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大唐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中後期的大唐帝王開始了沒有盡頭的削藩之路,其中只有代表的性的就是德宗憲宗這爺孫倆,尤其是憲宗,其元和中興更是讓大唐有了迴歸強盛之勢,在李愬雪夜襲蔡州,天下藩鎮對唐朝中央大多表示歸順後,的確給人那個盛世大唐要回來的錯覺,可是這僅僅是大唐的一次迴光返照。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唐憲宗削弱藩鎮的政績主要集中在他的中前期,晚年的憲宗也是有些昏聵的,有意思的是他的皇位獲得方式,他是被宦官提前扶上皇位的,他的父親唐順宗在位不到200天,就被迫傳位於唐憲宗,次年就病死了,因此一直傳言他是被害死的,這個以後我在和大家分享,雖然說唐憲宗獲得皇位的方式可能存在些問題,但是他的確是唐朝中後期在削藩問題上有所成就的帝王。

最經典的就是其堅持打的4年平定淮西叛亂,此戰之後,天下各藩鎮表示,“大哥,我服氣”,這裡首先要替德宗說一句,雖然他晚年被批太過斂財,但是唐憲宗能夠取得削藩政績,也是離不開爺爺給他打下的家底的,因為想要武力削藩,必定需要一直只屬於唐王朝的中央軍,也就是神策軍,唐德宗給唐憲宗留下了相對足夠的家底。

《舊唐書.德宗本紀》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統軍。時禁軍戍邊者,稟賜優厚,諸將多請遙隸神策軍,稱行營,皆統於中尉,其軍遂至十五萬人。

這也是唐憲宗可以下定決心平定淮西叛亂的一個原因,在先後平定劉闢、李琦、收復魏博藩鎮之後,淮西藩鎮原節度使吳少陽掛了,他的兒子吳元濟想要繼承他老爹的地位,唐憲宗當然是不能忍的,所以唐憲宗想要藉此機會,平定淮西。

《新唐書.藩鎮列傳》九年死,子元濟匿不發喪,以病聞,偽表請元濟主兵。帝遣太醫往視,即陽言少愈,不得見。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淮西叛亂其實是唐王朝自己中下的果,因為淮西節度使的設立,就是當初安史之亂時期,為了遏制叛軍南下,禍亂江南而設立的,勢力巔峰的時候,下轄20個州,本來是幫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親唐藩鎮,可是安史之亂之後,屢屢發生叛亂,德宗時期,李希烈在淮西反叛,讓德宗企圖一舉平定河北藩鎮的計劃破產,自己還被叛軍趕出了長安,到了唐憲宗時期,吳元濟又鬧事了。

當然到了吳元濟時期的淮西藩鎮,實力已經大減,當時僅僅有蔡、申 、光三州之地,其周圍都被唐朝州縣包圍,所以唐憲宗才有很大的信心,要平定徹底淮西之地。

但是和德宗時期一樣,各地藩鎮對於唐王朝對待吳元濟的態度是很敏感的,因為不容置疑的是,各地節度使誰不想讓自己的權位實現父死子繼,自己後代世襲節度使的地位,只是大多不明確表態罷了,而作為大唐中後期最喜歡鬧事的北方藩鎮,成都節度使王承宗和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還是玩老套路,也是就表面上,上書“懇請”唐王朝放過吳元濟,實際上則是極力支持吳元濟的反叛。

《舊唐書.憲宗本紀》時王承宗、李師道欲阻用兵之勢,遣人折陵廟之戟,焚芻藁之積,流矢飛書,恐駭京國,故搜索以防奸。

也就是刷些陰險手段,焚燬了平叛唐軍進軍路線上的糧倉,更可恨的是,兩人主謀策劃了,唐憲宗一朝當時極力主張剷除藩鎮的宰相武元衡以及後來武元衡被殺後擢升為宰相的裴度。

《舊唐書.武元衡列傳》衡宅在靜安裡,十年六月三日,將朝,出裡東門,有暗中叱使滅燭者,導騎訶之,賊射之,中肩。又有匿樹陰突出者,以棓擊元衡左股。其徒馭已為賊所格奔逸,賊乃持元衡馬,東南行十餘步害之,批其顱骨懷去。

《舊唐書.裴度列傳》十年六月,王承宗、李師道俱遣刺客刺宰相武元衡,亦令刺度。是日,度出通化裡,盜三以劍擊度,初斷靴帶,次中背,才絕單衣,後微傷其首,度墮馬。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這是王承宗、李師道最陰險的地方,不是在戰場上對決,而是刷各種手段,企圖讓唐憲宗武力平定淮西的計劃失敗,畢竟當時雖然唐王朝將刺殺宰相之罪歸罪於王承宗,但是也應該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證據,在說了大家也心知肚明,王承宗、李師道也是想用此法給唐憲宗一個下馬威,也是給那些主張武力削藩的大臣提個醒,命就一條,這雖然沒有挫敗唐憲宗的剷除藩鎮的意志,但是必然會令那些不主張武力解決藩鎮問題或者原來主戰武力解決的大臣,更加偏向主和,而在4年的平定淮西叛亂中,唐憲宗手下的大臣也是沒少以戰事持久,軍費開銷過大為由,立勸唐憲宗罷兵的。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八》諸軍討淮西,四年不克,饋運疲弊,民至有以驢耕者。上亦病之,以問宰相。李逢吉等競言師老財竭,意欲罷兵。

《舊唐書.裴度列傳》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三人,以勞師弊賦,意欲罷兵,見上互陳利害。

所以說,王承宗、李師道的目的也是實現了一部分的,只是他們低估了唐憲宗的決心,畢竟如果連實力和北方藩鎮相比弱小的淮西都平定不了,那麼唐憲宗那裡還有底氣能夠解決天下藩鎮呢?所以對待王承宗、李師道兩人的態度,唐憲宗也是很強硬的,因為當時唐王朝將刺殺當朝宰相的罪責按到了王承宗身上,所以在討伐吳元濟的同時,北方唐軍也對成德藩鎮進行了征討,當然結果是打不過,唐憲宗為了大局,只能暫且擱置了對王承宗的討伐,而全力去對付吳元濟。

“上猶豫,久乃從之。丙子,罷河北行營,各使還鎮”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那麼大唐專心打吳元濟,還是實力相對偏弱的淮西,為何還打了4年,打到最後唐王朝財政幾乎支持不住的地步呢?

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將領們養寇自重,加上隱瞞戰敗軍情,另一個就是因為唐憲宗重用宦官,所以各軍中都有宦官監軍,結果就是,大勝仗的時候,這些宦官給自己攬功勞,戰敗了,罪責全是將領和底下將士的,軍隊自然沒有鬥志。

《舊唐書.高霞寓列傳》 霞寓雖稱勇敢,素昧機略;至於統制,尤非所長。及達所部,乃率兵趣蕭陂,與賊決戰。既小勝,又進至文城柵。賊軍偽敗而退,霞寓逐之不已,因為伏兵所掩,王師大衄,霞寓僅以身免。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八》時諸將討淮西者,勝則虛張殺獲,敗則匿之。至是,大敗不可掩,始上聞,中外駭愕。

《新唐書.裴度列傳》是時,諸道兵悉中官統監,自處進退。度奏罷之,使將得顓制,號令一,戰氣倍。

高霞寓戰敗於鐵城後是一度引起唐王朝朝廷震驚的,因為就是在高霞寓戰敗之前,大多是將領都是揚勝掩敗,所以唐王朝還以為前線戰事順利,結果此次大敗之後,再也掩蓋不住了,也是有很多主和的朝臣趁機勸諫唐憲宗罷兵的,唐憲宗也是抗住了壓力,再者就是裴度去前線知道了軍中那些監軍的問題,唐憲宗也是因此罷免了各路唐軍軍中的監軍宦官,由此才算是讓各路將領有了相對充足的指揮權利,不然也不會有後來李愬的夜襲蔡州。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李愬就是在前線戰事不順的前提下,被提拔上來的,由此開啟了唐憲宗時期最難以複製的經典一戰。

《新唐書.李愬列傳》憲宗討吳元濟,唐鄧節度使高霞寓既敗,以袁滋代將,復無功。愬求自試,宰相李逢吉亦以愬可用,遂檢校左散騎常侍,為隋唐鄧節度使。

很多人都過於注重李愬才雪夜襲蔡州中的戰術規劃,但是忽略了前期的局勢變化,已經李愬的戰前準備,李愬夜襲之行雖然兇險,但是如果把前期的情況和準備都算進來的話,李愬奇襲能夠成功多少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大環境上,吳元濟已經到了瀕臨敗亡的地步,在戰局上,雖然之前高霞寓戰敗,但是李光顏和王沛已經重新為大唐掌握了戰局主動權。

《舊唐書.李光顏列傳》十二年四月,光顏敗元濟之眾三萬於郾城。其將張伯良奔於蔡州,殺其賊什二三,獲馬千匹,器甲三萬聯,皆畫雷公符。仍書雲:「速破城北軍。」尋而郾城守將鄧懷金請以城降。光顏許之,而收郾城。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八》陳許兵馬使王沛先引兵五千渡涼水,據要地為城,於是河陽、宣武、河東、魏博等軍相繼皆度,進逼郾城。

時董重質將騾軍守洄曲,元濟悉發親近及守城卒詣重質以拒之。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吳元濟見北方防禦壓力太大,已經將精銳主力部隊全部調往自己的北方,留守蔡州的是戰鬥力底下的留守部隊,在軍事方面,吳元濟已經難以獨自面對各路唐軍的威脅,到了這個時候,敗亡在即,已經沒有藩鎮願意替吳元濟出頭了,同時戰爭打了4年,大唐國力難支,吳元濟也沒好到哪裡去,“淮西被兵數年,竭倉廩以奉戰士,民多無食,採菱芡魚鱉鳥獸食之,亦盡”

所以說到了這個時候,吳元濟已經知道自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只是自己請降被手下人阻攔也好,還是他有自己打算也好,他能做的就是拖,拖得越久,唐王朝服軟的可能就越大,那樣的話,吳元濟自己的利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也就是說,戰爭打到這個地步,吳元濟的抵抗,只是寄希望於唐軍能夠因難以支持作戰而退軍,這樣自己沒準已經可以繼續執掌淮西。

而這則給了李愬機會,因為吳元濟已經虛弱的不行了,只是等待唐軍撤退或最後一擊,李愬就抓住了這個機會。

李愬在戰前準備方面,主要分三個階段,也就是示弱、收流民,重用降將。

當時吳元濟的主力部隊畢竟都已經被吸引抽調走了,蔡州附近兵力不多,而且李愬走馬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儘可能的示弱,最好把自己裝扮成酒囊飯袋最好。

《舊唐書.李愬列傳》兵士摧敗之餘,氣勢傷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肅軍陣,不齊部伍......賊以嘗敗高、袁二帥,又以愬名位非所畏憚者,不甚增其備。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當然吳元濟一方也是沒有多餘的兵力去對付李愬了,所以也是很樂見其成,李愬表現得是一個無能之人,再怎麼說對他們也是一件好事,他們更多的是把李愬當做了一個渾水摸魚的將領,畢竟在唐中晚期,各地藩鎮也是多有參與平叛戰爭的,他們對朝廷未必是實打實的忠心,從戰爭中給自己老好處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如果吳元濟一方但凡對李愬上點心,他們都會察覺到李愬的不同。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八》賊亦患其耗糧食,不復禁。庚申,敕置行縣以處之,為擇縣令,使之撫養,並置兵以衛之。

李愬將淮西飽受戰亂之苦,顛沛流離的百姓統一收攏,安撫流民,並且派兵力保護,這是一個酒囊飯袋會做出的事情?不剝削一下已經是流民的百姓就可以了,還會安撫流民,顯然李愬如此做也是在獲得人心,已經是在為平定淮西之後的事情做準備了。

而且對流民安撫,對吳元濟一方的將領和細作也是能用則用。

《新唐書.李愬列傳》舊令,敢舍諜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撫之,故諜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賊虛實。

個人覺得所謂的細作可能就是百姓,只不過是花錢賣情報罷了,但是相對來說,李愬更有得知吳元濟後方虛實的需求,說實話,以往對待細作是直接殺,這樣對唐軍平叛的確沒有太大益處,而李愬不殺細作,吳元濟就很尷尬了,誰知道回來給自己報信的細作有沒有投靠唐軍,送來的情報是真是假沒人可以證明。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李愬最果斷也最有成效的辦法是招撫降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原淮西名將李祐,奇襲蔡州的戰術就是他像李愬建議的。

《新唐書.李愬列傳》六院者,隋、唐兵也,凡三千人,皆山南奇材銳士,故委祐統之。祐捧檄嗚咽,諸將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襲蔡之謀矣。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不應該只看到李愬雪夜襲蔡州單純軍事行動有多麼精彩,戰術有多麼經典,我們更應該看到李愬在戰前的準備,以及唐軍在平叛大局上已經佔到優勢的現實,李愬不是在吳元濟實力巔峰和戰局處於優勢的時候實施奇襲斬首策略的,而是在即將戰敗的時間節點上被李愬一擊斃命的。

李愬最終是抓住時機率領萬餘人奇襲蔡州,祐以突將三千為前鋒,李忠義副之,愬率中軍三千,田進誠以下軍殿。記載中稱行軍途中凍死者十之一二,個人感覺可能有些誇大了,說行進途中有凍死的將士很正常,個別將士身體素質不行嘛,但是說凍死著十之一二,這就是很嚴重的問題了,造成這種情況離不開兩個條件,一個是天氣寒冷,一個是後勤補給問題。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蔡州的位置在於現在的湖北,要是說戰事發生在河北藩鎮,凍死大量將士還可能出現,但是10月份的湖北,不至於有那麼低的溫度吧,而且當時戰事僵持了4年,李愬上任後又示弱,做過前期準備,將士們應該不存在冬裝不足的情況,個人不認為會出現凍死十之一二的情況,有些太過誇張。

還有一點就是,李愬率軍抵達蔡州城下時,利用城外的雞鴨鵝發生的聲音掩蓋了自己的行軍聲音,為奇襲攻城贏得了時間。

《新唐書.李愬列傳》行七十里,夜半至懸瓠城,雪甚,城旁皆鵝鶩池,愬令擊之,以亂軍聲。賊恃吳房、朗山戍,晏然無知者。祐等坎墉先登,眾從之,殺門者,發關,留持柝傳夜自如。

這段記載也是有些令我困惑的,引起雞鴨鵝的動靜,不是更容易讓守城將士發覺情況嗎?而且還要掩蓋唐軍的行軍聲音,那麼說明,雞鴨鵝的養殖規模很大啊,之前不是說淮西連年戰亂已經沒糧了嗎,什麼魚啊蝦啊,也被吃光了,蔡州城下能這麼大規模養殖的雞鴨鵝?應該早被吃光了啊,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當時蔡州城外是有雞鴨鵝,但是是被李愬的部隊驚擾到了,所以受驚發出聲音,但是規模應該不大,加上當夜不是有大風嗎?而且守軍還很鬆懈,沒有回想到李愬能夠率軍抵達城下,李愬得手了。

李愬奇襲得手,其實吳元濟早已瀕臨敗亡;元和中興是大唐迴光返照

吳元濟被平定後,各方藩鎮的第一反應是認慫,害怕成為唐王朝的下一個目標。

《新唐書.憲宗本紀》橫海軍節度使程權以滄、景二州歸於有司,權朝於京師。四月甲寅,王承宗獻德、棣二州。庚辰,赦承宗。六月癸丑朔,日有食之。癸亥,給復德、棣、滄、景四州一年。辛未,淮水溢。七月乙酉,宣武、魏博、義成、橫海軍討李師道。

自吳元濟誅,強籓悍將皆欲悔過而效順。當此之時,唐之威令,幾於復振。

但是看似唐朝再度一統天下的局勢,其實只是大唐的一次輝光返照,在唐憲宗死後,次年盧龍再度反叛,此後成德、魏博也不再看唐王朝的臉色了,各地藩鎮也都開始蠢蠢欲動,唐憲宗一代為大唐挽回的顏面再度被藩鎮踩在腳下,這是為什麼?

說白了就是唐王朝中後期的帝王沒有一個人可以有根治藩鎮的辦法了,誰也做不到,因為剷除藩鎮不是說解決掉一個節度使的問題,那樣的話太容易了,要麼殺了,要麼高官厚祿拉攏,藩鎮的根基在於各地以軍旅為家的將士,如何安頓這些將士是大唐任何一個帝王都找不到辦法的,全部屠殺根本做不到,全部安撫拉攏,拿錢砸,十個大唐也沒那個財政基礎,而不收回藩鎮之地,罷其兵,藩鎮問題就解決不了,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解決辦法的,大唐面對的就是這麼個局勢,不是一兩個有為的帝王就可以搞定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德宗本紀》《新唐書.憲宗本紀》《舊唐書.憲宗本紀》《新唐書.李愬列傳》《舊唐書.李愬列傳》《新唐書.藩鎮列傳》《舊唐書.武元衡列傳》《舊唐書.裴度列傳》《舊唐書.高霞寓列傳》《舊唐書.李光顏列傳》《資治通鑑.唐紀五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