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壓力本源來自哪裡,又該如何緩解壓力

都知道保持家庭親子關係良好很重要,可是對於家有讀書上學孩子,不少父母與孩子關係糟糕,壓力山大,疲憊至極,那麼我們看看這個壓力來自哪裡!

如果可以接受且體驗到壓力是心理現象這個前提,即壓力是大腦心理機能,就要看看壓力心理本源是什麼。

壓力源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個引起壓力反應的心理內因就是壓力本源,我們看看它是什麼。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壓力本源來自哪裡,又該如何緩解壓力

壓力是情緒的一種

我們知道壓力的特性之一就是負面糟糕的主觀感受,這個感受就是情緒。事實上情緒按照狀態分作三類,心境、激情與應激。

心境就是心情,感受微弱但持久,這是我們大部分情緒狀態,比如說起林黛玉薛寶釵不同心情表現。

激情則是暫短但強烈的感受,如熱戀、看演出、聽音樂會、看電影大片,不會持續太久,否則受不了。

應激則是意外事件或者危險情景引發的高度緊張狀態,其心理生理反應就是壓力反應,如范進中舉。應激的英文單詞是STRESS,可以翻譯成應激或者壓力。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壓力是一種特殊情緒,是外因引發的糟糕的心理感受,或者說壓力就是情緒。

這三種情緒狀態會輪換出現,比如聽講座聽聽就好,即來自則安之,心情很平靜;如果突然被點名上來發表下感想,會產生壓力感;講座結束搞個抽獎活動,抽中者外出旅遊一次,又有激情感受。

孩子教育成為當前家庭壓力來源,親子關係,學習成績,以後出息,導致家庭家長與孩子壓力山大,其實更多時候主觀心理導致的。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壓力本源來自哪裡,又該如何緩解壓力

慾望需求是壓力的本源

對孩子過高期望就是壓力來源,這個期望就是慾望的代名詞,作為家長心知肚明卻不好明說。

先說下自己的工作體會。剛參加工作時,被分配到工地“搬磚”,那時甚至連搬磚都不會,只是憑藉畢業生身份混在那裡。可是心理壓力很大,畢業生身份與艱苦環境的巨大落差,理想的技術達人與現實的職場小白真實對照,一無所有,一無是處,一籌莫展,不知道要去哪裡,只知道必須堅持,茫然無措低落了一個時期。

記得有次回農村老家,鬱鬱寡歡,這時候父親說了個比方,他說人在最低谷時候,如同站在一口大鍋中,無論向哪個方向走,都是在朝上走。其實心理層面這是被家人接納了自己當前的無能,我後來稱之為“鍋底理論”,這個理論也暗含了壓力解決路徑,就是母親愛和我說的一句話,“人靠熬,井靠淘”。

之所以產生壓力,又不得不堅持,在於我知道當時沒有別的出路,必須先解決生存問題,活下來才一切皆有可能。那段艱難日子現在回看,隨著時間推移,感受非常不同,評價也是截然迥異。

我也知道當時壓力來自自己說不出的慾望需求,比如環境好一些,人際關係融洽些,被人尊重些,個人可以有點用處,也就是所謂價值感,而這些在當時那個不算正規的公司無法實現。感謝那時候父母以及家人沒有給我增加不靠譜的壓力,只是默默支持。

有句話說的很好,公司與人一樣,都是“帶病生存”,當時哪裡能意識到這一點。

壓力讓人最痛苦的是,明知道要滿足很多需求,卻又無能為力。

我們情緒與壓力來自哪裡,本質就是慾望需求的沒被滿足,或者說滿足慾望能力不在自己掌控中。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壓力本源來自哪裡,又該如何緩解壓力

需求層次理論給了壓力管理的工具

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研究人的潛能發展,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也就是廣為熟知的金字塔需求理論。

他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也必須從最基礎需要開始滿足,只有滿足了低層次需要,才能向高層次需要發展,這個需求層次就是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個人價值需要。

對照這個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看出當下我們壓力產生的需求層次。

叔本華說人乃慾望本身,慾望不會消失,滿足也就無限,由此壓力必然存在,只是所處慾望層次不同而已。

古人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又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就是慾望需求滿足與否的結果。

低層次需求是基礎,最為關鍵,也最重要,比如生理需求與安全感的需求滿足,很多人一輩子都在這裡打轉轉。

而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更困難,但也更具意義,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說人要有高度,因為“站得高看得遠”,“高屋方可建瓴”,如同有副圖片,在一樓看到垃圾遍地,五六樓殘牆低矮房屋,幾十層上則是藍天白雲。

人有高度方可心胸開闊,有深度可透徹人事物本質,有廣度可熱愛生活。

我們壓力太大時候,停下來看看自己慾望需求停留在哪裡,固執在何處,可否在部分滿足基礎上向上發展。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壓力本源來自哪裡,又該如何緩解壓力

心理諮詢遇到的壓力事例

諮詢過一些中學生,可以知道孩子壓力所在。

一位是住校生與父母關係非常糟糕來求助。學生住校,週末回家必定大吵大鬧,家長認為做生意辛苦掙錢為了家,孩子卻認為父母不懂自己痛苦。諮詢瞭解孩子在學校沒有好朋友,唯一一個鬧翻了,不想住校,父母要鍛鍊孩子強制住校,卻無法理解孩子需要,根本就不瞭解孩子人際關係需求,當然也不能身體力行處理好孩子需要的人際關係。

孩子處於社會關係需求階段,追求愛與社會歸屬感,可是家長還停留在物質需求階段,並以此來滿足孩子需求,這好比孩子都會跑了,還用教走路的方式來滿足,雞同鴨講,對牛彈琴,能有良好親子關係嘛。

父母都不知道孩子需求是什麼,怎麼能搞好親子關係,又怎麼能幫助孩子成長,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說的,“避免幫倒忙,不讓孩子最差的家長就是好家長”。

也可以說,優秀的孩子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家長沒有幫倒忙而已,而糟糕的孩子是家長要負責任的結果,因為起了反作用,讓原本順利成長的種子被牢牢壓制在泥土無法生長。

還有一位高考生和家長來諮詢,源自孩子考前一月不去學校了。這是位復讀學生,家長要求很高,孩子也刻苦,可成績就是不理想,之前高考成績只能讀高職,復讀就是為了考上本科。

瞭解到孩子摸底考試還不錯,心理衝突在於希望高考考好又擔心高考結果不好,當下複習狀態不是關鍵,為了減緩一家人的壓力感受,我的諮詢思路很簡單,直接問能否接受高考不理想的最差後果。

實際上,一旦戳破這層窗戶紙,壓力就得以緩解,最後學生高考結果遠好過預期,讀了一所很好學校。

這個案例與上面個案恰恰相反,家長慾望層次高過孩子實際,家長追求孩子帶給自己價值感,而孩子則是安全感不足層次,解決問題思路則是必須回到孩子現實需求層次,畢竟參加高考的孩子不是家長。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壓力本源來自哪裡,又該如何緩解壓力

結語

在外界壓力源確定前提下,需要我們思考家庭教育壓力心理本源是什麼,來自哪裡!

認識到壓力本源來自情緒慾望是關鍵,藉助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看我們慾望需求在何層級,如何匹配我們現有資源能力,方可有效化解心理衝突,緩解壓力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