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大唐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中后期的大唐帝王开始了没有尽头的削藩之路,其中只有代表的性的就是德宗宪宗这爷孙俩,尤其是宪宗,其元和中兴更是让大唐有了回归强盛之势,在李愬雪夜袭蔡州,天下藩镇对唐朝中央大多表示归顺后,的确给人那个盛世大唐要回来的错觉,可是这仅仅是大唐的一次回光返照。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唐宪宗削弱藩镇的政绩主要集中在他的中前期,晚年的宪宗也是有些昏聩的,有意思的是他的皇位获得方式,他是被宦官提前扶上皇位的,他的父亲唐顺宗在位不到200天,就被迫传位于唐宪宗,次年就病死了,因此一直传言他是被害死的,这个以后我在和大家分享,虽然说唐宪宗获得皇位的方式可能存在些问题,但是他的确是唐朝中后期在削藩问题上有所成就的帝王。

最经典的就是其坚持打的4年平定淮西叛乱,此战之后,天下各藩镇表示,“大哥,我服气”,这里首先要替德宗说一句,虽然他晚年被批太过敛财,但是唐宪宗能够取得削藩政绩,也是离不开爷爷给他打下的家底的,因为想要武力削藩,必定需要一直只属于唐王朝的中央军,也就是神策军,唐德宗给唐宪宗留下了相对足够的家底。

《旧唐书.德宗本纪》八月,初置左、右神策统军。时禁军戍边者,禀赐优厚,诸将多请遥隶神策军,称行营,皆统于中尉,其军遂至十五万人。

这也是唐宪宗可以下定决心平定淮西叛乱的一个原因,在先后平定刘辟、李琦、收复魏博藩镇之后,淮西藩镇原节度使吴少阳挂了,他的儿子吴元济想要继承他老爹的地位,唐宪宗当然是不能忍的,所以唐宪宗想要借此机会,平定淮西。

《新唐书.藩镇列传》九年死,子元济匿不发丧,以病闻,伪表请元济主兵。帝遣太医往视,即阳言少愈,不得见。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淮西叛乱其实是唐王朝自己中下的果,因为淮西节度使的设立,就是当初安史之乱时期,为了遏制叛军南下,祸乱江南而设立的,势力巅峰的时候,下辖20个州,本来是帮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的亲唐藩镇,可是安史之乱之后,屡屡发生叛乱,德宗时期,李希烈在淮西反叛,让德宗企图一举平定河北藩镇的计划破产,自己还被叛军赶出了长安,到了唐宪宗时期,吴元济又闹事了。

当然到了吴元济时期的淮西藩镇,实力已经大减,当时仅仅有蔡、申 、光三州之地,其周围都被唐朝州县包围,所以唐宪宗才有很大的信心,要平定彻底淮西之地。

但是和德宗时期一样,各地藩镇对于唐王朝对待吴元济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因为不容置疑的是,各地节度使谁不想让自己的权位实现父死子继,自己后代世袭节度使的地位,只是大多不明确表态罢了,而作为大唐中后期最喜欢闹事的北方藩镇,成都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还是玩老套路,也是就表面上,上书“恳请”唐王朝放过吴元济,实际上则是极力支持吴元济的反叛。

《旧唐书.宪宗本纪》时王承宗、李师道欲阻用兵之势,遣人折陵庙之戟,焚刍藁之积,流矢飞书,恐骇京国,故搜索以防奸。

也就是刷些阴险手段,焚毁了平叛唐军进军路线上的粮仓,更可恨的是,两人主谋策划了,唐宪宗一朝当时极力主张铲除藩镇的宰相武元衡以及后来武元衡被杀后擢升为宰相的裴度。

《旧唐书.武元衡列传》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

《旧唐书.裴度列传》十年六月,王承宗、李师道俱遣刺客刺宰相武元衡,亦令刺度。是日,度出通化里,盗三以剑击度,初断靴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度堕马。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这是王承宗、李师道最阴险的地方,不是在战场上对决,而是刷各种手段,企图让唐宪宗武力平定淮西的计划失败,毕竟当时虽然唐王朝将刺杀宰相之罪归罪于王承宗,但是也应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在说了大家也心知肚明,王承宗、李师道也是想用此法给唐宪宗一个下马威,也是给那些主张武力削藩的大臣提个醒,命就一条,这虽然没有挫败唐宪宗的铲除藩镇的意志,但是必然会令那些不主张武力解决藩镇问题或者原来主战武力解决的大臣,更加偏向主和,而在4年的平定淮西叛乱中,唐宪宗手下的大臣也是没少以战事持久,军费开销过大为由,立劝唐宪宗罢兵的。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诸军讨淮西,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上亦病之,以问宰相。李逢吉等竞言师老财竭,意欲罢兵。

《旧唐书.裴度列传》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三人,以劳师弊赋,意欲罢兵,见上互陈利害。

所以说,王承宗、李师道的目的也是实现了一部分的,只是他们低估了唐宪宗的决心,毕竟如果连实力和北方藩镇相比弱小的淮西都平定不了,那么唐宪宗那里还有底气能够解决天下藩镇呢?所以对待王承宗、李师道两人的态度,唐宪宗也是很强硬的,因为当时唐王朝将刺杀当朝宰相的罪责按到了王承宗身上,所以在讨伐吴元济的同时,北方唐军也对成德藩镇进行了征讨,当然结果是打不过,唐宪宗为了大局,只能暂且搁置了对王承宗的讨伐,而全力去对付吴元济。

“上犹豫,久乃从之。丙子,罢河北行营,各使还镇”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那么大唐专心打吴元济,还是实力相对偏弱的淮西,为何还打了4年,打到最后唐王朝财政几乎支持不住的地步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将领们养寇自重,加上隐瞒战败军情,另一个就是因为唐宪宗重用宦官,所以各军中都有宦官监军,结果就是,大胜仗的时候,这些宦官给自己揽功劳,战败了,罪责全是将领和底下将士的,军队自然没有斗志。

《旧唐书.高霞寓列传》 霞寓虽称勇敢,素昧机略;至于统制,尤非所长。及达所部,乃率兵趣萧陂,与贼决战。既小胜,又进至文城栅。贼军伪败而退,霞寓逐之不已,因为伏兵所掩,王师大衄,霞寓仅以身免。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时诸将讨淮西者,胜则虚张杀获,败则匿之。至是,大败不可掩,始上闻,中外骇愕。

《新唐书.裴度列传》是时,诸道兵悉中官统监,自处进退。度奏罢之,使将得颛制,号令一,战气倍。

高霞寓战败于铁城后是一度引起唐王朝朝廷震惊的,因为就是在高霞寓战败之前,大多是将领都是扬胜掩败,所以唐王朝还以为前线战事顺利,结果此次大败之后,再也掩盖不住了,也是有很多主和的朝臣趁机劝谏唐宪宗罢兵的,唐宪宗也是抗住了压力,再者就是裴度去前线知道了军中那些监军的问题,唐宪宗也是因此罢免了各路唐军军中的监军宦官,由此才算是让各路将领有了相对充足的指挥权利,不然也不会有后来李愬的夜袭蔡州。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李愬就是在前线战事不顺的前提下,被提拔上来的,由此开启了唐宪宗时期最难以复制的经典一战。

《新唐书.李愬列传》宪宗讨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以袁滋代将,复无功。愬求自试,宰相李逢吉亦以愬可用,遂检校左散骑常侍,为隋唐邓节度使。

很多人都过于注重李愬才雪夜袭蔡州中的战术规划,但是忽略了前期的局势变化,已经李愬的战前准备,李愬夜袭之行虽然凶险,但是如果把前期的情况和准备都算进来的话,李愬奇袭能够成功多少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大环境上,吴元济已经到了濒临败亡的地步,在战局上,虽然之前高霞寓战败,但是李光颜和王沛已经重新为大唐掌握了战局主动权。

《旧唐书.李光颜列传》十二年四月,光颜败元济之众三万于郾城。其将张伯良奔于蔡州,杀其贼什二三,获马千匹,器甲三万联,皆画雷公符。仍书云:「速破城北军。」寻而郾城守将邓怀金请以城降。光颜许之,而收郾城。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陈许兵马使王沛先引兵五千渡凉水,据要地为城,于是河阳、宣武、河东、魏博等军相继皆度,进逼郾城。

时董重质将骡军守洄曲,元济悉发亲近及守城卒诣重质以拒之。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吴元济见北方防御压力太大,已经将精锐主力部队全部调往自己的北方,留守蔡州的是战斗力底下的留守部队,在军事方面,吴元济已经难以独自面对各路唐军的威胁,到了这个时候,败亡在即,已经没有藩镇愿意替吴元济出头了,同时战争打了4年,大唐国力难支,吴元济也没好到哪里去,“淮西被兵数年,竭仓廪以奉战士,民多无食,采菱芡鱼鳖鸟兽食之,亦尽”

所以说到了这个时候,吴元济已经知道自己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只是自己请降被手下人阻拦也好,还是他有自己打算也好,他能做的就是拖,拖得越久,唐王朝服软的可能就越大,那样的话,吴元济自己的利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也就是说,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吴元济的抵抗,只是寄希望于唐军能够因难以支持作战而退军,这样自己没准已经可以继续执掌淮西。

而这则给了李愬机会,因为吴元济已经虚弱的不行了,只是等待唐军撤退或最后一击,李愬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李愬在战前准备方面,主要分三个阶段,也就是示弱、收流民,重用降将。

当时吴元济的主力部队毕竟都已经被吸引抽调走了,蔡州附近兵力不多,而且李愬走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尽可能的示弱,最好把自己装扮成酒囊饭袋最好。

《旧唐书.李愬列传》兵士摧败之余,气势伤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肃军阵,不齐部伍......贼以尝败高、袁二帅,又以愬名位非所畏惮者,不甚增其备。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当然吴元济一方也是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对付李愬了,所以也是很乐见其成,李愬表现得是一个无能之人,再怎么说对他们也是一件好事,他们更多的是把李愬当做了一个浑水摸鱼的将领,毕竟在唐中晚期,各地藩镇也是多有参与平叛战争的,他们对朝廷未必是实打实的忠心,从战争中给自己老好处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如果吴元济一方但凡对李愬上点心,他们都会察觉到李愬的不同。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贼亦患其耗粮食,不复禁。庚申,敕置行县以处之,为择县令,使之抚养,并置兵以卫之。

李愬将淮西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的百姓统一收拢,安抚流民,并且派兵力保护,这是一个酒囊饭袋会做出的事情?不剥削一下已经是流民的百姓就可以了,还会安抚流民,显然李愬如此做也是在获得人心,已经是在为平定淮西之后的事情做准备了。

而且对流民安抚,对吴元济一方的将领和细作也是能用则用。

《新唐书.李愬列传》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

个人觉得所谓的细作可能就是百姓,只不过是花钱卖情报罢了,但是相对来说,李愬更有得知吴元济后方虚实的需求,说实话,以往对待细作是直接杀,这样对唐军平叛的确没有太大益处,而李愬不杀细作,吴元济就很尴尬了,谁知道回来给自己报信的细作有没有投靠唐军,送来的情报是真是假没人可以证明。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李愬最果断也最有成效的办法是招抚降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原淮西名将李祐,奇袭蔡州的战术就是他像李愬建议的。

《新唐书.李愬列传》六院者,隋、唐兵也,凡三千人,皆山南奇材锐士,故委祐统之。祐捧檄呜咽,诸将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袭蔡之谋矣。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应该只看到李愬雪夜袭蔡州单纯军事行动有多么精彩,战术有多么经典,我们更应该看到李愬在战前的准备,以及唐军在平叛大局上已经占到优势的现实,李愬不是在吴元济实力巅峰和战局处于优势的时候实施奇袭斩首策略的,而是在即将战败的时间节点上被李愬一击毙命的。

李愬最终是抓住时机率领万余人奇袭蔡州,祐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率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记载中称行军途中冻死者十之一二,个人感觉可能有些夸大了,说行进途中有冻死的将士很正常,个别将士身体素质不行嘛,但是说冻死着十之一二,这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造成这种情况离不开两个条件,一个是天气寒冷,一个是后勤补给问题。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蔡州的位置在于现在的湖北,要是说战事发生在河北藩镇,冻死大量将士还可能出现,但是10月份的湖北,不至于有那么低的温度吧,而且当时战事僵持了4年,李愬上任后又示弱,做过前期准备,将士们应该不存在冬装不足的情况,个人不认为会出现冻死十之一二的情况,有些太过夸张。

还有一点就是,李愬率军抵达蔡州城下时,利用城外的鸡鸭鹅发生的声音掩盖了自己的行军声音,为奇袭攻城赢得了时间。

《新唐书.李愬列传》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贼恃吴房、朗山戍,晏然无知者。祐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门者,发关,留持柝传夜自如。

这段记载也是有些令我困惑的,引起鸡鸭鹅的动静,不是更容易让守城将士发觉情况吗?而且还要掩盖唐军的行军声音,那么说明,鸡鸭鹅的养殖规模很大啊,之前不是说淮西连年战乱已经没粮了吗,什么鱼啊虾啊,也被吃光了,蔡州城下能这么大规模养殖的鸡鸭鹅?应该早被吃光了啊,个人认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当时蔡州城外是有鸡鸭鹅,但是是被李愬的部队惊扰到了,所以受惊发出声音,但是规模应该不大,加上当夜不是有大风吗?而且守军还很松懈,没有回想到李愬能够率军抵达城下,李愬得手了。

李愬奇袭得手,其实吴元济早已濒临败亡;元和中兴是大唐回光返照

吴元济被平定后,各方藩镇的第一反应是认怂,害怕成为唐王朝的下一个目标。

《新唐书.宪宗本纪》横海军节度使程权以沧、景二州归于有司,权朝于京师。四月甲寅,王承宗献德、棣二州。庚辰,赦承宗。六月癸丑朔,日有食之。癸亥,给复德、棣、沧、景四州一年。辛未,淮水溢。七月乙酉,宣武、魏博、义成、横海军讨李师道。

自吴元济诛,强籓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

但是看似唐朝再度一统天下的局势,其实只是大唐的一次辉光返照,在唐宪宗死后,次年卢龙再度反叛,此后成德、魏博也不再看唐王朝的脸色了,各地藩镇也都开始蠢蠢欲动,唐宪宗一代为大唐挽回的颜面再度被藩镇踩在脚下,这是为什么?

说白了就是唐王朝中后期的帝王没有一个人可以有根治藩镇的办法了,谁也做不到,因为铲除藩镇不是说解决掉一个节度使的问题,那样的话太容易了,要么杀了,要么高官厚禄拉拢,藩镇的根基在于各地以军旅为家的将士,如何安顿这些将士是大唐任何一个帝王都找不到办法的,全部屠杀根本做不到,全部安抚拉拢,拿钱砸,十个大唐也没那个财政基础,而不收回藩镇之地,罢其兵,藩镇问题就解决不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的,大唐面对的就是这么个局势,不是一两个有为的帝王就可以搞定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德宗本纪》《新唐书.宪宗本纪》《旧唐书.宪宗本纪》《新唐书.李愬列传》《旧唐书.李愬列传》《新唐书.藩镇列传》《旧唐书.武元衡列传》《旧唐书.裴度列传》《旧唐书.高霞寓列传》《旧唐书.李光颜列传》《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