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餃餃有話說:

每個人對待自己的工作,都有三種工作取向,分別是當做一份差事(Job)、 一個職業(Career)、或者自己的天職(calling)

醫生更是如此。由於醫生的工作性質十分特殊,三種不同的工作取向,最終會造就截然不同的職業生涯,帶來天壤之別的口碑。我國外科之父、同濟醫科大學老校長裘法祖有一句名言:“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不是所有身穿白大褂的人都配得上“白衣天使”這個頭銜,唯有把救死扶傷當做天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白衣天使。

今天,餃餃就帶你看一下醫生都分為哪三種。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三種工作取向:Job、Career、Calling

"Job型"醫生

2011年8月,13歲少女因病情嚴重到某醫院急診,凌晨因患者病情變化呼叫醫生,醫生卻以繼續觀察為由拒絕起床。經護士多次呼叫,一個多小時後醫生才起床急救,但為時已晚,最後花季少女在死亡邊緣掙扎十餘天后含恨離世。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定性分析,這是一起嚴重的一級甲等醫療責任事故。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還有許多醫生,雖然在職業生涯中沒出過什麼事故,但他們對待患者十分敷衍,不搞科研,不求上進,甚至多年評不上職稱。甚至被人說是庸醫也毫不在乎,心想,“沒關係啊,我又不求醫術多麼精進,能保住這個飯碗就行。”

這樣的醫生,僅僅把“醫生”這份工作當成了一個謀生手段。但是,醫患之間不僅僅是“患者花錢買醫生手藝”的關係。如果是普通商家賣的普通商品,顧客不滿意時還可以隨時選擇退貨;但治病是條單行線,患者一旦把生命交給醫生,一臺手術做了就無法“退貨”。醫生這份職業的特殊性就在這裡:人命大過天,患者把生命交到醫生手裡,醫生一旦不敬業,後果將不堪設想。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Career型”醫生

除了積累財富,有些醫生對工作有更深的熱愛與投入。不管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他們至少重視自己的工作,並且在主觀上知道自己的職責所在,並想在工作中做得越來越好。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創傷與整形外科副主任醫生萬啟龍,在社交平臺上上發了幾張手術衣被汗水溼透的照片,並配上文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咱流點汗,熬個夜又算什麼!”這時的萬醫生剛剛做完近三個小時的手術,將一名臉部動脈被割斷的患者成功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一臺手術之後,醫生的後背被汗水浸透

照片發出後,萬醫生又接著寫病歷,直到快凌晨四點才休息。早上八點,他又照常出現在病房查房,如往常一樣開始工作。他沒想到此時自己發的照片正不斷在網上被轉發,不少網友對醫生的辛苦和壓力錶示理解,留言“醫生辛苦了”,還有人稱呼他為“國民好醫生”。

這樣的醫生,我們身邊有很多。他們的職業發展路徑很常規——發文章、升職稱、研究醫術(別說升職稱也是單純為了掙錢,如果沒有對醫學最起碼的一點熱愛,連文章都熬不出來)。也許他們會抱怨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會抱怨值班又苦又累,會抱怨患者不好溝通,但他們對待自己的工作是認真的、上進的,最終名利雙收,值得大家稱讚他們一句“好醫生”。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Calling型”醫生

還有極少數醫生,把醫生這份工作當做自己的天職。

2013年12月1日,武警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王奇,連續5天實施手術搶救重症患者,過度勞累誘發腦出血離世,年僅49歲。王奇醫生去世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明天把我的手術停了吧。”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9年來,王奇帶領科室共完成手術3643臺,主刀2026臺,搶救急危重症患者300餘人,年手術量持續5年保持在600臺以上。從2005年7月起,在王奇的倡議下,武警總醫院與中國紅十字總會等單位聯合開展“扶貧救心”活動。活動開展8年來,王奇率醫療隊赴新疆、青海等地開展先心病篩查、義診,先後以減免或全免手術費用方式,為2020餘名貧困先心病患兒實施手術。王奇擔任主任9年間,接受患者贈送錦旗569面,從未收過一個紅包。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像王奇這樣的醫生,是真心熱愛工作的,工作本身就能給他們帶來莫大的滿足感。他們在工作中得到的快樂也是旁人無法體會的,這種快樂來源於對治病救人極大的熱忱,與薪水多少、職稱高低無關。他們不僅在本職工作中兢兢業業,還抓緊一切機會積極主動地提高醫術、拯救患者,甚至把患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說他們是救苦救難的活菩薩也不為過。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各位醫生朋友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哪種醫生呢?怎樣才能從認知上把"醫生"這份工作轉化成天職,在工作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呢?

醫生分為三大類,你是哪一種?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