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最親愛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嗎?


真正的高情商男孩是情感健全的人,對情緒有清晰的認識和充分的接納,既勇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善於理解他人的感受。

並終將成長為有責任感和同情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又能享受豐富的情感生活的男人。

現在就開始吧,找到一條通往男孩內心世界的路,讀懂他,愛護他,支持他。

文丨丹·金德倫 、邁克爾·湯普森

01

兒子再大都需要父親的愛與尊重

美國詩人卡爾 • 桑德堡在自傳《永遠陌生的年輕人》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時刻,那一刻他和父親的情感鴻溝跨越了小男孩的整個宇宙:

我記得,那是一個聖誕節的早晨,父親牽著我的手去散步。那段時間,我一直在讀關於星星的書,而這個清早我終於有機會看到漫天閃爍的繁星。我抬起頭,望著父親的臉,一隻手指著天上的星星說:“你知道嗎,有些星星離我們有幾百萬公里那麼遠呢。”父親看都不看我一眼,“哼”了一聲,好像我是個無理取鬧的小傢伙,說:“看那個幹什麼……”

我們又走過幾條街,誰也沒有說話,儘管還是手牽著手,但我感覺我們之間隔著幾百萬公里的距離。

儘管詩人和父親的情感隔著幾百萬公里的距離,但是詩人說自己對父愛的渴求永不停止,這是“一種豐富的、柔軟的渴求”。

心理治療師是這種渴求的見證者:兒子再大都需要父親的愛與尊重。

情感豐富、自愈能力強的男孩都擁有一個情感豐富的父親。

這樣的父親是家庭情感力量的中堅,他始終如一地關心兒子,表達關心的方式也讓人舒服。

不幸的是,只有少數父親會和兒子建立這種關係。

02

最親愛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嗎?

1998 年 7月,一篇名為《最親愛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嗎?》的文章提到,

論母子關係重要性的文章可以填滿一卡車,而關於父子關係的研究只需要一個後備廂就足夠了。

但是,隨著聯邦政府將“父親失職”列為當今美國“最大的社會問題”,這種情況正在改變。

據調查,約 1/3 以上的孩子沒有和父親住在一起,1/2 的孩子在童年裡的某一段時期看不到父親。

新的研究證據表明,成長中父親的陪伴和關心對孩子是有好處的,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更聰明,心理更健康,在學校中的表現更好,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人口學》發表過一篇“全美兒童調查研究”下屬的子研究,北卡羅來納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11 年間觀察了 584 個來自雙親家庭的孩子。研究開始時這些孩子的年齡在 7-11 歲,結束時他們的年齡在18-22 歲。

研究人員的興趣點包括父子關係的親密程度、母子關係的親密程度,以及父母各自參與青少年學習和心理成長的情況。

研究發現:孩子如果與父親建立了親密的感情,或是經常有父親的陪伴,孩子的學習造詣更高,較少出現破壞公物、吸毒販毒等十分惡劣的行為。

03

父親在男孩成長過程中

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1、嬰兒期


父與子:最親愛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嗎?


父親失去了權力。

20 世紀 50 年代,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準爸爸的形象是搞笑的。

在電視喜劇或漫畫中,準爸爸在產房外踱來踱去,一根接一根地抽菸,等著胖胖的女護士探出頭來宣佈:“是個男孩!”

在他的孩子降臨世間的這一刻,他是個門外漢,是個旁觀者。

這幅畫面就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在孩子的成長中,爸爸往往是個門外漢。照顧孩子是媽媽的職責,在玩接球遊戲或者週末釣魚的時候,爸爸才派得上用場。

如今,社會對新手爸爸的期望和過去的不一樣了。

男人常常陪著妻子一起上產前準備課,分娩那天他必須在產房裡陪產,握著妻子的手,陣痛的時候引導她做深呼吸。今天的父親不僅是分娩之痛的見證者,往往還是第一個將新生兒捧在懷裡的人。

但是等嬰兒回家了,這種親密陪伴便結束了,嬰兒沒完沒了地吃喝拉撒,各種需求讓沒有養育經驗的新手爸爸亂了套。此時此刻,不管母親是否情願,她都要扮演起育兒專家的角色。

即便是一個願意幫忙換尿布或者在凌晨兩點起來餵奶的爸爸,在孩子生病或者不開心的時候,還是會主動讓位給“專家”妻子,這就讓爸爸錯失了機會,無法與孩子形成更加親密的聯結。

對男孩來說,這些養育任務原本可以在父子之間建立起某種聯結,讓父親在兒子生命的初期留下一個強壯有愛的身影。

沒有早期的這些參與,男人很容易退化為“不合格的爸爸”,進一步退化為養家餬口的角色。

大部分男人都沒有學過如何照顧嬰兒,他們也不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傻。

所以,儘管在嬰兒期,他們本可以通過充滿關愛的肢體接觸與兒子建立早期情感紐帶,但他們卻要麼步步後退,要麼被推到了一邊。

2、童年期


父與子:最親愛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嗎?


做個足夠好的父親。

童年時期,父親在玩鬧或參加活動時的表現教會了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男孩觀察父親如何化解衝突,如何與人合作,在婚姻和家庭中、在社區、在工作場合如何跟別人打交道。

假如父親和兒子打網球的時候,父親有個球沒打好,他的反應是什麼?

他會咒罵一番,還是撿起球接著打?

6 歲的兒子正傷心或是在氣頭上,父親會怎麼做?

他也回報以生氣,還是不理不睬,還是拍拍兒子的肩膀,問問什麼原因。

一位父親若是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失敗,這樣的言傳身教遠遠勝過假裝自己無所不能。等男孩到了八九歲的時候,父親再怎麼偽裝也瞞不住他了。一個總是虛張聲勢或者不肯認錯的父親,兒子從他那裡學到的是怎樣裝成一個男子漢。

有些父親擔心滿足兒子的情感需求會養出一個“愛哭鬼”,但事實並非如此,當兒子悲傷的時候,做一個接納他、幫助他的父親,反而會讓兒子日後更堅強。

馬克 • 吐溫筆下描述過這類父親:“所謂勇氣,指的是直面恐懼、掌控恐懼,而非消滅恐懼。”

懂得情感的父親會輕推兒子面對成長的難題,而不會刻意“鍛鍊”或打擊孩子,讓他提前嚐到世間艱辛。

3、青春期


父與子:最親愛的爸爸,你真的重要嗎?


父親與男孩在兩個世界,互不相連。

十幾歲的孩子在情感上依然是需要父親的,但是他不會承認這一點。

對青少年來說,父親的存在提醒著他還不夠獨立,某些時候還是個小孩。對來自父親的關愛和支持,他既期待又拒絕。對同齡團體日益增長的忠誠與對父親的忠誠,這兩者在他內心產生了衝突。這種緊張情緒造成了父子之間的隔膜,加深了誤會的鴻溝。

研究表明,競爭、批評和缺少理解是父子之間情感隔閡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一項研究中,要求青少年就一些現實問題向父親尋求建議,然而據他們說,父親沒有太多反饋,而且連和他們交流的興趣也沒有。

父親與青春期男孩,有時就像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有一項關於家庭生活的研究被我們稱作“尋呼機研究”:家庭成員隨身帶著尋呼機。研究人員隨機選取時間,讓尋呼機“嗶嗶”地響,此時研究對象就要記錄下當時正在做什麼,感覺如何。

結果是家庭成員經常在同一時刻做著各不相干的事,或者在同一件事中感受完全不同,這有力地證明了親子之間的情感隔閡。

父子倆在同一時刻感受全然不同,這種概率佔到了 50%。

究其原因,是父親在親子關係裡總想佔據主導地位。

比如,父子正在幹家務活兒,這時尋呼機響了。

  • 父親寫“我正在享受天倫之樂,我在教兒子一項手藝”;
  • 兒子寫“這會兒真無聊,爸爸正朝我嚷嚷”。

真正讓青少年享受的時光,是在他說了算的時候,比如“我正在教爸爸一項手藝,他學得很開心”。

類似研究發現,大多數青少年覺得父親不再像以前那樣貼心了,可是大多數父親沒有覺察到這種距離感。

研究人員裡德 • 拉森和梅茲 • 理查德得出一個結論:父親是家庭情感生活中的“薄弱環節”。

他們發現,男人在兒子面前通常扮演著三種角色:領導、推手和警察。

父親不願意放棄對青少年的掌控,而且他也不像母親那樣會靈活變通。

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在兒子搗亂的時候都會生氣,也會因為兒子不理睬或反抗感到傷心。但母親會始終盡力去修復與兒子的情感橋樑,這條路不通,就試那條路;而父親的反應往往是生氣,再奪回控制權。

一項大型研究發現,男孩身邊的人裡——包括雙親、兄弟姐妹和朋友——他最不願意跟爸爸講心裡話。

因為,青少年最喜歡天馬行空地聊,而父親則不喜歡聽十來歲的兒子胡說八道。原因是他不知道這是男孩的一種思維實驗,是自我認知發展的必經之路。

聽見孩子那一番蠢話,父親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個傻瓜,擔心兒子要麼腦子有問題,要麼心理有問題,又或者不能忍受兒子玩世不恭的態度。父親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男孩拉回到正軌上。

04

明智的父親不做這三件事

1、控制

比如,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回到家中,跟父親說學數學真沒用,他從小就只想當個職業滑板手。

兒子說著說著,父親就開始浮想聯翩了:好大學沒了,好工作沒了,兒子成年後的生活一敗塗地,做父母的真是抬不起頭啊。

父親內心一陣激動,忍不住教訓起兒子:“我告訴你,要做一個真正成功的男人,你必須……”

再來看看相反的畫面。

父親聆聽兒子說話,是那麼坦誠而專注。聽著聽著,他發現“職業滑板手”只是兒子的一首即興狂想曲。父親傾聽著,與兒子交談,兒子終於釋放了熱情,也學會了分享。

但是在這個階段,父子之間確實不容易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因此父子關係常常表現為一種更為現實的交易:父親滿足兒子的物質需求,兒子服從和尊敬父親。

青春期正是男孩尋找自我、尋求獨立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得不到認可與支持,他可能會陷入迷失和沉默。

因此在這場控制權的爭奪戰中,父親能贏得一時,但兒子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2、競爭

男人會為了主導權、地位和權力展開競爭,這是他們的一種樂趣。青春期男孩和父親之間的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其結局不難預見——兩敗俱傷。

青春期男孩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力量感,而父親的情感戒備心則越來越重,這兩方面一定會產生衝突。

這時候的男人開始走下坡路,尤其在步入不惑之年後。雖然他嘴裡還要逞強,但是心裡早已意識到韶華已逝。

與此同時,兒子正全力以赴衝進青春期,他的身高、體重和肌肉幾乎日新月異,整個人充滿了無限可能、無限憧憬。

兒子的體能每向前躍進一步,父子之間就拉開一寸距離。

更不要說兩個人的情感距離——雖然這不是什麼好事,但也值得一提,青春期男孩日漸強大的力量感成了父子關係的一座里程碑。

正是在這個時期,少年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真的可以打敗父親,大多數男人對那一刻的醒悟都終生難忘。

當兒子成功的時候,父親應該在一旁喝彩。不為別的,只為他是自己的兒子。但父子關係要想再進一步,父親不能把兒子當作炫耀的資本,而應該帶領兒子一起走向賽場,共同贏取勝利。

3、批評

要是父親認為必須掌控兒子,他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使用權力的機會。

有時候是懲罰式限制——不準用車,不準打電話,不給錢,不給自由。就算兒子清楚自己的體力已經佔了上風,但在情感上仍然受制於父親。父親的終極武器是批評,因為未成年人往往都十分在意父親的批評。

在父子大戰中“倖存”下來的人裡,有憤怒、抑鬱的兒子,有從小在父親的獨裁統治中長大的男人,有在夾縫裡左右為難的女人,她們小時候經歷了父親與兄弟之間的衝突,長大又要面對丈夫和兒子之間的矛盾。

父親應該向兒子表達這個簡單的信息:我愛你,我珍視你。

05

父親如何與兒子和解,跨越代溝?

但是我們也見過父子之間將衝突轉化為聯結的,而且父親和兒子各自都越來越好。有時候,一場家庭危機可能讓父子重歸於好。

其實,是分享與包容讓父子二人的感情更親密,比如一起做點兒什麼,或者懷著尊敬傾聽與交談。

強健的父子關係有別於母子關係,具體來說,母子之間更容易形成親密的情感聯結,而父子之間少有對感情的探討,肢體接觸也不多。父親會和兒子討論採取哪些具體行動,而不會去談論情緒和感受。父親與兒子之間傳遞關愛的方式是擁有同一個空間——比如肩並肩坐在一起安裝模型,或者站在兩邊玩接球遊戲,球劃過的弧度無疑代表著愛的軌跡。

父子之間很少談及愛與矛盾,所以他們的感情就很淡嗎?那可不一定。

我們認為,總的來說,強烈感受還是說出來的好,因為語言是用來表達感情的最準確、最直接的工具。但是要想父子關係變得更好,就必須把感情說出來嗎?

心理治療師最清楚答案:愛(以及矛盾)不一定要說出來,有時言語會起到反作用。除了說話,還有別的方式表達愛。

父子感情再疏遠也是可以拉近的,這主要取決於父親。

如果想改善與兒子的關係,建議父親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一個睡前故事,一場接球遊戲,一句讚揚,一個微笑。

這種努力本身就是好的開端,希望父親們守得雲開見日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