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地区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其实如果纯粹从地缘板块的角度来看的话,两河流域确实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开展农耕生产。虽然我们现在会为了生活生产的水资源短缺而苦恼,但实际上对于上古时期的古人来讲,一片土地上的自然降水太多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过多的降水,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造具备泄洪和灌溉双重功能的人工河道和水利设施,而这种复杂的水利设施及消耗的大量人力,势必迟缓大规模农业开发的进度。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上古时期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

所以生活在东亚季风区的华夏先人,会因每年必至的洪水,而苦恼无法利用河流下游那些面积庞大,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当然对于不屈服的华夏族而言,“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出现了,大禹也因为治理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而开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享年471年)。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地区

相比较之下,西亚的两河流域却因为无法接受季风滋润导致气候干旱,而获得了先发优势,根源就在于稀少的降水,使得生活在两河流域的族群,几乎甚少考虑洪水的问题,而且整体环境的干旱,又让他们有足够多的土地,来调节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两河河水。同时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也满足了农耕用水的要求,再加上维度比东亚要低,也获得了充足的光照和无霜期,使得类似两河流域这样的低纬度地区,在发展农业技术上拥有更高的效率。比如高纬度地带农作物是一年一熟,但如果种植周期发生问题,改进只能等到明年;而在低纬度农作物达到一年三熟,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做更多改进型尝试,这对上古时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农耕还处于摸索阶段。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印度河流域图

于是当两河流域发展起来灌溉农业技术后,向四周传播,与之气候环境、地缘板块接近的地区便有机会成为第二个“吃螃蟹的人”。而纵观两河流域周边,也仅有尼罗河下游和印度河流域最合适(恒河流域在南亚的西南季风区)。所以基于与两河流域相似的条件,有埃塞俄比亚高原补给的尼罗河下游地区,以及背靠青藏高原的印度河流域,很快也发展出了农业文明。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南亚次大陆西南季风风向和降水量示意图:西南季风无法滋润印度河中下游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滋养了我国西北内陆、中亚五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虽然就南亚次大陆的两条河流相较而言,即便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来说,凭借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恒河流域也有机会成为农业兴盛之地,但对印度河流域而言,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上游来水,今日的印度河流域本将是荒漠化的贫瘠之地,每年不足250毫米的降水量,最多只能帮助这片土地,滋养一些脆弱的草场。然而青藏高原的存在改变了一切,“世界屋脊”虽然只对印度河流域(年径流量2070亿立方米)开放了西南部分的集水区,但已经足以提供两倍于尼罗河,三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水的水量了,这也是为何巴基斯坦的人口高达1.97亿,比埃及加伊拉克的总人口还多的根源之一。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青藏高原为印度河流域带来了大量水源,改变了该地干旱的局面

几乎完全依靠青藏高原上游补水的现状,也使得印度河平原出现了与季风区的恒河平原截然相反的结构,那就是印度河上游的灌溉面积要远大于下游平原。当然这种现象同样发生在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那些紧邻山麓的冲积扇地区,成为了才是整个流域中最具农业开发潜力的地区。当然上期维达讲了印度河上游平原因为主要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被称为“旁遮普平原”,而下游平原主要位于信德省,又称为“信德平原”而其中的分割点就是印度河干流与右岸最后一条支流萨特莱杰河的汇合点。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印度河流域上印度河平原与下印度河平原示意图

这其中位于旁遮普平原的河流,由于紧邻克什米尔山区,所以呈扇形分布,体量较大的有五条,分别是: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和比阿斯河,这五条河流流经的范围就是旁遮普平原的范围,所以旁遮普平原有时又称为“五河平原”或“五河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兴盛发达之地,在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时,也是在占据犍陀罗盆地后,随即占据旁遮普平原。当然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无论巴基斯坦还是印度,都没能全部将旁遮普平原收入囊中,所以在巴基斯坦境内有“旁遮普省”,在印度境内有“旁遮普邦”。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南亚次大陆宗教分布图:伊斯兰教与印度教之间的旁遮普地区存在的锡克教

说起这个特别延伸一下,本来属于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平原,在印巴分治应该全部归入巴基斯坦的,可是在旁遮普平原东部生活着一个介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民族—锡克人。如果从地缘结构的角度来解读的话,锡克教的产生,正是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印度教与从中亚、西亚渗透来的伊斯兰教碰撞的结果。因为对于身处两大宗教结合部的土著族群来说,要么选择继续坚守印度教信仰,要么被动或主动的归化于伊斯兰教,但也会有一些人既对印度教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种姓制度反感,又对伊斯兰教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嗤之以鼻(当然两教的不足又恰是二者的优点,很奇特)。因此创立出一种兼具二者优点的宗教便有了信仰需求,最终出现的这个“教”就是锡克教,而信仰锡克教的人就是锡克人。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印度信仰锡克教的锡克人的标志形象

当然锡克教能够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夹缝中存活下来,跟锡克人的尚武有巨大的关系,毕竟在“实力就是王道”的古典时期,是不会讲许多道义的,所以锡克人中诞生了一种武技与信仰兼修的“盖挞”武术,就是为了守护锡克教。当然这一点在英国殖民者掌控南亚次大陆后得到了额外重视,于是尚武又忠诚的锡克人成了英国人喜欢征召的民族。其实在很多港片中出现的带着红色头巾,带铁手镯,甚至蓄着胡子的印度执勤警察,准确来说他们都是锡克人,跟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当然也因此锡克人也被称为“红头阿三”。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华洋巡捕合影:带着头巾的锡克人

锡克教在旁遮普平原东部的顽强存在,从地缘结构来看,无疑在客观上成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缓冲者。当然由于锡克人仅有2700万,而且地缘位置特殊等缘故,在英国人撒手南亚次大陆时,是不足以趁机独立的,所以必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二者中做选择时,锡克人选择了态度更为包容的印度。毕竟在锡克教创立和延续古典时期,锡克人与掌握印度统治权的穆斯林发生过许多次流血冲突。只是锡克人的选择,也使得印度得以将势力触手,伸入到了富庶的旁遮普平原。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旁遮普平原示意图:印巴分治后,锡克人占据的东旁遮普加入印度

言归正传,与旁遮普平原相比,位于印度河流域下游的信德平原的地缘结构就明显简单很多,而且面积也比旁遮普平原要小很多,大多集中在河流两岸分布,因为从青藏高原和克什米尔山区汇流而下的河水,经过旁遮普平原的灌溉引用,在信德平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特别在印度河下游干旱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环境下,缺乏补给水源,但蒸发量却是惊人。所以信德平原的生死存亡受到印度河上游来水量的巨大影响,一旦水源被截断或者大量减少,信德平原走向荒漠化是无可挽回的,特别是印度河右岸地区,因为印度河左岸还能承接基尔塔尔山脉时令性的补水,右岸完全就是毗邻年降水量约50毫米,面积却近30万平方公里的塔尔沙漠(又称印度大沙漠)。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塔尔沙漠天然的成为了印巴之间的一道国界线

当然塔尔沙漠的存在,在地缘结构上而言,天然的为印巴在旁遮普平原直到阿拉伯海构建了一道国界线,或者说是雅利安—印度教体系与伊斯兰教直接的缓冲区,即使以简单粗暴的几何线条拉出一条边界线也并不会引发太多争议。而对于富庶的旁遮普平原和掌控印度河上游水源补给的克什米尔地区则成了印巴两国地缘竞争的核心,虽然在水利设施修建滞后的古典时期,可以放心经营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并以此发展出灿烂的文明。但在如今工业力量加持的今天,仅仅掌握下游平原,而放任上游山地的集水区落入他国之手,所产生的的地缘风险,如同被人掐住喉咙一般。如埃及激烈反对埃塞俄比亚在尼罗河主要支流的青尼罗河上修建的“复兴大坝”那样,由此可知掌控青藏高原这座“亚洲水塔”所具有的非凡地缘意义。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在克什米尔山谷中蜿蜒穿行的印度河

而对于印、巴两国来说,共享旁遮普平原的结果就是,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放弃印度河上游的集水山地—克什米尔。时至今日,克什米尔依然是印巴双方地缘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其中原委是:克什米尔的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但本地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故而对于克什米尔的归属印巴双方各执一词,于是在1948-1949年开打了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果是实力更强的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则控制了另外的1/3土地与1/4人口。第一次印巴战争也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但对于印度河水的分配使用争论却继续争执了13年,最后在世界银行的参与下,1960年才签订《印度河水条约》,才使得这一争端暂时告一段落。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印度强硬取消370条款后,克什米尔的未来处于烟雾朦胧中

不过随着今年印度废除了宪法中的370条款,印度宪法将适用于这一争议地区(类似一国两制变一国一制),印度其他邦的人便可以自由购买印控克什米尔的土地,印度教人口也会大量涌入,稀释掉当地穆斯林的人口占比。更重要的是查谟-克什米尔邦的自治权取消后,会直接受印度中央管辖,印度便可名正言顺的在此修建各类水坝,直接控制印度河上流水源,继而将水调入其他缺水邦,以实现印总理莫迪6月份公布的“要在2024年前实现全印度自来水管覆盖,让所有印度人都用上自来水”的宏伟计划。

成就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却因克什米尔这个致命“罩门”危机重重

巴控克什米尔的罕萨河谷,宫崎骏动画电影《风之谷》的取景地

试想未来数载,一旦印度河上游河水被印度调往别邦,可想而知会对巴基斯坦造成什么样的打击,当生存所需的水源都难以保障时,印巴冲突很可能会从零星交火扩大为大规模冲突,克什米尔控制印度河水源就成了一个零和游戏。但我们不希望尘世的喧嚣破坏这片祥和之地的宁静,就像《风之谷》动画描写的那样,纵然是以局外人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