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香港有一才子蔡瀾,集電影人、美食家、作家、商人等於一身。他出生在新加坡,祖籍是潮安金石“石門蔡”。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石門蔡”是一個蔡氏小村落,在金石集市北邊上,蔡瀾和他大姐蔡亮文章中提到老家,就寫“金石市”。這二個字“石門”在周邊響噹噹,標示著特別之處。村裡有一座公廳,門樓牆壁由五片花崗岩榫卯聯結砌成。門樓凹進去部分,潮州建築俗稱“門樓肚”。“門樓肚”正面,門框左右兩邊是兩片石牆,門上又一片石牆橫過,承託於門框左右兩片石牆;從外牆凹進門樓肚左右兩側牆體,又是兩片石,就這樣五大片花崗岩石相連。這就是“石門”稱謂的來歷。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這“石門”的五片石牆打鑿平整,既簡樸又精美,是“粱”是“柱”、是“門框”是“門簪”,都清晰雕刻出來,醒目的是門上“匾額”書“侍御之第”。這就要說說其歷史了。

明天順年間,蔡氏先祖到此創村,第五世蔡大用嘉靖進士,官拜雲南道江西巡按監察御史,於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了這座赫赫有名的“石門”公廳。廣東巡按姚廣為公廳題寫“侍御之第”四字,端莊遒勁。“侍御”即指御史,左右門扇上分別寫著“烏府”“柏基”,也是指御史門第。

蔡大用官居御史,得明朝廷恩准修建了“蔡氏家廟”。清光緒兩度重修,前些年又大修繕過一次。家廟有一處保留了原跡,即“蔡氏家廟”四個大字。這是明萬曆大書法家吳殿邦題寫的。很多人引以為奇,家廟匾額上的“蔡”字,在草字頭之下右邊一捺的上頭兩筆怎麼少了一筆?他們津津樂道一個傳說:當年請吳殿邦題寫這四個字約定好酬金,村中帶錢去取字的人中途偷藏了一兩,吳殿邦見銀兩少了就少寫了一筆。事實上,過去沒有“規範字”,這個字也是一種寫法,像歐陽詢也是這麼寫“蔡”字的,再說那個傳說也不合邏輯。但這字成為了看點,跟“石門”一道吸引很多人慕名而來參觀。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近些年東南亞一帶的潮州人,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或者是現實,但終究讓人感到不是滋味。畢竟是蔡瀾的老家,蔡瀾來到過“石門蔡”。那應該是上世紀的事了,他們兄弟姐妹隨父母到來。那般灑脫的才子,出生、成長、工作於西方文化環境中,他父親給他們講“石門蔡”,講家族的歷史,所以他們回到老家難免心生情愫。

蔡瀾的祖父種柑橘為生,染鼠疫亡,他祖母哭瞎了。他父親有五兄弟,排行老么。他大伯、二伯、三伯都過番到南洋,匯款回家給家人生活。蔡瀾的二伯還是清末秀才,蔡瀾的父親讀潮州金中師範班,參加北伐戰爭,回鄉在汕頭辦報。蔡瀾的大姐、大哥在汕頭出生。蔡瀾的四伯參加農民運動,國民黨搜捕他,他逃到南洋,因為受牽連,蔡瀾的父親逃到南洋。蔡瀾和弟弟蔡萱出生在新加坡。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蔡瀾的父親是新加坡著名詩人,筆名柳北岸。出版了若干詩集,任邵逸夫兄弟電影公司的中文主任。

上世紀八十年代,蔡瀾的父親帶他們一家老小回鄉,他們祖父母當年居住的房子還在,只是物是人非。蔡瀾的祖母孃家彩塘仙樂村,他父親也帶他們到那裡,向他們描述年少時來這裡做客,坐表姐撐的船回家的詩意往事。那時候,水路是最便捷、舒坦的交通了。他們村前這條小溪流,兩端連接中離溪,以前揭陽載貨物的往來船隻,經過這裡絡繹不絕。蔡瀾的父親兒時在小溪裡游泳,所以當年從汕頭逃到南洋經過香港時,船沉沒好在會水性游泳上香港。如今,這條小溪荒廢成臭水溝了。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村口那邊小溪上那座小橋,叫“鐵橋”,過去在金石很知名。橋邊就是金石集市的一端了。1995年蔡瀾弟弟監製的新加坡電視連續劇“潮州家族”,就在橋邊附近集市取景。這就是鄉情啊!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蔡瀾的大姐對老家陌生而深情。她是新加坡女子中學退休校長。曾經專門帶孩子回鄉,讓孩子知道“石門”的“侍御之第”,知道“蔡氏家廟”。怕在新加坡日久,後代不記得老家,不記得“侍御之第”和“蔡氏家廟”,不記得祖宗,蔡瀾的大姐蒐集了資料,自編了他們的“蔡氏家譜”。這是家的意識,是中華文化意識!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他們喜歡稱潮州故鄉為“原鄉”,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很可惜,這個村沒有族譜。這個小村子是他們蔡氏的一個驛站,還是一個根基?

他們蔡氏很多名人。今天名字最響亮的要數蔡瀾了。所以,提到這個村,除了要提到他們先祖蔡大用,就是蔡瀾了。

蔡瀾來過。蔡氏走出的,對這裡的記憶,會走多遠、多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