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現象當止

最近幾天,“51信用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有關大數據應用侵害民眾利益、甚至觸犯法律的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0月21日,浙江杭州警方突擊檢查了51信用卡公司總部,該公司一些工作人員被帶走。當晚杭州市公安局發佈通報說,今年9月以來,杭州警方接上級部門線索傳遞,結合日常工作發現,“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異常投訴信息。經初步調查發現,51信用卡委託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國家機關,採取恐嚇、滋擾等軟暴力手段催收債務的行為,涉嫌尋釁滋事等犯罪。

51信用卡的運營主體為成立於2012年5月的杭州恩牛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孫海濤。其官網顯示,51信用卡旗下擁有“51信用卡管家”“51人品”“51人品貸”等多款APP,擁有超過1億激活用戶。公司為用戶提供涵蓋個人信用管理服務、信用卡科技服務、線上借貸撮合及投資服務的一站式個人財務服務。

在警方通報的第二天凌晨,51信用卡CEO孫海濤發表致歉聲明,稱“這場風波”是管理上的不完善,尤其是對合作公司“培訓和監督不夠”,導致在和借款人溝通過程中出現“一些過激行為”。

其行為豈是簡單的“過激”,暴力催收屬於觸犯法律的行為。

自9月以來,大數據服務公司接二連三被警方調查。9月6日,位於杭州的大數據風控平臺魔蠍科技被警方控制,高管被帶走。同一天,另一家提供大數據風控服務的第三方平臺新顏科技高管也被帶走協助調查。另外,總部位於上海的快錢也有人員被警方帶走,9月12日,天翼徵信的總經理、副總經理及相關人員也被警察帶走。進入10月,更多的數據公司受到警方“光顧”。

這些大數據公司之所以被查,主要的原因是涉嫌侵犯用戶信息,並在數據運用方面進一步傷害他人合法權益。

其實,侵犯用戶信息的不光是這些數據公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個人信息被過度採集並被濫用的現象比比皆是。

曾經有一位乘客在攜程購買機票時,由於沒有選報銷憑證,於是退出重新填寫,不料退回重選時,被提示無票,隨後重新搜索機票時,價格已上漲不少。這令當事人感覺自己被“大數據殺熟”了。雖然攜程後來致歉並回應稱,平臺絕不存在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只是發現新版本中在機票預訂程序存在錯誤,已做了修復。

雖然攜程否認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但筆者曾用兩部手機同時預訂酒店房間,結果是經常在攜程平臺使用的手機號碼定的房價高,而另一部新號碼手機拿到的房價卻便宜,“殺熟”情況一目瞭然。

類似的情況在“去哪兒”平臺也同樣存在,一位用戶說自己看到更便宜的賓館價格而取消訂單後,重新搜索的賓館價格非但沒有降價,反而更貴了。

這種“大數據殺熟”在外賣平臺也很普遍,一位“餓了麼”金牌會員,經常點餐的餐廳原本自動有折扣,但自己選擇地址後折扣就被取消,而用朋友的手機下單仍有折扣。另有人和同事一起訂同樣地點同樣菜品的外賣,配送費卻相差幾元。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大數據運用無處不在。它對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生活方式改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唯利是圖的公司,在大數據運用上恣意妄為,人們的各種信息都被無形的大數據庫記錄、分析甚至共享,個人隱私越來越透明。

不過,隨著民眾對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覺醒,監管部門也不斷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有關部門目前已研究制定部分相關條例的徵求意見稿,明確了數據安全的具體實施細則。與此同時,執法機關對侵害老百姓個人隱私的數據公司加大了打擊力度,在強監管的背景下,大數據服務公司原有的商業運營模式必將發生轉變,而目前各種“大數據殺熟”的現象也必然會得到遏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