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魁哥说三国


街亭隶属天水郡秦安县陇城镇境内,位于县城东部,据县城四十五公里左右,距大地湾遗址八公里。严格的说,街亭只是一个隘口,或者说关口。城池方面比较简陋,而且是一片宽约六公里,长达十几公里的开阔地面,后面是几座孤山,可谓易攻难守。

虽说易攻难守,但又不能不守……

街亭是关陇地区的咽喉之地,是关中援军介入陇右地区的关键节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街亭对于第一次北伐的重要性,马谡后来也给我们验证了。马谡失街亭,导致了陇右混战下的各条战线皆受到了一定的连带影响,北伐大军数条战线接连崩溃,诸葛亮被迫宣告了北伐失败。


那么?既然街亭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马谡为什么要违背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呢?

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叫马谡当道扎营,据城而守。其目的,是为了策应陇西地区的攻坚主力部队,尽可能的拖住张郃大军。主力大军拿下陇西城池,预计时间为三十天。也就是说,马谡只要能守住三十日,那么!街亭的战略地位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张郃的五万援军援助陇右地区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守卫街亭三十日?这确实不是易事……刚才我们也说了,街亭前边是一片开阔地,后边是孤山,城池简陋,易攻难守。况兼张郃麾下不是什么杂牌队伍,而是实打实的五万王牌精锐士兵。

——守三十日的难度的却很大。

也正是因为马谡到街亭之后,发现守不了这三十日,所以才搞了“依山扎营”这么一出。马谡依山扎营的目的非常明显,效仿刘备的定军山一战,打出居高临下的气势;效仿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打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战略意图:准备跟张郃决战,一战定输赢



马谡这么做,显然是违背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诸葛亮让他尽量的拖住张郃所部,跟张郃慢慢磨,能拖多久是多久。或许二十日,或许十余日,都有可能拿下陇西城池。马谡在明知守不了三十日的情况下,选择了与张郃决一死战,在短时间内定出胜负。

从战略上来说,马谡这么做毫无道理可言。街亭一战至关重要,关乎到北伐的整体战局。贸然决战,在两三天定出胜负,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打赢了还好说,一旦打输了,北伐大局在这短短的两三天内,就可以宣告破灭了。

——马谡选择依山扎营,无疑是有点好大喜功的表现了。迫切想要打赢这一仗,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所以他才把诸葛亮制定的对峙计划,改为了一战定胜负。


那么?抛开大战略不说,单从战术方面分析,马谡制定的战术策略真的可行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具体失误两点:

第一:居高临下

效仿定军山一战的居高临下固然没错,不过马谡忽略了刘备定军山致胜的关键。刘备的定军山一战,山上扎营的只是其中的一支队伍,况且定军山不是孤山,有充足的退路,外加足够的水源。

马谡选择依南山扎营,实际上是一座孤山,没有所谓的退路。另外一点,马谡主动舍弃水源的举动,是葬送蜀汉大军的致命关键。


第二: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舍弃水源,无疑是想玩一出“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将士们的斗志。

可惜!他还是忽略了一点……当年项羽敢破釜沉舟,韩信敢背水一战,是因为他们都是进攻方,马上就可以投入战斗。

反观马谡,他只是防守方,防守方是要等人家来攻,话语权在敌人的手里。贸然舍弃水源,贸然置之死地,哪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将士们在缺水的情况下,只需要一天时间,就会被耗的精疲力尽,毫无斗志。

所以马谡的战术布局,不但激发不了将士们的斗志,反而导致了将士士气低迷,不战自败的结果。


总论:

——马谡依山扎营,毫无道理可言,无论从战略出发,还是从战术出发,都不符合当时的时局。存在着非常大的失误。


爱尚文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要分析马谡为什么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当道阻挡魏军,而选择在山上扎营,我们就要先分析一下街亭之战时期的形势。

街亭之战的形势

首先我们要知道从汉中通往长安的五条路线:

如图,从汉中通往长安,一共有五条道路,从西往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谷道。

我们先说一下第一条,祁山道,这是诸葛亮的最爱,地势平坦,方便运输、排兵布阵,缺点就是绕远路。

第二条陈仓道,也是大路,易于用兵,但两侧都是树林,容易遭埋伏。刘邦当年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这条道。

第三条是褒斜道,道路崎岖,这一点李白已经证明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第四条骆谷道,是所有路线当中通往长安最近的路线,但也是险峻的路线。曹爽曾经从此道伐蜀,遭到埋伏大败。

第五条子午谷道,是最为险峻,也是最冷门的路线,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从这里送到长安的。

之所以诸葛亮喜欢走祁山道,就是因为其地势平坦,适合大兵团运动作战,所以在诸葛亮五次出击魏国的过程中,有两次是选择走了祁山大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况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走了祁山大道,但是在战前,为了迷惑魏军,他派出赵云、邓芝伪装成了蜀军主力,走陈仓道。对此,魏军中计,派出了曹真带领主力部队在陈仓与赵云对峙。

这一招声东击西可以说用的非常的巧妙,诸葛亮见魏军中计,便率领蜀军主力走祁山道,向着陇右三郡杀了过去。

实际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不是夺取长安,而是夺取陇右。因为蜀国的国力和当时的魏国差距太大,光是人口基本就是不足100万对500多万,所以在兵力上双方不是一个档次的。在人口、土地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实际上最好的做法就是爆一波兵,去对方那里抢占地盘,获得了更多的地盘就可以爆出更多的兵,把优势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这是稳妥的做法,也符合诸葛亮的性格。

诸葛亮于是就带领蜀军主力“突然”出现在了陇右地区,陇右地区没有防备,很快就基本被诸葛亮打了下来,当时陇右只剩下了陇西城没有攻下,只要攻下陇西城,那么整个陇右就是蜀国的了,今后打长安,就可以以陇右为基地进攻长安,从陇右出发不但地势平坦易于进攻,而且陇右产粮食,后勤也比汉中进攻长安要大为改观。

街亭之战的情况

接到陇右的急报,魏国皇帝曹睿知道上当了,于是亲自坐镇长安,从荆州调来了当时魏国第一大将,张郃,命令他率领五万骑兵支援陇右。

从长安到陇右一共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陇山道,一条是陈仓渭水道。

而当时的情况是,魏延和吴懿在负责攻打陇西城,断绝了陇西城与外界的联系,可以说拿下陇西城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率蜀军主力在陈仓渭水道和郭淮对峙,张郃如果想快速支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是陇山道的必经之路,只要守住街亭,张郃就无法支援陇右。

如果诸葛亮守住了街亭,那么陇右就等于拿下了,有了陇右地区,诸葛亮接下来进攻长安就游刃有余,可以随时对长安发动大规模进攻了。如果守不住街亭,那么张郃就可以支援陇右地区,陇右就拿不下来,诸葛亮唯一能做的就是撤军了。

所以街亭是关系到全局胜负的关键。

马谡的抉择

马谡当时应该是立功心切,急于在众将面前表现自己,就违背了诸葛亮给他的战略意图——拖住张郃,而是击败张郃。

如上图,这是当时马谡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的效果,红色表示蜀军,蓝色表示魏军。魏军主帅张郃,如果大家熟悉三国的话都应该知道,张郃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能够从三国早期一直打到晚期的大将之一,满记满经验而且武力值爆表,当时全天下能跟张郃抗衡的将领已经没有几个了,而他手下的五万骑兵基本都是魏军的精锐,所以要战胜这支部队,在马谡只有最多2万人的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的。

马谡驻扎在山上,是想利用山坡的冲击力,在张郃部队赶到山下时一鼓作气发动一波冲锋冲散张郃的部队,从而击败张郃。但是实际上在面对张郃这种老司机的情况下,马谡失算了,张郃三面包围了山上的马谡军,而在包围圈外驻守街亭城池的王平只有1000多人,根本无法救援马谡。张郃断了马谡的水源之后,马谡所部就基本只能等死了。

如上图,如果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当道阻击张郃部队,就应当是这样的部署,在两边高地安排一部分兵力,主力在道路中央镇守街亭城。因为两边的高地如果被张郃占据,那么张郃一是可以居高临下洞察街亭城内蜀军的动向,二是可以实现对街亭城的包围,三是可以直接越过街亭解陇西城之围。

如果按照诸葛亮部署主力当道阻击张郃,交战的时候基本就是这个效果了,两边因为是高地,不适合骑兵冲锋,所以张郃就只能出动步兵作战,中间因为有城池的缘故,张郃部队一时半会是冲不过去的,基本就会打成一个僵持的局面。

而马谡的任务不是击败张郃而是拖住张郃,所以不需要胜利,只要能挡住就行,这样的话,胜负难知。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马谡扎营在山上是为了击败张郃,而诸葛亮要马谡当道阻挡张郃,是要马谡拖住张郃。因为战略目标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可以说,马谡的战略目标不切实际。


老威观史


马谡的部署实际上也不能算错,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换成赵云,那么他的这种部署也可以算是经典。

关于街亭之战我们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街亭的地形问题,当时的街亭是一条谷口,平均宽度在1里~3里左右,整个战场大约可以容纳1万人左右厮杀,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这也是诸葛亮派给马谡的兵力数量。魏军虽然有10万,却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参战。这使得蜀军守军虽然不多,但是魏军却也占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个问题,蜀军的战斗力强。当时的蜀军由于采取了雇佣军制度(征南蛮),这使得蜀军的同期战斗力强于魏吴两军。如果魏军无法在兵力上面取得优势,那么蜀军实际上反而是占便宜的一方。

根据马谡的作战规划,他是打算将魏军先放入山谷,然后依仗山谷高地居高临下冲锋,把这入谷的5000魏军团灭掉,然后再据险而守,这样可以振作己方士气,也可以打击对方士气,如果这个作战策略由赵云来实施的话,可能张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马谡自己执行,他自己从来就没有打过这种硬仗,等魏军大量进入山谷的时候他却胆怯不敢上阵了,眼睁睁看着魏军通过山谷并将其包围在山上。


优己


要想弄清楚马谡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首先得弄明白,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什么?

从事后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陇西五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实际上关中及陇右的防备是相当松懈的,认为蜀汉没有实力进攻曹魏的关中及陇西地区。



曹魏在关中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安到陈仓一带的关中地区,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陇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陇右的话,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西边的关口,另一条路是渭水道,这条路是小道,不适合大军行进,渭水道的西边关口就是上邽。

只要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军就救援不了陇右,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就能拿下陇西五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达到目的。



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不让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队进入陇西,只要马谡在街亭堵住了魏军,就算完成了任务。

从关中经陇山道到达街亭的路,实际上是山谷间的一条路,谷口就是街亭,据史记记载,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边山也比较多。



马谡无论是在山上扎营也好,还在据城而守也好,任务就是堵住魏军,不能让魏军进入陇西,否则任务就失败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马谡非旦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被张郃击败的时间极短,甚至连为诸葛亮争取时间都没有做到。

马谡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



我相信诸葛亮在安排任务前,已经非常清楚的向马谡说明了任务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从王平执意劝谏马谡和街亭之败后诸葛亮的处罚情况来看,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上山扎营属于个人行为。

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险而建,根据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无法通过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对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则城池也没用,如果守城,魏军是没有这么容易通过街亭,或绕过城池进入陇西的。



马谡被派去守街亭时,他是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的,至少对手张郃,那是后来局势明朗后,马谡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张郃,马谡之所以弃城,而上山扎营,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对手是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二个原因,前提是你得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务,那么他是选择上山扎营,还是选择据城死守,都不是问题,关健是马谡失败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责任。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灵感,多半来自刘备打汉中之战时,命令黄忠在定军山扎营,然后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打一个防守反击,黄忠当年就是这样斩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如果马谡能成功斩杀魏军主将,将会立下不世之功。

换句话说,马谡上山扎营的第三个原因是马谡立功心切,马谡想通过在山上扎营,在防守魏军的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位,冲击魏军,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后的蜀汉发展,可惜马谡败了,只要马谡败了,所有的责任都是马谡的责任,这就是成王败寇的理论。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四个原因,就是马谡缺少实际领兵打仗的经验,而诸葛亮能将马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担用人责任的,所以在马谡失败后,连诸葛亮也自贬三级。

从事后王平带领千余人,就挡住了张郃的情况来看,只要马谡据城以守,张郃一时半会是无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张郃到达街亭的先锋部队一定是骑兵部队,很可能还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兴叹。



但是马谡在山上扎营,张郃立即就想到破马谡的办法,断水源,围山,其实还是马谡缺少实际经验,在战争之初,就应该想到水源问题,应该趁张郃立足未稳,从山上冲击张郃军队,张郃是急行军赶到街亭的,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马谡在山上扎营,完全就是忽视了诸葛亮的整体战略,没有大局观的表现,这也是马谡在山上扎营的第五个原因。他没有考虑到整个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或者不能理解诸葛亮的战略,只从自身利益考虑街亭之战,所以才会失败。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一直想替马谡鸣不平,读懂马谡,就知道他为何不听恩师的诸葛亮的话了!

马谡,字幼常,是马良的弟弟,襄阳宜城人,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之能在于军事,刚好是诸葛亮所缺失的,其军事才能,个人觉得应在法正、庞统、诸葛亮、姜维之后!(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郑仕明饰演的马谡)

关于街亭之战,首先,我们分析下大背景,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任命夏侯楙驻守长安,关中空虚。227年,孟达多次通信诸葛亮,秘密答应归蜀叛魏。228年正月,司马懿迅速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此时,司马懿还在善后新城之乱,诸葛亮于228年春开始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等郡都背叛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震动!

诸葛亮为第一次北伐做了充分准备,利用曹睿新上位,根基不稳,孟达又叛乱牵制魏国内部大军,特别是司马懿等实力对手!防御诸葛亮北伐的是大将军曹真,也是有勇有谋的名将!(图片来源于网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的地图/取陈仓是诸葛第二次北伐路线)

诸葛亮北伐部署:

东线: 赵云、邓芝率1万人,据箕谷,出斜谷道攻取郿县,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主力。诸葛亮对外宣称出斜谷取长安,此时赵云作为主帅,主要牵制曹真的主力!

中线: 马谡、王平、黄袭等做为先锋说是2.5万人,估计也就1万多人,扼守街亭,阻止魏军的驰援。蜀军其实多为步兵和弓兵,诸葛连弩会增强弓兵属性,而王平是蜀军山地特种兵—无当飞军的统帅,估计有1000—2000人,主要防守和对付骑兵。

西线: 诸葛亮率主力部队,带魏延、吴懿、高翔等大将,出阳平关直插天水,攻城略地,收复诸县,安定百姓!此时,魏延、吴懿率军急攻陇西,如果尽快拿下,则即使魏援军赶到,已是无用!(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谭建昌饰演的张郃形象)

曹睿魏军防御部署:

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守护魏军大本营。

曹真率魏军主力驻扎郿县,抵御赵云,以防关中被偷袭,同时防御从西线向东推进的蜀军,确保长安的安全!

陇右各城—冀城、上郑、西县等地有数千人,由天水太守马遵负责防御死守。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由雍州刺史郭淮统领。

增援部队—精骑5万人由右将军张郃统领,从东经街亭去支援陇西,并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诸葛亮生平谨慎,派赵云牵制曹真主力,而自己选择可铺展开大兵团的祁山,然后逐步收复各郡县,同时派主将魏延、吴懿,当时蜀汉的大将急攻陇西,扼守魏援军,达到夺取凉州的目的,此时,发现张郃的骑兵来的如此之快,只能派马谡、王平快速推进到街亭,拖延魏军进程,实现战略目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街亭的地理环境)

马谡带着这一万左右的人马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街亭,先于魏军赶到。之前也做过分析,蜀军多为步兵和弓兵,极善山地战,从刘备入蜀后,几次大战后,战略转为防御,加上本身蜀地缺马,自然骑兵数量比较少,且耗费财力也多,大规模作战还是以步兵为主。所以马谡肯定了观察了街亭地形。街亭民要塞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全,如果加以修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且依然难以抵挡。以一万多的步兵对阵名将张颌的五万精骑,简直是会被顺秒,即使防御设施很好,鹿角很多,也还是在短期难以抵挡,殊不知张郃常年跟随夏侯渊,善千里奔袭,拔鹿角,猛突击,无往而不胜。当然,诸葛亮是考虑到街亭被魏以重镇来建设的情况,防御体系完善,马谡还能撑个十几日,可惜,天算人算都未曾算准。当时,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有山,顶部平缓,向下三面皆陡峭。马谡肯定分析了利弊,才舍弃水源上山。

马谡也考虑到张郃是急行军,且必须迅速通过街亭,救援陇西,必然会急切应战,而蜀军据高临下,善使弓箭,且有山地王牌军—无当飞军,定能拖住张郃的闪电战,而陷入焦灼状态,也能顺利完成任务!其实,马谡从放弃水源,已经做好了拼死一战的准备,即使不能困住张郃,也要拿这一万多蜀军与魏军拼个你死我活,援军通过街亭的越少,对于诸葛亮的计划就越有利。

而此时却发生了意外,王平不同意,认为上山不利,他“连规谏谡”,但“谡不能用”,这都是出自王平的说辞,王平是谁?魏军降将,随曹操争夺汉中时,投降刘备的。第一次北伐,刚好是证明实力的时候。所以,王平必然会遵循诸葛亮的命令,能胜封官加爵,即使失败了,也是按照领导的意思失败,至少不会追究。而马谡不一样,马良与诸葛亮同为荆州系,且关系要好,马良去世后,诸葛亮待马谡如父子,可见其情深!此时的马谡,不为功名,只为诸葛亮开辟前线,拼死拖垮张郃,哪怕不惜牺牲其性命!

然而,军中大忌,将帅不合,且马谡是被诸葛亮仓促间临时安排的主帅,在军中缺乏足够威望。而王平选择当道扎营时,士卒肯定是会跟随王平而对马谡命令有所怀疑的,此时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名将张郃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看到蜀军不占要塞,反而上山, 立即下令不急于攻山,而是断了山上取水的通路。 本身士卒不满马谡,此时水道被截,众人对马谡肯定充满了指责和埋怨,而肯定更愿意听从王平调度,马谡再有心,发动居高临下攻击,也失去了锋芒。(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郑仕明饰演的马谡)

主帅是马谡,且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地形地貌、战争要素是否具备, 排兵布阵都会精于研究。选择上山,放弃水源,一是做了牺牲的准备,二是咬住张郃,即使张郃大军拼命通过街亭而不管马谡军,马谡军也会抄起后路,死死咬住不放,三是如果失败,可能影响第一次北伐。蜀汉派系很多,本身抵制北伐的益州系加托孤大臣李严就反对,作为荆州系首脑的诸葛亮肯定会失去权利,而马谡愿意自我牺牲,担起罪责,替荆州系,替诸葛亮受过!

其实,第一次北伐结果,谁收获最大?王平啊!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而成功拖住魏军主力的赵云呢?赵云不受嘉奖,被贬为镇军将军。马谡的参军也被王平拿去了,后来王平一直活跃于蜀汉后期!

历史都是人写出来的,如果按照兵书来做,失败了,就说是照搬书本, 纸上谈兵;如果不按照兵书来做,失败了,就是固执己见,不懂变通!如果是成功了,怎么都好说!马谡,一个了不得的军事天才,虽然失败,依旧英雄!(图片来源于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陆毅饰演的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就是获得凉州地区的马源、财源和兵源,以备对魏国和吴国的持久战,其次利用马超、姜维等在西凉的影响,让西凉的资源为期所用。所以委派大将魏延攻打陇西,就是想快速稳定时局,人选自然首先魏延、吴懿,作为疑兵,只有名将赵云合适,有威名且心细稳重!马谡只是临时被委派,也或者说马谡已知丞相之心,甘愿立军令状,其实,连诸葛亮内心都知道,此战虽然各个条件满足,也还是没有把握能达到目的,但先主遗愿不敢忘啊!马谡,也算是英雄了!(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颍川经略使


马谡没听诸葛亮的话,主要是过度自信,把街亭防守战当成了野外作战,如同赵括第二。

街亭是蜀军后勤补给和军队进退的重要通道,丢失街亭就如同被敌人卡住了喉咙。本来守街亭关健在守,并非率军拼杀,只要守住了就是胜利。依诸葛亮的安排,安营扎寨应在魏军进攻的通道上,形成一道关隘,阻止敌军进攻,使得街亭不失手,但马谡没那样做。



按理马谡是有才的,否则诸葛亮不会那么相信他。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自幼饱读兵书。但他有个缺点,就是言过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满嘴跑火车。这一点刘备就很了解,死前特意对诸葛亮说过,告诫他不可重用马谡,但并未引起诸葛亮的重视。

马谡也知道街亭至关重要,他下军令状争来这个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章显个人本领。他没把街亭当作一个防守区,而是一个决战场。他要进行一场大战,他本来属参谋一类人物,很想借此一战成名。正因为这些原因,他改变了诸葛亮的防守街亭的要求,卯足了劲要打一场大战。



他安营扎寨在高山上,很容易被围困导致灭亡,但他不听王平等人劝阻一意孤行。他的理由何在?主要有两条,一是站得高看得远,与敌作战时有一股冲力;其二就是效仿古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把将士安在死路上,让他们发挥以一当十的能力。真是活脱脱一个书呆子。

马谡完全低估了敌人,过度相信自己,张郃率5万精兵过来,并不与他作战,只把他的水源切断,山头上数万人没水喝,只能主动下山作战和找水,但山路崎岖每次下来人少,马上即被消灭。很快部队自行瓦解,街亭失守自然就难免了。


湘水微波


诸葛亮是三国时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以卓越的才能为刘备率兵布阵,出谋划策,使刘备在短短的时间内威镇华夏,建立与魏吴政权相抗衡的蜀汉政权,取得了三天分下有其一的政治格局,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等妙计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三国战争精典,诸葛亮本人也因这系列妙计和非凡的战绩令蜀汉的五虎上将,全体关兵佩服的五体投敌,就连政治对手周瑜也不仅感叹到“既生瑜,何生亮”,就连粗暴神勇的战飞更是从最初的不服气,到后来的五体佩服,顶礼膜拜,心服口服。可以说诸葛的能力及才能在蜀无二,在三国更是如雷贯耳,那么这样的顶级大神为什么没有使马谡心服口服,言听计从呢?马谡为什么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要在山上扎营呢?


我们知道刘备生前曾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虽而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并有意裁培他,将来以便委以重要,诸葛亮和马谡的哥哥马良私交很厚,这是不是他怀有私心,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知道,因为诸葛亮后来毕竟重要了马谡,这却是事实,他也曾因重要马谡而致后来的街亭丢失,而悔恨交加。他第一次开始考查马谡是在南征时,那时他曾问马谡将用何策略,马谡答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主,兵战为下”,马谡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诸葛改变了对马谡的看法,认为先帝刘备对马谡看法有失偏颇,于是他把马谡留在身边,令他做参军,此后他经常问计马谡,马谡的表现也不错,他逐决定有意提拔裁培马谡,可以说诸葛亮对马谡有知遇之恩,当其恩师一点也不为过,然而马谡还是辜负了恩师的信认,这主要源于他骄傲自大,志大才疏,源于他不听恩师诸葛亮的叮嘱,自做主强,在山上安营扎寨。


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讨伐曹魏的北伐战争,他认命赵云,邓是为疑军,占领箕谷,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任马谡为先锋,王平为副将,镇守街亭,临行前他再三叮嘱马谡“街亭虽小,事关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若失街亭,我军必败”,并指示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为了表示自己誓守保守街亭的决心,马谡还立了军令状,由此可见马谡是认真的,同时他也抱了必胜的决心。然而当马谡率军到达街亭时却自做主张,盲目自大的指示军以在街亭一旁的一座山上安营扎寨,副将王平提出异意说,山上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住山,切断水源粮道蜀军将不战自败,对于王平的劝告,马谡讥讽道“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还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十戎旅,手不能书,如何兵法?”接着他又洋洋自得的说,居到临下,势若破竹,置于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以山上,使人绝无后路,这正是致胜的秘诀。王平再三谏阻,马谡就是不听,反而火冒三丈道“承相委我为主将,指挥我负全责,若兵败我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然而尽管王平再三苦劝,审明利害,要求按丞相初衷布阵,马谡依然,我行我素,固执己见,王平见实在无法说动,主动肯求带一千人马,在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


从马谡和王平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出马谡之所以冒恩师诸葛亮的再三叮嘱于不顾,依然在山上布阵扎寨,其初衷是好的,他想出奇制胜,马谡熟读兵书,通晓兵法,他当然知道项羽当年以五万之兵打败秦国二十多万兵力的背水一战,背水一战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精典战役,他采用的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法,在马谡看来在山上安营扎寨和当年的项羽背水一战有着同功异曲之妙,他名知道在山上安营主扎寨风险极大,张郃的人马一旦围山,断路决水,蜀兵就会被置于危险境地。然而这正是他马谡想要的结果,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把蜀军置于死地,他们才会后生,才会在无路可走,频临死之际奋勇杀敌,反败为胜,马谡的想法不可谓不精妙,不奇特,然而他错了,他误判了形势,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因而败得涂地,输的很惨。以至于不但丢了街亭而且丢了身家性命



马谡的意思除了在山上扎寨能置于死地而后生外,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能居高临下,从高处往下冲,是的在兵法上是说,居高临下,占据优势,利于行军做我,然而所谓的从高处往下冲是指别人向你进攻时,你才有优势,而此时的马谡是被别人围困在高处,人家不向你冲锋,只是断了你的水路,你要下来攻击的话,人家固守寨门,以逸代劳,乱箭侍候,坚而不出,而你们的士兵却因没有水喝,不能做饭,而自乱,事实上张郃的曹将正是切断水源,坚守营寨,蜀军最后不战自败,加之魏军后来又采用了烧山战术,蜀军只能不是溃逃,就是开寨门投降,这种乱局马谡挡都挡不住,只得带少数人马,杀出重围,逃回成都。后来被诸葛亮抓回,就地征法,以谢三军,而诸葛亮以请求自贬为右将军。马谡终于为自己没听耳恩师的话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也以血的教训启示后人,纸上谈兵,盲目自大必将付负代价。



其实马谡的失败除了自己盲目自大,骄傲自满,不听取恩师诸葛亮的话外,还有一个原,那就是不切实际的照搬前人的东西。首先他高估了自己,没搞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一无行兵布阵的经验,二没有统率三军的威望,号令三军的权威,更没有指挥大型战役的经验。正因为如此当他没有诸葛亮的话时,土兵们也将他看偏看透,心里觉得他水平不行,还要硬呈能,正因为如此他率领的将士们在置于死地时,没有奋力拼搏,而见纷纷投敌,自此马谡败了,败得一塌涂地,败得大失所愿,目瞪口呆。因而我们说马谡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是他自己自以为是,盲目自大的原因才导致自己身败名裂

最后要说的是马谡之所以失败还因为他没有遇到另一个纸上谈兵的草包,而是遇到了曹魏名将张郃,综上所述马谡之所以要不听思师诸葛亮的话,在山上了扎寨,其目的是想出奇致胜,是想致于死地而后生,鉴于此时此景,盲目自大,不切实际,我们说马谡的做法错了,错得一塌湖涂。


张生史话


马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马谡给诸葛亮做秘书期间,经常提出一些高明的计策。由于马谡提出来的建议,诸葛亮几乎是言听计从,慢慢的马谡开始感觉自己很厉害,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理。在街亭之战的时候,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将军队布置在山地上,最终导致了蜀汉北伐军全线溃败,马谡也因此被杀。

马谡并不是一个庸才,诸葛亮讨伐南中的时候,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的建议,诸葛亮深以为然,采纳了马谡的建议,最终一举收复了南中。在派遣马谡守卫街亭之前,诸葛亮一直很欣赏马谡,想要把马谡培养成北伐事业的继承人。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在马谡出征之前,诸葛亮千叮咛万嘱咐,将军队部署的情况安排的仔仔细细。然而马谡认为自己的能力不比诸葛亮差,完全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

诸葛亮要求马谡将军队部署在开阔地带,以便于各路军队能够相互支援,进可攻退可守。马谡认为诸葛亮的部署太过于老套,他读过很多古代的兵书,想要模仿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

于是马谡将军队带到了山上,想要等到曹魏包围自己的时候,居高临下带领将士们冲锋,一鼓作气击败魏军。马谡的想法非常好,但是他忽略了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也太低估了曹魏将领的能力。

曹魏的主力张郃带领五万大军进攻街亭,马谡的军队只有一万多人,双方的人数差距接近5倍。张郃是一个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将,马谡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张郃就已经参军打仗。在马谡还是一个娃娃的时候,张郃就已经是闻名天下的大将了。

张郃的大军到达街亭后,立刻将马谡包围在了山上,并且切断了马谡的水源。由于张郃围而不打,马谡的军队不仅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反而出现了严重的骚乱,士兵们在缺水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斗志,张郃趁机击溃了马谡,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宣告失败。

诸葛亮带领大军撤回蜀汉后,将马谡下狱处死。马谡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本身缺乏实战经验,又过于轻视对手,所以才会在街亭之战一败涂地。笔者认为,马谡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他缺乏磨练,诸葛亮因为马谡战败杀死马谡,显然是大题小做。在马谡遇害后,蜀汉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像马谡一样文武双全的人物,诸葛亮杀死马谡,对蜀汉来说是一个极大地损失。


史海泛舟摆渡人


山无常势,水无常态,带兵打仗之人,需要根据地形,水势安营扎寨。

马谡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在山上扎营没错,可以居高临下,更好地杀伤敌人,布置是没有错的。

可是马谡没有全局观念,诸葛亮让他在路中安营,是为了阻止魏军张郃的骑兵部队快速挺进,断了蜀军的粮草,还有退路。

诸葛亮本来是想让街亭成为魏军铁骑无法逾越一的要塞,让蜀军主力部队进军长安,抄魏军的后路。

沒想到马谡自作主张,将街亭保卫战,打成街亭阻击战,没有堵住张郃骑兵的快速通过,威胁到蜀军主力后方的安全,包围战变成反包围战,有可能被魏军包了饺子。

就好比德苏的斯大林给格勒保卫战,斯大林要求死守,才有苏军最后反包围的胜利,将德军装甲集团消灭在斯大林格勒上,如果苏军将领自作主张,将保卫战打成运动战,早被德军灭了,莫斯科又有危险了。

长平之战,赵括对白起也是这样,赵括排兵布阵没有一点瑕疵,可却放了一个大错误,将骑兵用于阵地战,被白起步兵分割包围,后勤基地又被白起骑兵攻破,导致没有粮草,只能杀马充饥,骑兵变成了步兵。

街亭之战也如此,马谡排兵布阵没有任何问题,可却没有在路上拦住魏国骑兵,自己却被魏国几倍于己的步兵给困住了,没有达成迟滞魏国骑兵的任务。

导致山上的蜀军冲不下山,城里的守军拦不住魏国骑兵的局面发生,让魏国骑兵快速通过街亭,去打蜀军的后勤供应基地,才有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司马懿骑兵部队的典故。

打仗不是算术考试,各科加起来算,得出最后总成绩,而是考驾照,一科挂了,都得重新再考,直到考过所有关卡,才能拿到驾照上路。


光芒万丈34957


这里我只讨论历史,不讨论小说情节。

诸葛亮有吩咐马谡不能在山上扎营吗?史书并没有这样的说法。

史书蜀列马谡在街亭之战的四大错误:其一,违亮节度,就是不听诸葛亮的指挥调度;其二,举措烦扰,就是行动混乱无章;其三,舍水上山,没有守住水源,把队伍拉到山上;其四,下不据城,没有在山下守住城池。

这里,并没有明确指出“舍水上山”与“下不据城”是违反诸葛亮的嘱咐。但是弃城不守,舍水上山,的确是比较奇葩的战术。那么马谡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说白很简单,马谡本来就是个军事外行。如果说赵括还会纸上谈兵,马谡能不能纸上谈兵,尚是疑问。当初诸葛亮指定马谡为先锋,就遭到众人的反对,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以宿将魏延、吴懿为先锋,但是诸葛亮不听,一意孤行,《三国志》是这样写的:“亮违众拔谡。”诸葛亮违背众之意见,提拔马谡。你让一个军事外行去指挥作战,那么外行人做外行事,有什么奇怪的呢?

马谡为什么要弃城上山呢?因为他认为城在山下,敌人人多势众,不如在山上扎营,居高临下,据险而守。这个想法有没有道理呢?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是糊弄一般人可以,糊弄张郃这样的名将怎么行呢?

在山上扎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水源。很显然,马谡读书不认真。

在东汉之初,马援就是一个经典的战例。

在平定武都羌乱时,羌军占据山岭制高点,重兵防守,马援兵团从下往上仰攻,十分吃力。马援亲自到前线勘察地形,发现羌军在防御上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把军营安置在山岭上,却忽视了对水源与水草的控制。发现这个弱点后,马援牢牢控制住水源,对羌军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羌人缺水,牲畜缺草,几次突击都没有效果,军心大乱,士气动摇,最后全线崩溃。

如果马谡精读历史,知道马援的这个战例,他就不会犯下与羌人一样的错误。

马谡的裨将王平是个目不识丁的家伙,他虽然没读过书,但是战场经验比较丰富,因而对马谡的部署提出质疑与批评,但马谡觉得他没文化,懒得理会。

所以,我说马谡不仅是军事上的外行,连纸上谈兵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连马援的战例都不熟悉。街亭之战的结局,在诸葛亮派遣马谡为先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