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特稿|新昌:從欠發達縣到全國百強縣的“逆襲”

新昌,一個資源少、區位偏的山區小縣。1949年,其境內僅有11家碾米廠和19家織布廠,另外零星散佈著一些酒坊、油坊、磨坊等手工業,全縣工業年產值僅308萬元。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新昌憑著“團結拼搏、艱苦創業、務實求新、敢爭一流”的精神,牢牢堅持資源不足科技補,鐵了心抓創新,緊抓省級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走出了一條堅守主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的新路子,實現了從欠發達縣到全國百強縣、從全省重點汙染縣到國家級生態縣的歷史性跨越。

如今,在新昌,高端製造、生命健康等產業佔比達85%以上,通用航空、工業機器人、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擁有銷售超百億企業3家、上市企業10家,培育了一批全球細分市場的單打冠軍。

新昌被科技部列入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並作為全國唯一縣域代表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作典型發言,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特稿|新昌:從欠發達縣到全國百強縣的“逆襲”

新昌萬豐航空小鎮全貌

01

突出制度供給 營造良好生態

新昌牢牢堅持“創新強縣”不動搖,以國家創新型縣建設為總抓手,始終堅持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把做強產業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工作推進機制”上下功夫,在“政策扶持體系”上做文章,在“提質增效升級”上求實效。

新昌設立了創新驅動領導小組,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每週研究創新改革工作,每月召開創新驅動領導小組會議,每年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協調推進科技創新各項工作。

為更好地發動機關幹部參與科技創新,新昌還全面建立科技指導員制度,選調200多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擔任科技指導員,幫助企業解決創新發展問題。同時,選派部分企業高管到經濟部門掛職鍛鍊,以此全面瞭解政府工作機制。在構建政府工作推進和企業信息反饋良性迴路的同時,形成了良好的創新工作氛圍。

每年安排4億元用於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戰略性產業發展;每年安排500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引進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對帶項目、帶技術、帶資金的高層次人才,最高補助500萬元創業科研經費……去年,新昌縣完成《新昌科技創新20條》的調研起草工作,科技創新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

今年3月,新昌縣出臺關於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全面推進智能製造、系統推進“三名”培育工程、進一步落實金融扶持措施、鼓勵企業綠色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等7個方面出臺50餘條扶持政策,構築了全方位創新驅動發展政策體系。

為了進一步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新昌還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將5月31日確定為科技日,表彰優秀科技工作者。同時,健全縣領導聯繫服務專家制度,建立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容錯免責機制,進一步推動“不比大小比創新、不比規模比效益、不比資產比智產、不比一時比後勁”良好創新氛圍的形成。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特稿|新昌:從欠發達縣到全國百強縣的“逆襲”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金獎

02

強化要素保障 培育創新主體

近年來,新昌縣通過建立省、市、縣三級企業研發機構梯隊培育機制,助力企業引才借智,推動產業創新發展。2018年,新昌科技財政投入佔比達到11.02%,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3.48%。

走進新昌,人們會發現最好看的樓一定是企業研究院。2014年,吳文彬從華東理工大學制藥工程與技術專業博士畢業後,前往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如今他已在位於新昌的新和成研究院任職5年。是什麼原因讓一位海外留學歸國的博士後選擇留在新昌這座縣城?

吳文彬告訴記者,新和成研究院內的實驗及生產設備甚至比自己在法國留學時的實驗室設備還要先進齊全,這裡還有很多與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等業界專家相互交流的機會,共同解決研發生產中遇到的難題,與其他地方相比這裡更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如今的吳文彬更加為當初的選擇自豪,去年年末,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共同擁有的專利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該專利可在大幅降低能耗的同時使產品穩定性提高一倍以上,並通過專門設備實現了連續生產,累計銷售額已達104億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對科技投入的反哺。

如今,新昌已累計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10家、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3家、外國專家工作站11家。隨著新昌企業研究機構體系的發展壯大,新昌企業可以讓人才擁有更加廣闊的用武之地,在待遇留人的基礎上更靠事業留人,充分實現了創新吸引人才、人才推動創新的良性循環。

新昌企業還在杭州、深圳等富智地區和海外設立各類異地研發機構40多個,在引人才、留人才、用人才三方面多途徑下功夫,形成了強大的創新磁場,不斷為新昌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與人才保障。

新昌杭州紫金科創港位於杭州紫金眾創小鎮浙大森林,是集異地研發孵化、招商引智、宣傳展示等功能於一體的前方基地和平臺,吸引杭州成熟項目在新昌落地,鼓勵企業赴新昌創辦生產基地,實現了項目“研發孵化在杭州、產業化在新昌”。目前,該科創港已吸引杭州綠馳環保科技、華雅思創生物技術等多家企業入住。新昌縣科技局副局長潘小煒告訴記者:“新昌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優質的項目與人才,但新昌作為縣城與上海、杭州等一線城市相比,對項目落地的吸引力還相對較弱,飛地平臺的建立有效促進了人才及項目的落地。”

為了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科技創新,新昌縣設立了專項風險補償金,完善風險補償辦法,支持銀行創新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貸款與投貸聯動業務。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特稿|新昌:從欠發達縣到全國百強縣的“逆襲”

新昌縣科創服務中心外景

03

加強協同創新 促進成果轉化

2016年,新昌被列入浙江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在全省率先開展產學研綜合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深化“企業出題、院校解題、政府助題”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為建立長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同時破解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新昌以引進高校與大型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生與導師團隊為基點,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綜合體制改革,推進高等院校研究院集聚園建設。

目前,浙江理工大學新昌研究生培養基地首批30名研究生及導師已正式入駐,浙江工業大學新昌研究院投入運行,中國計量大學新昌創新研究院簽約落地,新昌企業在自家門口便可找到專家技術團隊。同時,新昌建設了產學研合作大數據庫,企業負責人通過手機App就可與專家實時互動。這些舉措都有效促進了企業需求與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之間的有機對接,實現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的無縫銜接。2018年,僅浙江理工大學新昌技術創新研究院服務企業數量就達80餘家,促成企業與高校合作項目21項。

2018年,新昌共組織各類科技對接活動50多場,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意向項目)100多個,舉辦了首場國際科技對接活動,來自中東歐6個國家的28位院士、專家來到新昌進行交流對接。新昌還成功舉辦了中國·新昌首屆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10個獲獎項目全部落戶新昌。

新昌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市場化、社會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打造了“線上平臺運營+線下專業顧問”O2O服務模式的新昌科技大市場,不斷推進技術評估、市場定價和撮合交易機制創新,打造高效技術轉移通道,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2018年,全縣實現技術交易額3.43億元,增長185.8%。


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特稿|新昌:從欠發達縣到全國百強縣的“逆襲”

浙江陀曼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了產業跨越式發展

04

普及智能製造 推動轉型升級

近年來,新昌大力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向生產、設計、市場等環節滲透,通過大數據平臺實現科學決策、數字決策,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由製造轉為智造,不斷搶佔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目前,新昌機械裝備等智能化率達到70%,工業應用指數44.76,居浙江省第一。

2017年下半年以來,新昌在115家軸承企業實施“數字化製造、平臺化服務”的“百企提升”專項行動,實施後平均設備有效利用率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20%,產品加工綜合成本下降12%,勞動用工成本下降50%。

生產進度到了哪一步?還要多長時間能完成?浙江陀曼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車間”,通過手機就能實現“實時監控”,瞭解訂單的生產進度,甚至計算出訂單的出廠時間。在新昌縣政府的支持下,新昌縣普佑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安裝了陀曼微智造系統、智能檢測系統,改造了企業4條生產線共16臺機床。“單單用電這一項就可以節約8%到10%,還減少了生產統計員。”新昌縣普佑機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永龍表示,工廠實施智能化改造後,不僅人均產值提高了,同時還因智能化管理,審計得到了國際著名企業的認可,高端訂單及利潤也在不斷增長。

浙江省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主任毛光烈指出,為工業注入新功能,需將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機件製造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他認為,製造工業的數字化轉型,關鍵在於打通生產系統與營銷系統、設備等之間的數據隔閡。

令人驚喜的是,一朵“軸承雲”正在新昌軸承行業的上空緩緩升起。由浙江陀曼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牽頭創建的行業雲平臺——軸承雲正在不斷優化中,將系統解決軸承企業智能生產線的設備檢測難、故障預防難和企業內網安全保障等問題,推動了新昌軸承產業二次跨越式發展。

新昌確立了“一個行業一個綜合體”的目標,積極推廣軸承行業智能化改造經驗,穩步推進紡機、膠囊、冷配、生物醫藥等行業的智能化改造和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

在今年浙江省“兩會”上,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講到要“全面推廣科技創新新昌模式”。

如今的新昌也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最具創新活力因子的縣域城市之一,在優化創新生態、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持續推廣智能製造等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努力在科技創新這座山峰上再攀新高。

來源:科技金融時報( 記者 付曦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