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的歷史源遠流長,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出現過不少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發生過許多載入史冊的歷史事件,這些人物和事件又與榆次的古代城池、古老村落、歷史遺蹟等息息相關。《榆次風雲》結合中國歷史大背景,通過參考和梳理史籍文獻、史志叢書、網絡信息中的榆次元素,用大眾視角、通俗語言,分遠古夏商、春秋戰國、秦漢兩晉、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等五個歷史時期講述這些風雲故事。筆者提示:本人非歷史專業人士,文章部分內容未經考證,僅供參考。

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如蟻人生創作更新的動力

【本篇摘要】

公元448年,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被廢除。同年,中都縣治遷址今南合流村北。

北魏王朝統治者大興佛事活動,榆次也是從北魏時開始崇奉佛教,並留下了多處佛教遺蹟。

北齊大臣、著名將領韓軌,追隨高歡屢立戰功,病逝後葬於榆次什貼一帶。

隋開皇二年(582年),隋統治者把榆次戰國古城縮小為僅剩故城東南角的土城池。

【本篇正文】

兩晉期間頻繁的胡漢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也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由此推斷,現在的榆次地域在當時可能分屬晉陽和中都。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南合流村北被選定為中都縣治,說明當時這裡已築有城池並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據推測,這座城池可能也起源於從榆次故城逃離的漢人在南合流冷姑崖一帶所建的塢壁。從幷州二萬戶民眾隨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部分漢人逃離榆次城來到南合流村北聚居,到中都縣治由平遙境內遷至南合流歷時140餘年。由於這裡與榆次故城等胡人佔領區有瀟河阻隔(瀟河當時並非季節性河流),四周丘陵環繞、地勢險要便於軍事防禦,瀟河又為這裡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人口的聚集效應使這裡的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直至北魏統一北方後成為中都縣的縣治。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榆次再次恢復縣建置,此時的現榆次地域再次分屬榆次和中都兩縣管轄。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公元524年北魏開啟了六鎮大起義的序幕,經過一系列的軍閥混戰割據後,鮮卑化漢人高歡和漢化鮮卑人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運。高歡自居晉陽、遙控朝政,憑藉軍事重鎮晉陽,最終與宇文泰一起將北魏分割為東魏和西魏兩個相互對峙的政權。高歡的兒子高洋和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又先後廢掉東魏和西魏的皇帝,建立了北齊、北周兩個國家。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分裂與戰爭,使儒家思想不再一統天下,一種起源於古印度的外來文化—佛教傳入中原。自東漢明帝下詔建成中國最早的佛教寺廟——白馬寺(河南洛陽)後,東晉16國時期佛教在中國已普遍流行,南北朝時期進入鼎盛,最終融入華夏,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榆次,最早的佛教寺廟可能是建於東漢的源渦永壽寺和山莊頭小五臺的蘆山寺。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西晉八王之亂,五胡十六國興起,戰爭連續不斷,民眾痛苦不堪,於是開始尋求佛祖保佑。為消除胡漢民族矛盾和便於加強統治,北魏王朝統治者大興佛事活動,宣揚佛帝合一。都城平城(大同)寺廟眾多,雄偉壯麗的雲岡石窟更成為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東魏、北齊時的晉陽,因高歡父子的苦心經營而繁華興盛,逐漸由地方性軍事重鎮提升為全局意義的中心大都市。晉陽作為兩朝“別都”,具備了除沒有皇陵之外,首都應有的一切要素。因此,太原也是北齊文化遺存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位於晉陽古城一帶的今太原古城營村和華塔村發掘出土的石刻造像,可能就是當時晉陽城內外的幷州寺、大安寺、興國崇福寺等寺廟的遺物。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據記載,晉陽古城外西山一線的西山大佛(蒙山大佛)高66米,龍山童子寺大佛高近60米,是北朝時期最高大的佛教造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被重新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2007年,蒙山大佛佛身被加固,並參考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西山大佛再次重現。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以及當時的中都因毗鄰“別都”晉陽,也有不少北朝時期的文物遺存。受北魏王朝統治者的影響,榆次是從北魏時開始崇奉佛教,並留下了多處佛教遺蹟,如:烏金山鎮西沙溝壽佛溝半山腰處的一佛二弟子石像及兩側菩薩立像、長凝鎮溝口崖壁石窟一佛二弟子石像、長凝鎮高家山廟嶺的五尊摩崖石刻佛像,雖風化嚴重但北魏晚期風格明顯。而長凝鎮慶城崖壁石窟造像、莊子鄉西河村六剎河石窟造像則為北齊風格,這些殘存的遺蹟正是佛教在榆次傳播和發展的見證。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在榆次區什貼村西北現存六座封土堆,當地人俗稱“王墓”。據史料記載,古墓中其中一座為北齊中書令韓軌墓。這六座封土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無封土墓,同為韓軌家族墓葬。韓軌是山西壽陽人,曾追隨高歡在東魏政權建立的戰役中屢立戰功,先後任中書令、司徒,其妹又被高歡所納。北齊建立後,韓軌被封安德郡王,後又官拜大司馬,跟從文宣帝高洋征討柔然,在軍中患病逝世後葬於榆次。什貼的韓軌家族墓葬均為帶天井、過洞、斜坡墓道的土洞墓,被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北齊時(550—577)的中都地界包括榆次的一部分、陽邑(太谷)、平陶(平遙)、壽陽、平潭(平定)。北齊文宣帝時(529-559),南合流中都城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摧毀,中都縣治隨即又遷回榆次故城內。中都縣治置於南合流附近長達百年,但史書對南合流中都城的記載僅寥寥數語,瀟河的洪流又使這座城池的遺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已無法考證它的更多信息。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北齊、北周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持續不斷。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家族,從五代祖開始,就在北魏的北方六鎮之一武川鎮為武將。楊堅的父親、西魏同州刺史楊忠在對東魏的戰爭中戰功卓著,成了西魏宇文泰手下的重要軍事將領,被封為隋國公,這也是楊堅建立的王朝取名隋朝的原因。成年後的楊堅跟隨父親加入到北齊、北周征戰的行列,超強的軍事才能和非凡的王者之氣,使楊堅很快在戰爭中暫露頭角,先後被北周皇帝授予車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出眾的才華也使他得到了勢力更大的獨孤家族的賞識,迎娶了獨孤家族的第七個女兒。楊堅的岳父獨孤信,出身鮮卑望族,是西魏的開國元勳,他的長女成為北周明帝的皇后;他的第四個女兒嫁給了後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他的第七個女兒成為隋朝的文獻皇后,就這樣獨孤家族一門出了三個皇后。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得益於宇文泰的民族融合治國之策,北周和之前的西魏,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的聯姻非常普遍。而北齊和之前的東魏鮮卑官員普遍輕視中原士族,民間鮮卑人同樣欺凌漢人,這不僅激化了民族矛盾,也使北齊朝政迅速走向腐化。公元577年,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了中國北方,榆次以及當時的中都歸入了北周疆域。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北周宣帝繼位後,楊堅的女兒成為皇后,楊堅也隨之被晉升為大司馬。公元580年,周宣帝暴病身亡,年僅8歲的靜帝即位。公元581年,作為外祖父的楊堅廢掉了自己的外孫——北周最後一個皇帝靜帝,重新建立了由漢人執政的隋王朝。隋開皇十年(590年),中都縣又改稱榆次縣、屬幷州。至此,榆次稱“中都”經歷了北魏、北齊、北周、隋四朝,共142年。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經歷頻繁的戰亂後,榆次戰國古城內已人煙稀少、遍佈農田或荒地,極度空虛,過大的城池範圍對於軍事防禦極為不利。於是,隋開皇二年(582年),統治者對榆次古城進行了改造,改建縮小為僅剩故城東南角的土城池,故城的西北大部被廢棄。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從戰國故城的大部分城址隋代被廢棄至今已1400餘年,今天我們已幾乎看不到故城的蹤跡。但是,據榆次志書記載,在明初時,故城的北部還有大量遺蹟,北城牆仍基本完整,西城牆和東城牆的北段也還有遺存。至清初時,榆次的部分寺廟、墓葬還以西城牆遺址作為參照物。清中期以後,西城牆消失。至民國時,北城牆還有記載,東城牆遺址仍大體完整。60年代,仍能看到故城的部分北城牆、東城牆遺址,但大多已被挖成豁口或窯洞,有的已變成農田或街道。沿用故城東、南城牆的隋榆次縣城(不包括南關郭城的縣城主城)東、南城牆的夯土仍基本完整。80年、90年代,古城牆夯土逐漸被居民區和各單位的建築侵佔、包圍。糧店街至大同橋的北城牆遺址大多損毀殆盡。隋以後榆次縣城牆的夯土,也基本被推平。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2013年時,磚窯街二巷、東順城街、大同橋尚存部分廢棄的戰國故城遺址,這些城牆牆體大多已與民房砌為一體。如今,隨羊毫街片區、晉華片區的改造,這些城牆遺址已徹底消失了。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未完待續)

本文部分照片來自“榆次故事”

請關注本公眾號近期更新《榆次風雲4——唐宋金元篇(上)》

點擊以下文章標題可直接閱讀:

更多榆次懷舊文章和視頻,請識別下方“二維碼”或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本公眾號

榆次風雲3——秦漢兩晉篇(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