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絞股藍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

試論絞股藍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

絞股藍屬於葫蘆科,是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具有降血脂、抗癌、抗衰老等藥效,在種植的過程中應該合理選擇栽培技術,為絞股藍的高效、科學種植與生產提供支持 。

1 絞股藍的形態、生態特性

1.1 形態特性

絞股藍屬於多年生植物,植物經絡細弱,分枝生長,覆蓋短柔毛;葉片有膜,形態為鳥足狀,葉片數量為3~9片,一般數量為5~7片;卷鬚纖細,2岐,稀疏;根系在土層淺層,通常為表土15 cm範圍內;雌蕊與雄蕊分株,呈圓錐狀花序,雌蕊花序遠小於雄花。子房是球狀,有2~3室,一般花柱為3枚,種子為深褐色,有2~3粒。

1.2 生態習性

在南方整個無霜期內,絞股藍都可以生長,通常在春天萌發到秋天霜降期時枯萎。氣候條件不同,植株的生長狀態也存在差異,生物量與積溫(大於10 ℃)關係密切。一般情況下,絞股藍在南方區域3月會發芽生長,到11月停止。絞股藍的育種溫度為8~10 ℃,當溫度在15 ℃以下時,生長速率就會下降;在溫度超過20 ℃時,生長速度就會加快。其生長髮育的主要特點是前期生長速率慢、後期速率提升。主要原因是絞股藍的根系前期較弱、稀疏,因此,枝葉的數量少,前期種植的溫度也相對較低,對陽光的遮擋作用較弱,整體生長狀態緩慢;後期溫度升高,根系生長,枝葉增加 。

2 絞股藍的繁殖方式

按照繁殖方式的不同,絞股藍可以分為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2種。

2.1 有性繁殖

絞股藍在南方地區的結實率相對較低,種子數量較少,採集難度大,無法滿足種植需求,很少採用有性繁殖的栽培技術。

2.2 無性繁殖

2.2.1 根莖繁殖

根莖繁殖首先將絞股藍的肉質根莖進行切割處理,一般在3月中旬開展根莖繁殖工作。地下根莖的營養物質通常比較豐富,種植產量較大。但南方地區絞股藍容易受凍,因此根莖繁殖並不是絞股藍種植的首選。

2.2.2 壓蔓繁殖

絞股藍除了根莖外,莖蔓的萌發力也很強,在種植過程中如果出現缺苗的問題,可以直接進行壓蔓。具體來講,壓蔓的過程中需要按照種植走向,依照2~3個節間間隔埋入莖蔓,深度為2 cm左右,在髮根後,剪斷枝蔓,讓其成長為獨立的植株。

2.2.3 扦插繁殖

剪取絞股藍的莖蔓在事先準備好的苗床上進行扦

插,這種扦插繁殖方式,是種植絞股藍的主要繁殖選擇。扦插育苗可以在整個育苗、生長期間進行。通常情況下,當絞股藍的莖蔓已經成長到50 cm時,可以選擇上一種植週期較為粗壯的莖蔓進行扦插。扦插後應該及時澆水,保證土壤含水量滿足植株的成長需求。與此同時,由於絞股藍喜陰,還應該搭建遮陽篷,遮擋直射的陽光。

3 絞股藍栽培技術選擇

3.1 育苗技術

在育苗前應該合理選擇苗床,最好選擇朝陽、灌溉便利、無漬水威脅的土地,陰冷、日照時長短的山谷是最佳選擇。苗床耕地深度為15 cm左右,每667 m 2 施基肥1.5 t左右,平整苗床表面。苗床準備好後,進行播種,時間選擇在3月中旬,溫度達到10 ℃以上,選擇顏色紫黑的飽滿種子,搓掉種子表面果皮。在實際播種前,用清水或溫水浸泡,使用條播的方式,每5 cm放1顆種子,覆蓋腐葉土。澆水後覆蓋稻草,保證苗床有充足的水分。

3.2 扦插技術

整地做床,保墒後,苗床選擇通風好、遮蔭便利的田地進行扦插。圃地需要深翻25 cm,保證表面沒有碎石、大土塊,然後每667 m 2 施2.5 t的有機肥。作高度30 cm、寬度1.0~1.2 m的畦。插穗通常選擇嫩頭下5~15 cm的莖蔓,依照莖蔓主要生長方向,選取兩個莖節,剪取莖蔓時,要快速且剪口平滑,除保留1片複葉外,將其餘葉片全部剪除。

3.3 苗床的遮蔭、澆水管理

苗床遮蔭是栽培技術的重要管理內容。絞股藍植株生長期間喜歡散射光線,應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可以在林間進行套作栽種,處於鬱閉度0.5~0.8樹林陰影下或竹林間陰影下能夠避免陽光直射,種植帶通常寬度為2~3 m,在林間種植只需要清除灌林與雜草,不用需要設置遮蔭棚。如果種植環境空曠或在田間進行種植,應該搭建遮蔭棚,棚上覆蓋茅草。絞股藍在陰溼的環境下生長更快,但根莖不耐浸漬,因此苗期需水量相對較少,如果遇春季連續降雨,需要及時進行排水,清理溝渠,防止根莖受漬;夏季陽光強度較高,植株容易缺水,應該在傍晚進行澆水,保持土壤的含水量,降低溫度的同時,預防日灼現象。

4 絞股藍的田間管理

4.1 移栽技術

絞股藍移栽前,田畦需要進行精細耕作,保證基肥充足,平均每667 m 2 施3 t左右的有機肥料,做寬度為1.2~1.5 m的畦田,略帶弧面,栽種2行,植株間隔25~30 cm。

4.2 田間施肥

移栽大田7 d後,應適時進行第1次追肥,用極稀的人糞尿溝施或穴施。生長旺盛期可按667 m 2 追施複合肥10 kg。保持土壤溼潤,多雨季節應及時排水。當株高達20 cm左右時,應用竹竿順畦搭“人”字形支架,或者距地面50 cm高處設置棚網架,輔助絞股藍藤蔓上架,以增加葉面受光和通風,提高抗病力和產量。連陰雨季節可用50%的可溼性甲基託布津1 000倍液噴灑畦面殺菌消毒,可預防病害。

4.3 採集工作

為了保證絞股藍的藥效成分,必須掌握植株的生長規律,選擇含藥成分最高的時期及時採集。一般在9-10月收割,植株生長旺盛,生物量最高,有效藥用成分最高。如果以提高產量為目的,在非留種田每年可適當增加收割次數。當植株長過1 m以上時,留茬15 cm收割後除去雜質,以後每隔20~30 d收割1次,置於通風乾燥處及時晾曬,幹品扎捆即可上市銷售或直接交售製藥廠。

4.4 留種管理

在10—11月,絞股藍漿果趨向於成熟,當每個花序有30%~40%的漿果成熟,顏色呈紫黑色(或黑褐色)時,即可以採收。當漿果有豌豆大小,內有2~3粒種子,全部呈黑褐色時,應及時採收風乾保存,來年備用播種育苗。

5 結語

絞股藍在南方地區種植時,應該注重溫度、降雨、日照等天氣變化情況,選擇科學的種植技術,注重田間管理工作。在漿果成熟後,及時進行採摘,晾曬後放置在通風的環境中,保證藥效。作為一種兼具藥用價值與經濟價值的作物,技術人員在種植時,應合理應用栽培技術,規範田間管理工作,保證絞股藍種植質量。

試論絞股藍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