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一年級時父母這麼做,孩子將來成績肯定好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第一印象”,說的是兩個人第一次交往時所形成的印象,對以後雙方的交往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雖然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比如,我們第一次認識了某個人,當時這個人穿得很邋遢,也不講衛生,那這個印象就會牢牢地留在我們的腦海中。除了人際交往,其實“第一印象”效應也適用於其他場合,比如,我們第一次去某個飯店吃飯,結果吃出一隻蟑螂,估計以後我們再也不會去這家飯店了。

既然“第一印象”對人的影響這麼大,那怎麼讓孩子對學習建立起好的“第一印象”呢?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孩子剛上一年級後,家長要稍微協助一下孩子,讓孩子考試的時候多考幾次一百分,孩子對學習這件事就會有一個持續的心理高位:我成績好,我完全有能力學好功課。體驗到成功的次數越多,TA在學習上就越自信,TA越自信,就越容易考高分,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並且這樣的好成績也不會讓孩子驕傲,因為班級裡考100分的同學很多,畢竟一年級的學習內容都不需要融會貫通,全部是基礎知識的搭建,稍微用點點功就可以拿高分。

這不是“唯分數論”,而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讓孩子先嚐到甜頭,TA就會喜歡學習,喜歡學習TA自然喜歡上學,因為在學校可以通過成績實現他TA價值,好的習慣也就容易養成了。

相反,如果一上來就告訴孩子:分數不重要;分數沒什麼用,鼓勵孩子忽視分數,那麼,本來容易掌握的知識和本來容易養成的好習慣也都被忽視了,隨著年齡的長大,這些小問題就會慢慢變成大問題,孩子也會把在一年級成績帶來的定位不知不覺延續下來,到時候再想考好成績就很難了,甚至成績只會越來越差。我女兒有個同學就是這樣,一年級的時候她父母經常告訴她成績沒什麼用,等到了五年級,發現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她父母才開始著急,其實這個時候已經有點晚了,因為孩子在學習上的很多習慣已經養成了。

當然,協助、鼓勵孩子考高分這個方法到了二年級就不適用了,因為從整個小學教育或者整個基礎教育來說,分數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才是最重要的。

心理學上有個有趣的觀察,叫做“十一名現象”,意思是長大後有成就有才華的人,包括很多領袖人物,他們上學時候的成績並不是排在班上的前十名,而是排在第十一名到二十名之間,也就是說成績中上。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學習上,花在分數上,TA的其他才能比如交際才能、演說才能、領導才能等等的能力,就會因為沒有時間去發展而受到限制。學習中上的孩子,成績不會太差,同時又有空餘的時間去發展其他的能力,在此過程中還有可能發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興趣點,從而更容易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也就是說,這樣的孩子知識面開闊,能力綜合多樣,未來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會很有競爭力。

還有,大人要向孩子解釋一下分數意味著什麼,分數不代表一個人永遠的價值,僅僅是對這段時間學習內容的一個檢測,便於孩子發現對哪些內容沒有掌握或者掌握的不夠。把分數代表什麼說清楚了,就可以預防很多悲劇。我在我女兒一上學的時候就這樣引導過她,所以她現在無論考試成績怎麼樣,她都能很坦然面對,不會像一些學習好的孩子,偶爾考的不好就要死要活。

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想讓孩子將來成績好,就在一年級的時候協助孩子多考幾次一百分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