熟之分。在植物学上又可分为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等,各油菜品种又有很多的亚种,如白菜型油菜又有北方地区播种的小油菜,主做蔬菜,而南方地区播种的是油白菜,是小白菜的油用变种,其种子含油率高,主榨菜籽油用。


栽培油菜产量的高低,角果的长度,数量和角果中的种子数目是决定性的因素,而这些又与种植密度有很大的关系,那如何确定油菜的栽培密度呢?

一,品种有关

油菜移栽栽培的密度一般为亩栽6000–12000株为宜。但是,早中熟品种栽培密度应偏高些,迟熟品种应该偏低些。

行距一般为30–40厘米,株距20厘米,宽窄行播种的,一般宽行40–60厘米,窄行距20–30厘米,株距18–20厘米,每窝栽1–2棵。

对于双低油菜来说,一般生育期长,植株高大,分枝性强植株较松散,单株生产力高的品种,应稀植,反之则密。

二,移栽时间有关

一般来说,适期早播的油菜,冬前营养期长,分枝较多,植株高大,应该稀植。迟播的油菜,冬前营养期短,植株矮小,分枝较少,宜密植。

三,幼苗素质有关

油菜壮苗移栽后易成活,返青快,会形成较大的营养体,宜稀植,若苗矮小宜密植。

四,肥水条件有关

一般施肥水平高,排灌条件好的地块,油菜植株发育好,植株较高大,应该稀植,反之则密。

五,土壤和前作有关

一般土壤肥沃,前茬收获后遗留的营养物质较丰富,宜稍稀,反之则密。晚稻田,下湿田,及山丘地带的红瓤土等黏重板结的田块,应该稍密植。

六,栽培方式有关

油菜可以育苗移栽,也可直播,那么直播的油菜由于播期延迟,营养生长期相对缩短,使得油菜植株矮小,枝果减少,单株生产力降低,就应该稍密些,增加群体株数,以补充个体的不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育苗移栽的油菜,由于移栽的较早,就不会出现以上的问题,所以宜稀植。

总之,决定油菜栽培密度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就是与品种,播期,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及栽培方法等方面决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栽培密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