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屬陰主升負責搬運,胃屬陽主降負責消化

先說一些基礎概念,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胃好比一個倉庫,負責受納食物,這個“倉庫”的工作動力叫做胃氣,胃氣可對食物做初步的消化,研磨使食物變成食糜,入小腸辨清濁。

而脾則好比一個搬運工人,負責運化水谷精微物質和統血,它可將水谷精微運送到全身臟腑。這個“工人”工作的動力,叫做“脾氣”,如若脾氣虛了,那胃的消化功能再好,食物中的精華和營養,人體也沒辦法正常吸收。

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屬陰主升負責搬運,胃屬陽主降負責消化

脾胃是如何配合工作的?

脾胃二氣,統稱“中氣”,中氣控制並影響整個消化系統,脾氣下陷,主要原因多為脾溼或脾氣虛衰。胃氣上逆,原因則多為胃燥。

正常來說,胃氣是下降的,脾氣則是上升的,胃氣下降才可以將消化過後的食物糟粕,通過幽門輸送到小腸,脾氣上升才可以順利將水谷精微輸布給全身各處。如果胃氣不降或上逆、脾氣不升或下陷,就容易出現種種胃脘痛、脘痞、噁心、噯氣、洩瀉、便秘、內臟下垂的症狀。

脾與胃以膜相連,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裡相合關係。脾與胃的關係在生理上主要體現在納運相得、升降相因、燥溼相濟三個方面。

納運相得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是脾主運化的前提,沒有胃的受納腐熟,則脾無谷可運,無食可化;脾主運化,消化、吸收、轉輸水谷精微,為胃繼續受納腐熟提供了條件和能源,沒有脾的運化,胃就不能繼續受納。脾胃納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對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轉輸,同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

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屬陰主升負責搬運,胃屬陽主降負責消化

升降相因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將水谷精微上輸於心肺,乃至全身,胃才能繼續受納腐熟和通降;胃主降濁,水谷下行無停聚之患,則有助於脾氣之升運。脾胃之氣,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共同構成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從而保證納運功能的正常進行,並維持著內臟部位的相對恆定。

燥溼相濟

脾臟屬陰,主運化升清,以陽氣用事,脾陽健旺則能運化升清,故喜燥惡溼;胃腑屬陽,主受納腐熟而降濁,賴陰液的滋潤,故喜潤惡燥。脾易溼,得胃陽以濟之;胃易燥,得脾陰以潤之。脾胃燥溼喜惡之性不同,但又相互制約,相互為用。

燥溼相濟,陰陽相合,才能保證脾胃的正常納運及升降。脾胃病變常相互影響,如脾虛運化失常,清陽不升,可影響胃的受納與降濁;胃失和降,也可影響脾的運化與升清,最終均可出現納少脘痞、腹脹、便溏、洩瀉、噯氣、嘔吐等脾胃納運失調等症。若脾虛氣陷,可致胃失和降,而胃失和降,又可影響脾氣升運,均可出現脘腹墜脹、頭暈目眩、洩瀉不止、嘔吐呃逆、內臟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等症;脾溼太過,溼濁中阻,可致納呆、噯氣、嘔惡、胃脘脹痛等胃氣不降之症;胃燥陰傷,又可損及脾陰,出現不思飲食、食入不化、腹脹便秘、消瘦、口渴等症。

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屬陰主升負責搬運,胃屬陽主降負責消化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的功能,在藏象理論中涵概了大腸和小腸的功能。大腸的傳導、小腸的化物,賴脾氣的推動、固攝,脾陽的溫煦和脾胃之陰的滋潤。若脾虛推動無力,或陽虛腸寒氣滯,或陰虛腸失滋潤,均可導致大腸傳導障礙,見便秘之症;若脾陽不足,腸道虛寒,則可見洩瀉、下利清谷等症;大腸、小腸通降失常,又可使濁氣上逆,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出現腹脹、嘔吐等症。

我們來看下脾胃關係下症候的辯證。

中氣不足

脾氣虛弱面色萎黃,食慾不振,食後脘腹脹滿不適,大便稀溏,四肢倦怠無力。或見輕度浮腫,脫肛、陰挺及內臟下垂,舌淡嫩有齒痕,苔白,脈濡軟無力。治則: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脾不統血

崩漏,便血,尿血,皮下溢血等,伴面色萎黃或蒼白,神疲體倦,少氣無力,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濡細,治則:補脾攝血,主方:歸脾湯加減

脾胃溼困

脘腹飽悶發脹,納食不香,頭身及肢體困重,苔白厚膩。治則:燥溼運脾,主方:香砂胃苓湯加減

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屬陰主升負責搬運,胃屬陽主降負責消化

胃氣虛寒

空腹胃脘隱冷作痛,得食、得曖、得按即減,或虛痞作脹,呃逆,嘔吐清涎冷液,大便不實。治則:溫胃益氣,主方:桂附理中湯加減

胃陰不足

唇舌乾燥,飢不欲食,或乾嘔呃逆,脘痞不暢,便幹溲短,舌尖紅少津,脈細數。治則:溫胃益氣益胃生津,主方:麥門冬湯加味

胃火熾盛

胃烷灼痛,吞酸嘈雜,渴喜涼飲,消谷善飢,口臭齒衄或牙齦腫痛,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則:清胃瀉火,主方:清胃散加減

食滯胃脘

胃氣上逆脘腹脹滿,納呆呃逆,噯氣吞酸,噁心嘔吐,大便不暢,便下惡臭,舌苔厚膩,脈滑。治則:消食導滯,和胃降逆,主方:保和丸加味

脾與胃,同居中焦,脾屬陰主升負責搬運,胃屬陽主降負責消化,脾胃合則陰陽合,共生健康。

附:主頁還有其他關於臟腑辯證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查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