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安大官人
这个命题不太正确,应该说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手下都是人才济济,李建成的手下有王珪、魏征、韦挺、 李纲、 窦轨、 裴矩、 冯立、 谢叔方、 唐宪、 罗艺、 薛万彻等。
李世民则拥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段志玄、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张亮、屈突通、长孙顺德等人。相对来说,李世民阵营的人才质量更高些。尽管如此,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还是拥有许多优势,可是为何他没能笑到最后?
1.李建成太子之位虽然让他在夺位之争有很大优势,但是也使他麻痹大意最后丢了性命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并且立李建成为太子。名分已定,让李建成在夺位之战中占有很大优势,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
其中最不利的就是身为太子,李建成再不用冲锋陷阵,他和李渊一样稳居大后方。这样的结果导致他无法建立军功,也错过了网罗军事人才的机会,使他在日后与李世民的对决中缺少优秀的大将。
而李世民则凭借着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既建立了赫赫战功,还趁机网罗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这些人才成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的骨干力量。
另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使他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他得到了皇帝、朝中大臣和后宫嫔妃的大量支持。
正因为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使李建成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没有早日解决掉竞争对手李世民。
比如有一次李渊和李世民到齐王府,李元吉安排了刺客准备干掉李世民,但是被李建成制止了。这倒不是李建成心慈手软不想杀李世民,而是他觉得自己优势明显,犯不着用这种非常手段解决李世民,毕竟这样杀死李世民不好向李渊交待。
还有魏征当时也是李建成的手下,他多次劝说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是都被拒绝了。玄武门之变后魏征对李世民说:“如果太子采用我的计谋,又怎会落到今天的地步!”
甚至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向李渊状告李建成秽乱后宫,李渊准备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对质。这个消息被张婕妤探知,她急忙通知李建成让他第二天不要入朝。李元吉也劝李建成托病不去。但是李建成拒绝了,他说如果不入朝怎么了解情况。
最终李建成在巨大优势的支撑下,信心满满地走向了鬼门关。李建成可谓是成也太子败也太子。
2.李世民的策反工作更有成效
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有一句经典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其实人才一直都很重要,特别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双方都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此双方除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势力,还把眼光放到对方阵营,策反对方的人才。
在这方面李建成完败于李世民。李建成虽然十分重视收买李世民阵营的人,但是他的策略不当,李建成把李世民阵营的高级军官作为收买的主要对象。
比如李建成曾经派人送了一车金银珠宝送给尉迟敬德想收买他,但是被拒绝了,尉迟敬德还把这事向李世民汇报。后来李建成又用重金拉拢李世民的另一员猛将段志玄,也没能成功。
反观李世民的策反工作则十分务实,他把策反对象锁定为李建成阵营中的中下级军官。
比如李建成阵营的常何、王晊都被李世民收买。常何在玄武门之变当天负责守卫玄武门,王晊是李建成的心腹,他向李世民透露许多李建成的情报。
从双方策反的成效来看,李世民比李建成高明多了,李建成把策反目标定为李世民的高级将领,这些人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很难收买。李世民的策反工作则高明多了,他选了李建成阵营中占据重要岗位的中下级军官,这些人忠诚度比高级将领低,但是又能掌握到核心信息,具有重大的价值。
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向李渊状告李建成秽乱后宫其实暗藏杀机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突厥进犯大唐,李元吉主动请缨去抵抗突厥,他趁机抽调李世民麾下的猛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
不甘心束手就擒的李世民决定反击,他向李渊状告李建成秽乱后宫。李渊决定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入朝对质。
以秽乱后宫告李建成的状,看起来好像是李世民黔驴技穷的表现,因为宫廷丑闻这种事,除非是抓奸在床,不然很难证实。其实这是李世民真正高明之处!
一是这种宫廷丑闻皇家不愿意张扬,因此李渊只召集了少数大臣、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来对质,这样跟随李建成入宫的人不多,提高了伏击李建成的成功性。
二是可以麻痹李建成。它会使李建成认为李世民已经毫无办法,只能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数来诬陷自己。而李建成身正不怕影子歪,大可以放心上朝和李世民对质,最终结果将证明李世民是诬告,那么李世民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就稳了。
正是在这种自信的心理支撑下,李建成拒绝了张婕妤和李元吉不要入宫的建议,跳进李世民设下的圈套。
4.李世民身经百战,他出色地指挥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身经百战,在他一生的战争生涯中,除了晚年征高句丽铩羽而归,其他战役他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场战斗,李世民出色的指挥才能使他最终赢得了胜利。
4.1李世民率领九名心腹带兵埋伏于玄武门
李世民以李建成秽乱后宫为由,引诱李建成进入圈套后,李世民又精心布置了政变现场。
玄武门之变当天的值班将领是已经被李世民收买的常何。于是李世民提前带着尉迟敬德等九名心腹,伏兵于玄武门。
4.2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身先士卒射死了李建成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毫无防备的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临湖殿时发现情况不对,于是调转马头准备回府。
这时李世民从后面追赶上来,李元吉向李世民连射三箭,由于心慌没有射中。李世民却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随后在尉迟敬德的帮助下杀死了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可以看出李建成由于做了太子后久疏战场,他来不及做出反抗就被射死,李元吉作为一名骁将还是做出了反抗,只是他的心理素质不过硬,箭法有失水准。李世民由于一直征战沙场,保持了高超的武艺和心理素质,因此一举将两位对手杀死,为政变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4.3被历史掩埋的主战场:太极宫
由于李世民篡位后篡改了历史,他故意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战场从史书上抹去了,这就是李渊所在的太极宫,这里才是最重要的战场。
纵观历史上的政变,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控制或者杀死当时的首领,许多政变失败就是没有做到这点。比如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最后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控制住他们的父皇。
因此史书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时李渊还在泛舟湖上,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李渊作为帝国老大,在天子脚下两派武装发生了血战,他怎么可能一无所知还在泛舟湖上,并且一见到尉迟敬德就乖乖地交出权力。
因此,真相就是李世民派兵进入太极宫,控制住了李渊,这样万一玄武门战场失利了,李世民还可以挟天子令诸侯。
手下人才济济的李建成最后被杀,实在不是他无能。借用电视剧里的台词: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李建成只能感慨自己命运不好,遇到了不世出的天才李世民,既生成,何生民!估计是李建成最大的心声!
雨夜读史
题主所说的唐朝最厉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边,个人同意这个观点,当然我们先要自我否定掉“成王败寇”的这种认知。
支持李建成的有裴寂、王珪、韦挺、 李纲、 窦轨、 裴矩、魏征、冯立、 谢叔方、 唐宪、 罗艺、 薛万彻等。
李世民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段志玄、尉迟敬德、侯君集、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张亮、屈突通、长孙顺德为之效死。
(李建成和李世民剧照)
看看两方面的人才对比,围绕在太子身边的都是一些世家、贵族门人。
裴寂,闻喜裴氏,李渊老铁;韦挺,关中韦氏之后,后来这个人还得到了个“韦半城”的美名,可见韦氏势力之强悍;窦轨,那更了不得,外戚;裴矩,隋朝老臣,其背后的政治资源更是雄厚惊人。
古人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什么叫民心,其实就是这些世家贵族之心。
他们稳了,王朝的阶层架构就稳了,天下就稳了,李建成手上拿的是多么好的牌啊!
反观李世民这边,尽是一些破落子弟、寒门庶子。
长孙无忌,关陇破落贵族之后,在舅舅家讨饭吃着长大的;房杜二人,落魄书香门弟之后;秦叔宝,山东著名响马;程咬金,巨寇大匪出身。。。
(程咬金画像)
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是李世民,为什么?
真的是“有心算无心”,李世民的做法就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权斗中,可以说是全面落于下风。
古人讲究“长子继位制”,李建成本身就具有继承大位的名份,被立为东宫以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招收人才来充实东宫,他的实力扩充得非常快速。
李世民被任命为天府上将,开府仪同三司,他也同样有了招收人才的权力,天策府同样发展壮大起来,但是李世民依靠的是寒门庶族,形成势力,向上攀爬。
这也是名份问题啊,天策府再厉害,那也是只是为征战四方而建立的,李世民是没有继承大宝的名份的。
天下有点见识之人,或者是世家名门,都不会认为李世民有上位的可能,这就导致了李世民必须依靠个人的魅力来与李建成的名份优势相抗衡。
“俄而突厥寇边,太子荐元吉北讨”。——《新唐书》(突厥入侵)
引爆“玄武门”这个炸药桶的就是这个事件。
公元626年,突厥军队入侵大唐,他们驻扎在黄河岸边,攻打乌城,太子推荐李元吉率兵出击。
李元吉向李渊提出,要征调天策府的猛将、文臣以及军士,一起北上抗敌。
这是一个阳谋啊,出兵抗敌、保家卫国是每一个国人的义务,就算贵为二皇子的李世民更应该有这个觉悟。
所以他根本无法拒绝李元吉的征调申请。
不同意,那就是拥兵自重,同意了,那李元吉就能名正言顺进行“釜底抽薪”之计,将天策府文臣猛将抽掉一空。
从理论和历史事实来说,李世民以其他的那些四梁八柱根本无法破掉这一招阳谋,结果当然只能直接用“暴力”来破掉这一招阳谋,这才发生了玄武门事变。
(李世民苦思定策)
我们常说的“能动手的就别吵吵”,李建成这一边还在绞尽脑汁,搞阴谋阳谋呢,李世民这边早已经不跟你玩这个了,直接一顿乱拳,就把老师傅直接打死了。
这种直接“刺杀”的手段在政治博弈中,是很违反规则的。
因为在政治规则中有一个著名的术语叫做“对等效应”,就是说,你对我做了什么,那么我也可以用相同的手段来对付你。
当然,李建成也不会复活过来了来进行报复,但是从这一点上来说,恰恰是天策府众人已经没有办法来应对了,所以才会挺而走险。
如果你有办法来对付,肯定不会这么干,毕竟没有发生事变之前,结果谁知道呢?
风险还挺大的呢,也就一次机会,你失败了就完了。
李世民这么干,李建成就变成了“死非其罪”了,《新唐书》和《旧唐书》里描述李建成是如何如何的阴险,其实还真比不上李世民的暴虐。
(玄武门事变)
相反,李世民的这种“死非其罪”的做法,就给他的后世子孙开了很坏的头,看唐朝皇帝都是怎么上位的,就知道危害所在了。
其实,中国人的道德观念普遍偏向劳苦大众、偏向弱者的,正是因为如此,李建成倒是获得极好的名声,就和秦朝的扶苏公子一样。
所以就有人说了,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那大唐肯定会更好更强大。
其实不然,李建成更亲密于世家贵族,就算他不亲密,但是他必须要依靠世家贵族来巩固皇权。
(开科举)
从这方面来看,李世民的上位,他的那一套治国理念——开科举,大力提拔寒门庶族,这跟他出身天策府有很大关系,上位前或者上位之后,他都必须靠寒门来与世家贵族相抗衡。
就这样,科举从此变成了常态,这就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也是李建成做不到的,个人还是支持李世民。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这个命题本身就有问题,如果说玄武门政变时太子一方相对李世民来说势力较大,是说的过去的,但是要说能人都在太子身边,就违背史实了。
玄武门之变发生时,因为洛阳战事结束,国家统一,按惯例,李渊收掉了李世民的兵符军权,给予了至高无上的奖赏,李世民被调回长安当起了太平王。但是大唐的天下从起事谋划到扫平天下,不但每个环节李世民都参与了,而且几乎所有战役级的大战都是他统兵指挥的,再不济也是行军大总管,节制各路兵马。
所以,因为付出的多,干的多,自然天下真正的英才都被其收罗在手中。关键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个胸怀天下、善于识人用人的英主,就拿在玄武门之变中忠于太子李建成的大将薛万彻来说,当时为救太子拼死浴血进攻李世民一党,兵败逃离隐居后,李世民不但未加怪罪,反而到处寻访,最后还委以重任,令其领兵征伐草原十八部。
再有谋士魏征,成天给太子出谋划策,要置李世民于死地,换一句话说,没有魏征的一再谋划和劝谏,或许太子与李世民的关系不一定会走到玄武门之变那种势同水火的境地。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魏征,还委以重任,成全了魏征千古谏臣的美名,这一对本来是仇家的君臣反而彪炳千秋,成为千古君臣的范本和楷模。
再有李靖,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亲自相请,希望他选边站队,他断然拒绝了李世民的要求,事后李世民也没有半分怨恨,李靖最后不负众望,为李世民的李唐江山扫平西域建立了赫赫武功。
从这几个事例就可以看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差距,因为李世民的贤良爱才,所以李世民帐下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侯君集等等若干猛将,文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千古名臣,所谓房谋杜断,更是声名遐迩,享誉京师。
反观太子阵营,一个李元吉虽然因为征伐草原十八部,兵权在握,但是毕竟不堪大用、难成大器,自己老婆都不服屡屡给李世民通风报信的人能有多大能力可见一斑。武将也就一个薛万彻了,关键时刻,玄武门守将也背叛了他转投李世民,这才有了李世民八百精锐能够大摇大摆闯入禁宫设伏的故事。文也就一个魏征,魏征其实并不是谋划高手,只不过是一代谏臣,善于明辨是非而已。相较职业搞谋划的房、杜来说,起码专业不大对口。
要知道玄武门之变,建成、元吉在京师禁宫能够调动的兵马就有五千人,还不算李元吉手持兵符,能够调动大量的远征兵马。手上握着压倒性优势的好牌,最后打的稀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兄弟俩认为双王四二在手,胜券在握,李世民已经是他们砧板上的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他们两个庸才哪里知道,带兵贵精,用兵贵奇,空有数量优势,不能够根据变化合理运用,最后都是白搭。
所幸玄武门一役准备带兵远征草原十八部的李元吉被李世民灭了,不然这样的人去征伐草原十八部,大唐战无不胜的光辉历史恐怕要添上败笔。
金眼看世界
玄武门之变是决定李世民命运的一次巨大冒险,李世民为什么要冒险?
说明他没有优势了,甚至处于劣势,所以才铤而走险。
但李世民处于劣势不代表当时唐朝的厉害人物都在太子身边。
只能说太子和李元吉在李渊的支持下,将李世民这方的厉害人物给赶走分化了个七七八八。
想瓦解李世民秦王府小集团势力,使其成为没有实权的皇子。比如用金帛招诱尉迟敬德、段志玄、李安远等秦王府大将,不成功就陷害。尉迟敬德就被下过诏狱,将程知节外放为康州刺史,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谋士则是因为李建成的干预,被逐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元吉借着率师拒突厥的机会,“令秦府骁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等并与同行,又追秦府兵帐,简阅骁勇,将夺太宗兵以益其府”。也就是说要走了秦王府不少大将和兵马,要夺李世民的兵权。
原来的力量对比,还比较平衡。
李世民有秦王府私甲。
李建成则“私召四方骁勇,并募长安恶少年二千馀人,畜为宫甲,分屯东宫左、右长林门,号为长林兵”。
李元吉同样“募壮士,多匿罪人”。
李世民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段志玄等骁将。
李建成有薛万彻、冯立,
李元吉有谢叔方等战将。
李世民占据上风,但李建成和李元吉加起来,也不至于落于下风。
但玄武门之变时,随着李渊的支持默许,李建成和李元吉通过各方方法要架空李世民,所以他们占据了上风,而李世民不得不放手一搏。
但要说当时厉害人物基本在太子这方,就扯淡了哈,只能说双方力量对比的平衡被打破了。
宋安之
首先,这个问题有一错误。
太子李建成,身为嫡长子,不但没有任何过失而且为大唐作出不少贡献。要知道李渊起兵之前大多数兵马都是由李建成于河东招募而来的。其后又剿灭军阀刘黑闼,平定山东。武德元年(618年) 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之后又打了几场仗,但毕竟身份已经不一样“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多数时间都是留在京城。李建成在朝廷中可是大受好评,被看好是下一任皇帝,且有齐王李元吉的辅助,势力远比李世民强大。
但说厉害的人都在太子李建成身边,就违背史实了。相比李建成在内辅佐李渊处理朝政,李世民长时间在外征战沙场,几乎每场大型战役都参与,可以这样说大唐一半以上的功劳归功于李世民,掌握军中大权,赢得了北魏末期以来势力强大的关陇勋贵军事集团的支持,又在虎牢关之战中一举击败王世充和窦建德,奠定了其在中原一带的军事威望,被封为天策军,开府招贤。
此过程中更是收获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文臣武将。李建成虽也有魏征,薛万彻等人,可以说这两人这在能人将士应该上势均力敌。
可有一个转折点-玄武门之变,致使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死亡,秦王李世民被封为太子,并继承皇位,成为最大的赢家。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设计进宫,途中经过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直接率领一群人冲了出来,见人就杀。李元吉被吓得弯弓射箭,想要射死李世民,但却由于紧张连弓都拉不开,被尉迟敬德射死,而李世民也看准时机,直接把李建成射死。
第一:李世民胆识过人,杀伐果断。
李世民南征北战多年,有了丰富了作战经验,胆识过人,面对李建成步步紧,决定先发制人,污蔑李建成淫乱后宫,致使李渊下令要李建成次日进宫对质,自己则连夜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准备发动致命一击。
第二:李世民军中战神,实际掌握军权。
李世民曾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想要得到李靖的帮助,李靖虽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把此事告知与众,选择了中立。原本在玄武门驻守的将领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被李世民策反了。而皇宫禁军那可是跟李世民一起打过仗的,视为战神,妥妥的转向李世民的阵营。
第三:李世民的情报功能很强大。
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刚刚想要对李世民动手时,却因情报被泄露而李世民所知。让李世民有时间布局引其上钩,而对方却没有丝毫察觉。
第四:李建成太过自信,轻视李世民。
李建成先往玄武门的时候,魏征和李元吉都觉的这是个陷阱,不应该去。可李建成觉的常何是自己人,有他作保障,没有什么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不可能出错的地方可却因常进叛变而改变,最终输的一塌糊涂且丢了性命。
个人认为李建成和李世民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都很强,只是李建成多多少少有点成为太子就后顾无忧的,没有好的情报系统,轻视李世民。但不管怎么说,李世民都在这场夺位之争中取得胜利,一个漂亮的华丽转身,成为一个明君,开创了贞观盛世。
夏目历史君
先来点题外话
胜利者书写史书,这没有什么不对。
至于很多人说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美化自己抹黑当时太子李建成,说太子李建成不是一个无能的人,相反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对于这个说法,本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太子李建成是有能力,这个不假。可你们想过没有,李建成是有能力,可也要看看跟谁比啊,跟李世民比那叫有能力嘛?
就好比一个普通班里的第一名跟尖子班的第一人比一样。就算你在普通班里能力在高是第一名,可你在尖子班第一人的面前什么都不是,就是个没能力的学渣。
杀兄弑弟虽然是被迫无奈的做法,可毕竟还是做,这种六亲不认的做法,美化一下自己最正常不过了。
为什么说被迫无奈呢?
要知道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实在太大了,跟李唐三足鼎立的窦建德还有王世充都是被李世民所灭的,可以说李唐取得天下,奠定江山秦王李世民有一大半的功劳。
魏征都害怕秦王李世民功高,劝李建成除了李世民。对李建成说:“秦王公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因名分居长,得就东宫。”
李建成李元吉收买李渊的张尹二妃,经常说李世民坏话,使李渊冷落李世民。
李元吉拉拢尉迟敬德不成,就污蔑尉迟敬德谋反,还把李世民身边的杜如晦、房玄龄调出秦王府,弄得秦王府人心惶惶的。
这时候秦王李世民他在不有所行动,不发动玄武门之变,我想死的就是他了。
相反太子李建成有什么功劳呢?
就是一个灭了刘黑闼,而且这还是被秦王李世民打的落花流水的人。
魏征说太子如果不立大功,恐怕难镇服海内,所以才出来半道抢功劳的。
回归题主的问题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李建成身边有能力的人物的确不少,有齐王李元吉、魏征、伟挺、王珪、裴矩等人辅助,还有京中武将薛万彻、冯立等人。
可这些人比起秦王李世民身边的人还真有点不够看。秦王李世民身边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十八学士,武将更有尉迟敬德、秦琼、李靖、李世勣这些牛人。
不过太子李建成势大这是一定的,毕竟他是名义上的储君。
至于为什么说最后李世民胜出了,本人觉得还是出其不意的发动玄武门之变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渊也没办法就诏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庶事,皆由他处理了。
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请指正
欢迎讨论
大唐都护
当时唐朝厉害的人物可并非都在太子李建成身边,所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各自的麾下,都聚集了当时大唐最核心的人才,只不过各自的人才梯队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大唐立国之初,首要的任务是平定四方,结束战乱,完成天下的统一。所以,李渊需要选择一个出色的儿子,代替他在外统兵征伐,完成统一大业。而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乃是大唐的储君,稍有差池就会动摇国本。于是,李渊选择把太子李建成留在长安辅政,锻炼其治国理政的能力和素养,而把征战四方的重担,交给了自己另一位出色的儿子——秦王李世民。
在长期辅政的过程中,太子李建成身边逐渐形成以京中文官、豪门贵族为主的政治势力。而常年在外征战杀伐的秦王李世民,其身边则逐渐形成以军中武将、寒族仕子为主的政治势力。
换句话说,李建成实际上是唐初中央文官集团的代表,而李世民则是唐初一线武将集团的代表。而两人之间的斗争,表面上是兄弟之间的皇位之争,实际上却是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的政治斗争。
而在大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和其麾下的众多武将率军四处征伐,“抛头颅,洒热血”,接连消灭纵横西北的薛仁杲父子、称雄中原的郑王王世充和虎踞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最终取得大唐统一战争的彻底胜利。因此,秦王李世民和其麾下的众多武将,个个都是功勋卓著,居功至伟。反观留守京中的太子李建成和他麾下的那些京中文官们,与前者相比就显得暗淡无光了。
所以,不论是太子李建成,还是他麾下的政治势力,都想分化和铲除秦王李世民势力,以此来巩固自身的政治利益。
不过,玄武门之变毕竟发生在京中,这对于李建成而言,本身是具有主场优势的。毕竟在京中多年辅政所建立的政治力量和关系网,可不是常年在外征战杀伐的李世民所能比的。然而,最终李世民却能先发制人,实现客场制胜,除了其自身的胆色谋略外,实际上多少还有点运气因素存在!
这些历史要读
在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在位时,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身边的确是有不少厉害人物的,比如唐朝名臣魏征,武功盖世的齐王李元吉也归附于他,那么当时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的李世民,怎么会最后胜出,夺得帝位呢?
下面由丫丫来分析一下:
直接原因
不管事前李世民是怎么做的铺垫,他是靠什么样的手段,但是让他登上帝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就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起经过玄武门,准备进宫见唐高祖李渊时,李世民带着一帮人突然窜了出来,慌乱中李元吉被李世民一箭射死,同时太子李建成也被李世民再乱军中杀死。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前往李渊处报告,说太子和齐王想要作乱,已被秦王诛杀。
这样,李渊除了李世民外,所有的儿子都没了,此时李世民兵强马壮,李渊就是不传给她也得传了。
除此之外,李世民能把握好这次时机,也有以下原因:
李世民久经沙场
李世民常年征战沙场,可以说唐朝的江山基本都是他打下来的,李世民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沉着冷静的应对能力。在整个玄武门事件策划和执行中,他都表现的非常冷静,心理素质相当好,而太子和齐王在相比之下就缺少这种能力,特别是在玄武门对阵的时候,齐王吓得竟然连弓都拉不开。
李世民的情报工作非常到位
其实在李世民决定要对太子李建成动手前,李世民就已经收到了太子和齐王密谋要对李世民动手的消息,并且就是这份情报让李世民决定要反击。而反观太子那边的情报工作就要差许多了,在李世民制订了整个计划并且开始实施的时候,太子那边毫不知情。
李世民向李渊告密说太子淫乱后宫,李渊决定要召太子入宫当面对质。其实这只是计划的一部分,然而太子那边却一无所知,以为真的只是去对质,没想到这一去等待他的竟是亲弟弟的夺命箭。可见太子虽然势力强大,但在情报工作上做的不如李世民好,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成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走向盛世。虽然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李世民的能力就注定了他会在“夺谪之战”中胜出,不管这件事是否光彩,他确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
丫丫说史
简单来说,太子身边没有那么多厉害人物。
先确定一点,李建成并非庸人,他是一个绝对合格的太子。在入主长安的时候,他作为李渊的左右手,统帅左路军,阻挡屈突通。在第一次试探性进攻洛阳的时候,与李世民一起领兵。在李世民征讨天下的时候,在关中进行后勤方面的保障,有时防范突厥,后面还剿抚并用,讨平刘黑闼。
但李渊不愿把太子派出去南征北战,也不想把这种大事交给外人,于是李世民成了唐军四处揍人的统帅,并以军功聚揽一大批人才。
武德年间的唐朝政局,属于三辆马车并行,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这样才造就了大一统王朝最快的统一速度,李渊也成了最舒服的开国皇帝之一,除了那些继承祖宗基业和篡位的,如司马炎、杨坚等,没人比他更舒服了。
从势力上说,李建成有东宫属官及李元吉的齐王属官,李世民有天策上将属官和秦王属官。两人的属官都是比较忠诚的,尉迟恭、段志玄不收李建成的贿赂,张亮宁可受刑,也不吐露李世民的计划。太子属官在玄武门之变中也猛烈冲击,直到看到李建成的人头才士气散尽。
相比之下,李渊的人马倒有些虚位,两个儿子属官对他的忠诚度都是堪忧的,但他好歹是个皇帝,在平衡两个儿子的势力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只可惜,徒劳无功。
一般来说,新的朝代会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比如司马炎借鉴曹魏亡于宗室太弱,于是分封。李渊就是从北周和隋朝走过来的,隋文帝废长立幼,隋朝二世而亡,北周和隋朝都猜忌宗室,结果都亡了。这就给李渊两点启示:极力避免废立太子和保留宗室的力量。
两点综合的结果是,李渊在武德后期打压李世民,但却没有废掉他,甚至想让他学西汉的梁孝王,自建天子旌旗,为的就是保留足够的宗室力量,以免出现皇权旁落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无法获得李渊的支持,基本不可能通过废立成为太子,也就断了他合理合法继承大唐皇位的路,可他又不愿意放弃,那就只能明抢了。
史书在记载玄武门之变时,很多事仿佛都是李世民属官在做,李世民反而显得犹豫不决,但其实他自己才是主谋,让属官挨个劝他下决心不过是测试大家的忠诚,毕竟这种事只准胜不准败,人选很重要。
李世民为政变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麻痹李建成、收买东宫中下层官员(相比之下,李建成收买秦王府高级官员的手段就差得多),但这些只是顺带的,政变的目的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
李世民不可能杀了李建成然后等李渊封自己为太子,万一李渊狠心连他一块宰了,他哭都没地方哭。只要控制住李渊,李建成死不死不是重点,没死在玄武门很快也会陈尸长安城。
这场政变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原因就在于他的准备、执行都很完美,李建成完全没有防备,最终惨死玄武门。
平沙趣说历史
在唐高祖时期,太子李建成身边确实有很多厉害的人物,比如魏征当时就是跟随于他,而且当时太子的实力相当强大,齐王李元吉也是和他同一战线。李世民虽然南征北战很有经验,但要和当时的太子直接开战还不一定有胜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才会用阴谋把太子和齐王引至玄武门,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起进宫见唐高祖李渊。进宫必须要经过玄武门,就在这俩兄弟进入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带着一帮人突然窜了出来,李元吉吓得连忙弯弓搭箭,准备射向李世民,却因为过于紧张连弓都拉不开。这时候李世民也拿起手中弓箭射向太子李建成,太子当场倒于马下。就这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杀于玄武门中。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前往李渊处报告,说太子和齐王想要作乱,已被秦王诛杀。
太子死后,李世民被册封为新太子,并继承了皇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何能胜太子
李世民能够在“兄弟夺谪”中胜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李世民久经沙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沉着冷静的应对能力。在整个玄武门事件策划和执行中,他都表现的非常冷静,心理素质相当好,而太子和齐王在相比之下就缺少这种能力,特别是在玄武门对阵的时候,齐王吓得竟然连弓都拉不开。
2、李世民的情报工作非常到位。在太子和齐王密谋要对李世民动手的时候,就有人第一时间向李世民汇报了情况,也就是这份情报让李世民决定要反击。而太子那边的情报工作就要差许多了,在李世民制订了整个计划并且开始实施的时候,太子那边却毫不知情。
李世民向李渊告密说太子淫乱后宫,李渊决定要召太子入宫当面对质。其实这只是计划的一部分,然而太子那边却一无所知,以为真的只是去对质,没想到这一去等待他的竟是亲弟弟的夺命箭。可见太子虽然势力强大,但在情报工作上做的不如李世民好,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3、太子李建成过于自信。在玄武门事件的前一天,齐王就提醒太子明天的对质可能是圈套,但太子却不以为然。而且当时玄武门的将领常何是太子那边的人,所以太子才毫无防备的进宫。正是太子认为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却出了问题,常何被李世民策反了。
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成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走向盛世。虽然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李世民的能力就注定了他会在“夺谪之战”中胜出,不管这件事是否光彩,他确实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