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位於山西中部的平遙古城,距今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據傳平遙古城曾為堯的封地,周宣王姬靜時(前827-前782)築城,至明清進入鼎盛時期。平遙古城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城市格局,民間也延續了諸多明清傳統習俗。

平遙古城的喪葬禮制,始終遵循順治初年的“士庶人喪禮”。時至今日,禮制嚴謹、禮儀規範。始終以“孝”、“禮”為主導,貫穿葬禮的整個過程。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平遙古城至純至孝的喪葬習俗。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衣殮】衣殮也即葬禮中的小殮,按平遙話說叫“裝裹”,即為將去世的親人穿上壽衣。老人病危的時候,要趕在嚥氣前為其穿上壽衣,意在通過壽衣為老人“沖喜”。如果趕在嚥氣後才給穿上壽衣,則意味著老人赤身赴陰曹地府,實為子女的不孝行為。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衣殮前要先給老人沐浴、梳頭(女)、剃頭(男),讓其乾乾淨淨地離開這個世界。剃頭只需要剃去前額及兩鬢的頭髮,謂之“留後”。衣殮完畢後,全家老少在老人跟前吊哭,送別亡靈。然後由逝者的老伴或年長的婦人把逝者的枕頭撕一小口,放在棺材下,以期盼其早超生,待出殯之日,將其火燒在家門外。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報喪】衣殮完畢後,接下來就是報喪。報喪分兩大環節,一是向村裡人左鄰右舍報喪;二是向孃舅家報喪。給村裡人報喪時,用“三五麻紙”張貼在家門上,貼的方位為男左女右。如果夫婦一方早已亡故,左右都要貼上,視為報喪紙,告知族親及鄰里家中有人去世。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最重要的是向“人主”(亡人之主)報喪,男性死亡報孃舅,女性死亡報孃家。報喪時孝子需頭系三角白布,穿鞋要偃後並趿拉著走,亡父偃左,亡母偃右,雙亡皆偃。孝子來到人主家,進門雙漆跪地,哭訴備報喪情,並呈上扯下的孝布,叩請人主即去探驗,便於入殮。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大殮】大殮為“成棺”,也即把死者的遺體裝入棺內,做最後的告別。放入棺木之前,由死者的兒媳或孫媳把其生前用的陶瓷碗摔碎在棺材前,然後大哭,此所謂“摔十病缽”,用孝心感化死者,求他/她帶走各種疾病,以保全家人平安健康。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棺木放好後,上鋪布單,按“北斗七星”狀擺放七枚銅錢(南鬥主生,北斗主死),寓意後背(輩)有錢財。銅錢擺放完畢,接著是入棺,入棺時長子抬頭端,次子抬腳端,屍殮入棺。然後把死者生前喜愛的物什放入棺內,手中握有少量銅錢之類。死者身上置桃樹一枝,便於途徑“惡狗村”時防身。入殮後要釘棺,釘棺時孝屬皆跪於棺前說“XX躲釘子!”孝屬們要吊哭一番,並放置“長命燈”在棺上,大殮完成。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靈堂喪棚】靈堂喪棚多設置在自家堂中,棺木頭東腳西放置後,用“避沙珠”(棺前置四扇窗格式的木架,上有彩畫玻璃)隔開靈堂,前為祭堂、後放棺木,棺木兩頭地面上放若干穀草,孝子跪哭於頭端,孝女、孝婦坐哭於腳端。“避沙珠”前放靈前山,中有紙戲臺,為亡者演戲。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行魂】行魂也即燒紙,據傳人死後,進入“六道輪迴”前,要先到“望鄉臺”上,回眸生前的世界,注視子女的孝行。所以在死者去世後的第三天夜裡,孝子為首,全體孝屬進行行魂禮。約九點時,孝屬沿預定的“送殯”路線行進,白紙燈籠領路,孝屬各持供香一支,孝子沿途大聲哭泣,讓亡者感其傷悲。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弔祭】親友弔祭亡人,講究孝子重孝在身不便送客,親友詢問是否需要幫忙,然後就寒暄告退了。如出殯日期為第七天或第九天,一定要在第五天停止弔祭,謂之“避孝”。親友弔喪,門外必有人恭候報之“來客!”院中奏鼓樂,客行香奠祭,孝子孝女跪哭,吊者行四叩首起立,由孝子跪行而出,將哭喪杖橫置面前,行二叩首,後為賢孫,次為孝女、孝媳,均要“還禮”。


至誠至孝古風存,感受平遙古城的喪葬習俗


【出殯】出殯為入土為安的日子,時日多由陰陽先生推定。推時日要從死者亡日數起,取單日出殯,防“重喪”。若亡者已為耄耄之年且“四世同堂”,可延至第四十九日安葬,便於子孫能更好地盡孝悌之心。在平遙,為讓鄰里鄉親知道子女的孝道,出殯當天,家門外擺放一大枝柳樹,謂“掩魂杆”,待父母下葬後栽於墓上,以保佑家中香火旺盛。此外,“掛包頭,別帔金”之俗,體現喪者福壽雙全、兒孫滿堂。出殯時,前為孝子白布拉靈,為“拉御車”,後有孝媳孝女“託靈”,以表達對父母的孝心。行至地頭,孝屬要“辭靈”(對靈柩四叩首)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