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累”不當病!每天覺得疲勞,真相可能不止“累”這麼簡單

​說到“累”,大家都清楚是什麼感覺。工作了一天精疲力盡、開車幾個小時腰椎頸椎僵硬、通宵熬夜第二天無精打采,這些累通過一段時間的休息,都能夠讓人重新煥發精神、恢復元氣。但是,有一種累是明明沒幹什麼體力活兒,卻經常感到頭暈、眼花、四肢乏力......這種情況,可能是患上了“慢性疲勞綜合症”。

別拿“累”不當病!每天覺得疲勞,真相可能不止“累”這麼簡單

慢性疲勞的出現多是因為長期的精神壓力和身體的慢性透支,再加上不規律的作息和飲食。按照年齡劃分,年輕人患慢性疲勞綜合症相對更高,而且,一般男性多於女性。

如果持續出現以下表現3個月,最好詳加檢查確認:

1、頭昏腦脹、咽喉部有緊縮感。

2、肩頸肌肉痠痛,胸部有緊縮感。

別拿“累”不當病!每天覺得疲勞,真相可能不止“累”這麼簡單

3、頸部淋巴節腫大。

4、注意力無法集中,影響工作或學業。

5、沒有明確的原因,仍感覺渾身無力。

6、精神狀況不好,情緒低落,容易緊張、恐懼、心情抑鬱。

7、睡眠品質差,常睡不安穩。

8、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嚴重減退。

疲勞不只是單純的累,更是身體發出的危險信號。雖然說,引起疲勞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睡眠不足、激烈活動、營養失調等,但是,這種疲勞感大多通過短暫的休息就能得到緩解,但是,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疲累依然沒有好轉,則必須考慮其他因素。

慢性疲勞可以說是很多惡性疾病的基礎。置之不管可能會惡化!

很多人感到疲勞、沒有精神的時候,往往想不到去醫院接受檢查,而是藉助菸酒和藥物放鬆。但是,這些物質只會加重疲勞,造成惡性循環。

如果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疲勞不斷累積,就可能引發自律神經及內分泌系統機能失調,出現各種情緒障礙和身體不適,導致身心症如慢性疲勞症候群、肌纖維痛症等,後果不可小覷。

目前慢性疲勞症候群仍缺乏有效的治療,必須依患者情況而定,除了藥物之外,並搭配運動、休息、心理諮詢等輔助治療。

別拿“累”不當病!每天覺得疲勞,真相可能不止“累”這麼簡單

三招預防“慢性疲勞綜合徵”

壓力可說是慢性疲勞的罪魁禍首,對身心危害巨大。除了睡眠充足、營養均衡、規律運動之外,以下心靈的抗壓裝備也不可或缺:

1、正確認識自己,找出壓力所在

壓力無處不在,因為每個人對壓力的認識和行為反應不同,我們必須明確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壓力在哪兒。比如長痘痘對某些人來說就是壓力,而經常發生的堵車也讓很多人氣憤難消。

有些壓力我們能意識到,而有將近一半的壓力是我們經常忽略的。我們應該放慢腳步,跟自己“對話”,及時將壓力排解掉,才不致惡化到情緒失控。

2、切忌定製過高的目標

目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無論無論工作或生活上的計劃,都需要有目標。但是,一定要注意切合實際。比如想減肥的人,一開始就要求一星期運動至少4次,往往都會放棄,但如果先從每天5分鐘逐漸增加,目標達成的機率就高很多。

別拿“累”不當病!每天覺得疲勞,真相可能不止“累”這麼簡單

3、注意休息,加強運動

有時明明很累,窩著看電視、睡覺卻無法緩解,其實“這種累並不是身體的累”,此時更要活動身體,甩甩手、伸展一下,做些簡單運動,直到身體有點累再躺下。運動不只能讓身體放鬆,大腦中的分泌的激素也會增加,帶來愉悅感。

對老是說累、不運動的人,壞消息是越不動越容易感覺累。我們應該把運動排入休息時間,時間長短都無所謂,即使運動量再小,都比不動好:要知道,以站立代替坐著,每小時就能多燃燒20卡路里。

別拿“累”不當病!每天覺得疲勞,真相可能不止“累”這麼簡單

預防疾病,從生活的點滴入手。慢性疲勞說到底是因為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引起的。一旦發覺自己的精神狀態出現了問題,就要及時調整工作強度和調節心理,保持好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