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裡,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保持觀點的中立,是作為一個諮詢師最基本的要求,但有作為一個自然人,有時候在我聽到一些故事,不,事故的時候,我仍然會感覺憤怒。

朋友W昨天找我,她說想和我聊聊關於婚姻的問題。我們是多年的好友,對她的婚姻情況也比較瞭解,果然,她剛和老公吵完架,這一次她表示"忍無可忍",並從家裡搬了出來。

吵架的起因是她不能接受老公對女兒的態度,三年級的小學生,做錯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他也會暴跳如雷,近乎瘋狂的咆哮的訓斥女兒。兩個人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讓她忍無可忍。

她向我抱怨了很多關於她老公的問題:偏執、苛刻、粗暴、自大、不可理喻…..然而我的思緒卻始終落在她女兒身上——我無法想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生長的孩子,將來的人格走向會是什麼樣?

W的老公並不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文盲,恰恰相反,他是著名學府的博士後畢業,工作單位、收入水平都非常好,按照現在社會衡量"成功人士"的單一標準,W的老公是成功的。但是就像有知識不等於有文化一樣,高學歷、掙錢多的"成功人士"也不意味著可以自動擁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不像學歷、金錢或者地位那樣有簡單清晰的指標可以衡量,在價值觀被物化的社會里,人們更容易被那些可度量的標準所吸引,而放棄更重要、意義更為深遠的標準,例如人格的完善和健全。毫無疑問,這是可悲的。

W的老公,明顯的體現出偏執、苛責、高評判的人格特徵,他不允許自己犯錯,也不允許任何人犯錯,包括上三年級的女兒,只要他講過的題,孩子就不允許再錯,如果錯,他就會暴跳如雷。不同於當今社會上流行的喪偶式育兒,他對女兒的教育倒是親力親為,每天會輔導女兒的數學功課——他和W分別輔導女兒的數學和語文,但是他經常"霸佔"女兒全部的課餘時間,用於輔導數學,而W則沒有時間輔導語文,然而結果卻是,女兒的語文考試成績是全班第一,被精心教導的數學卻考的一塌糊塗。

W在跟我說話時,不斷強調女兒本來是很優秀的,例如在她爸爸的要求下,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她和五年級的學生一起學習新概念英語,還依然能保持上游的水平。學習成績經常考全班第一,但是,孩子非常不自信,當老師告訴她考了第一時,她反倒滿心狐疑,不相信這樣的成績會在自己這個"失敗者"身上實現,但是如果別人說她任何不好,她會非常認同。

W的老公,有時候會因為一道錯題,將女兒折騰到半夜11點,孩子困的已經睜不開眼,但還需要被強制再多做練習,W為此去和丈夫爭論,老公火冒三丈讓她滾遠點,還把房門鎖上,不允許W進去"干擾"他管教孩子,女兒則表現的非常柔順,說,爸爸我做題,你說做多少就做多少,你說做到幾點就做到幾點。

我在聽這些的時候,覺得陣陣扎心,孩子的柔順背後,是多少無力感?這個孩子的將來我幾乎可以預見。就像她現在已經表現出來的那樣:數學沒有考好,她會自責,恨不得撞死自己,問自己為什麼要犯錯!只有十來歲的孩子,經常鬱鬱寡歡,幹什麼都沒興趣,還經常問W,媽媽,活著有什麼意思?她在爸爸面前表現的極其溫順,但是在媽媽面前,有時候會做很多"瘋狂"的事,讓W也大驚失色。她只有一次對爸爸的反抗:她爸爸又在教訓她的時候,她大哭著對爸爸說:我永遠也做不到你的滿意,不管怎麼做你都不滿意,我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你滿意?!

我幾乎無法聽下去W的陳述,在她描述的過程中,我感覺扎心而且憤怒。雖然w貌似也很義憤填膺,但是我清晰的感覺到,她的憤怒,更多的來自於丈夫的錯誤,雖然她嘴上也在說"他這樣教育對小孩傷害太大了",但是她對"傷害"的體驗和認知顯然只是流於形式,浮於表面。

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我耐著性子跟她講了尹建莉提到過的一個女孩"尿床"的故事。一個女孩,五歲那年因為一次意外尿床,被父母皺著眉頭嫌棄,並警告她不能再有下一次,結果第二天,精神緊張的她又一次尿床了,當她連續第三天尿床之後,她父母的耐心已經忍耐到了極限,他們狠狠的教訓了她,大聲的責罵她,羞辱她,但是遺憾的是,從那以後,她反倒經常尿床,自然,迎接她的是更加升級的羞辱和打罵。她痛恨自己,也用盡了各種方法,但是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尿床。溼漉漉的杯子,異味的屋子和尿布,成為了她烙進心裡的恥辱。

因為尿床,她上學時不敢住校,高考時本來成績可以上北大清華,但是為了能不住校,暴露自己"尿床"的缺陷,她選擇了離家近的當地學校。因為自卑,她不敢談戀愛,大學四年拒絕了所有男生的追求。工作後,兩次戀愛都因為被男方知道了她的尿床"惡習"而告吹,在第二次戀情失敗之後,她割腕自殺。她自己說,在她上大學之前,她一直以為自己尿床的原因是因為泌尿生殖問題,後來才意識到是父母的緊張和打罵造成的結果。在因為第二次戀情失敗割腕自殺之後,她瘋狂的向父母發洩了自己積壓多年的憤怒,並以絕食逼迫父母向她道歉。父母一夜之間老了好多歲,變得沉默,她這才感覺到有一絲報復和宣洩的快感,自此,她的尿床次數反倒大為減少。

但是,她的生活卻無法改變,周圍的人都知道她有尿床的"惡習",以至於她不得不在30多歲時選擇北上,當了一名北漂,環境雖然改變,骨子裡的抑鬱和自卑卻無法消除,每次遇到一點小的挫折,都會引發她情緒的大面積崩潰。雖然後來她信仰了宗教,似乎找到了一些平靜,但是依然覺得人生無望,她說,她不會再自殺,但是即使要活到60歲自然死亡,也還有20多年要活,這時間實在是太漫長、太難熬了….

這個故事裡尿床的女孩,正是因為她的父母在原本的一件小事上過分苛責,嚴加管教,才導致了她一生的創傷,使一個鮮活的生命過早凋亡,即使活著也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

這個故事W也看過,在我跟她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她的回答是:這個女孩的反應是不是也有點太激烈了?因為說了她一句,就會有那麼大的傷害嗎?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W對老公的傷害性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的嚴重性並沒有太深的感受和理解的原因。她的費解和不經意決定了她雖然有時候也會為了老公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和老公爭論,但是她不會像母獅子一樣衝在孩子前面保護孩子。她的"弱",孩子也清晰的感覺到了。所以這次她離家出走,讓孩子選擇是否和她同行,出於對爸爸的恐懼,孩子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家裡。

弱不弱,不是你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這更加重了我對她女兒的擔憂。

一個暴君式的爸爸,和一個軟弱逃跑的媽媽,帶給孩子的是什麼樣的感受?她的安全感從哪獲得?她的配得感從哪獲取?她的自信心該如何樹立?

我很嚴肅的跟W說:我不是嚇唬你,也不是在危言聳聽,你們的這種教育方式可能會害了孩子。到時候真有了不好的結果,你們追悔莫及。

然而,W雖然嘴上附和,卻依然說:那怎麼辦啊?我除了逃跑,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那個人實在太瘋狂,控制慾太強,我管不了他。

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1.一個人的改變,往往是因為ta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如果不從根本上提升認知,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不會有改變的動力和真正的行動。

就像W一樣,她雖然和我聊了整晚,但是她的關注點更多的放在對老公多麼不可理喻的抱怨上,放在感覺自己這麼多年也被老公"打擊"的毫無自信的沮喪上,放在自己在面對機遇和挑戰的恐懼上。對於對孩子的傷害,她認識的不夠清晰。

嚴厲和苛責的教育方式帶給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影響是終生的,這絕不是在販賣焦慮,製造恐怖。恰恰相反,就是因為有太多W這樣的人,認識不到這種傷害的真正意義,同時,有太多W老公這樣的人,固執的堅持自己嚴苛的教育方式,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教育方式,才造成了一幕幕人間慘劇。等到孩子再大一些,表現出來抑鬱、焦慮、嚴重逆反、輟學甚至自殺等一系列心理問題的時候,才悔之晚矣。

今天花一分鐘製造的傷害,在未來,需要以十倍、百倍的時間和精力加以買單,而為買單付出代價最大的,卻是無辜的孩子。

稚子無辜,ta卻要為人格不健全的家長的錯誤全盤買單。這是為人子女最無力,也最諷刺的事情。

W認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是因為她自己的成長環境相對寬鬆,她受到的傷害較少,所以,她無法"共情"孩子,無法從感受上去感受孩子,她的"知道",停留在意識層面的道理上。一個無法和感受鏈接的母親,是無法真正的體會到孩子的感受的。而這種"漠視",孩子全都能夠覺察。

我幾乎可以看到一個壓抑、隱忍的小女孩在黑暗的房間裡看不到光明的悲涼和絕望。同時,也想起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的蘇大強,每次強勢的母親呵斥孩子時,作為丈夫的蘇大強都會上廁所,藉故離開。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同時高於生活。雖然W的做法貌似和蘇大強不同,但其實本質並無區別,她每次都會用別的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吃飯看電影,出去玩,離開家….形式不同,但核心一樣,都是無力的逃避。

或者應該這麼說更為準確,W不是認識不到嚴重性,而是在潛意識迴避了問題的嚴重性。

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2. 父母的人格完善程度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以我對W老公的瞭解,毫無疑問,他是有嚴重的人格問題的。他的偏執、苛求完美、固執、控制都是其典型的特徵。這些人格問題在沒有得到修復之前,他只能以現在的方式帶給孩子傷害。

很多時候,帶來傷害性的父母甚至還不如沒有父母

帶給孩子高效陪伴的,不在於時間,而在於質量。能夠真正傾聽、理解並且能和孩子交流的父母,給到孩子的是心靈的滋養,而像W老公這種暴君式家長,帶給孩子的是壓抑、痛苦,使孩子的心靈得以扭曲,不能健康的成長。

W的女兒雖然成績很優秀,但是在人格發育上已經開始顯現出明顯的問題。自卑、壓抑,內化了父親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原本是父母不管孩子是否流血,拿著"小刀"在雕塑孩子,在將來,孩子則會內化父母的標準,不自覺的拿小刀雕塑自己。成為一個心靈上傷痕累累的人。

同樣,W的逃避、隔離,同樣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現,其實W雖然對老公義憤填膺,但實際上兩人並無本質區別,他們都不具備面對真實的能力,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W的老公不能面對自己是"錯的"的真實,永遠不肯認錯,不承認自己在任何方面有任何不足,而W則是不能面對痛苦的感受,一遇到困難就選擇逃跑,轉移。他們都不能面對真實的感受和真實的世界,無法做到對現實世界全然的接納。

兩個人格上都不健康的人,怎麼可能養育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3.父母是生育孩子的人,但是孩子絕不是父母的私人物品,你對孩子有多控制,自己內心就有多缺失

很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後,就像被賦予了天然的權利,無形當中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對待,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意的雕刻和改造孩子,違背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無視孩子本身的人格特質,還要美其名曰的說"為你好"。

然而孩子,哪怕年齡再幼小,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許在能力上ta受到年齡的侷限,不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在人格上,生而為人,ta必須要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對待。

W的老公貌似是在為女兒的將來著想,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女兒身上的"毛病"拔除,但實際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滿足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慾。

不要把"父母"這個詞想的那麼美好,事實上,太多的父母首先是個人,而且,大多數是人格層面並不健全的人。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帶著自己的投射,帶著自己潛意識的訴求,滿足自己的私慾,做著很多並不恰當的事。

曾奇峰在一本書的序中曾經這樣寫到:"就像個體之間的防禦機制有差異一樣,群體之間的防禦機制也有差異","中國人的防禦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專注於一種情感而回避另一種,在群體中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過度的呈現和提倡孩子對父母的愛,而忽略甚至否則孩子因為各種原因(比如成長和獨立的需要)而產生的對父母的恨。這使得假裝孝順的偽君子可以大行其道,而敢於直麵人性負面的人難以生存。"

從某種意義上說,父母僅僅是給予孩子生命的人,至於後天的養育能做到什麼水平,實際上與這個稱謂並無關聯。而這些暴君——曾經他們自己也是暴君教育的受害者,則會依仗自己天然的父母身份,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實施著殘暴的自我滿足。

很多人表面上看,是在教育孩子,實際上不過是在挑選弱者宣洩自己無法處理的情緒,實現自己不能掌控的掌控感。也許大多數這樣做的人,他們從意識層面並不能真正意識到這些,但是也許潛意識裡的真相讓他們無法面對。所以,他們會特別固執,堅持在自己錯誤的路線上一條道走到黑。

固執的人,背後是深深的恐懼。正如強勢者,其實背後也是深深的恐懼一樣。那些虛張聲勢的外表,那些倒打一耙的伎倆,不過是為了掩飾他們內心的恐懼——雖然他們可能終其一生也意識不到這種恐懼,更永遠無法直面這種恐懼的存在。

你若想收穫一個心理畸形,痛苦一生的孩子,就請緊緊的遏住ta的喉嚨,控制ta、打壓ta、挑剔ta、指責ta吧。Ta一定會如你所願,終生痛苦。

父母對孩子的"我愛你",是世間最深情的呼喚,但有時,也是最虛偽的藉口,和最殘酷的傷害。

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4.傷害性教育,苛刻猛於虎

人,歸根到底是動物,人的行為模式,歸根到底是過去條件反射的表現形式。

正如巴甫洛夫實驗裡的狗一樣,只要聽到搖鈴聲,它就會流口水,因為在搖鈴和食物之間,為它建立了牢固的條件反射形式。人也一樣,在人格發育的窗口期,如果遭受到的條件反射都是和"傷害感"緊密聯繫的,那麼對於ta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這就是為什麼家庭教育常常表現出來是"代際傳承"的原因——人長大後,往往活成了你最討厭的樣子。就像《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她受到媽媽的傷害,拼命逃離家庭,但是最後卻感慨自己和母親何其相似。

因為人是習得性動物,幾乎所有一切的行為,都是習得的。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父母諄諄善誘,孩子卻依然不能如己所願,活成你希望ta活的樣子——那是因為你的言傳身教已經決定了ta的走勢,你口頭上講再多的大道理也沒有用,潛移默化的影響要遠遠大於教育和教導。

當一個人處於傷害感的時候,出於人的本能"防禦"機制就會自然啟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防禦機制。而處於防禦狀態的人,是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的舒展的,就好像ta的肌肉、心臟時刻處於抽緊的狀態,所以,

防禦狀態是一種消極的狀態,長期處於防禦狀態的人,會表現出人格特質的不健全。例如挑剔、刻薄、焦慮、壓抑、偏激、懦弱等,而這些人格特質又會反過來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身、心健康是一個人的最高標準,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從這個角度再看傷害性教育的傷害到底有多大,其意義不言自明。

而嚴格的控制、羞辱性的語言、強迫的教育、兇狠的打罵、猙獰的表情….所有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影響。W的女兒在W決定"離家出走"的時候,跟W表示,如果她走了,恐怕爸爸更會狠狠的打她,所以還是留下來繼續接受爸爸的教育吧。

W缺少力量,雖然她口頭上告訴女兒"你不用害怕",但實際上洞悉一切的孩子已經在父親的"強權"下做出了妥協和壓抑,可以想象,明明那麼痛苦還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這個選擇是多麼的違反人性。有多壓抑,就有多少傷害。

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我很擔心W的女兒,在將來自己的一生中,需要花多少時間來為今天的傷害買單。

正確家庭教育觀念的普及,實在是仍重而道遠。

家庭教育:“為你好”怕是我聽到的最虛偽的謊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