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拉斯·冯·提尔

《破浪》是整个作品序列初期的代表作品,它既有疯蹄儿作品中那种近乎于癫狂的风格,也有着对于宗教的思考、人性的审视等等。但整个作品还没有呈现出后期逐渐变得更神秘、更风格化的趋势,还在一个常人相对比较能接受的程度中。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以《黑暗中的舞者》为分水岭,后期的拉斯·冯·提尔更加的变得不顾及旁人的眼光以及这个世界的伦理道德观,大肆的四处破坏。《反基督者》对女性身体毫无保留的强奸式的展现,在他之前的作品中是没有的。

但在之后的《忧郁症》、两部《女性瘾者》和新作品《此房是我造》中,这种大肆的对女人身体的践踏,则由一种单纯的视觉猎奇,深入到了心理、宗教、社会、伦理、纲常的多个领域。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因为每一个动作都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因此我们说,拉斯·冯·提尔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多义性。意即单看拉斯·冯·提尔的任何一种表达,都不能仅仅观察到视觉上既有呈现效果的层面,而必须深究其多层的内在隐喻和表达。

这也是解读《破浪》这部电影的关键钥匙所在。

纵观所有作品不难看出,这个导演对女性态度是相当传统的,无论在《黑暗中的舞者》、《狗镇》还是《反基督者》中女性的都被赋予了善良与美好的特质,她们总是默默地承担起一切苦难,是一种近乎于圣女的存在。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曾经说过《破浪》这部电影在拍摄初期的选角过程中,他一眼就看中了来试镜却没有化妆的艾米丽·沃森。他的理由是,“有耶稣的圣光”。很多人都以他的电影中,女性总是饱受苦难为理由,将他的电影贬为物化女性的落后之流。但其实,疯蹄儿对女性的观点虽然保守,但恰恰因为保守,而披上了一层圣洁的色彩。

《破浪》中艾米丽·沃森饰演的贝丝在人设上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并带有情绪上的极度恐惧。她情感脆弱,情绪极度敏感可是又非常善良,在婚姻双方中,她是极度依赖于丈夫的一方。

该人物的自我矛盾在于,一方面理智上想要极力的摆脱依赖,另一方面又想要去靠近。导演在其身上透射了两种不同的矛盾性格,一面是代表真我本身,一面是客观的要求。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这就形成了两种映射,一种是由主观去映射世界,另一种是由客观映射到内心。在角色的自我矛盾战线上,显然是从客观映射到内心的。片中,她在纠结的情绪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与自我的对话,代表外界客观的理智思维与自我的内心不断地博弈。

潜藏在博弈中的,是一种外在现实的内化需求,这种外在现实与内在需求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上都有,只不过拉斯·冯·提尔将这一部分以十分疯狂的形式表达出来。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我们可以看到,提尔在表现这个女人的疯狂举动的时候,时常会使用逆视线的反向剪辑,违反视觉规则,并且经常会放弃平稳的轨道,完全破坏掉画面构图。这种手法会令观众十分不舒服,这恰恰是一种“破而立”。“破”在于打破常规的手法,故意挑战观众底线,而“立”在于立住人物角色和动机。

最开始,你会把这个女人当做一个魔鬼,而纵观全片下来之后,你会发现她是一个折翼的天使。她在丈夫全身瘫痪,对她心起恶念之后,以一种逆来顺受的姿态去满足丈夫的变态需求,把自己变成一个妓女。这本身就是违反我们对善良两个字的定义的。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在这一部分,影片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基督教问题,而这又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她做妓女这件事,本身是违反基督教的教义的,但教义的矛盾也就在于此。对待不同的情况,标准具有唯一性,其实间接地也讽刺了教派中的“原教旨主义”这一派的主要观点和问题所在。而这恰恰就是反常规所在,它打破了人们心目中“基督教=正义审判”的固有印象,开始挑战我们的信仰底线。

所以一部分人讨厌拉斯·冯·提尔,并不是从《忧郁症》在戛纳的纳粹言论开始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讨厌提尔对于我们信仰的颠覆。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不仅如此,提尔还颠覆了夫妻关系固有的道德伦理底线,而代以最本质的还原人性,不管是不是在婚姻中。丈夫在遭遇打击之后,让贝丝在不离婚的同时,去找其他男人。这种近乎于变态的夫妻关系,也就只有拉斯·冯·提尔想得出来。

但仔细想来,这是符合拉斯·冯·提尔对男性的定位的。拉斯·冯·提尔在谈到演员的问题的时候,曾经说过“他的身体条件非常符合角色的要求”,而片中也给了很多的特写,强健的肌肉、种马一样高涨的性欲和硕大的男性XX,充满了雄性荷尔蒙。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象征男性强权的符号,而影片的前三章中如此多的性爱,展现男性的强壮与女性的依赖关系,这本身就是对男性强权的展现。

而这种强权,在后期瘫痪,无法实施强权之后,转变成了另一种变态的形式。肉体上的控制,被迫转变成更为变态的情感上的控制。

而两种控制,都是建立在男权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拉斯·冯·提尔在消费女性,相反的,他是在指责男性强权对女性的摧毁。

我始终觉得,看一个导演是否在消费女性,不是要看女性裸露了多少身体或者是女性是不是受到了凌辱,而一定要看影片中对女性的基本态度。而拉斯·冯·提尔对女性的基本态度显然是同情的,因此不构成对女性的消费。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但他对传统道德和传统社会观念的挑战,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才会引来众多基督信徒以及传统家庭观念持有者的攻击,他表现的正是这些表象掩盖下的本质,我们称之为阳光下的罪恶。这是最伤人,但也最容易被人宁可视而不见,也不要相信的东西。

如果说,电影对于人间还有最后一丝丝的善意,那就是女主的嫂子这个角色。她是一个一直以善意,守护在贝丝身边的人。从开始的出嫁,到最后死于卖淫,从头至尾以善意贯串本片,成为绝望中的一抹光彩。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在基督的世界中,信徒作为守护者是相当重要的角色。以往的认识中,基督是男性。而在《破浪》,女性破天荒的成为了基督的化身,所以追随者也就随之变成了女性。片中不止一次的暗示女主可能即是基督的化身,自我对话的那段最为明显,贝丝在不断持续的唤醒基督和主,这是她的神性与个体意识在作斗争,而所谓的神性、个体意识与直观的观感又是相反的。

拉斯·冯·提尔显然在推崇她的个体意识,而神的部分作为泯灭个体意识的所在,又被无情的鞭笞。从而可以看出,她的个体意识即是基督教义中的救赎,因此她应该是视为是拉斯·冯·提尔对传统男性的一次反叛,斗胆将基督通过各种暗示扭转了性别。因此,信徒的性别也发生了扭转,从男性变成了女性,这是顺理成章的。

疯子一样的导演,疯子一样的电影


所有的这些,构成了《破浪》整个作品反叛的气质,挑战男权、反叛传统宗教、打破社会规则,让他第一次捧走了戛纳评审团大奖,也奠定了拉斯·冯·提尔日后作品疯子一样激烈的风格。

拉斯·冯·提尔疯子一样的反叛,让很多保守的影评人都不太喜欢他。从《破浪》到《此房是我造》,一如既往的疯狂就是他作品的典型标志。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这就是拉斯·冯·提尔。

锐影Vanguard作者 | 致远君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