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老长沙人从细玩到大的朋友之间都是张鳖、王鳖这样称呼,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所以我写文章也喜欢用“鳖”字称呼细时候的朋友,经常有人表扬我写的文接地气。但最近却遇到一些嗲嗲娭毑批评我用词粗俗。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我个人觉得“鳖”这个字在长沙方言里除了骂人外,更多是在熟人和朋友之间称呼,表示调侃和亲密,没有贬义。很多名人也喜欢用,像著名的长沙籍音乐家谭盾有一年在北京过生日,到歌唱家老乡叶茅、廖莎开的饭店吃饭,人家两口子直接在饭店的水牌上写了“谭盾鳖生日快乐”,也没见在座的一干文化人生气。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著名音乐家谭盾,湖南长沙人

我的朋友里面,从下岗工人、郊区菜农到亿万富翁、大学教授,统统都称做“某鳖”,也没见谁不高兴,尤其是有位当官的老同学,你要是私下称呼他的官职,不喊鳖,他还会发脾气。

前两天我有个在北方某大学当教授,叫刘鳖的老同学回长沙,我跟他谈起这件事,他哈哈大笑:“咯只能证明老人家眼界不开阔,你晓得啵,还搭帮咯杂字,才让长沙地名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文字记录。”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这我还真不知道,就要他讲讲。原来《逸周书·王会篇》里记载:“路人大竹,长沙鳖。”孔晁注: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意思就是来自长沙的甲鱼非常大而且味道鲜美,成为了贡品。《逸周书》 经历代学者考证,是先秦古籍,记载的史迹大多有据。这也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长沙这个地名。

刘鳖这样一讲我就有了底气,下次再有老嗲嗲策,我就可以用咯杂故事垒哒他,敢乱改我的文字,我就擂得他屋里克。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甲鱼汤

这老同学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汉语,讲咯些正是跌到他饭碗里了。就跟我讲:“还有两杂字,只有长沙才有,大托铺你晓得吧?咯杂托字原来就不是咯样写的。

他讲道:长沙城有大托、黎托、南托等好几个带“托”字的地名,其实应该写成“圫”,这个字有“tuō”、“zhūn”、“yù”三种读音。康熙字典《集韵》里说“墺”古作“圫”,意为可以定居的地方,百科说“圫”即水边。综合来看“圫”可以理解为水边可以定居的地方。

这个解释在大托铺这里说得通,大托铺以前紧靠着一个水面很宽的大湖。所以就叫做“大圫铺”。而大圫铺的南边一块就叫“南圫”了。不知何时起“圫”这个字被更加易懂且同音的“托”所代替。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更有趣的是“圫”这个字作为地名,只有长沙城及湖南一些县市(株洲、湘潭都有带“圫”字的地名)才有,作为湖南几地的专用字,这在汉语里是极为罕见的。

我问他另一个字是什么?刘鳖更加得意:“咯杂字还牛些,翻遍史籍,作为地名专用汉字,只此一处使用,别无他处。就是溁湾镇的‘溁’字,我跟学生上课讲得最多的就是咯杂字,好骄傲咧,咯杂‘溁’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望文生意读成‘荣’,其实要读银(ying)。”溁,旧志中作“瀠”,溁湾即“瀠回的港湾”之意。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长沙人有句口头禅叫“乡里鳖”“鳖”在长沙话里一般是指称呼比自己小的人,比如“咯杂细鳖”,指比自己小的人或是细讶子,用在名字后面也可以是比较亲密的意思,长沙满哥互相之间称呼“王鳖”、“李鳖”什么的,证明关系很好。

但是“乡里鳖”却是骂人的话,本意是指从农村来的乡下人。一般用来笑话鳖人,对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而他却不知什么意思带有瞧不起的意味。或者是骂那哈冒么子素质滴,港话不带爱相滴人做“乡里鳖”,一开口就是:“你咯杂乡里鳖。","你硬是杂乡里鳖来","赖杂鳖真滴是杂亘峦滴乡里鳖"`等等。有“土气、宝气、没文化”等等意思。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长沙方言

这句骂人的粗鄙话,其实是我们上几辈的人传下来的,古时候的乡里人又冒读么子书,港话也不是正宗滴长沙话,穿着打扮又土里土气,而且好粗俗,冒素质又蠢又喜欢乱骂人。城里人就有点看不起乡里人,喜欢鄙视乡里人,就在乡里后面加个“鳖”字。

小时候我娭毑曾经跟我讲过一个笑乡里人的故事:港有个乡里人进城,看哒一群人围哒看城门上的布告,也就凑过去看,他又不识字,就问旁边的人:“咯杂上面写些么子唻?”旁边的人看是个乡里人,又不识字,穿得邋遢死哒,手里还拿杂萝卜在啃。就撮他说:“咯上面写滴是杂要打人板子的布告。”

乡里人问:“什么人要挨板子?你读把我听听。”那人就读道:“长沙县政府,禁止乡里人恰萝卜,恰哒打一百。”乡里人一听黑醉哒,赶快把手上萝卜扔掉。那人又念道:“丢噶打两百。”黑得那乡里人赶快又克捡起来。那人瞟了一眼,忍住笑又念:“丢噶又捡打三百……”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当年我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同事中有好多是来自乡下,做晚班的时候最喜欢扯卵谈打发时间。有次上晚班时我策同班组的谢鳖道:“你就像杂亘峦滴乡里鳖。”

谢鳖冒齿我,旁边的小李鳖搭腔:“咯乡里鳖是有蛮讨嫌,你看我们车间咯些乡里鳖罗,港话也不是正宗滴长沙话,一口乡里腔,穿着打扮又土里土气,而且长相上就看得出来,乡里人哈长得好丑,冒素质又蠢又喜欢乱骂人。”

小李鳖屋里住得南门口,是正宗滴长沙小满哥,港话就不太注意,喜欢起高腔。冒注意旁边还坐哒别人。我们班组有五个人,除了我仨个和一个老师傅,还有一个细刘鳖是村里滴人。细刘鳖一听就火了:“乡里人哪里得罪你了?冇得乡里人种田种菜,你们城里人饭都冇呷。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长沙南门口老照片

眼看他两个吵着吵着就要打起来了,还好有师傅在,师傅是老口子,讲话自然有水平,他先劝开两人,接着批评小李鳖:“你是城里人蛮巧是摆?你怕你长得蛮嬲噻,你港哈看什么样子是城里样子?什么样子是乡里样子?乡里人不过是因为天天作田,肤色要黑点,书读得少哒点,他们要是多读点书,或者在城里时间呆长点,不就跟城里人一样哒?”

师傅一碗水端平,转头又说细刘鳖:“你也是长沙郊区滴,应该晓得,‘鳖’在长沙话里有两种港法,一般是指称呼比自己小的人,比如‘咯杂细鳖’,指比自己小的人或是细讶子,用在名字后面也可以是比较亲密的意思,长沙满哥互相之间称呼‘王鳖’、‘刘鳖’什么的,证明关系很好。你平常不也喊谢鳖、李鳖?他以后喊你乡里鳖,你就喊他城里鳖就是。”一场风波就这样被师傅化解了。

确实在以前,冇得乡里人种田种菜,我们城里人真滴可能冇饭呷。到哒现在,乡里已经很少人种田哒。而现在城市里的乡里人越来越多,从农村包围城市发展到农村占领城市,满大街港外地话的人。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而那年代人口流动没有现在这样频繁,乡里人进城的机会也少,最多也就是附近长、望、浏、宁几个县的人偶尔到长沙来。我们小时候港的所谓“乡里鳖”,其实大部分是像东屯渡、马王堆、红色渔场等等长沙郊区的菜农户,俗称“菜口子”。因为纯粹的乡里人少,我们这些不懂事的细伢子就把那些长得不太熨帖,有些土气的同学也叫“乡里鳖”。

其实中国人的长相区别本就不大,那里可能有什么城里样子和乡里样子。只是因为大部分乡里人,因为田间劳作的影响,肤色要明显区别于城里人,且由于受到教育水平、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社交圈子等因素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气质与城里人存在很大的不同。

但是,很多农村人,在外读书或者工作时间长了之后,随着自身经济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城市生活的熟悉,自身气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个时候我们就很难一眼看出他来自农村了。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长沙老城不大,今天不少城区不少地方,几十年前都是郊区 摄影/岛崎役治

中学的时候,班上有几个来自东屯渡、马王堆等地的“菜口子”家庭的同学。我们咯些城里滴细伢子都看他们不来,基本不交流。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皮肤比我们黑,穿得很差,沉默寡言,长沙话港得有点怪,很少跟其他同学一起玩,但学习成绩都特别好。后来也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

几十年以后,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他们几个都打扮得衣着光鲜。有的学有所成海外归来,有的生意做得很大、有的在混官场。总之都混得不错。共同的特点就是皮肤都比以前白多了,人也开朗很多。长沙话也可以港得跟老城区的长沙人一样了。看来际遇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再往远点讲,中国社会本就是在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几乎每个所谓的城里人都可以在乡下寻找到自己的根。像我自己家虽然几代都定居在长沙城,但祖上实际也是在明初的时候,从江西逃难而至长沙县干杉乡,直到爷爷到长沙城求学后才变成城里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哈是“乡里鳖”。

长沙话解析:方言中的“鳖”“圫”“溁”

听刘鳖讲完,我才晓得原来长沙话还咯有名,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九万多个),居然有两个字是长沙专用,这当然是个很了不起的事,起码证明了长沙话的地位。

难怪我当年在浏阳、益阳工作的时候,别个都在背后喊我“长沙鳖”。应该是古代的时候长沙鳖太有名,慢慢变成代指长沙人了。不过转念一想,是不是我那时候对员工太严厉,他们在背后骂我“长沙王八”,你们觉得咧?

  • 文/枬子,长沙生活集独家发布。感谢作者的创作,为我们留下这些美好的生活记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关于长沙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稿件都行),我们一起记录长沙生活!投稿请加微信号:ms96218,或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