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下葬后,工匠该怎么从墓里出来?

鼓坊万达分部周老师


古代皇帝陵墓的修建是一件浩大的工程,除了要召集各种能工巧匠,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妃嫔和奴隶。


在科学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皇帝认为死后有妃嫔和奴仆的陪葬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孤单寂寞,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


除此以外,陵墓的修建也和皇帝本人有这密切的关系。例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他在13岁登基,之后便开始修建皇陵的工作,工程长达39年,一些工匠终其一生只为修皇陵这一件工作。

而这些兢兢业业,辛苦劳累的工匠们最终也未逃过被杀的命运。


据说在秦始皇死后,秦始皇陵也未完工。秦始皇在世时,征战数年,杀过的人不尽其数,那些被秦始皇杀害的人的后代也是对秦始皇怀恨在心。而昏庸无能的秦二世,为了不让秦始皇陵的地址通过工匠的嘴中泄露出去,工匠们难逃被杀之命。

即便如此,那些知道为皇帝修陵墓难逃被杀之命的工匠们,不能坐以待毙,白白劳累修陵墓还搭上自己的命。有些工匠们也会在边修皇陵边为自己准备一条在最后关头逃生的路。


他们在准备这条路是非常小心的,不能让别人发现这一秘密,如果被发现,也是死路一条。这条路是带有机关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他们才可以打开。那些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工匠们,可以在皇陵们关闭后通过这一秘密通道逃跑,顺便可以带一些陵墓主人陪葬的金银珠宝,从此远走他乡。


修陵墓工匠们之所以会在陵墓修完之后被杀害,是因为还怕他们在日后盗墓,这不仅叨扰了墓主人的清净,也是对其极大的侮辱。

虽然工匠们在修陵墓同时为自己设计一条逃生通道可以彰显气智慧,但凡事都会有阴差阳错的小概率事件。


例如说在清朝末期位高权重的慈禧太后,在她死后金碧辉煌陵墓被孙殿英盗取,也是修建陵墓时在工匠身上出了岔子。


当时一位姓姜的工匠在搬动石头的过程中不慎被石头砸中,当场晕了过去。而监工的官兵以为他因此被石头砸死 ,便把他丢到了没人的山岗上。


在姜石匠醒来发觉自己并未再陵墓工地,又惊又喜,而他又担心被官兵发觉他并未死去的事实便逃到了没人认识他的地方。


后来有一天,一群身着军装的人闯进了他家,说军长要请他喝杯茶。而这个军长不是别人,而是孙殿英。孙殿英请他去军中不为别的,只为打听到慈禧太后的陵墓。

当孙殿英询问姜石匠陵墓下落时,姜石匠默不作声。


见他没有说出事实的意思,孙殿英便用姜石匠的儿子要挟他。姜石匠爱子心切,为保儿子的安全,一下子说出来陵墓的入口,之后也有了孙殿英盗慈禧太后墓这一事实。


我国民族众多,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有过许多不同民族的皇帝。同时,也正是我国民族众多,各个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当然,人死后的丧葬礼仪也不尽相同。

但对于成吉思汗这一人物来说,他的墓地是万不可被别人知道的。在他的灵柩被运回的途中,在路上所遇到的人皆被杀害,用于陪葬。当然,为成吉思汗送葬的人也难逃一死。至今成吉思汗的墓地仍是个迷。


在古代,拥有高超的工匠技术会被皇帝征去修皇陵,最后大部分工匠也难逃被伤害的命运,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拥有手艺,可以养活自己一生,我们要感到幸运。


历史总探长


古代帝王陵墓的修建,规模都很大,动则几十年,耗费金银无数,拿秦始皇陵来说,动用了70多万人修建才成。

古代陵墓是皇帝死后的归宿,他们很在意,所以他们不希望后人来打扰,于是设置了无数的防护机关,例如秦始皇陵的墓里就有无数水银,形成山河湖泊,让人望而生畏,不敢盗掘。

一般皇帝陵墓的最后封存办法,都是采取的内封,也就是在坟墓内进行关闭最后的出口,这样比门外封锁的好处是门外很难打开。

但是内封的话,最后封门的人就无法出来,怎么做到的呢?

第一,心甘情愿的死士。

皇帝身边总少不了有几个心腹之人,他们随时愿意为皇家主子效死。

秦始皇找到这样一个人自然不是难事,就算是困难,找一个绝症的人,作为最后封门人,给他家人照顾好,留下一杯毒酒即可。

这样以死士内封门,是最合理的情况,这样做既可以做到内封坚固,又能避免活人冤死墓中。

也就是说,工匠直接放出,只牺牲一人。

第二,机关内封。

最广为人知的机关内封法莫过于“自来石内封法”。

这种内封的方式类似于咱们农村在房门内用棍子顶住的形式,在墓葬门口,做一个凹槽,里面立一根石头柱,同时在墓葬门上做一个横档,在人出去后,石头柱向门外方向倾倒,最终将门在内关死,同时抵住门横档,使门在外无法打开,同时可以不用人在内封门。

但是这种情况,尽管工匠门不用在内死亡了,但是出来的工匠们也没什么好下场,他们会被集体杀掉,因为他们制作的机关他们很了解,万一他们带人进入墓葬,那就坏了,所以皇室会残忍的杀害他们,以保墓葬万全。

不过他们杀工匠的做法显然没啥用,例如慈禧的墓葬,孙殿英直接用大炮开轰,根本不管什么机关。

有一种说法,是让工匠们陪葬,就是说直接采取外封门的模式,将所有工匠封死在墓室中,活活饿死他们。

其实这种说法漏洞很明显,如果工匠真的被封在墓室里,那么他们知道自己必死,死之前你觉得他们会干嘛?难道就不会把皇帝的尸体碎尸万段吗?

所以工匠在墓内陪葬不现实,放出来杀掉还是比较可信,活人陪葬,那就是给皇帝的遗体找虐。

所以,工匠们是从正门出去的,只是留好了机关,锁死墓葬门。

第三,暗洞离开

有些工匠很聪明,在施工的时候留下一条暗洞,他们很清楚做工匠的下场是什么,于是他们想自己保命,在工匠都离开的时候,他们藏起来不出去,等大家都出去了,他们在单独走自己预留的通道,顺手还能带走点宝贝。

当然了,这种操作难度极大,但是还是有人能够做到,毕竟很多事情想要做绝并不容易。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那就是少数民族风俗了,这里说成吉思汗密藏,这种密藏,是由工匠、官兵组成队伍,工匠修建,不留墓葬包和碑,只踩成平地,官兵杀掉工匠,再驻守一年,等坟墓环境和周围一致再撤离,撤离之前,他们需要杀掉骆驼,否则骆驼记路。



等官兵回到营地,再被集体杀掉,从此墓葬成迷。这种情况下,工匠也是被杀,或者干脆活埋了。

古代帝王陵墓工匠出来,主要还是依靠机关,不过就算出来,生存的概率也不高了。毕竟他们知道的太多了。


野史日记


慈禧太后陵墓被孙殿英盗窃,就是因为有一个工匠从陵墓中逃了出来,当了孙殿英盗墓大队的领路人。

这个工匠姓姜,是修建晚清慈禧太后陵墓的一名石匠,也不幸成为了最后封闭陵墓口的81名匠人之一。据姜石匠描述,当时建工对他们说封闭完洞口还有一出口,让大家出去,谁都知道这是哄骗小孩的把戏,所以大家当时特别沮丧,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姜石匠也不例外,当时他才40岁左右,妻子刚生了孩子,自己第一面还没有见到,想到这姜石匠不免伤心走神。就在这时,一块石头掉下来正好砸在姜石匠的头上,把他砸晕过去了。

陵墓未修建好死人是不吉祥的,因祸得福,监工以为姜石匠死了,怕他玷污了皇陵,便把他抬出去扔在了山岗上。姜石匠醒来后,发现自己在陵墓外边,欣喜不已,捡回了一条命,真是大难不死呀!也是因为姜石匠没有死,所以后来成为了孙殿英的引路人。

古人能活到老真的不容易,战争时候抓壮丁参军,和平时候抓壮丁修陵墓都是常有的事情,这些都是有去无回的行当。

当然也有仁慈的皇帝,后周太祖皇帝郭威就是这样的。他下令自己的陵墓一切从简,不许打扰百姓,也不许放大量的金银财宝。

修建陵墓是大工程,要想把工匠全部杀死并非易事,也会招惹民怨,所以更多的皇帝只是把封闭洞口的工人杀死或者圈养起来,只有极少数如秦二世和成吉思汗那般残暴。

关注历史,更关注被历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历史


其实大部分都是出不来的,只有小部分能出来!

大部分都会陪葬,少数能在自己挖的暗道中跑出来,但仅仅是少数,就算跑出来也是隐姓埋名,所以说在古代给皇帝建皇陵是件悲伤的事情,妃子陪葬还会有大量金银珠宝,然后有一个棺木做归宿,而工匠们可能在建成陵墓的那一刻便被杀头了吧!有可能很多是客死他乡,尸体就那样被扔在一边。盗墓贼来了可能还会将骨骸踩的七零八落。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孙殿英盗取慈禧墓,为什么那么轻松,据说有当时活下来的工匠帮助其指路,但也可能是猜测吧,反正孙殿英是把慈禧的墓盗的一干二净!

其实,每一个陵墓的建立,都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陵墓建成后他们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殉葬,因为你知道整个陵墓结构,怎么敢让你活着回去,因为里面宝物太多了!这是其一。

其二,就算你不来盗墓,好多人画一副地图,留给后世,让后世去盗墓,或者家里没落了,地图流失,被另外的专业盗墓贼得到,那不就搞得墓陵太热闹了吗!



流年斋


一般来说,修陵墓的工匠是没有机会活着出来的。但是人挪死树挪活,工匠们脑洞大开之后,为自己寻得了一条活路。


我国殉葬历史悠久,那些被用来殉葬的人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修陵墓的工匠。之所以将工匠也用来殉葬,无非就是统治者为了保证陵墓的隐秘,防止被盗。这些工匠生前努力修陵墓,陵墓修好了竟然也成了自己的坟墓,实在可悲!

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杀工匠殉葬的事件发生在秦朝。

据记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除了让秦始皇未生孩子的妃子全部殉葬之外,还将所有参与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全部关在陵墓之内,让他们给秦始皇陪葬。秦二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秦始皇陵的宝藏太多,他担心工匠们将陵墓的内部结构和机关泄露出去,所以杀了全部工匠,防止被盗。

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前后动用了七十万人,花费了三十八年的时间来修建,到秦始皇去世的时候都还没修好。修陵墓的人数如此庞大,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那些参与陵墓内部建造的工匠数量自然也不少。那么这么多人就不反抗被秦二世殉葬吗?

其实当时秦二世耍了一个小心眼,在秦始皇的灵柩安放完毕之后,秦二世下令工匠们到陵墓中领取赏赐,等到工匠们都进入陵墓之后,秦二世便命人将陵墓的门全部关闭封死,然后在门外用封土封住。那些工匠在里面鬼哭狼嚎数日之后,活活被渴死饿死,无一幸免。

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杀工匠防止盗墓的陵墓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公元1227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西征西夏的途中暴病身亡。按照蒙古人密藏的习俗,成吉思汗的子孙将他的灵柩用骆驼来送灵,一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会被杀死,然后带到陵墓殉葬。等骆驼到达陵墓之后,士兵会将修陵墓的工匠和全部送灵的人全部杀死殉葬。而那些骆驼一样会被杀死殉葬,只是因为骆驼善于记路。

最后,士兵们掩埋完陵墓之后,会骑着马将地面踏平,不封不树,等到上面长满野草之后方才离开。当然,这些士兵回去后也是会被杀死的。就这样,连成吉思汗的子孙都不知道他葬在哪里,更不用说盗墓贼了。时至今日,成吉思汗的陵墓依然是未解之谜,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寻找成吉思汗的陵墓,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说,古代皇帝为了防止陵墓被盗而将工匠殉葬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工匠们学会了“陵墓逃生术”,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修完陵墓出不来啦。

我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陵墓逃生事件”发生在明朝,具体来说就是万历皇帝的定陵。

当时我国在发掘定陵的时候,考古工作人员怎么也推不开地宫的大门,突然有个工作人员突然发现门缝里面有东西,凑过去往里面一看,原来是一块长约1.6米的石块抵住了门。

这块石块就叫做“自来石”,它就是我国古代工匠的发明。

简单来说,就是工匠们在修好陵墓之后,会被要求将陵墓大门反锁。但是要想反锁大门,人就只能待在里面才能做到,这不是死路一条吗。工匠们自然不甘心死在里面,变成殉葬品,于是发明了自来石。具体做法就是,地宫大门关闭后,工匠在里面将自来石竖起一定得角度再打开门,人就可以出去了。等到人出去后,关上门,自来石就会因为自重而倾斜,门完全合上之后,自来石就刚好卡在大门内侧的突起物下面了,这样门就完美密封了,也没人知道工匠逃脱了。

那么能不能在外面打开大门呢?当然古代人不知道里面的机关,自然是不知道如何打开的,但是现在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知道了自来石的原理,我们通过使用一个叫做拐钉的工具就可以打开大门了。具体做法是,将拐钉从门缝塞进去,套住自来石,慢慢将它抬起,然后使劲推大门,等到自来石完全竖起的时候,大门就完全打开了。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孙殿英当年盗掘清东陵的时候,也是遇到自来石挡住了大门,他们开始是用炸弹炸开了乾隆皇帝的陵墓,最后将许多宝物给炸坏了。等到盗掘慈禧太后陵墓的时候,他学乖了,让几十人拿着工具将大门撞开,里面的自来石都给撞断了。自始至终他就没动脑筋想想怎么轻松地打开大门,没文化真可怕!


围炉煮酒话春秋


这种事要分朝代了。

像是有些朝代,皇帝葬入陵寝后,所有工匠都难逃一死,被迫活殉,以免他们泄漏陵寝的机密。

最好的例子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在兼并天下之初,就在骊山修建陵寝,调派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根据史书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工程极其浩大: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可惜的是,负责修建陵寝的工匠们,最后都没落到好下场。秦二世担心工匠们泄漏陵寝的机密,就把工匠活生生关在陵寝里,让他们等死。史称,“生薶工匠,计以万数”,工匠都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不过,杀了工匠并不能保证陵寝不被盗。

工匠们还有儿子,老子死了儿子会报复的。例如,北齐的高欢去死后,就把工匠全都杀了,但他没料到的是:

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鼓山石窟天宫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工匠的儿子知道墓葬所在,就把陪葬品偷走了。

当然了,这种情况到后来就好转了。

毕竟,如果工匠都被殉葬了,谁还愿意上赶着送死呢?随着人殉制度的废除,让工匠殉死,显然也就没有必要了。


HuiNanHistory


这话问得奇怪,皇陵都是生前就修好备用,之所以在没到下葬前没停工,是因为一路都在做细节的修缮,更精细的加工。只要后一任皇帝没打算要工匠们人殉,那么老皇帝棺材没到之前,工匠们就该早早地回避,各回各家,至于怎么出来,他们是怎么进去的,就怎么走出来。如果打算要人殉的,那他们就不用考虑怎么出来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大墓都是十几深的,就算从墓里现挖逃生,氧气也不足以维持到逃生。如果说预留逃生通道,到时跑出。不好意思,一个皇陵除了地下面积,还有巨大的地面占地面积,这个地上部分还有很多附属建筑,能用上皇陵的都是开国,正当权的皇帝,末帝是没有办法再去维护和享受皇陵的,不是他不想,而是朝代更迭的历史大环境不给他这样做。那么正当权的皇朝的皇陵地面有什么,在远大于地下面积几圈的皇陵地面面积上除了大量的陵属建筑,还有大量的驻守人员及军队,皇帝要你死,你逃出地下,你以为就能逃过地面的守卫吗,然后呢?守卫就会可怜你放你一马?你以为人家是凭什么要为你去担这个风险,还是分分钟钟要会送命的风险?


用户101550121599


古人对墓葬一事一向极为看重,认为有冥界可以接纳去世之人。因此越是身份显赫的高官权贵,其墓穴就越是极尽奢华。他们以为凭借这些可以死后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皇帝更是如此。帝王的陵墓自他活着就已开始修建,一般要耗费数十年之久。有时直到帝王去世,陵墓还没有完工。当帝王灵柩归入陵墓时,最后一道工序乃是封墓,到这里才算悉数完成。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封墓是从墓内完成,那工匠又该如何出来呢?

实际上帝王本就没考虑过让工匠出来。墓中有成千上万的珍宝,而工匠又多是贫苦之人,难免会对宝藏有非分之想。他们掌握墓中的机关及路径,无论是自己下手还是引贼入室,都不是帝王所喜闻乐见的。修建陵墓的工匠如此之多,自然不能全部陪葬,否则难堵悠悠众口,帝王一般会将核心工匠以及善后的工匠杀掉。比如说秦始皇修建秦始皇陵时所征集的工匠多达六十万,据统计陪葬的约有十万人。

人对生皆有渴望之心,帝王虽然要其陪葬,但工匠们也不是没有对策的。有很多工匠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死里逃生,这些逃生的方法也在工匠中秘密流传下来。其中最巧夺天工的方法便是自来石。所谓的自来石,其实只是在墓室内用以顶住门的石柱。由于杠杆原理,室外的人在不凭借外力的条件下,对打开此门几乎毫无办法。这样看自来石其实并无玄机,但事实却截然相反。自来石的巧妙之处,在于与它相配的墓门的设立,门轴的顶端与底部被设计成球形,而两篇墓门中间又分别制作一个突起。与此同时在室内门的中轴线所对的地面,挖凿出近门浅而远门深的槽,此槽的宽度恰好与自来石宽度吻合。自来石在封墓之前一直存放在石槽中,让它一头靠着墓室门。在封墓时工匠离开墓室,自来石就会由于重力和门轴石球重力而落下,然后顶在墓室门口让墓门关闭。

大名鼎鼎的定陵的墓门便是采用自来石所关闭的,当年考古人员为开此门煞费苦心。最后想到了古籍记载的拐钉钥匙,将其伸入门缝中,抬起自来石,并同时推门,这才打开。可见自来石的设计十分巧夺天工。而当年孙殿英盗慈禧墓时,就不得其法,动用了四十多人,生生将墓门用炸药炸开的。

关于工匠的出墓,还有一种说法是工匠会隐秘地挖掘地道,此地道可通向墓外。这样一来即使封墓,工匠也可全身而退。当然在监工的监督下,工程量如此之大的工作,还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种说法也有待考证。

不论工匠有多少种出墓方法,仅自来石一计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工匠智慧的一种体现。到现在为止,自来石已经守卫了诸多墓穴,也保住了很多的墓中珍宝。


邓海春


古代皇帝的陵墓都是由劳工、苦役和囚徒等人挖掘而成的。

据史料记载,挖掘秦始皇的陵墓动用了上百万劳工,明朝朱元璋修建明皇陵动用了50万的民工……

不过在关键的扫尾工作中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留下的是掌握陵墓核心机密的工匠,这部分工匠最后从墓中如何出来呢?

有些人片面认为皇帝肯定不会让这最后的工匠活着出来,因为这些人知道秘密,会被关在里面殉葬。

我只能说这是臆想,皇帝建陵墓都是活着时就建好的,换言之,陵墓要放置n年才启用的。



当然也有个例,比如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崇祯),由于他忙于和农民起义军死磕,没时间、没精力和金钱修建陵墓,死后被埋在了一个妃子陵墓里了,最后还是清朝为他修建了明思陵。

大多数皇帝称帝稳定下来就开始考虑修建陵墓,这叫“先造死后造生”,比如朱元璋45岁开始修建明皇陵,汉武帝刘彻22岁开始修建自己的茂陵……

古代普通老百姓尚且知道提前为自己准备一口上好的棺材,摆在一间屋内以备不测。比如《水浒传》中的王婆靠卖茶水打造了一口好棺材。何况皇帝乎?

换言之,皇帝的陵墓并非完工就启用,而是等皇帝哪天驾崩后才用的,所以不存在着把工匠关闭在里面活活饿死的情况。

皇帝不至于那么弱智,为了保住秘密提前让工匠享受自己豪华陵墓!

也就是说,在修好陵墓后,工匠是能够顺利出来的。

关键问题是皇帝下葬后最后的一个人如何出来?

皇帝陪葬了许多金银财宝,机关暗道必须设置好。换言之,地宫的门儿必须关好。(问题来了)最后一个人是从里面关门把自己闷死在里面,还是从外面关门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工匠发明了“自来石”,最后一个工匠从外面关上门,里面的“自来石”自动顶住了门,可谓“一石当关,万夫莫开”。

“自来石”是在郭沫若主导开掘的明定陵发现的。(明定陵就是那个28年没上朝朱翊钧的陵墓,崇祯的爷爷墓)

当时考古人员被定陵地宫的石门挡住了,人们发现这扇石门没有把手、没有门栓之类的东西,显然大门是从里面顶死的。

考古学家从门缝里发现门是被里面的一条石柱顶住了,这意味着,只要移开里面的石柱,石门就能打开。

经过一番的折腾,石柱终于被移开了,考古学家到里面一看,恍然大悟,纷纷感叹古人的聪明和才智。

“自来石”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先将石门门轴的上下两端研磨成球状,目的就是开关灵活。

然后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凿出一个表面凸起的槽,然后再在门内中轴线不远的石头铺成的地面上,凿出一个前浅后深的槽来。



关闭石门前,工匠先将“自来石”放在地面的凹槽内,并慢慢让其前倾,使之与石门接触。

当人们从地宫中撤出后,“自来石”借助其自身倾斜的压力自动地推着石门关闭,直到它的顶端落在石门的那个凹槽内,这时若要从外面将石门推开,简直比登天还难!



服了吧?古人就这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点赞。

后来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和盗墓日记,发现从外面关门还有其他方法,(这也反证工匠不可能被关在里面的观点)聪明的小伙伴们知道几种呢?不妨留言分享知识。


秉烛读春秋


修建陵墓对皇帝来说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据说皇帝刚刚上任不久,就要开始着手陵墓的事情,也许这和古代皇帝命短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从选择陵墓的地址,到修建完成,工程浩大的可能需要十几年,历史上在位不到十年的皇帝那可是多了去了,万一驾崩了没有陵墓就会尴尬不已。而且陵墓也不是说建起来就建起来的,涉及到了皇威、皇权,必须要建的体面,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那么很多人就不知不觉的联想到了一个问题,既然需要这么多的人力,那么修建陵墓的那些工匠最后究竟怎样了呢?是不是真的和帮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一样呢,全部直接关在陵墓之中,最后窒息而死呢?其实工匠也不傻,在封建社会,工匠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命自然是不值几个钱的,而且陪葬殉葬的制度直到清朝才彻底消失,所以很多工匠并不想甘于命运的安排,最后被处死于陵墓之中。



所以工匠们利用自己的智慧,研究出来了一种很灵巧的机关,帮助这些工匠保护了自己,皇帝的安葬是一件的很麻烦的事情,而在安葬完成之后,需要有人从里面把有大门关上,目的是为了保护陵墓的安全,因为从里面关上之后外面是很难打开的,而最后一批去操作的工匠在大门关上之后自然是没有了出口,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陪葬的人,但是有经验的工匠就会为自己设置一道门,他们自己利用机关可以将其打开,这样就可以全身而退。



当然还有很多工匠在修建陵墓的时候会自己挖一个可以通向外面的地道,如果被发现了,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工匠们早就已经是一条心,很难有人会发现这样的秘密,所以在有些恶毒的皇帝的歪心思下,这些工匠也算是留了一手,避免被活活的憋死。当然历史还是有比较好的皇帝的,他居然下令要善待那些给自己修建陵墓的工匠,而且一切从简不必搞得太过复杂。但是历史上这样的皇帝还是比较的少,那么那些皇帝为何要杀死工匠呢?




原因为了让知道皇帝陵墓详细构造的人都死绝了,皇帝的陵墓一直是盗墓贼们惦记的地方,一旦盗取一个陪葬品多的陵墓,一辈子都不用愁了,所以自古以来,那些皇帝一直都很担心在自己离去之后陵墓被盗墓贼光顾,而巨大的墓穴没有一个了解墓中构造的人,盗取成功几率微乎其微,而且因为大量的机关,必然是有进无出。所以对皇帝陵墓威胁最大的人就是曾经建造陵墓的工匠,他们对陵墓的构造机关了如指掌,他们一死,陵墓中所有的构造以及机关都成为了无人知晓的秘密,而陵墓也几乎不可能被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