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千百年前的詩哥詩姐們留下了好些廣為人知、驚歎妙絕的詩詞,看到、讀到某些詩詞,不由呱唧呱唧時,忽然有人告訴你:這是他/她“抄”來的。

“抄”?有意思。但真正的詩壇大佬會跟你講:這是借用、化用。

高端大氣上檔次。

所以,借用、化用前人詩詞的經典作品,你真的不想了解一下嗎?


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畫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金作屋,玉為籠。車如流水馬游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

——北宋·宋祁《鷓鴣天》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借自唐代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車如流水馬如龍”——借自五代李煜的《憶江南》(多少恨)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借自唐代李商隱《無題》 (來是空言去絕蹤)

就這樣走過你轎前,一見傾心。這詩裡還藏著偶像劇嗎?如果李商隱、李煜要找宋祁要版權費,他會不會一夜爆窮?

不過在那一霎之間,可能詞窮,大腦空白,只有那一兩句前人的詩。但是!如果真的把這麼多借用詩句匯到一起卻沒有違和感,說明心靈相通,情感相近,以同樣的詩,寫同樣的環境與情感,有悲有喜,有熱鬧氣氛,也有“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感傷。

原來詩可以通感可以同感,借用化用就是利用這一功能的關鍵之一。


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東漢·曹操《短歌行》


借自先秦《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嚯嚯嚯,原來阿瞞同志這千古流傳的《短歌行》裡藏著《詩經》的句子。不過人家用得高級。

《子衿》原是寫一個有點愛而不得的小姑涼思念小情郎的詩,輾轉反側,甚至還鬧了點小情緒;但在阿瞞筆下,成了“招賢書”?

人家想要的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是一種來自帝王將相之家的思慮和一位政治家的胸懷。字雖一樣,但情卻不同,這便是妙絕之處。

果然: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近代·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借自唐代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原來毛爺爺也喜歡借用詩句!果然,千古詩人都愛玩“套路”。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李賀手裡飽含滄桑與沉鬱無奈:在去往洛陽的路上,看著衰敗的蘭草,蒼天若是有情,也會因為憂愁而蒼老。

世事艱辛,縱觀我大唐詩鬼的一生,都在躊躇滿志,壯志為國,奈何壓根沒有機會。這是為國家前途、命運而憂之情。

但這句詩如果放在毛爺爺手裡,那便是見證光輝、希望的。佔領南京意味著解放勝利,而“滄桑”可以意為“規律”,所以這裡有新的寓意。

新會代替舊,萬物需遵從自然規律,就如國家要選擇正確道路一般。想到此,不由對未來充滿期待。

這是對革命勝利、大局已定的自信。詩句一樣,情感卻不同,甚至相反,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再比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與翁虹同是寫春殘,心境相似。

夢後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北宋·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

借自唐末翁宏的《五律·殘春》: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再比如“不僅僅長江滾滾流”,杜甫憂思國家與自己;而辛棄疾除了對國運的憂思,更有一腔熱血與報國鬥志,是遞進式的“借用”。


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當然除了借用,還有化用,更妙。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化用自晚唐韓偓的《懶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

易安小天使也玩化用,本來韓偓的詩就很美的,再化一下,便多了些情節美與意趣美。

請關注那個“捲簾人”,就是通過那一問一答,那說者無心的“海棠依舊”,成了一道屏障,在她與落花之間。

若說韓偓活在一個人的現實中,那麼李清照則是活在一個人的詩境裡。風雨過後怎還會有完整的花?或許海棠依舊在,但心裡仍知道落花很多。


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詩人就是用心去體會,因此,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詩人。這樣巧妙的化用,無疑是讓詩詞變得更立體,從而也將作者內心反映得更透徹。

所以,我們不妨總結一下規律。詩的外表的字詞,而內心的情感哲思。“外表”相似的背後,可能是“內心”的相似或相反,抑或是更深的遞進。

而造成這種變化的是詩的意境背景,也是作者的情感心境。詩如鏡,可窺察人心,既是如此。


這些詩壇大佬的詩,竟都是“抄襲”?



長江後浪推前浪,得有力量捲起浪才能推前浪,否則怎麼能“一浪更比一浪強”?

要知道,詩詞借用或化用並非一味的複製粘貼,在恰當的地方,根據詩詞的意境氛圍、作者的心境思慮,填上恰當的詩句,點到為止,不硬貼標籤,或許只是一時興起,口吟道,也會是筆下生花的。

所以,各位盆友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有道理的,只有熟讀過,才有可能想到,也才有可能用到,甚至必原詩更妙更絕。

明天,要不要借化用一句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