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研究: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認知研究: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某一日,還是學生的曾國潘在家中汗流浹背地背書,一直到半夜。房樑上突然跳下來一個人,指著他罵道:“你這個人怎麼這麼笨,我在房樑上聽得都會背了!”接著把書背誦一遍,摔門而去。你會覺得曾國潘愚笨,樑上君子當真聰明嗎?

當我們學習、閱讀時,難免很快忘記大部分內容,對此大多數人都焦慮擔憂不已,學到的內容還沒使用就忘,時間豈不是白白浪費,沒有收穫,到底怎麼學才對呢?

認知心理學是研究大腦認知的科學,比如感知、閱讀、記憶、情緒等等。心理學家們研究多年,得出了一個讓人振奮的結論:學過後忘記,是一件好事,這能讓我們學得更好,記得更牢,用得更好。反而,那些能快速記憶的,不一定是好事。

這......簡直突破了我們的想象。長大嘴巴不敢相信,這...真的是科學研究出來的成果嗎?學渣抱住自己流下不可置信的淚水。

無數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試圖告訴我們:何種學習方法是真正有效的。真正能轉化為長期記憶,能遷移運用,即使經年之後,斗轉星移,還能再被調取出來。這才是真正學會,而屬於自己本人的知識。

有一段時間,網絡上“高中是自己知識巔峰”的論調甚囂塵上,無數網友相互抱緊,拼命點頭,“對啊對啊,懷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自己”。這撕開了生活無情的一面:大部分人知識幾乎全然忘記。滄海月明珠有淚,----------------,下一句是什麼有人還能答出來嗎?

學完一定會忘,一旦成為真實的預設,無疑是對現實狠狠一擊,讓我們對自己的努力與堅持產生深深的懷疑。

如果你真正想學會一個知識,一項技能,長期運用,如果你苦惱在於:看過的書基本都忘光了,看書還有什麼用?如果你覺得自己高中記憶就不好,學習差勁,現在根本不相信大齡的如今還能學習,或者你打算考研、考公務員、考從業資格證、網課,無一不需要學習。而過去老師教授,或者你自行開發的學習方法,被證明根本是低效的、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而你一旦願意採用新方法,局面將大不相同。

學得快,記得牢,用的好,根本不是夢

認知研究: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一、重複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嗎?

高中時,還沒被爆出家暴的瘋狂英語李陽來到學校宣傳,教我們大聲朗讀、不斷重複的學習方法,無數學生通過重複學習在高考取得極大成功,走入名校。

重複似乎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真的嗎?

重複可以讓我們快速記住某項事物,比如無數次誦讀,就能背誦一篇文章,記住一個公式,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有一種立竿見影的奇效,但心理學家們,卻對此抱以懷疑的審視。因為:

1、重複只能產生短期記憶。

2、重複容易產生偏差的元認知

先看第一點。記憶的過程是:我們感知外部信息,轉換為化學生物電信號後產生記憶痕跡,也被叫做心理表徵,這部分就是短期記憶。它們不穩定不繫統,如果不加以鞏固,會很快消失。

大腦將短期記憶進行重現,賦予它意義,聯繫其他已知知識後,轉變為長期記憶,這部分記憶會留得久,便於提取。學習首要就是轉變為長期記憶。而不斷重複,缺乏鞏固的過程,換來的不過是短期記憶。

再看第二點,我們先了解一個概念:

元認知:指的是我們對自身思維的認知,我們對自己掌握的知識情況瞭解多少。

也就是說,我們對自己掌握知識情況的瞭解存在偏差。我認為的和真實之間存在鴻溝。按照如此分類,知識變成:

1、我們知道自己知道

2、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

3、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殘酷的是,我們常常處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況,我們對於掌握的知識常有錯誤的估計。因此變成了,認為自己明明學得好,卻考不好;認為懂了一篇文章,換自己,卻講不明白。其實,你完全沒學會,壓根不懂得。好殘酷。

鄧寧-克魯格效應就是元認知偏差的一種典型現狀。兩位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研究得出的結論:我們會高估自己知識掌握情況,高估自己的能力。越是不瞭解某項知識,對自己越高估,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能力欠缺。

他們做了一項實驗,讓一部分學生進行邏輯測驗,並對自己成績進行預測。結果表明,那些成績在後12%的學生,卻認為自己能力應當在前68%。研究人員讓他們看了其他同學的優秀答案後,他們依然無法認識其中差距,當對他們進行邏輯知識培訓後,才終於意識到:自己從前多麼差勁。

所以,重複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懂得,以為熟練的閱讀,倒背如流等於充分掌握,這極大影響著元認知。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學得很好,考試卻一團糟,不知道自己真實學習情況,談何進步呢?

認知研究: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什麼是有效的學習?

檢索、生成、反思、校準。

我們或許還執意認為曾國潘不夠聰明,方法笨了一丟丟,但科學證明,他的做法恰恰有效。幾日之後,樑上君子定然將詩句忘得一乾二淨,可曾國潘的腦子裡卻印得極為深刻,道理領悟透徹。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搖頭晃腦地將文章背上幾日幾夜,而是要學習一種真正有效的方法。

1、檢索。

從浩繁的記憶中去檢索,不看筆記,拼命去回想。

考試就是一項有效的檢索練習。遺憾的是,幾乎很少有人喜歡考試。考試長期以來被當作結果,是評估你學習情況冷冰冰的數字,是父母老師一刀切的結果。讓我們沒法將它當作“學習工具”看待。事實上,在閉卷,憑藉記憶線索去檢索提取,是鞏固記憶,增強神經迴路強度與速度的一個好方法。

研究表明,當學完一項內容,一部分學生重複查看知識點與筆記,一部分進行自我檢測,一週後,他們再次測驗。結果是,後者的成績明顯更為優異。

你可以為自己準備一些小測試、抽認卡、拿一張白紙,默寫出學習的知識,檢測自己學習的情況,發現哪些會了,哪些還不會,有效地避免元認知出差錯。

2、間隔檢索。

學習完和檢索之間,需要一點時間差,你得等自己有一點忘記的時候,開始檢索效果最好。間隔檢索讓我們捉住清晰的記憶,把模糊的記憶刻畫深刻,發現忘掉的記憶,再重新重點學習。

重要的是,檢索的過程越辛苦,記憶越深刻,忘掉的越多,忘得越徹底,再檢索再學習的效果反而更好。

間隔的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通常隔上一夜,就行。

3、穿插檢索。

學習一項知識,穿插其他相關內容同步學習。學一會英語,再學會數學。看一會書,再學會吉他。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安排學習計劃時,不要整個上午或者整體全部學習一門課/一項技能,而要分散安排,在不同任務交叉進行。有助於我們快速辨識某項任務的一般規律,同時在不同場景中快速遷移,在真實環境中靈活使用。

4、細化。

拿到一個概念,重要的不是背下它,而是理解並使用它。“細化”就是理解與使用的好方法。要求我們在這個概念中找到含義。

(1) 將這項資料聯繫已知知識,搜索一遍大腦,是否有可聯繫之處;

(2) 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講出來;

(3) 解釋一下,這項資料與你的生活有什麼聯繫?

(4) 為資料提供一種比喻或視覺化形象。比如檢索,我們可以想象大腦是一個運轉的機器,裡面包含各類知識碎片、大大小小的知識框架。檢索就是一臺掃描儀,嗖嗖嗖地掃描,遇到目標知識,就發出嘀嘀嘀的聲音。

5、反思與校準。

反思結合了檢索與細化的功能。

學到了什麼?

哪些掌握了?哪些不夠牢固?

檢索中哪些地方出了問題?

校準要求我們準確評估知識掌握的情況,一旦發現掌握不實,元認知有偏差,立刻進行重新學習。明白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校準時,一定要寫出答案,不要看到問題,覺得自己知道,拿紙筆或者打字,寫下來。

6、生成性學習。

在沒有答案的情況下,自行去解決問題,找尋答案。叫做“生成性學習”。研究表明,比起直接告訴你一個結論,自己去找結論效果更好。《如何閱讀一本書》等等教你閱讀技巧的書籍中都有一個共性:告訴你,在翻開書之前,你先想想這本書會講什麼?你期望從書中學到什麼?思考清楚,再去讀,能有效提升閱讀效率與閱讀質量。這也是一種“生成”。讓我們在沒有答案之前,先嚐試作答。

在上課之前,先預習並提出問題,試著去解決問題,上完課後再看看之前答的哪些不好,學到的知識才有活性,才立體,才被你的記憶接納。

認知研究:這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費爾羅斯在心理學基礎概念這門極難的課上取得90-95的高分,教授麥迪認為他一定天賦異稟,否則根本不可能做到。於是詢問他的學習方法,並且後來不斷同其他學生分享:

1、課前一定要閱讀資料(生成)2、在閱讀的時候預想開始會出什麼題目,改如何作答(生成)3、課上在心裡回答這些假設的問題,從而檢測閱讀內容的記憶效果(檢索、反思)4、複習學習指南,找到那些回憶不出或不知道的術語,重新學習(檢索)5、在閱讀筆記中抄寫標粗的術語及定義,確保能夠理解(規則性)6、參加教授在網絡上的模擬測驗,從中發現不知道的概念,重點學習(檢索)7、用自己的方式將課上的重要信息重新組織成一份新的學習指南(檢索)8、寫出複雜或重要的概念貼在床頭,不時自測8、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複習與練習間隔開(間隔)


這就是對檢索、反思、生成學習方法的靈活使用啊!


檢索、反思、遷移一定比筆記劃線複習更辛苦,可真相卻是,學得越痛苦,記得越牢固,效果更好。

做筆記、劃線、一遍遍複習為什麼無法取得好成績?因為這些只是“你在假裝很努力”。我們都不喜歡挑戰不喜歡挫敗,比起從記憶中辛苦檢索,直接看顯然輕鬆許多,可效果同樣差許多。

沒有一種成長是輕鬆愉快的,進步必然有陣痛,最初的改變或許會緩慢、艱辛、懷疑,但當你一步步熟悉、正常使用、完善熟練後,效果將會驚到自己。

這次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你還在為記憶力差而擔憂,還在為記憶知識太慢而煩惱,我很樂意幫助你運用科學的方法提升記憶力,你可以看到我的介紹找到我,老師會送你一套我錄製的記憶法精品課程和訓練軟件,私信我回復:學習資料,即可領取。碼字不易,請留下您的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