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綵鳳首壺

【三綵鳳首壺】

三綵鳳首壺,唐,高33釐米,口徑5.7釐米,底徑10.4釐米。

壺口呈鳳頭狀,細頸,扁圓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體施綠、褐、白等釉,底足無釉。一側置曲柄。腹部形成兩面開光體,採用塑貼裝飾技法,一面為人物騎馬射箭圖,一面為飛翔的鳳鳥圖。

此壺造型巧妙,塑貼技法使畫面具有淺浮雕效果,物象鮮明突出,線條流暢,色彩鮮豔華麗,堪稱佳品。

鳳首壺在初唐時即開始流行,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見的器形,它與同時期另一種常見的雙龍柄壺一樣,明顯具有波斯薩珊式器物造型風格。這種巧妙地把外來文化與傳統民族藝術結合起來的裝飾手法,是唐三彩造型上的創新。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杯盤

【三彩杯盤】

三彩杯盤,唐,承盤:高3.1釐米,口徑21.8釐米,足距14.2釐米。杯:高3.3釐米,口徑6.5釐米,足徑3.3釐米。

杯盤由承盤、六個小杯和一個小罐組成。承盤為敞口,坦底,下承以三短足。盤內置小杯環繞中心小罐。盤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黃、白、綠等色釉,釉色鮮亮亮麗,盤內無釉。

此套杯盤應為飲具,是用來隨葬的明器,是唐代現實生活細節的一個再現。

這種樣式的飲具在唐代頗為流行,承盤上的小杯五至七個數目不等。它的出現反映出唐代製陶工藝的水平。由於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其成型方法較為豐富,主要有粘結法(捏塑法)、輪製法和模製法等。一些方形或長方形器物多是用泥片粘結而成,如陶枕之類。圓器常採用輪製法。人物塑像則採用模製法。此套杯盤即以輪製法製成。輪製法在原始社會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現,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後期曾普遍採用。其作法是將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借其快速轉動力,用手提拉,使之成型。輪製陶器的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器表和內部一般留有平行螺旋紋(使用築模法則沒有螺旋紋)。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青釉硯臺

【青釉硯臺】

青釉硯臺,唐,高3.9釐米,口徑16.6釐米,足徑13.4釐米。

硯面微向內凹,周圍有溝槽,下承以圓形圈足,圈足的周壁上鏤有七個月牙形花邊。足內中空。胎呈青灰色,緻密而厚重。通體施青綠釉,釉薄而均勻。

此硯設計古樸典雅,既實用又美觀。

硯是研墨用具,與筆、墨、紙合稱“文房四寶”。此硯又稱辟雍硯。“辟雍”本為周天子所設立的大學,後成為國子監中的主要建築,四面環水,系皇帝臨雍講學的地方。古代工匠仿效辟雍形狀創制了辟雍硯,流行於南朝至唐、宋時期。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

花瓷三足盤,唐,高3.2釐米,口徑15釐米,足距10.2釐米。

盤淺式,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裡外黑釉地上佈滿月白色火焰狀斑跡。外底中心無釉。

黑釉花斑三足盤是唐代花釉瓷器中的獨特器物,在傳世的唐代花釉瓷器中,以罐類和壺類為多,這種三足盤比較少見。

三足盤是唐代流行的盤式之一,品種有青釉、絞胎、三彩釉陶、花瓷等多種。從裝飾效果看,如果說唐三彩陶器色彩豐富,那麼這件花瓷盤與之相比,其火焰般絢爛奪目的窯變釉色更具有粗獷豪放的美感。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鞏義窯絞胎枕

【鞏義窯絞胎枕】

鞏義窯絞胎枕,唐,高8釐米,長12.5釐米,寬8.8釐米。

此枕造型小巧,呈長方形,枕面前低後高,前側有一通氣孔。枕面及枕側面以白、褐兩色胎土絞出的五瓣團花紋樣數組裝飾,外罩黃釉。

經與窯址採集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斷定,此絞胎枕屬於河南鞏義窯產品。鞏義窯絞胎器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全絞胎,即以深、淺兩色胎泥相互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種是貼面絞胎,即先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絞合在一起,絞出不同的紋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將薄片粘貼到器物上。這種做法一是為了節省絞胎原料,二是為便於做出各種圖案花紋。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邛窯青釉褐彩四系罐

【邛窯青釉褐彩四系罐】

邛窯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釐米,口徑9.8釐米,底徑9.2釐米。

罐直口微撇,豐肩,肩以下漸斂,平底。肩部置四系。通體內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處塗以醬色釉斑。此罐為四川邛窯產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白釉葵瓣口杯

【白釉葵瓣口杯】

白釉葵瓣口杯,高6.2釐米,口徑7.5釐米,足徑3.4釐米。

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漸收,圈足。器裡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處露胎。

葵瓣口樣式的瓷器來源於同時期的金銀器,因制瓷工藝的改進提高,使瓷質實用器的品種得以豐富,生產數量加大並部分替代了金、銀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銀器而來。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青釉花口高足杯

【青釉花口高足杯】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徑8.5釐米,足徑4.5釐米,高4.5釐米。

杯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潤。造型仿同時期金銀質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時期青瓷器的流行樣式,反映了當時青瓷器逐漸替代金銀器的發展趨勢。此種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時期依然流行。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高3.6釐米,口徑14.1釐米,足徑6.5釐米。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漸斂,平底,裡外滿釉,釉色青綠,如“嫩荷涵露”、“古鏡破苔”。

越窯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窯。唐代中期以後越窯產品的質量逐漸提高,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之譽。至晚唐,越窯更加興盛,其中碗的形式很豐富,有荷葉、海棠和葵瓣形,還有仿金銀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為越窯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刻花三足盤

【三彩刻花三足盤】

三彩刻花三足盤,高6釐米,口徑27.7釐米,足距17釐米。

盤口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體以綠釉為地,盤心刻一團花,外環荷花、花蕾及荷葉紋,施以黃、綠、白三色。底無釉。

此盤造型規整,盤心圖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畫面呈現凹凸狀,立體感強。由於採用了素燒工藝,胎體緻密,釉色以綠彩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在三彩盤中較為少見,堪稱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魯山窯花瓷腰鼓

【魯山窯花瓷腰鼓】

魯山窯花瓷腰鼓,長58.9釐米,鼓面直徑22.2釐米。

腰鼓廣口,纖腰,鼓身凸起弦紋7道。通體以花釉為飾,在漆黑勻淨的釉面上顯現出片片藍白色斑塊,宛如黑色閃緞上的彩飾,優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一種木腔樂器,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不僅被吸收進唐樂,且又燒製成陶瓷腰鼓,別具特色。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與河南省博物館的文物工作者根據唐人南卓撰《羯鼓錄》中有關“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記載,赴河南魯山調查窯址,發現了黑釉花瓷腰鼓殘片,其特徵與傳世腰鼓完全一致,從而證實了這件黑釉花瓷腰鼓確係河南魯山窯製品。

此腰鼓造型碩大規整,線條柔和,紋飾奔放,通體漆黑明亮的黑釉與變幻多姿的藍白色釉斑相互襯托,如雲霞飄渺,似水墨渾融,裝飾效果很強,堪稱傳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騎馬狩獵俑

【三彩騎馬狩獵俑】

唐,高43釐米

馬身直立,微向前傾,作欲發之勢。騎馬者高鼻深目,絡腮鬍,八字須,頭罩黑色幞頭,身著綠色翻領窄袖袍,足登烏皮靴,雙手持韁,凝視前方,身後蹲坐一犬。蘇軾《江城子》描述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胡服騎射,左手牽黃狗,右臂架蒼鷹,這一形象廣泛地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唐代狩獵俑生動地體現了北方民族狩獵的習俗。更重要的是其所塑造的狩獵犬中有的甚至是西域等地進獻的禮品,表現了大唐帝國與外邦的友好往來。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馬

【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釐米。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花瓷罐

【花瓷罐】

花瓷罐,唐,高21.2釐米,口徑7.9釐米,底徑9.1釐米。

罐撇口,短頸,溜肩,腹略鼓,腹下收斂,近底處深刻弦紋一道並微撇,平底。通體施黑褐色釉,施釉不到底。罐身飾以3個連續的藍色大斑塊。

此罐釉色烏亮,襯托著天藍色不規則大片葉狀塊斑,鮮明活潑,類似這樣完整的器形,在同類作品中較為少見,系河南魯山窯所產花瓷中的精品。

花釉瓷在古代文獻中稱“花瓷”,是唐代瓷器工藝的新創造,燒造花釉瓷器的窯址主要分佈在河南省,目前已知,河南魯山、內鄉、禹縣、郟縣窯等均燒造花釉瓷器。此外,在山西交城也發現燒造花釉瓷器的遺址。花釉瓷是用含兩種不同金屬氧化物呈色劑的釉料,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成。其特點是在黑釉、黃釉、天藍釉或茶葉末釉等地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塊,多少不等,或規整,或飄灑。或深色釉襯出淺色斑,或淺色釉地上飾以深色斑塊,互為襯托,頗為醒目。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青釉四足罐

【青釉四足罐】

青釉四足罐,唐,高7.8釐米,口徑4釐米,足距6.3釐米。

罐直口,豐肩,直腹,腹下部斜收至底,平底。自肩至底凸起四個條形裝飾,下接四獸足。胎體厚重,露胎處呈灰白色。裡滿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淡青。

此罐造型規整,釉面勻淨。其四個條形裝飾及獸足是越窯青瓷中少見的裝飾手法。

在唐代,南方以燒製青瓷為主,其中的代表是越窯。其歷時悠久,在唐代為全國之冠。越窯的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上虞、餘姚、寧波等地。產品胎質細膩,釉質均勻,渾厚滋潤,品種繁多,有“如冰似玉”之譽。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唐,駱駝高70釐米,長51釐米,傭高68釐米。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畫彩,身施黃、綠、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頭戴折沿尖頂帽,身穿窄袖長袍,領口外翻,內著半臂,腰後系一包袱,下著裙,足蹬長靴。雙手握拳,姿勢呈拉韁繩狀。駝俑為雙峰駝,上有氈墊,周身以黃釉作為主色調。駝首上昂,張嘴作嘶鳴狀。腰身略長,四腿直立於長方形託板上。

這組唐三彩俑比例和諧,神情準確。

“胡人”是古代漢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並擴而大之,涵蓋中亞、西亞等少數民族與國家。由長安通向中亞、西亞以至於阿拉伯的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重要紐帶,唐代時這條商路更加繁榮,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是商客的坐騎,也是託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牽駝俑作為隨葬品,是對唐代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映。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

長沙窯彩繪花鳥紋注子,唐,高22.7釐米,口徑11釐米,底徑12.2釐米。

注子撇口,闊頸,瓜稜形長圓腹,肩一側置六稜形流,另一側置曲柄。通體施青釉。腹部以釉下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及一隻碩鳥,褐綵線條內塗釉下綠彩。

此器造型飽滿,青釉下有褐、綠兩色彩,圖案線條流暢,是不可多得的唐代長沙窯瓷器珍品。

唐代長沙窯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器。它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豐富了唐代瓷器的裝飾技術,開創了後世釉下彩瓷器的先河。從大量實物觀察,此類裝飾的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斑點,之後,演變成精美的褐綠彩斑點。裝飾內容從斑點紋發展到花鳥動物紋,有的則以寶塔等建築或詩文為題材。其裝飾手法是,藉助毛筆用彩料在生坯上繪畫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彩料經高溫處理後色彩經久不變。長沙窯工匠們除了擅長瓷器色彩和裝飾內容變化外,也在造型上創造出許多實用美觀的器皿。特別是注子的造型之多,在唐代可稱首屈一指。以注口為例,就有直口、洗口、喇叭口等。注腹則有長腹、圓腹、瓜稜形腹、橢圓形腹和袋形腹等。注流的安置也頗具匠心,有方形、八角形、直管形等。注柄的款式則隨注身而變化,開創一代新風。

由於在長沙窯遺址出土的注子上書寫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自入新峰市,唯聞舊酒香”等題識者,因此證明這類注子是當時的酒壺。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

花瓷雙系注子,唐,高27.1釐米,口徑12.2釐米,底徑12.5釐米。

注子口外卷,短頸,長圓腹,平底。肩上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連於頸、肩的曲柄。另兩面各置一圓系。釉呈黑褐色,施釉不到底,肩部有大塊藍斑3組,柄、口、頸、系均微帶藍斑。

此注子造型古樸典雅,黑褐色釉面上星星點點自然流溢的藍色斑紋,頗增添其藝術魅力,是唐代注子的典型之作。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是由魏晉南北朝以來流行的雞頭壺或盤口壺演變而來。唐代早期,器身矮胖,頸短,腹部渾圓飽滿,流短,施釉不到底。晚唐、五代時,器身加長,頸部加高微細,腹呈橢圓或瓜形,流與柄加長,顯得輕盈秀麗。宋代壺身更趨瘦長,以瓜稜形為常見,流、口和柄加高,部分製品常與溫碗配套使用。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鞏義窯絞胎三足爐】

絞胎三足爐,唐,高11釐米,口徑10.7釐米,足距15.8釐米。

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爐通體絞胎,即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花紋。

此爐造型端正,爐身與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絞胎的紋理將器身的紋飾搭配成不規則的團花圖案,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銀器,品種以唐三彩較為多見,此外還見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此絞胎三足爐亦應是鞏義窯製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釐米,口徑3.3釐米,足徑3.9釐米。

壺敞口,圓唇,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於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徵。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白釉渣鬥

【白釉渣鬥】

白釉渣鬥,高9.9釐米,口徑12釐米,足徑6.9釐米。

渣鬥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狀,扁圓腹,平底。器裡外施白釉,底無釉。

此件渣鬥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雪白,造型規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屬上乘之作。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越窯青釉直頸瓶

【越窯青釉直頸瓶】

越窯青釉直頸瓶,高22.4釐米,口徑2.3釐米,足徑7.3釐米。

瓶直口,長頸,頸上細下略粗,碩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細膩,髮色純正。

唐代越窯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稱於世,為當時全國青瓷之冠。唐代越窯青瓷釉質細膩,透明度好,釉色極為優美,青綠色調,渾厚滋潤,其胎體灰白色,淺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麗幽美,釉面猶如一湖清水。當時許多文人紛紛吟詩作賦予以讚美。唐人陸羽《茶經》中,形容越窯青瓷“類玉”、“似冰”。詩人陸龜蒙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之頌。此瓶應為晚唐燒製的越窯精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青釉鳳首龍柄壺

【青釉鳳首龍柄壺】

青釉鳳首龍柄壺,通高41.3釐米,口徑19.3釐米,足徑10.2釐米。

壺蓋與壺口吻合成鳳頭狀,使得壺整體頗似一隻挺立的鳳鳥。壺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龍,龍口銜住口沿,作窺視探飲狀,前肢撐於壺肩部,後肢立於喇叭形底座上。壺體以塑貼和刻劃技法裝飾。腹部塑貼主體紋飾兩層,上為6個聯珠紋圓形開光,內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為寶相花6朵。口沿、頸、肩及脛部飾以聯珠紋、蓮瓣、卷葉或垂葉紋。各組紋飾間以弦紋相隔。此壺胎體厚重,釉層凝厚,玻璃質感強,帶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的遺風。其裝飾紋樣繁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一種鳥首壺傳到我國,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了鳳首壺,其中以這件青釉鳳首龍柄壺最為精美。此壺既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226-642年)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集塑貼、模印、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於一體,體現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青釉八稜瓶

【青釉八稜瓶】

青釉八稜瓶,唐,高22.5釐米,口徑1.7釐米,足徑7.2釐米。

瓶通體呈八稜形,直口,長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收至底,圈足。胎體呈灰白色。釉面明亮,釉色青綠,猶如一汪湖水。瓶體凸稜部位釉色淺淡,更增加了器形的美感。此瓶在裝飾上頗具匠心,瓶類多為圓形,此瓶則呈八稜形,且頸、肩相接處有三條凸稜,可謂與眾不同。

此物的用途是做洗手用的淨水瓶。

在唐代,制瓷業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以越窯的青瓷為代表,北方則以邢窯的白瓷著稱。當時越窯生產規模龐大,產品備受世人青睞,許多文人紛紛吟詩作賦讚美它。唐人陸羽撰《茶經》,形容越窯青瓷“類玉”、“似冰”,並把越窯列為唐代諸窯之首。詩人陸龜蒙則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之句,把越窯青瓷比作千峰翠色,蒼鬱蔥蘢,沉靜深遠,形象地表達出越窯青瓷所蘊含的藝術魅力。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了14件唐代越窯青瓷,同在地宮出土的衣物帳碑上將這些越窯瓷器明確記載為“瓷秘色”。其中一件與此件八稜瓶相同,因此這件越窯青釉八稜瓶亦應屬於秘色瓷。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花瓣式三足盤】

【三彩花瓣式三足盤】

三彩花瓣式三足盤,唐,高6.6釐米,口徑22.2釐米,足距13.3釐米。

盤口為九瓣花口式,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底下以三足相承。盤心刻劃蓮花紋飾,內外壁以黃、綠、白、褐等色釉裝飾。盤底及三足內側無釉,無釉處露灰白色胎骨。

此盤以捏塑法成型,九瓣花口厚薄均勻,形狀規整。釉面採用圖案裝飾法,令人耳目一新。

唐三彩陶器在藝術上最成功之處,在於突破了以往單色釉的侷限,而運用多種釉色裝飾器物,從而取得華麗動人的效果。唐三彩釉面裝飾圖案主要有網狀、散點、綵帶等。這些圖案的表現手法不一,或利用釉彩的自然流動,或用毛筆沾釉汁描繪圖案,或模仿唐代絲織品中的蠟染工藝等。這件花瓣式三足盤就是以模仿唐代絲織品中的蠟染工藝為裝飾特色,這是唐三彩釉面裝飾中最獨特的一種工藝。它在製作時以蠟封住器物上欲裝飾的部位,然後通體罩釉,蠟封處便不沾釉,這樣就能保留原有的白色胎體,形成形狀各異的圖案。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釐米,寬44釐米。

武士俑面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髮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鬍鬚向兩側上翹,面相異常兇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

三彩駱駝,唐,高80釐米,長69釐米。

駱駝為雙峰駝,兩目圓睜,張嘴嘶鳴,直立於託板之上。頭、頸、雙峰及韉施釉,雙峰、頭、頸部為褐色,韉(jiān音肩)則綠、褐相間。最外緣似流蘇裝飾,其內為一串連珠紋,再內為菱形紋。身及四足素胎。

韉是指襯托馬鞍的墊子。

駱駝分單、雙峰兩種。雙峰駱駝產於中亞及我國。最遲在東漢時期,四川漢畫像磚上已有表現。隋唐時期,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駱駝逐漸成為藝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這種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製作中。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唐,高18.5釐米,口徑9.5釐米,底徑10釐米。

罐唇口,溜肩,平底,肩部對稱立起兩系。裡外施釉,外部施褐黃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藍色彩斑4塊。

此器形體古樸圓潤,敦厚凝重,體現出自然飽滿的情致。

唐代的制瓷匠師們為了美化瓷器,創造性地在底釉上施以銅、錳、鈦、磷酸鈣為原料的物質,即在坯體上兩次施釉,高溫燒製。這些釉料相互融合、浸潤,出現黑藍、天藍、褐色、月白等狀如雲霞般的彩色斑紋,這種帶有彩斑的瓷器時人稱之為“窯變花釉”、“花瓷”。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

長沙窯青釉四足蓋爐,宋,高8.5釐米,口徑8釐米,足徑8.3釐米。

蓋爐造型仿古代青銅器,斂口,直腹,折底,下承四足。蓋面隆起呈盔狀,上飾寶珠鈕,四周各飾一長條形鏤空,蓋面上部飾褐彩。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黃,溫雅柔和,釉面有細小的開片紋。

此種爐又名香薰,為薰香之用。爐蓋多作鏤雕裝飾,將所燃香料置於爐內,嫋嫋輕煙從鏤空處飄出,有如雲霧繚繞。瓷香薰始見於東吳,六朝時較流行,多有托盤,爐身大,蓋面鏤孔,式樣大方。唐以後將托盤改為三足或五足,鏤空小而密。

長沙窯又名銅官窯、望成窯、瓦渣坪窯,因屬長沙市管轄,所以有長沙窯之稱。長沙窯創燒於中唐,盛於晚唐、五代,是一處規模宏大、技藝極高的大型民間瓷窯。長沙窯瓷器的裝飾技法有刻劃花、模印貼花、雕塑和釉下彩飾等,其中以釉下彩最為著名。所用彩料主要為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彩和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褐彩。按彩繪技法可分為釉下褐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斑點圖案、釉下綠彩彩繪和釉下褐綠彩彩繪4種。

此器造型規整大方,胎體厚重,蓋面以釉下褐彩裝飾,釉色深淺不一,裝飾性極強。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

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釐米,口徑15.6釐米,足徑6.7釐米。

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牆,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邢窯白瓷胎骨堅實、緻密、厚重,胎土白而細潔,瓷化程度較高,扣之作金石聲。玉璧形底更為唐代邢窯白釉碗的典型特徵。

玉璧底碗始出現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製,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邢窯白釉罐

【邢窯白釉罐】

邢窯白釉罐,唐,高13釐米,口徑7.4釐米,足徑6.1釐米。

罐口微撇,短頸,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底無釉。胎、釉潔白細膩。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在河北省內丘曾發現其窯址。創燒於初唐,流行於中唐,唐末五代時由於原料匱乏等原因而日漸衰落。唐人對邢窯多有記述,陸羽在《茶經》中稱其產品如雪似銀,李肇在《國史補》一書中稱:“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貴賤通用之。”說明邢窯白瓷在當時使用的極其廣泛。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越窯青釉四系瓶

【越窯青釉四系瓶】

越窯青釉四系瓶,唐,高35釐米,口徑18.9釐米,底徑11釐米。

瓶盤口,細頸,溜肩,肩部立有圓形四系,橢圓腹,腹下漸收,平底。釉呈青綠色,裡外釉開片,腹下至底部素胎無釉。

青瓷的燒造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帶所產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響。唐人陸羽在《茶經》中評論各地所產瓷器時把越窯評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間無”之詩句加以讚美。越窯瓷器除具有溫潤如玉的釉質和蒼翠可人的青綠釉色外,造型亦豐富多樣。裝飾方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貼等多種。初唐時器物以素面無紋者居多,晚唐時花紋增多,圖案題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雲等。由於初唐時普遍使用墊燒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處支釘痕跡。

此器是初唐時越窯瓷中之精品,器形較大,造型規範端莊,為罕見的佳作。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越窯海棠式杯

【越窯海棠式杯】

越窯海棠式杯,唐,口徑13.2-8.2釐米,足徑5.8釐米,高6.6釐米。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猶如海棠花開,杯足較高,外撇。此種造型來源於薩珊金銀器“多曲長杯”,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格。此樣式進入中國後,南北方瓷窯都有燒造,成為唐代較為流行的式樣。

越窯青瓷在唐代代表著南方制瓷業的最高水平。此杯胎質細膩,釉層均勻,反映了當時的燒瓷水平。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

花瓷雙系罐,高19.9釐米,口徑7.4釐米,底徑10.7釐米。

罐口微外撇,短頸,頸兩側對稱各置一系,豐肩,肩以下漸收,平底。近底處刻深弦紋一道。通體施黑釉,近底處露胎。烏黑的釉面上裝飾四塊灰藍色斑塊,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越窯青釉壺

【越窯青釉壺】

越窯青釉壺,高14.2釐米,口徑6.1釐米,足徑7.4釐米。

壺撇口,短頸,溜肩,圓腹,橢圓形圈足。頸部一側有八方形短流,另一側為曲柄。壺身飾直線紋四條,將壺身分為四瓣形。壺內外施釉,釉色青中閃黃,晶瑩透澈,釉面開有細小的紋片。

1936年,此注子出土於紹興元和五年(810年)墓,是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器物,為鑑定唐代越窯器物的標準器,反映出9世紀初越窯器物的燒造水平。唐代稱這種有柄有流的壺為注子。

1954年,陳萬里先生將此壺捐獻故宮博物院。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越窯青釉八稜瓶

【越窯青釉八稜瓶】

越窯青釉八稜瓶,高21.7釐米,口徑2.3釐米,足徑7.9釐米。

瓶直口,長頸,腹部呈八稜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質緻密。釉呈淺青綠色,唐人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道出了越窯青瓷的釉色特點。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發掘出類似的越窯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稜瓶與此件相似,說明這些越窯器的製作從選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燒製等各道工序一絲不苟,應為當時越窯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宮廷的佳器。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燭臺

【三彩燭臺】

三彩燭臺,高29.8釐米,口徑7釐米,足徑12釐米。

燭臺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起弦圓柱,圈足外撇,上盤中心立杯形燭座;通體施藍、黃、綠、白彩釉,底素胎無釉。

燭臺的使用早見於春秋時代,《楚辭》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戰國時已有各式精製的銅燭臺,至三國、兩晉時,青瓷燭臺便已出現,造型頗多。這件唐三彩燭臺造型實用古樸,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緻,又在三彩中點以藍彩,更增添了器物的華貴韻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黑釉狗

【黑釉狗】

唐,高2.4釐米,長2.5釐米

小狗半施黑釉,昂首直立,雙眼圓睜,身上毛髮雕刻清晰。唐代瓷塑作品以動物和人俑居多,這件唐代黑釉狗聳鬃卷尾,表達出鮮明的力度和傳神的意趣。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紅陶騎馬狩獵俑

【紅陶騎馬狩獵俑】

唐,高35釐米

獵者留八字鬍鬚,頭戴幞頭,身穿翻領大衣,騎於馬上左右巡視,獵狗端坐獵者身後,神情閒散。主人的緊張與小狗的鬆弛形成鮮明對照。唐朝統治者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性喜狩獵,並以善獵為榮,燦爛多彩的狩獵俑正是這一文化背景的縮影。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白釉兔系罐

【白釉兔系罐】

白釉兔系罐,唐,口徑10.5釐米,底徑10.3釐米,高17釐米。

罐撇口、短頸,豐肩、圓腹。通體施白釉,近底足處素面無釉。肩部置兔形雙系,可穿繩索以便提攜。

唐代白瓷生產在中國北方發展迅速,與南方的青瓷生產遙相呼應,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此件器物以兔的形像做雙系裝飾,不事張揚,又令整個器形頓顯生動,於平淡中見巧思,可謂匠心獨運。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天王俑

【三彩天王俑】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釐米,寬50釐米。

天王俑頭頂置一展翅欲飛之鳥。雙眉緊蹙,雙眼圓睜,張嘴露齒。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揚。身穿明光甲,龍首護膊,腹部有護甲,腰中繫帶,腰下垂膝裙,下縛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臥牛之上。臥牛下為山形座。通體以綠、褐、白三色釉為主,釉色鮮豔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儀的組成部分之一,起鎮墓作用。它與鎮墓獸一起,多擺設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鎮墓獸在前,天王俑在後,通常成對出現,左右各一,文獻中將它們合稱為“四神”。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文官俑

【三彩文官俑】

三彩文官俑,唐,高72釐米。

文官俑頭戴小冠,著寬袍大衣,外罩裲襠,腳穿如意頭雲履,雙臂抱於胸前。釉色以褐、綠、白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後多隨葬各種明器,地位較高的隨葬常達數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鎮墓獸為常見明器。文官俑多長袍大袖,雙手拱立,神情肅穆莊重。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白釉雙龍耳瓶

【白釉雙龍耳瓶】

白釉雙龍耳瓶,唐,高42.7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10.9釐米。

瓶盤口,細長頸,溜肩,腹部豐滿,至脛處漸收。頸上突起5道弦紋。口沿與肩之間有兩個對稱的龍形柄高聳直立,龍頭探進瓶口銜住口沿。胎極白。施半截白釉。

此瓶以造型的空間虛實以及輪廓線的自然和諧見長,對稱的龍形柄與口、肩相連所形成的虛實對比,於渾厚質樸中洋溢出俊俏與嫵媚,圓滑的曲線與折角處分明的稜角有機結合後,又於剛健挺拔中透出協調柔和的韻律美。器身施白釉,更顯高貴典雅。這種瓶的形制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在融進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後,端莊典雅的形體一展大唐盛世的神韻。

雙龍耳瓶是唐代流行的瓶式,除白釉外還有青釉、唐三彩等品種。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

耀州窯茶葉末釉注子,唐,高17.6釐米,口徑10.8釐米,底徑9.1釐米。

注子撇口,短頸,碩腹,平底。短粗流,曲柄寬扁。施茶葉末釉,近底處無釉,釉層勻淨,肥厚而潤澤。

此器形制規整,造型飽滿,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徵。

唐代耀州窯以燒青釉瓷與黑釉瓷為主。同時還燒造一種鐵、鎂結晶釉,類似茶葉末色澤,故稱“茶葉末釉”。

注子亦稱“執壺”,是古代酒器而非茶壺。盛行於唐中期至宋代。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

邛窯綠釉燈盞,唐,高3.7釐米,口徑13釐米,足徑6.8釐米。

燈盞敞口,直腹,腹下漸收,平底。胎體厚重。裡及外壁上部施綠釉,釉薄而失透,勻淨無光澤。外壁下部素胎無釉。

油燈頗顯別緻,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夾層內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四川地區的唐代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窯址也以這一時期的遺物最為多見。器物一般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色胎等。胎中有分佈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釉色品種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之處。邛窯燒造的器物大致可以歸納為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和各種瓷塑等。生活用具造型多樣,有碗、壺、洗、盤、瓶、罐等,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他唐代瓷窯中頗為少見。邛窯瓷器的裝飾紋樣較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以點彩裝飾較為多見,或用褐色斑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斑點間隔排列組成紋飾者。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馬

【三彩馬】

三彩馬,唐,高76.5釐米,長88釐米。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託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鞦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準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遊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釐米。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隻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邢窯白釉壺

【邢窯白釉壺】

邢窯白釉壺,唐,口徑7.5釐米,足徑7釐米,高17.5釐米。

壺敞口,長圓腹,平底,小短流,頸與腹部有曲柄相連。通體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此件器物造型端莊規整,釉色潔白瑩潤,屬邢窯白瓷中的細白瓷,體現出唐代邢窯白瓷“似雪類銀”的素雅與優美。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魯山窯黑釉藍斑壺

【魯山窯黑釉藍斑壺】

魯山窯黑釉藍斑壺,高15.6釐米,口徑7.5釐米,底徑8.6釐米。

壺撇口,短頸,橢圓形腹,平底,肩部一面為流,相對一面為雙帶形曲柄,另兩面各有一系。通體施黑色釉,裡滿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藍色斑紋為飾。

此壺造型為唐代典型器,其豐碩的壺體顯示出大唐盛世的風韻。釉面色調黑白分明,以大塊色斑點綴器物,質樸而凝重。此件花釉壺應為唐代河南魯山窯的產品,因為相同類型的瓷器殘片標本在魯山窯窯址中有發現。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

【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

邢窯白釉點彩子母獅塑像,唐,高10.8釐米,底邊長6.3釐米。

母獅昂首,兩眼凸起,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鬚捲髮,前腿直,後腿曲,尾上卷,伏臥於臺上。母獅兩前腿間有一小獅趴臥。獅身皆施白釉,母子雙獅眼睛及母獅腿部均點以褐彩。臺為正方體形,四周施褐色釉,濃重處呈黑色。

唐代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此件白釉子母獅姿態雄健,渾厚古樸,為唐代瓷塑藝術的一件傑作。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長沙窯白釉綠彩枕

【長沙窯白釉綠彩枕】

長沙窯白釉綠彩枕,高9.5釐米,長16.5釐米,寬10釐米。

枕長方形,圓角,一側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綠彩繪4朵菱形花紋組合成的大菱形圖案,四角又各繪小朵花紋。釉面開細小紋片,底無釉。

此枕小巧雅緻,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圖案簡約,畫風清新,寥寥數筆,意趣盎然。從此枕上可以看出長沙窯匠師融傳統繪畫技法於陶瓷裝飾中的高超技藝。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唐,通高12.5釐米,口徑2.2釐米,底徑12.5釐米。

壺提包式,上窄下寬,形似袋囊。頂端一側為短直小流,中間有一曲柄,另一側飾一曲尾。袋囊的轉折處飾有凸起的摺線紋,中間亦飾凸線一道。此壺通體施白釉,在有裝飾線的積釉處,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書體刻劃工匠名稱“徐六師記”四字。

此壺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銀器,具有穩重、大方、實用的特點。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個系統,可與青瓷分庭抗禮,陸羽在《茶經》中以“類銀”、“類雪”讚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紋飾取勝,而注重造型與釉色的相互襯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產最負盛名。這件精雕細琢並帶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邢窯白釉瓶

【邢窯白釉瓶】

邢窯白釉瓶,高14.4釐米,口徑6釐米,足徑7.2釐米。

瓶口外撇,肩下漸收,底足平實。通體施白釉,釉色無雜質,瓶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別無紋飾。

邢窯白瓷傳世品以盤、碗居多,瓶類非常少見。此瓶器型雖小,釉面又無刻劃紋樣,但純淨潔白的釉色,端莊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華貴的氣質,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邢窯白瓷以其實用的造型、潔白的釉面在唐代成為最受歡迎的瓷品種之一。唐朝人李肇《國史補》中就曾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不僅如此,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都被作為地方名瓷向宮廷進貢,併成為最早的貿易用瓷運往海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騎馬狩獵俑

【三彩騎馬狩獵俑】

唐,高42釐米

狩獵者身穿窄袖衣,雙手抱犬,足著靴,踏著馬鐙端坐於馬鞍上。馬昂首直立。李唐王朝具有西北少數民族血統,騎馬狩獵為其本民族習俗,唐太宗曾說:“大丈夫在世,樂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給人足,一樂也;草淺獸肥, 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二樂也;六合大同,萬方鹹慶,張樂高宴,上下歡洽,三樂也。”在皇室貴戚的帶動下,唐朝狩獵盛行,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武官俑

【三彩武官俑】

三彩武官俑,唐,高70.5釐米。

俑頭戴鶡冠,高鼻深目,八字鬍鬚,著寬袍大衣,外罩裲襠,腳穿如意頭雲履,雙拳相握,置於胸前。鶡冠施朱,冠、發、眉、眼、鬍鬚施墨,唇紅。

此三彩武官俑神情莊重,釉色以褐、綠、白為主,色澤鮮豔流暢。

鶡(hé 音合)為古書上說的一種善斗的鳥。唐朝時鶡冠中的鶡多為小雀狀,頭朝下,兩翼匍匐。鶡冠流行於盛唐,至中唐以後則少見。

此件展品由鄭振鐸先生捐獻。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白釉梅瓶

【白釉梅瓶】

白釉梅瓶,唐,高42.5釐米,口徑9釐米,底徑17.5釐米。

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平底實足。胎質細膩。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潔,無任何雜質,玻璃質感較強,透明度較高,釉面上佈滿均勻細碎的開片紋。

此種造型習慣上稱為“梅瓶”,是裝酒用具,亦可插花用作“花瓶”。一般認為,瓷梅瓶始燒於宋代,此件實物證明,其在唐代就已出現。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定窯白釉盒

【定窯白釉盒】

定窯白釉盒,唐,高6.9釐米,口徑9.8釐米,足徑5.4釐米。

盒呈圓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蓋頂隆起,腹下內收,圈足。胎壁較厚,胎質堅硬。裡外施白釉,釉色潔白,釉面瑩潤。

此盒為典型的唐代定窯產品。定窯遺址位於河北省曲陽縣,燒瓷始於唐而終於元,時間長達六七百年之久,產品尤以白瓷而聞名。

唐代瓷盒以圓形為主,多為素面,至晚唐、五代時盒面多刻劃花紋,器足漸高外撇。至宋時瓷盒形制呈多樣性。瓷盒在唐代主要為日用器,多用於盛放婦女化妝品,有粉盒、硃盒、油盒、黛盒等,此外也有藥盒、鏡盒或專門盛放香料之盒。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臺座】

三彩臺座,唐,高7.5釐米,面橫14釐米,面縱11釐米,足橫14釐米,足縱11釐米。

座面和底部造型一致,呈海棠花式,上下出沿,座面中心刻劃寶相花圖案。器座的面與底之間由8個向外突起的寶瓶相承,上、下各有一週圓形鏤空。通體在深綠、褐黃、白色釉面上,以凸起的珍珠狀圓點作輔助裝飾。釉汁厚潤,有向下流淌的痕跡。

此件三彩鏤空臺座雖然是一件明器,但製作相當精美,不僅釉面異常華麗,而且採用鏤空及珍珠地裝飾,使器物裝飾性更強,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唐三彩藝術傑作。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

嶽州窯青釉碗,唐,高8.1釐米,口徑16.4釐米,足徑8.3釐米。

碗口微撇,淺腹,闊底,圈足。腹刻蓮瓣紋。裡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勻,釉色青中閃綠,釉面有細密開片紋。

嶽州窯位於湖南湘陰縣城堤境一帶,是隋代湘陰窯的所在地,唐時隸屬嶽州,故稱“嶽州窯”。唐代嶽州窯的瓷器胎壁較薄,比較粗松,呈鐵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緻,少裝飾。多采用支釘燒法。經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化學分析,嶽州窯青瓷所施青釉是一種氧化鈣(CaO)含量較高的石灰釉,這種釉在還原氣氛下,如果掌握得好,便會呈現純正的青色,如果還原氣氛控制得不好,就會出現各種深淺不一的青黃色釉。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注子,唐,高22.5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14.5釐米。

注子直口,闊頸,豐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稜形流,對稱處安三條形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一對三條形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略顯灰黃。肩、腹處模印貼花椰棗紋,其上覆蓋大塊褐色釉,形成三個橢圓形斑塊,突出了圖案的裝飾效果。

此件注子的貼花紋反映了長沙窯貼花藝術的特點,樸實、自然、生動。器物造型和圖案特殊,是唐代長沙窯生產的外銷西亞各國的產品。

長沙窯的釉色種類較多,僅單色釉即有青釉、黃釉、褐釉、黑釉、白釉、綠釉、藍釉等。模印貼花裝飾是長沙窯瓷器的特色之一,出現於唐中後期,系在器物的系或腹上作局部裝飾。其做法是先用模具印出裝飾物,趁坯體未乾時把裝飾物粘貼在坯體上,經施釉、塗彩後,再入窯經高溫燒成。塑貼花紋有雙魚、雙鳥、花朵、葡萄、椰棗、獅子、寶塔、人物等。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綵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

三綵女立俑,唐,高32釐米。

女立俑頭髮綰(wǎn音晚)至前額上部,扎系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產中的一支獨放異彩的奇葩,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唐三彩雖是陶器,但與低溫釉陶有所不同,其胎體用高嶺土製成,釉料則用數種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鐵、氧化鈷)為著色劑,以氧化鉛為熔劑,燒製出綠、藍、白、赭、黃等深淺不同的顏色。它分兩次燒成,先在1100℃的高溫下燒出素坯,而後在素坯上施釉,再經900℃低溫焙燒而成。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釐米,口徑14.4釐米,足徑6.6釐米。

碗撇口,淺腹斜收,玉璧形底。裡外滿施青釉。從各方面特徵看,此碗應屬於唐代越窯產品。

根據浙江諸暨牌頭茶湯唐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聯江帳子山唐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資料看,當時已有撇口碗,這種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玉璧形底碗始見於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陝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燒造。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的玉璧形底瓷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釐米,口徑19.3釐米。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裡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邢窯白釉小壺

【邢窯白釉小壺】

邢窯白釉小壺,唐,高10.5釐米,口徑2.5釐米,足徑5.3釐米。

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

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

唐代,邢窯是北方的著名瓷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而且遠銷世界各地。邢窯遺址位於唐代河北邢州境內,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從窯址調查和發掘所出土的標本看,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國補史》所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釐米,口徑9.7釐米,足徑10.3釐米。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製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唐,高2.9釐米,口徑15釐米,足徑10.2釐米。

盤敞口,盤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體內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現藍、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無釉。

窯變釉產品在唐代被稱作“花瓷”。燒製時一般是在黑色或醬色等深色釉上潑灑大塊藍、月白、灰白色斑紋。在高溫燒製過程中,不同色釉流動並互相浸潤,呈現出窯變的藝術效果。對古瓷遺址的調查和發掘表明,唐代燒花瓷的瓷窯有河南魯山、郟縣、內鄉、禹縣、登封窯,山西交城窯,陝西銅川窯等。器物造型有罐、執壺、花口瓶、三足盤、缽、葫蘆瓶、腰鼓等,其中以執壺和罐最為多見,三足盤較為罕見。將此件三足盤與窯址出土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發現,此盤屬於河南郟縣窯產品。

花瓷以其斑駁陸離的藝術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獷豪放的審美趣味,唐代以後即停止燒造,至北宋時期河南禹縣窯又創燒了一種銅紅窯變釉,但與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越窯青釉執壺

【越窯青釉執壺】

青釉執壺,唐,高13.4釐米,口徑5.9釐米,足徑7.3釐米。

壺撇口,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圈足上留有五個支燒痕。頸部一側置八稜短流,另一側置曲柄。壺內外施釉,釉色青中閃黃,晶瑩透澈,釉面開細小的紋片。

此青釉壺是陳萬里先生於1936年在浙江紹興得到的,它出土於浙江紹興唐戶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誌記載該墓的年代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這是一件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鑑定唐代越窯瓷器的標準器,反映出9世紀初越窯器物的燒造水平。

1954年,陳萬里先生將此壺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鞏義窯三彩雙系罐

【鞏義窯三彩雙系罐】

鞏義窯三彩雙系罐,高12.5釐米,口徑13.5釐米,底徑6.9釐米。

罐呈扁圓形,口內斂,平底,口外兩側各有一系。器內施黃釉,外壁以綠釉為地,上以白、黃、綠三色點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罐器型雖小,但豐滿端莊,模製成型的雙系是唐三彩罐的一個主要特徵。此罐以瓷土作胎,胎體堅緻潔白,燒成溫度較高。在鞏縣三彩窯址中曾採集到與此罐雙系及彩斑相同的殘片,由此可知此罐為河南鞏縣窯產品。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三彩蓋罐

【三彩蓋罐】

三彩蓋罐,通高23.5釐米,口徑12.8釐米,足徑12.8釐米。

罐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至底,平底圈足。罐蓋尖頂,出邊,直口,蓋與罐口不吻合,略小於罐口。罐口施黃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菱花圖案,蓋面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四瓣紋飾。

唐三彩陶器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成果。此件三彩蓋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鮮明亮麗,紋飾仿唐代流行的蠟纈染織物的圖案紋樣。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為難得。

大唐盛世——故宮藏唐代瓷器鑑賞

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

【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

長沙窯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釐米,口徑12.6釐米,足徑14.2釐米。

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肩部有對稱方形雙耳及四朵模印貼花紋。近足處一週及底部素胎無釉。

唐代長沙窯器物以日用瓷為主,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大量外銷。其造型簡潔樸素,講究細微之處的變化,以各種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見。早期裝飾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貼花的人物、獅、葡萄上塗褐色或綠色大彩斑,繼而發展為用單一的褐彩或綠彩繪畫,以後再逐步發展到用褐、綠雙色彩繪。唐代長沙窯是中國大量生產釉下彩瓷器的發源地,它開創了瓷器彩繪裝飾的新途徑。

唐代長沙窯瓷特色鮮明,首先是釉下彩繪的發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活潑生動,具有寫實性。其三是模印貼花工藝的大量運用,並用褐彩題寫五言詩或六言民歌。此風始於長沙窯,至宋元兩代發展到極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